书城教材教辅医药卫生类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研究
15055200000007

第7章 社会发展对医疗卫生人才的需求分析(1)

一、社会现代化发展及其对医药卫生类人才需求的影响

(一)社会现代化的内涵与外延

1.社会现代化(social modernization)的内涵

社会现代化是指人们利用近、现代的科学技术,全面改造自己生存的物质条件和精神条件的过程。狭义的社会现代化指的是工业化和民主化。现代化常被用来描述现代发生的社会和文化变迁的现象。根据马格纳雷拉的定义,现代化是发展中的社会为了获得发达的工业社会所具有的一些特点,而经历的文化与社会变迁的,包容一切的全球性过程。从历史上来讲,它主要指近代以来,世界各国一种向以西欧及北美地区等地国家许多近现代以来形成的价值为目标,寻求新的出路的过程,因此常与西方化的内涵相近。一般而言,现代化包括了学术知识上的科学化,政治上的民主化,经济上的工业化,社会生活上的城市化,思想领域的自由化和民主化,文化上的人性化等。现代化是人类文明的一种深刻变化,是文明要素的创新、选择、传播和退出交替进行的过程,是追赶、达到和保持世界先进水平的国际竞争。现代化的核心是“人性的解放”和“生产力(效率)的解放”。

社会现代化是一个连续不断的历史过程。社会现代化的过程,一般认为开始于17-18世纪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工业革命和法国大革命,19世纪扩展到欧洲大部分地区和北美地区,至20世纪60年代成为一股世界性的潮流。在近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带动下,以工业革命和信息革命为主要形式,社会现代化构成了一个连续不断的历史过程。在18-21世纪期间,世界现代化可以分为两大阶段,其中,第一次现代化是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变;第二次现代化是从工业社会向知识社会、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工业文明向知识文明、物质文明向生态文明的转变。现代化作为一种过程,是一种与前现代社会发展相比独具特色的发展过程。因此,对于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或社会来说,既不存在绝对的传统与现代之分野,更没有一劳永逸的现代化。

1.社会现代化的外延

社会现代化,作为一种增长和创新的社会发展过程,是通过社会多方面的变革而实现的。了解这些变革或社会转型的特征和标志,有助于我们全面把握这一过程,并从卫生职业教育发展的探讨上能够有的放矢,积极应对。具体来说,这种社会发展过程是通过社会的日益分化和整合、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工业化、城市化、理性化等过程实现的。

(1)社会结构的日益分化和整合

社会结构的高度分化和高度整合过程,其实质是一个社会的制度结构的变化。社会分化和社会整合的结果,是形成了一系列相应的制度,以此规范各种社会关系。一个社会进入现代化的发展过程,最重要的社会基础之一,即是社会结构的分化。而且一个社会能否实现现代化的转型,最重要的内在因素之一,也是社会结构的分化是否达到了相当程度。

(2)理性化

理性是指采取分析的态度,按照对象世界的本来面目去认识对象世界,验证对象世界。具体地讲,是指人们在确定行动目标和采取社会行动时,为了实现更高的效率,对目标和所需工具与手段进行的选择,这些工具和手段具有较高的效率,使目标实现得更快、更容易。例如,经济发展是社会的目标之一,工具和手段包括相应的生产工具、生产技术、生产组织形式、劳动力市场、完善的金融体系、适当的受教育人口等。与理性相对立的是愚昧、习惯、传统,甚至是迷信等。

理性的概念,实质上是一个社会的文化价值观念的体现。现代化在很大程度上可以看做是社会文化价值观的理性化转变,或者是理性原则的提高。人们在这种价值观念的指导下,采取一定的行动,从而导致某种社会发展结果的出现的。在一定意义上,社会发展程度的差异、社会现代化道路的不同,都可以从不同社会理性化的差别上得到解释。

(3)科学技术

三百多年的工业文明史已经证明,科学技术是强大的社会生产力。工业革命本身就是科学技术取得突破性成果的结果。自从人类发明了蒸汽机以来,技术进步便越来越成为工业化及其发展水平的决定性因素。而新技术的出现则主要是根源于科学研究成果向技术发明的转化。众所周知,以蒸汽机和工具制造技术的发展为标志的第一次技术革命,导致了近代的第一次产业革命;以电力和通讯技术为标志的第二次技术革命,导致了19世纪末后的第二次产业革命;而从20世纪40年代开始的以原子能技术、电子计算机技术、遗传工程技术等等为标志的第三次技术革命,正在酝酿着更重大的突破。

科学技术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社会关系、互动形式和过程、社会的组织形式、各个领域的社会生活以及人们的观念。现代交通、通讯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已经在很大程度上超越了原有空间结构的限制,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传统的社会交往方式。随着因特网的发展和普及,在传统人们共同生活的场所——社区之外,一种新的虚拟社区正在形成和发展。借助于现代传媒技术,一种文化现象可以很快超越国界,传播到其他国家并被接受。计算机技术和网络的发展,已经使得工作场所的组织形式、管理方式和工作方式发生了根本变革。

(4)经济发展

经济发展首先意味着经济结构的变革,作为现代化的一个主要内容——工业化,指的就是从人力能源到非人力能源的转变,也就是由以农业、手工业为主转变到以工业为主。工业生产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主要依靠力量。一个国家的工业化水平可以用工业生产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来衡量。例如,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结构中,1980年农业国内生产总值仅占全部国内生产总值的4%,农业劳动力仅占全部劳动力总数的6%;而低收入国家农业产值则占国内生产总值的36%,劳动力占全部劳动力总数的71%。大部分生产和劳动力集中在哪一类部门,表明整个经济发展的水平。若集中在农业,就表明人们还在为满足衣食温饱而奋斗。自20世纪40年代兴起的新技术革命,又给现代经济结构带来了新的变化。在已经实现工业化的国家里,服务业的发展逐渐超过了工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据了主要地位。第三产业的兴起,说明了知识、智力在国民经济发展中越来越成为关键的因素,经济发展越来越依靠技术进步。

(5)城市化

城市化的过程,是指在一个国家或社会中,城市人口增加、城市规模扩大、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以及农村中城市特质增加的过程。一个国家城市化的水平由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来反映。

一个社会城市化的发展,取决于若干条件。第一,是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水平。据世界银行1990年的统计表明,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同城市化呈正相关关系。因此,只有一个国家总体经济发展提高了,其城市化水平才能提高。尽管有些国家大城市人口剧增,但一方面整个国家城市化水平相对还低,另一方面这些大城市的发展质量也相对较低。但是,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增长速度的关系也并不总是那么紧密,有时也经常出现经济增长速度较慢,而城市人口增长很快的情况。第二,是社会文化条件。城市化的发展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社会制度、社会结构背景。首先是城市在整个社会中存在和发展的权力。其次是一些社会体制的作用。有时,某种社会制度的存在,也会在经济背景之外对国家的城市化产生影响。如我国的户籍制度,就是造成中国城市化水平较低的主要原因之一。

(6)人的现代化

一个社会的现代化,不仅是结构、文化、经济、科学技术及城市化的发展。社会由无数社会成员构成的,没有个人,也就没有社会。在任何社会和社会变迁中,人都是一个基本的因素。因此,在一个社会迈向现代化的过程中,如果没有人的现代化,现代制度是不可能很好运行的。一个社会只有在它的人民现代化了,或者说,只有那些在现代科学技术、经济和各种组织中工作的人,都获得了与整个社会现代化发展相一致的现代性,这样的社会才可以说是一个真正的现代社会。制度的现代化和人的现代化是社会现代化的两个方面。

(7)全球化

近年来,学术界对全球化讨论较多,将它视为当今世界最主要的发展趋势和最重要的现代性特征。一时间现代化概念和理论大有被全球化概念和理论所取代之势。关于全球化的界定,麦克卢汉将其形象地描述为“地球村”时代,沃勒斯坦称之为“世界体系”的形成和发展,吉登斯把它概括为“时-空延伸”、“跨距离的互动”。这里,我们参照以上说法把全球化定义为各种个人、群体、社区、国家、市场和国际性组织(包括跨过公司、民族国家体系和非政府组织)通过发达的高科技和跨时空的“脱域机制”在全球规模上加强联系的过程。也可以更简单地把它规定为世界范围内互相依赖之关系网的发展过程。

(二)社会现代化对教育现代化的要求

1.教育现代化

教育现代化,就是用现代先进教育思想和科学技术武装人们,使教育思想观念,教育内容、方法与手段以及校舍与设备,逐步提高到现代的世界先进水平,培养出适应参与国际经济竞争和综合国力竞争的新型劳动者和高素质人才的过程。具体包括教育观念现代化、教育内容现代化、教育装备现代化、师资队伍现代化、教育管理现代化等。

由于教育现代化的研究仅有短短的30年时间,因此,很多问题尚在探讨之中,教育现代化的定义及主要内容一直存在仁智互见现象。我国台湾省学者黄政杰认为,所谓教育现代化从字面来看,是指让教育从传统迈向现代,而与现代社会同步之义。教育现代化隐藏的假定是教育不够现代,它是老旧的,是需要更新的。由于现代化社会的特质是自由化、民主化、多元化、人本化、科技化、本土化、国际化及未来化,因此,教育现代化应当以这些特质作为努力的方向。台湾省另一位学者杨国枢认为,教育现代化乃是配合国家社会的需要,产生许多新的措施,使教育事业在国家建设的过程中,发挥积极的触媒作用,进而加速推动国家的进步与社会的发展。

我国大陆学者冯增俊认为,应针对教育现代化的不同范围及模型来作出几种定义:世界教育现代化、国家教育现代化、早发内生型教育现代化、后发外生型教育现代化。例如国家教育现代化是指落后国家如何变革教育,使之实现现代化,赶上发达国家的进程,重点解决不同区域之间的差异问题。我国还有的学者认为,教育现代化就是教育“现代性”的实现,这种教育“现代性”是一种时代精神的体现,是一种教育的情怀、理想和终极追求,如“教育要使所有的人得到充分、自由的发展”。

我国大陆学者冯增俊认为,应针对教育现代化的不同范围及模型来作出几种定义:世界教育现代化、国家教育现代化、早发内生型教育现代化、后发外生型教育现代化。例如国家教育现代化是指落后国家如何变革教育,使之实现现代化,赶上发达国家的进程,重点解决不同区域之间的差异问题。我国还有的学者认为,教育现代化就是教育“现代性”的实现,这种教育“现代性”是一种时代精神的体现,是一种教育的情怀、理想和终极追求,如“教育要使所有的人得到充分、自由的发展”。

另一些学者认为,教育现代化不仅是指教育现代性的实现,更重要的是指教育形态的不断变迁相伴随的教育现代性的不断增长的过程,如教育的世俗化、国家化等。还有人认为,教育现代化是社会现代化的一部分,是教育活动适应社会转型(变迁)时期的各种客观需要,在“硬件”和“软件”上同时不断变革、创新和完善的过程。

2.教育现代化的特征

(1)强调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重视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有机结合

用自然经济的传统教育观来看,教育并不是社会再生产体系中的一个内在环节,而不过是“文化人”的社会点缀。自然经济的非经济核算的通病,与传统教育耻于经济效益分析及自命清高的痼疾相辅相成。现代化教育打破“教育是非生产部门”的陈腐观念,从“教育——专门劳动力的投入——产出”这一关系的角度来把握,把教育纳入社会再生产体系的内容结构之中。现代化的教育观认为,教育能生产出人的劳动能力,教育是现代化大生产的必要组成部分,教育投资是生产性投资。因此,现代化教育无论在“数量——发展规模和速度”上,还是在“质量——培养规格、课程设置和教材内容”上,都要和现代生产的要求相适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