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模拟导游
15040200000036

第36章 导游语言艺术(11)

走过松州城,我们现在经过的集镇叫川主寺,这是四川省的100个小城镇试点镇之一,几年前,这里还是一片荒凉,现在已是宾馆林立,热闹非凡了。川主寺镇是九环线上的交通枢纽地,由此向西,便进了川西北高原,就是当年红军走过的雪山草地了。向北便是我们今天的目的地九寨沟、向东便是我州的另一个重要风景区,我们后天要去的黄龙风景区。

现在大家看到的是碑是“红军长征纪念碑”,山脚下是“红军长征纪念碑碑园”。其碑园园名是中国改革开放的设计师邓小平同志所题。这是经中央军委批准,全国唯一的叙述整个长征过程的碑园,其碑身为三角立柱体,象征工农红军一、二、四方面军紧密团结,坚不可催。24米高的碑顶巍然矗立着14米高的红军战士像,双手高举成“V”字形,一手持鲜花、一手持枪,象征长征的胜利。山下的碑园由园墙、群雕和红军长征陈列馆组成。“告别苏区”、“艰苦历程”两组群雕,充分表现了苏区人民和子弟兵的鱼水深情以及红军战士前仆后继、英勇向前、历尽艰险、不怕牺牲的崇高精神。整个雕塑群像气势恢宏地再现当年红军战士的英勇悲壮。最令人激动的是在晴空万里时,每当夕阳斜照在用亚金铜贴面的碑塔上时,整个纪念碑闪闪发光,远远地看去,象一团火球,使碑顶的红军战士更加清晰可见,“金碑夕照”亦成为人们竞相观看的难得一景。这也许是连设计者都未曾料到的意外效果。

现在我们看到的村寨叫漳腊,而眼前这条小溪流就是一直伴随我们到此的岷江,谁也没有办法把它同我们在都江堰市所看见的岷江联系起来,因为我们己经快到了岷江的源头。现在的岷江虽然不起眼,但却依然倍受人们关注。因为举世闻名的漳金就产自这里。漳金的成色非常好,一般都为9.999,小数点后面3个9,而且藏量大、品位高、颗粒粗、熔耗低。在这里,打水时桶里沉着金子,挖泥烧砖,砖里镶着金子,刨土时冷不丁闪出几粒沙金,早在三四十年代,国民党政府己对这里的藏金情况作了详细的勘察,探明的矿点有29处,总面积达28.5平方公里,漳金从1913年正式开采以来,至今已开采黄金100万两,约33吨。1985年有位农民在淘金时,曾挖到一块卵形大的金块,重达224.65克,含金量高达98%,大家现在向右看,这片农田有个名字叫飞机坝。为什么叫飞机坝呢?原来在解放前,国民党曾在这里修过一个军用机场,还建了油库,抗日战争期,日本侵略军为了炸毁漳腊机场和油库,曾派飞机前来轰炸,结果误将松潘当作漳腊狂轰滥炸了一遍。漳腊却得以幸免。现机场已开垦为农田,而油库却至今都未发现,据说设在某座山里,曾有好事者到附近诸山探寻,结果一无所获而归。随着九寨沟、黄龙的知名度提高,来阿坝州旅游的人数成倍增长,为此,政府准备在漳腊山坡上修建一个中型的旅游机场。届时,去九寨沟就再也不会象我们现在这样乘整天的车了。

现在我们终于来到了岷江的源头——弓杠岭,这里又被称为小西天,小西天在藏区可以说是闻名遐迩,之所以闻名遐迩,全在于她的神秘,据说从古至今,四面八方的鸟类到了垂暮之际都要积蓄力量,然后千里迢迢飞到此山安息归西,所以藏族人称此山为“夏德”意即“鸟的墓地”,“小西天”大概也就是这个意思了。藏文古籍《夏德嘎恰》中有此山“鸟羽禽骨累累”之说。各方鸟儿为什么非要葬身此地,至今仍是一个难解的谜。

在这里还有一个嘉绒藏区闻名遐迩的苯波教寺庙——尕米寺。据载,元至正十五年(1355年),西藏穷波地由仁青坚赞喇嘛路过此处,但见地势开阔,呈凹形,南面缓坡,牧草丰美,西临岷江,东面所靠山岩中,有天然本教教徽,当地人称之为“雍忠岩”。喇嘛心动,遂发愿于此建寺院,取名尔米寺。“尕”意为高兴,“米”意为安静的处所。又因此处称为小西天,连起来称“小西天尕米寺”。

走过尕米寺、弓杠岭,我们就进入南坪县,也就是现在的九寨沟县。九寨沟县古时隶属松州,1953年建县,全县面积5290平方公里,人口51366人。由于九寨沟的知名度越来越高,1999年将南坪县更名为九寨沟县。

我们现在已经离今天的目的地——九寨沟近在咫尺了。经过一天的旅行,我想大家也有点疲劳了,现在大家稍微休息一下,养精蓄锐,以便明天我们有一个充沛的体力来欣赏我们美丽的人间仙景——九寨沟,我今天的讲解就到这里了,谢谢大家!

四、景点讲解示范

示范一(青城山)

各位女士、各位先生,我们现在出发去游览青城山。

青城山位于都江堰市西南,乘车前往大约需要20分钟,我想就利用途中的时间,给诸位介绍一下青城山的概况。

青城山距离成都市区63公里,因景区青山环列,林木繁茂,终年幽静清凉,历来是川西著名的游览和避暑的胜地。又因这里是中国道教的发源地之一,东汉以来历经二千多年,一直是道教存在和发展的重要基地,影响广及全国,所以青城山也是著名的道教名山。说到这里,大家可能已经听出青城山的基本特点了;那就是离都市最近的、自然景色清幽和道教文化源远流长的风景名胜地,而且还要加上六个字:保护相当完好。因此,1982年就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风景名胜区。1999年青城山与都江堰景区联名申报世界自然文化遗产,得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来的专家充分肯定。当然,“眼见为实”,一会儿大家亲临其境,就知道我所言非虚了。

青城山的得名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说青城山有阴阳36峰环状排列,峰锐崖陡,林木葱笼,宛如一座绿色的城郭,以形得名,叫做青城山;第二种说法是说青城山原名清城山,青字有三点水偏旁,因古代神话说“清都、紫微,天帝所居”,这里就是神仙居住的地方,所以取名“清城山”。后来,道教创始人东汉的张陵张天师创立天师道以清城山为基地,道教主张“清虚自持”“返朴归真”的教义,与清城仙都的意思相合,山名就无变化。唐初佛教发展很快,清城山上发生了佛道间地盘之争,官司打到皇帝那里,唐玄宗信道,亲自下诏书判定“观还道家,寺依山外”。道家胜利了。可是诏书把清城山的清字写成了没有水旁的青了。道家既借助于皇帝亲判的威力收回地盘,也就将清城山改称青城山了。

这个故事并非传说,山上保存的唐碑诏书全文具在,足以作证。

道教文化

据地质考察,青城山形成于1亿8千万年前的一次造山运动,山体抬升时受强烈挤压,岩层破碎。起伏较大,褶皱明显,所以山形千奇百怪,绝壁深壑,断崖裂石,处处显示出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相传青城山区有36峰、8大洞、72小洞、共108景。一百单八是一个吉祥数字,表示景点很多,但人们更向往的是这里满布山岭的古木森林和蜿蜒山路上那无尽的清凉幽意,以及历史悠久的道教文化和保护完好的宫观建筑艺术。

说到道教文化,由于道教在青城山两仟多年的存在和发展,特别是历代高道的主持和经营,青城山一直作为道家的祖山,俗家心目中的“神山”,而得到充分的保护。可以说,今天青城山的古建筑、古遗址、历史传说、饮食习俗,乃至林木花草,都渗透着道教文化的精神。青城山道教发展也有几个起落。远在东汉顺帝汉安二年(公元143年),在邛崃山系的鹤鸣山(今大邑县境)修道的张陵,来到青城山赤城崖创立道教。因张陵被其弟子尊为“天师”,所创道教也叫“天师道”。天师道经过张陵及其子孙历代天师的创建和发展,逐渐扩及全国,晋隋时期,天师道有北天师道和南天师道的兴起和地区教派的产生。青城山所传属于南天师道的正一教派。至唐末,著名道士杜光庭来青城山,天师道传统乃与上清道结合。上清道宣称修行得道可升“上清天”,比旧天师道理想的“太清境”更高。杜光庭后来在前蜀皇帝王建手下做官,官至光禄大夫尚书户部侍郎,封上柱国蔡国公,晚年居青城山近30年,著书立说,对道教的发展影响很大。

到南宋时,青城山道士李少微等人创清微派,以行雷法为能事,将内丹术与符咒术相结合,称“可以驱邪,可以治病,可以达帝,可以啸命风雷,可以斡旋造化”,元朝封他为“雷渊广福真人”,一时信徒很多,青城山又再度兴旺起来。明代,青城山道教所传属于全真道龙门派。全真道与原来的天师正一道不同的是,它主张修道者要出家投师,住庵当道士,不娶妻室,不吃荤腥,创立了一套养身习静的修练方法。道士住山,自然对宫观的维护,山林的栽培就更为重视。明朝末年,战乱不断,青城山道士逃走,直到清康熙八年,武当山全真道龙门派道士陈清觉来青城山主持教务,又使局面重新改观。后来陈在四川官员的帮助下,得到康熙皇帝的钦赐御书“丹台碧洞”,并封他为“碧洞真人”。

从此,青城山道系属于全真道龙门派丹台碧洞宗。新中国成立以后,青城山吸收了各地道士,原来丹台碧洞宗的格局有所改变,但其在道教中仍是很有影响的一支。1957年,“中国道教协会”成立,青城山道士易心莹被选为副会长兼副秘书长。其后,傅元天道长也被选为中国道协副会长,1992年当选为会长,并兼任中国道教学院院长。所以,研究道教文化的人是不可不来青城山的。

山门

各位贵宾,现在已到青城山前,眼前那座古典辉煌的山门和后面青翠入云的山林,总是让每一个来客感到—股浓浓的幽意,急于走进这清幽世界的心情也油然而生。请不要着急,让我们先看看山门旁的建福宫。

建福宫,在丈人峰下,始建于唐开元十八年(公元730年),原名丈人洞,宋时朝廷赐名“会庆建福宫。”丈人峰因宁封得名,相传宁封是黄帝时的制陶官员,能履蹈烈焰,随烟上下,又能驾御风云,宁封帮助黄帝学会“龙跷飞行”之术,打败了蚩尤,统一华夏,被黄帝封为统领五岳的“五岳丈人”。宋时又加封蜀州青城山丈人观九天丈人、储福定命真君。道教的十大洞天都有一位主治神仙,宁封便是青城山的主治神仙。今建福宫是清光绪十四年(公元1888年)重建,近年又进行过大规模的维修和补建。

建福宫建筑面积1196平方米。前建亭楼映衬,后有丹台翠林,门额建福宫三字是1940年国民政府主席林森所题,前殿叫“长生殿”,供的是晋代高道范长生。正殿是宁封和杜光庭塑像。后殿三尊塑像,中间是太上老君,被尊为道教教主,左是东华帝君,即神话中的东卫公,为全真道的第一位祖师,右为道教全真派创立者王重阳。殿堂板壁上有张三丰祖师的诗。楹柱上挂的394字的“青城长联”,写景说典,有兴趣的可以一读。

索道

进山门,我们右行去月城湖坐索道上山。这条林间山道首先进人眼帘的是路旁并立的雨亭和翠光亭。

青城山的游山道上散布着许多的桥、亭和牌坊,与林相配,因山取势,形成意趣不同的风景图画。山亭多取枯树为柱,以树皮盖顶,树根为凳,枯枝古藤为装饰,符合道教的清静无为,回归自然,与青幽的山景浑然一体。亭型也随景而异,有随路转折形成的三角亭——怡乐窝;有半倚山崖的方亭——泠然亭;有伫立峰顶的八角亭——息心亭;还有山路穿过而减柱的卧云亭,有随山势而成弧形的凝翠桥,这些山亭都应景造型,命名切景,又配有贴切的楹联,更富有诗意。各位在游程中将会不断看到。

月城湖到了。这里原有一股甘泉,名叫“丈人泉”。1985年人们在此筑坝拦水,形成湖泊。我们过湖乘索道缆车直达上清宫。从高处往下走,比步行登山省时省力,也就有更充足的时间和精力来游览了。索道全长980米,采用安全舒适的循环式吊椅载客,游人凌空观景,眼界开阔,别有情趣。

上清宫

下索道,已是上清宫景区的四望观。

上清宫位于高台山之阳,是青城山现存38处宫观中位置最高的一座道观,宫门上有门楼,上清宫三个大字是蒋介石手书,两旁联文是国民党元老、书法家于右任撰书“于今百草承元化,自古名山待圣人”,说青城山的草木都得到了道家仙气的沾染,自古这座名山就等待各位朋友的光临。另一副是爱国将领冯玉祥撰书的称颂道教的对联。殿的右侧南楼前有两井并列,称为鸳鸯八封井。两井—方一圆,其泉源相通,但一浑一清,一浅一深,井旁刻有国画大师张大千手书“鸳鸯井”三字。殿右侧厅有楠木板壁刻《道德经》全文。殿左侧有长廊通向配殿,内祀孔子和关羽,取名文武殿,两旁有张大千所绘麻姑、王母、三丰祖师、花蕊夫人画像石刻。文武殿右下为麻姑池,传为麻姑浴丹处,形如半月,深广数尺,水色碧绿,长年不竭不溢。

上清官主殿供奉的是太上老君,也就是道教的教祖老子。由文武殿前长廊再前行到皇经楼,出院门至圣灯亭。旁有小路直上高台山的峰顶——彭祖峰,山上有亭叫呼应亭,取“登高一呼,众山皆应”之意,现在改建成一个接待点,又在其更高处新修了“老君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