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理性的光芒
15046000000006

第6章 论“西部大开发持久战”(2)

(一)国家高度重视。早在改革开放之初的1978年12月,邓小平同志首次谈到通过一部分人和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带动共同富裕的大政策时就指出:“当然,在西北、西南和其他一些地区,那里的生产和群众生活还很困难,国家应当从各方面给以帮助,特别要从物质上给以有力的支持。”1991年12月19日至26日,江泽民同志在贵州遵义、贵阳、安顺等地市考察工作时指出:“我们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东部地区,也离不开中西部地区,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振兴。”2000年2月21日至25日,江泽民同志在广东考察工作时指出:“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是党中央为推进我国跨世纪发展作出的重大决策。东部地区应积极为西部地区的发展提供资金、技术、人才、信息、管理等方面的支持,并通过产业转移和协作,促进西部地区的发展,西部大开发战略,也必然会给东部地区带来更多的发展机遇,东部地区可更充分地利用西部地区的资源和市场来促进自己的发展。”2000年1月19日至22日,国务院西部地区开发领导小组在京召开西部地区开发会议,会议指出:“实施西部大开发,不仅是西部地区的大事,也是东部地区和全国的大事,要充分发挥我们的政策优势,动员全社会力量支持西部开发建设。国家要适度集中财力,增加对西部地区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

由此可见,党的第二代领导人和第三代领导人将西部大开发作为党和国家的一项重大的战略任务,摆到十分突出的地位,并予以高度重视,多次从不同角度论述了中西部地区开发和发展的重大意义。我们相信,有国家的高度重视,有国家的大力帮助和支持,必将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步伐。

(二)西部积极响应。人民思富、领导思变,是西部地区干部和群众的共同心声。中央关于西部大开发的决策一经发布,立即激发了西部人民极大的积极性,某些惰性即将或正在消除。在80年代东部发展时期,西部是“孔雀东南飞”,现在这些“孔雀”将飞回西部,为建设自己的家乡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有举国上下一致赞同并热情支持,有西部人民奋发图强和不断开拓进取,将使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得到强有力的保证。

(三)条件基本具备。改革开放20多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全面发展,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明显改善和提高,这些都为西部大开发提供了基本条件。

1.西部各项事业一定程度的发展为西部大开发奠定了基础。建国5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20多年来,在国家的大力扶持下,通过自身的艰苦奋斗,西部地区各项事业的发展同全国一样取得了显著成效,主要表现在:经济总量稳定扩张,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产业结构趋于协调合理,单一农牧经济形态转入初步工业化阶段;封闭型经济开始向外向型经济转变,市场化程度加深;基础设施和投资环境逐步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贫困人口减少;科教文卫事业发展迅速。

2.东部的发展具备了支持西部开发的能力。一方面,随着东部经济快速发展和经济势力显著增强,出现了一定数量寻求投资场所的多余资金;另一方面,先发展了的东部地区本身由于生产要素密集,某些资源缺乏,劳动力成本、工业成本上升,结构调整压力增大,需要向后发展的西部转移生产要素。还有,国家对西部所实施的优惠政策及投资倾斜,也势必对东部的资金、技术、人才形成较强的吸引力。

(四)时机已经成熟。经过改革开放20多年的迅速发展,特别是自1993年加强宏观调控以来,我国的国民经济成功地实现了“软着陆”,中国社会长期存在的短缺经济发生了根本变化。统计显示,1997年标志着市场供求关系的商品零售物价指数,已经回落为100.8,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回落为102.8,工业品出厂价格增长成为负值,其中生产资料出厂价格指数为97,生活资料出厂价格指数为96,国内市场几乎不存在供不应求的商品,在消费品、投资品、房地产和基础工业等产业领域供给明显大于需求,一些机械加工和家电行业的生产能力过剩率高达40~50%,失业率明显上升。这些充分表明,有效需求的严重不足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扩大国内需求应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一个长时期的着力点,而扩大内需潜力最大的区域是中西部地区。所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大对中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和增加农民收入的举措,必将扩大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从而拉动整个社会的有效需求,刺激国内经济增长。这正如江泽民同志在1998年5月指出的那样:“要进一步研究如何加快中西部地区的开发步伐。广大西部地区的开发和发展,如果不加快步伐,如果那里的经济搞不上去,广大群众的购买力提不高,就会影响我们整个经济发展,影响我们扩大内需。现在离下个世纪中叶全国基本实现现代化,只有50年了,逐步加快开发西部地区是时候了。”

三、西部大开发持久战的必要性

综观西部大开发所面临的优势和劣势,要真正缩小东西部地区之间差距,决非是一朝一夕之事,而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打持久战。这是因为:一个方面造成差距的自然和历史因素不是短期内能够改变的;另一方面是现阶段国家区域政策还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和难点。这主要表现在:

(一)国家可调动的支持不发达地区发展的资源有限。除了改革后已不具备大规模直接物资调配能力外,主要表现为直接掌握的财源减少,国家财政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仅1/10多一点,尽管实行分税制提高了中央财政在国家财政中的份额,但中央可支配的总量仍十分有限。作为国家直接投资的预算内资金,每年仅能安排500~600亿元左右;而全国每年单是要解决1000万人的脱贫,至少需要300多亿元的扶贫启动金。另外,中西部不发达地区区域广阔,各项事业的发展需要注入大量的资金,国家在短时间内很难解决这个缺口。

(二)国际资本在中国的流向短期内不可能出现大规模西进的前景。利用外资的多寡是沿海与中西部发展差距扩大的重要因素之一。然而,从现实情况分析,目前除了如世界银行等国际金融组织的贷款将会主要面向中西部地区的扶贫、农业资源的开发、治理生态环境等项目外,外国直接投资的大规模西进还存在许多难以克服的障碍。

一是由于一些地区自然条件的恶劣使得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的硬环境改善相当艰难,而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建设因投资回收期长、风险大,以及政策不配套,外商的进入十分谨慎;二是国家对外商实行国民待遇,过去外商在沿海所享受的税收减免等优惠政策已不可能完全搬到中西部地区使用,从而大大减弱了本来就处于劣势区位的中西部对外资的吸引力;三是虽然中西部地区具有劳动力资源丰富、工资成本低廉的优势,但劳动力素质普遍低下,加之缺乏与外资配套的资金、法制不完善、行政效率低下等原因,外资的实际到位金额远远小于协议利用金额,已有的一些外商也缺乏长期投资的信心。

(三)东部沿海地区再发展的潜力还很大。改革开放至今,广东、浙江、江苏、福建、山东等沿海省份的经济增长始终保持全国较高的水平,由于良好的经济技术基础,优越的地理区位,特别是继续保持市场化改革的先发优势,预计未来十余年不可能出现衰退的趋势。而作为老工业基地的辽宁、上海、天津等省市,通过强化改组、改制和扩大开放开发,经济活力逐步释放,并开始从低谷中复出;尤其是上海浦东的重点开发开放,将带动整个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的进一步提升。另外,有人预测,位于北部沿海的渤海经济圈极具发展潜力,有可能成为21世纪中国经济的又一新增长点。

由此可见,在相当长时期内,国家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仍将来自东部沿海地区。而且,沿海地区产业结构并未进入一个大调整时期,目前有些产业如纺织、某些轻加工业、石油及化工工业已开始或正在开始向中西部资源富集地区转移,一部分市场让渡出来,这对中西部的发展无疑带来了有利的契机。但是,这种转移和让渡的规模与领域都还很狭小,短期内不会形成对广大中西部经济的强大推动性影响,东西合作上仅限于少数紧缺能源和原材料的开发及个别零部件的加工。也就是说,东部发达地区的极化效应仍强于扩散效应。所以,那种以为有了政府的支持和东部地区的援助,就会使地区差距很快缩小的认识是不切合实际的。

四、打好“持久战”的几点思路

总体思路:艰苦奋斗,夯实基础;统筹规划,梯级推进;以我为本,开拓创新;争取外援,持续发展。

(一)树立长期艰苦奋斗的思想,不断夯实发展的基础。西部大开发是一项规模宏大的社会经济系统工程,也是一个空前艰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这就要我们在实施中央决策时,既要有历史紧迫感,能办的事情尽快办,又要实事求是地分析西部地区面临的诸多不利因素,全面树立长期艰苦奋斗的思想,抓基础,抓重点,抓主要,为最终建设一个山川秀美、繁荣富强的新西部打下扎实的基础。

(二)统筹规划,分清层次,以点带面,梯级推进。实施西部大开发,不能沿用传统的发展模式,必须要有新思路。各地区必须要编制开发战略规划和专项规划,开发的规划要有系统性、权威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在编制规划时,要充分考虑到国内外市场需求的新变化,充分考虑到各种有利和不利的因素,按客观经济规律办事。要坚持创新求实、突出重点、集中力量、统筹协调的原则,认真考虑客观条件和可能,提出实实在在的目标,明确经过努力能够完成的任务,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要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安排西部开发的计划与步骤,有目标、分阶段地推进西部地区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生态环境建设、普及科学教育、推广实用技术、发展特色产业、交通通信设施建设等方面都要统筹规划。同时也要分清层次,先干什么、后干什么,要心中有数,要按照梯级推进的原则进行合乎实际的安排。

(三)立足自身,以我为本,转变观念,开拓创新。今天的西部大开发要完全依赖于国家大规模的投资和东部发达地区的全面援助显然是不切合实际的。西部大开发的基点要立足于自身的经济成长,增强自身的“造血”功能。就西部地区而言,要彻底改变“等、靠、要”的依赖思想,充分发挥西部地区人民群众投身大开发的创造性、积极性和主动性。要调动一切可用的人、财、物投入大开发,要在大开发中通过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实现区域自身的结构优化和资源的有效配置,要加快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总之,只有在自身“造血”功能不断增强的基础上,国家的扶持、东部的支援才能产生更大的作用。

(四)放远眼光,力争外援,肝胆相照,共谋发展。在充分挖掘内部潜力、以我为主的同时,我们也不能低估“外援”在西部大开发中的作用。因此,西部地区除了积极争取国家投资重点向西倾斜,以及给予西部地区更多优惠政策外,还要积极创造条件,营造良好的硬环境和软环境,本着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原则,大力吸引国内外的资金、技术、人才和企业进入西部发展,或者以各种形式参与西部大开发,从而实现内外结合,推动西部各地区不断振兴和发展。

面对挑战,我们不能止步不前;面对机遇,我们不能求胜心切。只有正确地分析和把握我们所面临的各种有利和不利因素,认清西部大开发不可避免地要走一段艰难的路程,从而作好打硬仗、打持久战的心理准备。我们相信,经过一代或几代人的艰苦奋斗和不懈努力,未来的西部一定会变得美丽而繁荣。

作者单位:兰州商学院党委宣传部

省委党校第35期省直处长班学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