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市场化进程中农村金融改革与发展
15045100000048

第48章 农村信用社改革回顾与展望(10)

(二)传统的信贷管理理念是制约广东省农村信用社改革发展的主观原因

广东省的农村信用社脱胎于广大的农村,自1996年行社分家之后,县(市、区)一级的联社成为各地农村信用社的领导主体,一方面受地方政府的行政干预,另一方面受自身管理水平的约束,使得各地信用社中间管理层过于臃肿,进而在办事效率大打折扣。据金融时报一篇报道:某房地产开发公司,早先找信用社贷款,基层社在和房地产开发商谈妥条件后,信贷员将审批材料上报联社审批,就在此贷款还处于上级审批过程中,某银行进入该房产开发商的贷款人行列,待该银行将所有程序办妥并资金到位的几天后,该联社才将审批通过的答复下达到了基层社。其实信用社失去的不仅仅是几百万元的利息收入以及由此带来的手续费等收入,而更多的是失去了一个在商业上长期合作的伙伴。所以传统的信贷理念是阻碍广东省农村信用社发展的主观原因。

(三)顺畅人才形成机制的缺乏是农信社提升自身人才素质的制度性障碍

农村信用社的另一个问题是缺乏顺畅的人才培养机制。一个有生命力、具有极强竞争力的企业必须要有新鲜的血液(有才干的年轻人)不断输入到重要的工作岗位上来,才能不断使企业推陈出新,应对新形势提出新思路,科学地解决前进中出现的新问题。然而广东省农村信用社中普遍存在的一个现象就是,本来学历层次就低于其他银行的农村信用社,在招聘到具有本科学历的学生后,缺乏良好的人才培养机制,许多本科生在营业网点工作两年之后由于得不到提升,最终又不得不选择离开信用社。与这种现象对应的是,一些重要的岗位却由素质相对低的员工在做,信奉无功便是过的他们实际上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信社进一步提升服务水平的潜在能力,这样不但对员工自身发展无利,长期看对信用社可持续发展没有任何帮助,而只会使得信用社的竞争力日渐下降。

二、广东省农村信用社实现成功改革和支持新农村建设的四个理念创新

(一)人才兴社理念是深化广东省农村信用社人力资本的制度性保障

随着广东省农村信用社的发展,实现农村信用社成功改革,从而真正提升支持新农村建设的支农水平,需要首先解决以上几个方面的问题,而要解决以上问题的根本在于提升员工的综合素质,也即进行人力资本深化。因为正如香港银行资深学者黄兰民所说,银行最重要的资产不是资金,也不是产品,而是员工正正正。

一个有生命力、具有极强竞争力的企业必须要有新鲜的血液(有才干的年轻人)不断输入重要的工作岗位上来,才能使企业不断推陈出新,应对新形势提出新思路,科学地解决前进中出现的新问题,所以农村信用社要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首要问题就是提高员工的整体素质。为此,广东省农村信用社有必要采取引进、培训以及优化配置三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即:首先,建议各县(市、区)每年以联社为单位定期对全联社员工进行培训,培训要有针对性,根据具体情况确定具体的培训内容,切实做到员工素质有所提高;其次,对于镇级基层社要根据实际业务需求情况,每年应引进多名本科以上学历的新员工,实行新员工与经验丰富的员工协同工作的模式;最后,还要建立完善的激励指标体系对员工定期考核,形成了拿得出、干的好、能上能下的流动性人才形成机制。所以深化人力资本,建立长效人才培养、引进和配置机制才是实现广东省农村信用社成功改革和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十分必要的路径选择。

(二)研究创造价值理念是农信社坚持科学发展观创新农信产品的突破口

广东省当前银行主要靠传统的信贷业务作为主要来源,尤其是广东省的农村信用社其每年的收入达到了总收入的90%以上,实际上信用社对于信贷业务形成了强偏好,但是随着广东省经济与金融的不断发展,金融脱媒以以以越演越激烈,广东省农村信用社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就要积极应对金融脱媒可能带来的各种风险,因为金融脱媒实际上是使得金融市场对银行的依赖性在逐渐降低,从而对银行的经营及发展形成了进一步的威胁。为此信用社要实现多元化的收入结构,摆脱长期以来对于信贷业务的强偏好。在金融脱媒的背景下,如何根据自身环境和经济条件积极进行开发适销对路的农信产品,开拓多元化、立体式的的业务结构,从而使收入结构实现多元化,最终实现既定条件下最小化金融风险的经营目标,是当前广东省农村信用社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对此,笔者认为信用社要坚持科学发展观,与时俱进深入研究,转变以往粗放经营的观念,建立研究创造价值的经营理念,方可在今后的信用社改革和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走出自己成功的步伐。

(三)长期平等和谐的银企合作理念是农信社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要路径

随着广东省经济和金融的发展,信贷市场也像普通商品一样,逐渐由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上面的例子也正好印证了这一点。在这个市场类型转变的过程中,农村信用社的领导当局,有必要重新思考自身定位,因为企业找银行的时代就会逐渐过去,接下来是多家银行争相抢夺优质客户的时代,所以作为一个具有前瞻眼见的领导及员工都必须深刻认识到这一点,将信用社放在一个和企业平等的合作地位,真实地为企业的需求着想,想企业所想,急企业所急,寻找自身利益和企业利益的最佳结合点,才是实现农村信用社成功改革和有效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根本出路。

(四)量化信贷管理理念是内涵式提升广东农信管理水平的发展方向

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是当前广东省农村信用合作社坚持科学发展观、提升自身竞争力和支持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举措之一。从理论上看,实现既定成本下的产出最大化,其最优的方案就是要使投资在各个要素上的边际产出相等。同样的道理,要实现广东省农村信用合作社信贷资源的利润最大化,首先要分析信贷资源中各个领域(可按照行业、所有制、企业规模等进行分类)的边际回报率,然后通过分析再根据具体情况在增量层次上进行适当的调整,对于边际报酬率高的行业(或企业)我们可以尽量在增量层次上多贷,相反对于边际报酬率低(甚至为负数)的行业(或企业),在以后的信贷过程中要少贷或只收不贷,也即要进行信贷结构的优化。笔者建议广东省农村信用社积极培养员工(尤其是高层信贷管理人员)的量化管理思想,及早发挥自身已有的信息优势,借助于先进的计算机分析软件(比如E-VIEWS软件)确定各个分析样本的边际报酬率,进行统计分析、预测和调整,在实践层面上给信贷人员予指导,从而提高信贷资源的盈利水平,实现既定投入下的产出最大化。只有这样,方能进一步提升广东省农村信用社的整体竞争力,为更好地支持新农村建设贡献自己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件

[1]李树人,经济发达地区镇级农村信用社管理体制的矛盾及其对策,现代信合,2006,第二期

[2]金融时报,2006年5月26日。

[3]李子奈,计量经济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

[4]秦伟新,客户经理制改革应坚持的“五个和谐”,绿叶金龙,南海农信,2006年10月

第八节中国农村信用社的社区银行改革研究

王爱俭

(天津财经大学)

摘要:虽然中国农村金融改革目标日渐清晰,但多年来农村信用社积累的问题也值得我们加以反思。文章在文献回顾基础上,以我国农村信用社改革为例,对改革政策实施现状进行了分析与思考,提出了在现行农村信用社省级联社基础上尝试社区银行改革的存量与增量改造并举模式选择。在对社区银行对农村经济作用以及农村信用社实行社区银行改造所具备的优势分析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中国农村信用社实行社区银行的改革的路径选择。

关键词:农村信用社;社区银行;改革

一、文献回顾

从《******关于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1996年颁布至今,我国农村金融改革已走过了十余个年头,而中国农村信用社也经历了50多年的漫长岁月。作为区域性的合作金融机构,农村信用社长期充当支农主力军,但是,其发展并非一帆风顺,其管理体制和隶属关系也几经变革。从某种意义而言,深入研究农村信用社改革实践,无疑为我们分析中国农村金融改革提供了一个绝佳的案例。简要回顾农村信用社30年改革历程,体现出控制权在不同机构间传递,但始终未传递到农民手中,一直在走一条事实上并不相容的道路,即目的是为农民服务,但控制权却一直集中于非农机构,导致最初的目的无法实现(陆磊、丁俊峰,2006)。

改革前我国农村信用社的所有权是按照合作制的原则来设计,按照合作制原则,农村信用社应不以盈利为目的,而服务于本地区的入社会员。但是由于农业生产领域资金借贷数额小、次数频繁、无担保且风险高,加之资产质量差,呆坏账比例高,无疑使得农村信用社在成为支农主力军方面大打折扣,与其说农村信用社是农村领域内的合作金融组织,倒不如说是准国有性质的金融机构。实际上,关于农村信用社的性质,谢平(2001)就曾指出我国农村信用社在诞生时就没有实行真正的合作制,贷款程序与商业银行基本相同,贷给谁、贷多少、抵押担保程序均由农村信用社说了算。农民从不认为农村信用社是互助性的金融机构。盛勇炜(2001)研究表明,无论在经济发达地区和高度城市化地区,还是在广大中西部地区以及部分东部农业大省,农村信用社都表现出“非农化”特征,或“城市化”特征,直接表现为农村信用社网点设置的城镇机制化趋势、资金流向的城市化和从业人员的城镇居民化。我国农村不存在合作制生存的条件,农村信用社不具备实行合作制的可能性(李剑阁,2003)。在经验分析方面,姚耀军(2004)基于结构突变理论的实证研究表明,从农村资金外流的数据生成过程来看,农村信用社相对于邮政储蓄对农村资金外流的影响更大。在理论分析方面,陆磊、丁俊峰(2006)研究表明中国30年农村金融改革因合作金融组织的商业化经营导致合作理想的破灭,其特点是治理结构上的内部人控制和外部人干预导致信贷结构上的资金非农化、市场结构上的垄断性。在改革目标方面,谢平(2001)认为农村金融改革和发展的重点应转向组建和发展股份制商业银行。要借鉴企业改革的成功经验,将包括农村信用社在内的农村金融机构部门改造成既能商业可持续发展,又能满足农村地区中小企业和农户有效资金需求的现代农村金融体系(谢平、徐忠、深明高,2006)。

近年来,我国理论界不断出现一些呼吁建立社区银行的声音,并在借鉴国外定义的基础上界定社区银行的涵义。巴曙松(2002)指出社区银行是在一定地区的社区范围内按照市场化原则自主设立、独立按照市场化原则运营、主要服务业中小企业和个人客户的中小银行。晏露蓉等(2003)的界定是资产规模较小、主要为经营区域内中小企业和居民家庭服务的地方性小型商业银行。康卫华(2005)的界定是从当地住户和企业吸收存款并向当地住户和企业提供交易服务的金融机构。浙江省资本与企业发展研究会(2005)将社区银行界定为县域商业银行,指出社区银行是缓解小企业和个体工商户贷款难的治本性措施,是改善金融生态和宏观调控的必要措施。王爱俭(2005)认为社区银行是资产规模较小、主要为经营区域内中小企业和居民家庭服务的地方性小型商业银行。在理论界研究的同时,实务界已经开始研究如何推动从农村信用社等金融机构改制成社区银行的工作,并已取得一定进展。

二、社区银行设立的主要产权结构

1.社区银行的产权组织形式

社区银行选择不同的产权组织形式,就会产生不同的法人治理结构,并对其经营理念、经营方向、市场定位、业务管理等产生深刻地影响。建立社区银行可供选择的产权组织形式主要有:股份制社区银行,合作制社区银行和股份合作制社区银行。

(1)股份制社区银行

主要以社区内投资者的货币资金投资入股,按股份有限公司形式组建的银行。以资本为权利核心、以利润最大化为经营目标是股份制社区银行的根本特征。其主要特点为:资本权利的绝对性,利润分配实行按资分配,股份来源的开放性,资本规模易于扩大,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以及经营目标的单一性。

(2)合作制社区银行

通过吸收本社区范围内社员股东(社员股东由社区银行的员工和与社区银行发生业务关系的客户构成)的货币资金,按合作制原则组建的银行。以劳动为权利核心、不以利润最大化为经营目标是合作制社区银行的根本特征。其主要特点为:实行“一人一票”制,社员股东身份的双重性,实行入股自愿、退股自由的原则,股份来源的相对封闭性,分配的二次性,不以利润最大化为经营目标以及管理的民主性。

(3)股份合作制社区银行

主要以社区内的投资者和社区银行员工的货币资金投资入股,按股份合作制原则组建的银行。以资和劳共同作为权利核心、以利润最大化兼顾为社区入股股东服务的经营目标是其根本特征。其主要特点为:股份构成既体现合作制原则又体现了股份制的要求,股东身份的双重性,股份来源具有相对开放性,分配实行按资分配,以利润最大化为经营目标但兼顾一定的公益性以及民主化和专业化管理相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