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中国旅游文化
15034300000049

第49章 旅游文学(3)

(三)明清游记欣赏

西湖七月半

张岱

西湖七月半,一无可看,止可看看七月半之人。

看七月半之人,以五类看之。其一,楼船箫鼓,峨冠盛筵,灯火优傒,声光相乱,名为看月而实不见月者,看之;其一,亦船亦楼,名娃闺秀,携及童娈,笑啼杂之,环坐露台,左右盼望,身在月下而实不看月者,看之;其一,亦船亦声歌,名妓闲僧,浅斟低唱,弱管轻丝,竹肉相发,亦在月下,亦看月而欲人看其看月者,看之;其一,不舟不车,不衫不帻,酒醉饭饱,呼群三五,跻入人丛,昭庆、断桥,呼嘈杂,装假醉,唱无腔曲,月亦看,看月者亦看,不看月者亦看,而实无一看者,看之;其一,小船轻幌,净几暖炉,茶铛旋煮,素瓷静递,好友佳人,邀月同坐,或匿影树下,或逃嚣里湖,看月而人不见其看月之态,亦不作意看月者,看之。

杭人游湖,巳出酉归,避月如仇。是夕好名,逐队争出,多犒门军酒钱。轿夫擎燎,列俟岸上。一入舟,速舟子急放断桥,赶入胜会。以故二鼓以前,人声鼓吹,如沸如撼,如魇如呓,如聋如哑。大船小船一齐凑岸,一无所见,止见篙击篙,舟触舟,肩摩肩,面看面而已。少刻兴尽,官府席散,皂隶喝道去。轿夫叫船上人,怖以关门,灯笼火把如列星,一一族拥而去。岸上人亦逐队赶门,渐稀渐薄,顷刻散尽矣。

吾辈始舣舟近岸,断桥石磴始凉,席其上,呼客纵饮。此时月如镜新磨,山复整妆,湖复颒面,向之浅斟低唱者出,匿影树下者亦出,吾辈往通声气,拉与同坐。韵友来,名妓至,杯箸安,竹肉发。月色苍凉,东方将白,客方散去。吾辈纵舟,酣睡于十里荷花之中,香气拍人,清梦甚惬。

本篇选自《陶庵梦忆》,是小品文的典范。晚明小品文从内容题材上有着一个显著的特点——生活化,突显个人气质,渗透着晚明文人特有的生活情调。

《西湖七月半》以诙谐的手法,描写了前朝杭州人七月半游西湖的情景。文章专注于游人,把他们的情态刻画得生动逼真,而且寥寥数笔便把各色人等的内心描摹出来,这里表现的已经不是自然山水,而是人文山水。以三言两语勾勒出五种形态各异的人,写得细致入微,生动传神,惟妙惟肖。“不衫不帻,酒醉饭饱,呼群三五,跻入人丛”形象地将市井闲徒的特征展现在读者面前。层层的白描文字中,夹杂着作者醉心于昔日繁华生活的怀旧情绪。最后笔锋一转,由动入静,月色、青山、湖水、荷花,一切都宁静而美好,在这样的环境中品茶赏月,才是真名士追求的情趣啊!张岱中年经历明朝的覆亡,家境也随之败落,所以他的小品文中常暗含家国之痛与沧桑之感。《西湖七月半》富有作者的生活化、个人化情调,显得清新自然,让人回味无穷。

第四节名胜楹联欣赏

楹联是题写在楹柱上的对联,是我国一种独特的文学艺术形式。大凡名胜古迹,多有楹联,或概述了该旅游资源的来历,或赞扬了名人逸事,或凝结了该旅游资源的魅力。

一、名胜楹联概说

楹联,是悬附于楹柱上的竖条形、木质、刻字装饰物。古建筑的厅堂,前后常有四根柱子,前两柱独立支撑上枋及出檐部分的房顶,俗称“檐柱”或“明柱”,在建筑学上称“楹”,因而悬附于其上的木联被称为“楹联”。贴在楹柱上的联句,因为上句和下句相对,所以又叫“门对对联”、“对联”。中国人过春节时喜欢把它贴在门的两边,渲染喜庆气氛,因此又叫“春联”。

明清两代是对联的成熟时期。对联广泛地应用于社会交际中。它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在礼仪场合使用得很普遍,几乎成为公共关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由于对联的装饰性,它已成为综合性的装饰艺术中显示汉字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对联本身已成为集诗文、书法、印章、装琠(装裱或雕刻装饰等)为一体的汉字文化特有的综合艺术品。

二、楹联的特点

楹联是一种讲究格律的文学形式,其中的平仄、词性、语法修辞以及书写张贴形式等方面,都有其基本的特点。

1.联分上下,字数相等

对联的上下两个长条幅,字数一般相等,合成一副联,称为上联、下联。若上联是由几个分句组成,则下联也应是由字数上与之一一相等的几个分句组成,而对于各联本身的字数则没有规定。常用的对联,上下联一般在四个汉字到二十几个汉字。

2.承上启下,表述完整

一副对联,必须做到承上启下,完整地表达一个意思。对联和诗歌不同,诗歌可以通过整首诗歌来表达一个意思,但是对联必须通过简短的上下联表达出一个完整的意思,从诗歌里挑出的对偶句,往往不能形成连贯的意思,也不能形成对联。

3.对偶对称,音节和谐

对偶辞格,是构成对联的基础。它是通常把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或基本相似的字、词、词组、句子并列,用来表现相关的意思的一种辞格。从内涵上看,它要求意义上的关联;从形式上看,它要求对称;从音节上看,它要求和谐相对。一般来说,上下联不能构成上述内涵、形式、音节三方面的比较严格的对偶的,就不能算是对联,至少不能算是好对联。

4.实用性强,雅俗共赏

每一副对联,都有一定的主题,而且写好的对联能够张挂,以满足实际的需要。对联,大部分都在公共场合使用,其主题大多雅俗共赏,其制作和悬挂方式也大多已经形成定制,便于各地群众使用。

三、对联的类型

根据对联的写作技巧和修辞方法,可将对联分为回文对联、转类对联、双关对联和缺字对联等。

1.回文对联

回文体,即顺倒读之均合文理,是指可以按照原文的字序倒过来读、反过来读的句子,是一种修辞技巧。回文体对联需要平仄相对,文意相对,意境相对,所以有一定难度。但运用得当﹐它的艺术魅力是一般诗体所无法比拟的。例如,有家茶楼叫“天然居”,主人请人写对联。这人写了一联“客上天然居”便停笔了,主人催下联,这人说不必了,只需把此联倒过来念便行了。主人念出“居然天上客”时,不禁拍案叫绝。“客上天然居,居然天上客。”此联意境虽好,但上联平收,下联又仄收,偏偏上下联又不能对调;另外对偶也欠当,“客上”对“居然”,无论词性与结构都不当。后来有人根据附近的“大佛寺”,续出下联“人过大佛寺”,合起来便是:

客上天然居,

居然天上客;

人过大佛寺,

寺佛大过人。

2.转类对联

转类法又称多音法或异音法,它利用汉字一字多音多义、词义通假的特点,造成同一个字在联中的音调变化,给人以奇诡绝妙之感。多音法楹联中最著名的当推河北山海关孟姜女庙联:

海水朝朝朝朝朝朝朝落,

浮云长长长长长长长消。

上联连用七个“朝”字,下联连用七个“长”字,运用了通假法,就是利用汉字一字多音的特点构成联句。如果熟谙汉字一字多音多义的特征,则深觉此联妙趣无穷。此联一是用字奇妙,二是情景交融。此副对联一般来说有6种读法,更有人认为有10种读法,充分体现了汉语表达的多样性。

3.双关对联

双关法是利用汉字的特点,巧用汉字的字、音、义的相同相异之差别而组成字面与字音,形成言此而及彼的语言效果。双关的形式主要有谐音、借义两种。双关法用得好,可增加对联的趣味和深度。

谐音法就是利用汉字中同音字词较多的特点,使联语语意双关,一联多意,既可以从字面上理解,又可以联想出更深层意思的制联方法。用谐音法制作的楹联,联谜兼备,别具情趣。例如:

普天同庆,当庆当庆当当庆;

举国若狂,且狂且狂且且狂。

此联以“当庆、且狂”谐锣鼓之声,使人在吟诵之时好像身临锣鼓喧天的欢乐气氛之中。

借义就是利用汉语中一个字或词语有多种含义的特点制联,同时表示两种事物的制联方法乃借义法。用这种方法制成的联语,一般用在某些特定的场合,一词二意,启人联想,引人深思。例如:

清风有意难留我,

明月无心自照人。

王夫之的这副对联写在明朝灭亡之后。他认为自己是明朝的遗臣,拒不接见清廷官员,也不接受礼物,并写了这副对联,以表自己的情操,表达了他为了事业和理想,不为利禄所诱,不受权势所压,就算历尽千辛万苦也矢志不渝的精神。

4.缺字对联

缺字法也称隐字联、藏字联,即在联中故意略掉需要突出的一些字,含蓄巧妙地传达言外之意、弦外之音。缺字联含而不露、曲径通幽、寓意隽永、构思巧妙、手法奇特、语言生动,通过类似猜谜语的汉字组合结构,把汉语的含蓄内敛表达得淋漓尽致。例如:

横批:南北

上联:二三四五

下联:六七八九

这副对联的作者是北宋名相吕蒙正。他少年时家境贫寒,除夕之夜,家徒四壁,便写了这副对联贴于大门之上。上联缺“一”,下联少“十”,横批没有“东西”,含蓄诙谐地传递出自己缺衣少食、没有东西的窘境。通过数字的巧妙搭配和汉语自身所携带的文化信息,让读者在惊叹作者构思巧妙之际,不禁寄予深切同情。

四、名胜楹联欣赏

1.苏州沧浪亭联

清风明月本无价,

近水遥山皆有情。

此联用了反义词相对,“有”对“无”,“皆有情”对“本无价”,含义是:清风明月到处都有,但对俗人来说,有钱也买不到;近水遥山本为无情之物,但在诗人眼里,都成了有情之物。句中“遥山”对“近水”,“明月”对“清风”,十分工整,而且“近水”与“遥山”是反对,更有情趣。

2.济南大明湖小沧浪亭联

四面荷花三面柳,

一城山色半城湖。

济南在历山之下,所以被称做“一城山色”。号称“江西才子”的刘凤诰巧用数字,把大明湖的美景展现一新。《老残游记》作者刘鹗称这副对联“尽画了大明湖的绝景”。可见这副对联为大明湖平增了几分秀色。

3.林则徐堂联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这16个字语出民族英雄林则徐题于书室的一副自勉联,寓意是要像大海能容纳无数江河水一样胸襟宽广,以容纳和融合来形成超常大气。

4.岳飞坟前铁槛对联

青山有幸埋忠骨,

白铁无辜铸佞臣。

这是秦桧跪像背后岳飞墓阙上的楹联。忠骨指岳飞的尸骨,佞臣指奸臣秦桧、张俊等。通过“青山有幸”与“白铁无辜”、“忠”与“佞”的对比,不禁让人感慨万千。

5.岳飞坟前对联

人从宋后羞名桧,

我到坟前愧姓秦。

秦大士为清乾隆十七年(1752年)的状元。一次,秦大士跟著名文学家袁枚等人一起游西湖,游到岳飞墓前,秦大士沉默不语,袁枚说了一句上联:“人于宋后羞名桧。”秦大士对曰:“我到坟前愧姓秦。”后来,这副对联由秦大士书写,至今尚存。

6.杭州西湖断桥残雪联

断桥桥不断,

残雪雪不残。

断桥位于西湖白堤东端,断桥残雪是著名的西湖十景之一,是西湖冬季的一处独特景观。正所谓“西湖之胜,晴湖不如雨湖,雨湖不如月湖,月湖不如雪湖”。由于断桥背城面山,正处于外湖和北里湖的分水点上,视野开阔,是冬天观赏西湖雪景的最佳处所,每当瑞雪初晴,如站在宝石山上眺望,桥的阳面已冰消雪化,所以向阳面望去,“雪残桥断”,而桥的阴面却还是白雪皑皑,故从阴面望去,“断桥不断,残雪不残”。

第五节民歌欣赏

民歌是起源或流传于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老百姓中间并成为他们独特文化的一部分的歌曲,是民间文学的一种。劳动人民的诗歌创作,一般是口头创作,口头流传,并在流传过程中不断加工。民歌的特点是表达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意志、要求和愿望,具有强烈的现实性,是各民族文艺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民歌是来自民间的天籁之音,是最自然的大地之歌。历代的民歌在发展过程中有不同的形制特点,但都体现着人和自然的沟通和融合。

一、民歌的艺术特点

(一)诗与乐的高度结合

民歌,一般歌词篇幅短小,反复吟唱,通俗易懂,属民谣体。民歌通常使用比喻、比兴、对比、夸张、叙事等手法达到诗与乐的高度结合。

小白菜

小白菜呀,地里黄呀;

两三岁呀,没了娘呀。

亲娘呀,亲娘呀!

跟着爹爹,还好过呀;

只怕爹爹,娶后娘呀。

亲娘呀,亲娘呀!

娶了后娘,三年半呀;

生个弟弟,比我强呀。

亲娘呀,亲娘呀!

弟弟吃面,我喝汤呀;

端起碗来,泪汪汪呀。

亲娘呀,亲娘呀!

亲娘想我,谁知道呀;

我思亲娘,在梦中呀。

亲娘呀,亲娘呀!

桃花开花,杏花落呀;

想起亲娘,一阵风呀。

亲娘呀,亲娘呀!

这是一首在我国北方流传极广,几乎家喻户晓的优秀传统儿歌。它以非常经济的音乐素材和洗练的艺术手法,塑造了一个天真的农村贫苦幼女的形象。全曲通过简朴而生动的歌词、带有哭泣性的音调,以及逐层下旋的旋律发展手法,深刻地表现了一个失去亲娘而受人虐待、孤苦无依的小女孩悲伤痛苦的心情,也是对旧社会不合理的家庭关系的控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