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医药卫生产业化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分析
1.对医药卫生产业化的认识
按照《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有关规定,整个国民经济分为农业、工业和建筑业以及第三产业,卫生行业属于第三产业的第三类,即为提高科学文化水平和居民素质服务的行业。可见,卫生产业的提法是有一定依据的。但是长期以来,由于计划经济体制的原因,我国卫生产业化发展趋势缓慢,且一直未有清晰明白的阐述和界定,而且相当长的时间内卫生并未被当作一种产业来经营,而是和教育一样,被视为社会福利事业在运作。
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随着宏观社会经济改革的深入,人们对卫生产业化认识上的模糊带来了诸多问题,例如,医疗卫生机构如何在社会公益性原则下正当合理地追求自身的经济利益、卫生发展如何与市场经济体制顺利接轨等。医药卫生行业的产业特点逐渐显现,而在原有的制度框架下医药卫生行业的发展越来越受到体制性的制约和束缚。医药卫生产业化的转型,成为当前发展的现实需要。
医药卫生行业的产业特点逐渐显现,而在原有的制度框架下医药卫生行业的发展越来越受到体制的制约和束缚。医药卫生产业化的转型,成为当前发展的现实需要。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不仅表现为从“卫生事业”到“卫生产业”这一名词的变化,关键是要对卫生服务管理体系进行制度的创新。“产业化”是一个经济学概念,产业的发展主要取决于经济制度,非市场经济不可。在短缺经济基本结束之后,我国在各个领域所面临的最大的短缺就是制度的短缺,产业化的困境源于经济体制中存在的问题。而卫生体制的改革又相对滞后于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改革,所以医疗卫生产业化的进程就更加困难重重。“观念可以改变历史的轨迹”,应当充分认识到卫生产业的改革和发展是中国社会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设给整个社会各个领域都带来了一场观念上的革命,其深远的文化影响不可避免地波及到医疗卫生领域,为医疗卫生产业的发展提出了新思路。医疗卫生产业化重视医疗卫生服务的经济属性,追求的是与社会经济的协调同步发展,在效率优先的前提下兼顾社会公平。其引进企业化经营理念,促进医疗卫生服务市场化,是医疗卫生组织方式、发展机制和经营思想的深刻变革。所以当务之急是切实加强对卫生产业经济属性的研究和开发,为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大力推进卫生体制改革创造适宜条件。
医疗卫生产业化的内涵在于:在卫生发展中引入市场机制革新医疗卫生机构的管理体制,通过改善卫生投入的适宜性,满足居民对卫生服务产品的需求,实现卫生服务保障的社会化和医疗卫生机构的企业化(公司化)运作。产业化是随着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发展变化而逐步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一个经济范畴和历史范畴,它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着明显的阶段性,并且是从物质生产部门发展到非物质生产部门的。卫生不仅仅是一种消费,同时也是一种能保值增值、有较高收益的生产性投资。卫生服务系统的主体是医院,医院作为政府社会保障功能的载体,身兼盈利性(经营性)与公益性职能为一体,但其基本属性还是经济实体,在市场经济环境中,政府应该综合运用经济、法律、行政等各种调控措施来完善医疗卫生管理体制。医疗卫生产业化的实质,就是将医疗卫生机构由政府的护佑下解脱出来,彻底摒弃以前那种低效率计划经济模式,以高效率促进公平,即通过“市场竞争,政府调控”来推动医疗卫生产业的又好又快发展,使医院真正成为市场竞争的主体,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真正实现医疗机构产权人格化、筹资多元化、竞争市场化、管理企业化(公司化)。公益事业产业化运作、医疗服务保障社会化是卫生改革的大方向,走产业化发展的道路是卫生改革与发展模式的理性而现实的选择。同时必须强调的是,产业化改革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会是“一化就灵”,因而绝不能寄希望于“毕其功于一役”,应在明确方向以后有重点、有策略、有调整、分阶段、分地区、分类别地逐步推进。无疑,实现医药卫生产业化经营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2.产业化与市场化的区别
“产业化”就是指要使具有同一属性的企业或组织集合成社会承认的规模程度,以完成从量的集合到质的变化,真正成为国民经济中以某一标准划分的重要组成部分。检索文献显示,产业化研究涉及农业产业化、文化产业化、教育产业化、体育产业化、粮食产业化、期刊产业化、中药产业化、医院产业化、科技产业化等众多方面。产业经济学认为,产业化主要指产业形成过程。而市场化是指用市场作为解决社会、政治和经济问题等基础手段的一种状态,意味着对经济的放松管制,工业产权的私有化。市场化的工具有好多种,比较低程度的市场化就是外包,比较高程度的市场化就是完全出售。
可见,产业化与市场化相去甚远。产业化意味着通过规模经营和改进组织管理方式以提高效率,不排斥政府参与和管制;而市场化是完全通过市场机制配置资源,不主张政府的参与。
3.医药卫生产业化对经济发展的重要影响
在明确产业化与市场化本质区别的基础上,目前应大力提倡医疗卫生产业化改革与发展。医疗卫生产业化重视医疗卫生服务的经济属性,追求的是与社会经济的协调同步发展,兼顾公平和效率。引进企业化经营理念,是医疗卫生组织方式、发展机制和经营思想的深刻变革。
国内支持医疗卫生产业化改革的学者们分别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了当前医疗卫生实施产业化改革的必要性,即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微观层面的阐述主要围绕公立医院产业化改革展开。曹安辉(2001)从加入WTO、医疗保险制度改革、财政缺口等大背景下提出医疗服务产业化是医院发展的必然选择。冯占春(2000)指出,卫生服务产业化有利于调动卫生服务机构的积极性,实现卫生服务机构的健康发展。****瑞(2001)也指出,医疗产业化是医疗机构本身发展的需要。从国际经验看,医疗产业化也有一定的实践基础。胡鞍钢(2002)认为,产业化是中国卫生的根本出路。北京市卫生局常务副局长韩德民(2003)在接受采访时指出,中国医疗卫生机构产业化是必然趋势。靳军、穆念河、靳峰(2005)认为,医疗机构是卫生产业的主要组成部门,公立医院在其中占主导地位,因此卫生产业化改革的优先重点是大中型公立医院。陈立今等(2004)概括了公立医院产业化的内容:产权改革、引入竞争、管理创新和监督调控,并论述了公立医院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意义。
宏观层面的阐述综合考虑了产业化改革对整个卫生行业、甚至国民经济产生的影响。赵瑾瑶(2000)认为,医疗卫生产业的好处有四个方面:①扩大健康消费与健康投资,从而有助于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发展;②以市场机制引导卫生资源的合理流动与区域卫生规划殊途同归,可以实现区域卫生资源优化配置;③造就多元化投资渠道;④把卫生的经济属性摆到显著位置,注重效率和效益,必然促进卫生机构加快内部运行机制的改革。王勉忠(2000)认为,卫生产业化有利于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在健康消费领域的多层次需求,有利于医疗机构按服务产品的不同形式实现其价值补偿,有利于行政式、官僚式的医疗机构组织体制让位于效率优先的产业组织体制,更有助于政府转变职能,从某些医疗领域中逐步退出,有所为有所不为。迟心志、陈娟、孔雪峰(2001)认为卫生产业化的积极意义在于:促进卫生工作进一步关注社会需求,把握市场动向,完善卫生服务体系,树立效益观念,规范竞争秩序,实现卫生发展机制的根本转变。魏仁敏、牛锡志(2003)提出,卫生事业产业化可以大大提升我国第三产业比重,拉动经济增长;有效缓解供需矛盾,提高人民卫生保障水平和健康水平。韩德民、李新萍(2004)认为,实行医疗服务产业化,将根据医疗市场的分布,确定医院发展的方向,建立不同特色医院,将使对医疗卫生事业的投入总额相对增加、集中和更加合理。美国经济学诺贝尔奖得主福格尔教授访问北大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时表示,美国下一个支柱产业是医疗卫生及相关生命科学。可见,现代医学对国民经济的重大影响。
总之,当前将医疗卫生作为一个产业来经营是非常有必要的。一方面,注重卫生的经济属性,讲究效率和效果,必然促进卫生机构内部运行机制的改革和完善;另一方面,在当前的国内外宏观经济形势下,医疗卫生产业化经营可以通过扩大健康消费和健康投资,有力推动服务业的发展,有助于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发展。
医疗卫生产业化的转型,势必影响到行业人才需求类型和标准的转型。更多懂得市场运作管理的,更多具有服务意识和水平的,更多具有研究开发能力的人才,是医药卫生行业将来人才需求的指向。因此,就需要专业教育做出应有的回应和准备。
二、医药卫生行业对基础性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分析
(一)我国医药卫生行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良好的健康状况既是社会发展的目的,也是社会发展的手段。概括而言,中国的基本卫生国情有这么五个特点:
1.我国是用世界上极其有限的卫生资源来解决世界上1/5人口的医疗保健问题,必须实行“低水平、广覆盖、高效率”的方针。必须在公平与效率方面作出选择,而且这些选择必须根据经济学上的一个重要原理—机会成本。为所有人提供最基本的公共服务,既公平又效率,使我们在较低人均收人条件下,达到较高的人口预期寿命水平。
2.我国的人均医疗卫生支出水平低于世界人均水平,必须建立多元化的筹资渠道,以私人、社会支出为主。根据OECD经济学家AnguoMaddison按照PPP计算,1995年中国人均GDP已经相当于世界人均水平的一半,也就是说我们的人均卫生支出要大大低于我们的人均GDP在世界的相对水平。这表明,随着人均收人水平的不断提高,中国人均卫生支出必然会大幅度增长,而且是高的增长弹性。这将有赖于我们即将建立的医疗保险制度。而医疗保险制度又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基本医疗保险,是强迫性的;第二个是商业性的医疗保险。那么我们就看到,随着人均收人水平的提高,中国将会出现世界上一个巨大的、潜在的、可以被实现的卫生市场。它包括医疗市场、药品市场、医疗保险市场与卫生健康相关的市场。这需要我们认清国情,充分发挥这一潜在优势。从扩大内需的角度,也可以认为是未来中国发展服务业的一个最重要方向。
3.我国各类与健康相关的服务设施覆盖率与发达国家有明显的差距,必须向全体人口提供公共卫生设施。
4.我国存在明显的公共卫生资源分配和服务水平的城乡差距,卫生工作和投资重点必须是农村。要利用经济手段,特别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和卫生支出结构。这就决定了中国卫生工作的基本方向和投资重点,特别是公共卫生服务的重点应当是占全国总人口70%的农村人口。这对解决城乡之间的差距具有重要的作用。
5.我国存在明显的公共卫生资源分配和服务水平的地区差距,必须向贫困地区“雪中送炭”。中国卫生政策的首要目标就是要解决全体人口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均等化,使人人享有初等的、基本的卫生保健服务。
以上概括了中国卫生国情的五个特点,对于中国卫生发展和改革既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也提供了难得的机遇,既是不容忽视的约束条件,也是特有的大国优势,是我们大力发展医疗卫生健康产业,加速卫生体制改革的国情背景。
(二)中国医疗卫生服务的社会效果
大力发展医疗卫生健康产业积极扩大国内需求,这是加快我国卫生产业发展、满足13亿人口公共卫生服务和私人医疗保健需求的宏观经济背景。众所周知,从去年开始,中央决定积极扩大内需,这是中国应对亚洲金融危机的思路与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