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大败局(全新修订版)I
15031500000027

第27章 瀛海威: 在大雾中领跑(3)

1998年底的中国网络业界一派火热:刚刚被评为全球数字英雄50人之一的张朝阳把搜狐的域名正式改为“SOHU”。王志东与华渊网的一笔号称5000万美元的合作协议笔墨未干,在北京失意落魄的马云决定回杭州城郊的一间民房去捣鼓他的阿里巴巴B2B网站。上海的大街上第一次出现了网站广告,一大群刚出炉的MBA们登上了回国创业的飞机,每天至少有100个以上的新网站冒将出来,早起的人们开始为“门户为王”还是“内容为王”而争论不休……瀛海威的哗变只是让满头大汗的精英们打了一个寒战,很快这点冷意便与瀛海威这个名字一起如烟淡去。

回不去的瀛海威

1999年,在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评出的上一年度“中国十大互联网影响力网站”中,人们首次没有找到瀛海威;在2000年的“中国互联网影响力调查”中,瀛海威的得票已跌落到惨不忍睹的第131位。就在人们对它已日渐淡忘的时候,8月底,一场围绕瀛海威的收购竞赛又突然上演,其主角竟还是两年前反目成仇的一对冤家——张树新和中国兴发集团。

8月24日,网上突然爆出惊人消息:张树新要收购瀛海威。消息透露,由于早些时候大股东中国兴发集团与小股东张树新、姜作贤等之间对于瀛海威债务解决方案不能达成一致,中国兴发集团方面提出一项动议:由注册地在某英属群岛的兆比特公司收购瀛海威全部股权,其收购方式为零收购——不需要为股权转让支付费用,只需要承担瀛海威全部债务1.2亿元人民币即可。张树新当即提出,如果按照零收购进行,卧云、天树公司所持有的2000万股股份在转让之后将得不到一分钱的回报,所以她也提出要对瀛海威实施零收购。

在离开瀛海威的两年里,张树新一直在IT通信和证券领域行走。她先后出任过盛华元通公司的“投资人”、新润迅的CEO以及一家顾问公司的总裁。其间,因资金断流而无奈出走的她对融资行业进行了特别的关注,一度宣称要去当一名证券风险投资商。她说:“对资本市场我关注已久,今天我们再来分析中国Internet的模型,会发现所有的人无一例外地都被困在资本上,对许多互联网公司来说,如果今天找不到下一笔钱,也许第二天它就会关门大吉。”她对自己的能力评价是:“快速学习、最快速度组合团队协同作战一直是我的长项。”

其实在此前的某些场合,爽直而口无遮拦的张树新也表示她对瀛海威已毫无兴趣。她曾经在一次访谈中说:“了解我的人都可以猜到,我不会再做与瀛海威相同的事情。它结束了。”可是,当中国兴发集团真的要她与瀛海威告别的那一刻,她还是当了回不了解自己的人。在谈到她的收购动机时,张树新并不讳言感情的因素,她说:“我最了解瀛海威,我出1400万美元买它是因为我觉得值。说到感情,我只是觉得瀛海威失去了往日的辉煌让人辛酸。”为了显示收购能力,张树新奔走5天5夜,紧急筹措了500万美元,存入香港的一家会计师事务所。然而,中国兴发集团却以种种理由拒绝了张树新的购买请求。不忍割舍瀛海威的张树新为其利益,愤而公开与中国兴发集团较真。

而同样,没有了张树新后的瀛海威也一直在寻找属于自己的一片天空。1999年初,中国兴发集团耗资380万元请国际著名顾问公司麦肯锡担任瀛海威的战略顾问。11月,瀛海威宣布它已经得到了新的融资,瀛海威的广告也重新出现在一些时尚杂志和财经传媒上。同时,一批拥有较好专业背景的人士进入瀛海威的高层,其中包括香港互联网供应商协会会长及安达信公司前任驻北京代表等。在业务部署方面,瀛海威提出了一个极为庞大的在“个人接入服务”、“企业网络平台服务”及“主题虚拟社区内容服务”三方面齐头并进的战略方案。此外,中国兴发集团还在香港注册成立了一家新的瀛海威信息技术公司,以谋求在香港上市。

正是在瀛海威刚刚有些复兴迹象的时候,突发了零收购风波。事实证明,这样的股权之争是很难在短时间里有什么明确答案的。很多业内人士均猜测,这是中国兴发集团把张树新等小股东彻底赶出瀛海威的一个信号和步骤,已经走出“张树新时代”的瀛海威这次下定决心要将最后一丝与张树新有关的情缘也一刀了断。而也有不少人对张树新决心收购瀛海威的可行性表示怀疑,他们认为,在一日千里的网络业,重出江湖的瀛海威连讲故事的资格都不具备,其现有的资源和商业模式让人无法对它的前景产生信心。一位叫“倒骑驴”的网上评论人写道:张树新要收购瀛海威?也许在瀛海威的创业经历给张树新太多美好的回忆,她渴望“鸳梦重温”;但在更多的人看来,那不过是深不见底的“死亡陷阱”,谁会陪她一起往下跳?

张树新曾对记者表示:“Internet符合并激发了我所有的创意和可能的创造性,从这一点来说,我是一个很适合Internet的人。我做过很多事情,自己也不知道能做多久,但今天我敢讲,我会终身做Internet。”

对于终生将做Internet的张树新来说,瀛海威是她的充满刺激和悬念的IT世界的入口,却也很可能是一个永远也回不去的情结了。

网络世界的原罪

中国企业界似乎有一个宿命般的怪现象:数十年以来,在中国几乎所有的产业领域中,充当领跑者的企业无一不在中途出局。瀛海威的故事无非再添了一个令人扼腕的案例而已。

张树新与瀛海威的故事,几乎可以被看成是中国网络业界成长史的一个缩影。

她自称是“全行业犯错误最多的人”,她所犯过的某些错误日后成为整个业界成长的养料。比如,人们开始用期权的方式来稳定和激励员工,开始引进风险投资和谋求股票上市来解决创业资金的短缺。然而,她犯下过的另一些错误则仍然在这个年轻而狂躁的业界里像流行病一样地四处蔓延。

夸大其词、似是而非、故作惊人之举、喜摆时尚噱头,如此等等,竟成为这个业界中的青年精英们共同的职业特征。由于创业的启动资本并非来自于辛苦的原始积累,由于对财富的膨胀存在着迷幻般的梦想,致使这些高学历、悟性极好而又极为自负的青年们往往轻视企业成长的规律,轻视一些最基本的管理和经营原则。

如果一个摆了3年水果摊的小贩有一天突然像发现了真理一样地逮到人就说,“我终于悟到了一个道理,摆水果摊最关键的是要有钱赚,是要能够摆得下去”,每一个被他拽住衣领的人肯定都会把他当成弱智。

可是,在1年前的IT行业,如果哪个人宣称是为了赢利而构筑自己的网站,那肯定要被轻蔑地嗤之以鼻。具有讽刺意义的正是,在“烧掉”了几亿元的风险资金后,我们年轻的网络业CEO们才恍然大悟地互相传授起一个真理:对一个网站而言,赚钱是重要的,生存才是根本。

此外,至今还有很多网络英雄们固执地认为他们才是“网络秘籍”的唯一发现人。他们不承认这样一个事实:那些为他们的网站投下“种子资金”的风险投资商们购买的“预期”并不是这个网站的明天,而是现实的纳斯达克市场上的中国概念的冷热。可以肯定地说,没有哪一家风险投资商会把手中的中国网络股权持有到这家网络公司赚钱为止——除非他找不到出手的下家。

中国的网络世界里还出没着数不胜数的没有原创精神的投机分子。正是他们在第一时间将大洋彼岸的最新网络动态“空投”到幼弱的中国市场上,掀起了一轮又一轮的概念热浪。在这样的炒作中,天真的传统企业、股民及各级政府的资金成为他们制造神话的助燃剂,资本市场上那块“中国概念”的金字招牌被一点点地刮去层层“金粉”。在青年精英们那种充满了激情而不无梦幻的经营姿态的背后,却未必有着超越前人的、成熟的经营理念。其鲁莽、草率及不了了之,甚至会造成人们对新企业的质疑乃至厌恶。

与以上现象相关联的是,在过去的这段时间里,尽管中国的网络产业取得了飞速的进步,尽管我们的上网人数每年以翻番的速度递增,可是,由于泡沫现象的泛滥,我们的注意力实在是被太多的网站模式和纳斯达克神话给分散了。我们与欧美国家的距离不是在缩小而是在拉大,这主要表现在三个层面:跟国际巨头相比,中国IT企业在硬件设备和商用软件的开发上根本不具备竞争和对话的能力;在网络文化的构筑上,中国的IT从业者至今没有形成自己的话语体系;在互联网技术与传统产业的嫁接以及对现实产业经济的贡献上,中国的IT企业是口号大于行动,概念大于技术。事实上,互联网将影响人类生活的深刻度,取决于IT技术与现有经济形态和产业群体的嫁接度,而不仅仅是很多人所以为的普及度上。可以为这一观点提供佐证的是,2000年11月,美国Gartner研究机构发表一份报告称,到2002年,中国互联网用户超出美国的可能性为90%,届时,中国将成为世界最大的互联网国;但同互联网用户数量的增加速度相比,年轻而消费能力低下的网民对于网上商务来说,“他们的商业价值几乎为零”。此外,B2B电子商务市场的发展速度也相对较为迟缓,因此“中国大陆不大可能成为电子商务的一个金矿”。连张树新也在离职后反思道:“当我处在没有利益的格局中的时候,能更清楚地分析与思考,过去凭感觉的东西开始理性化。我发现国内信息产业建设的许多项目存在问题,许多企业和地方在按工业化的模式做信息化数字建设。”

善于思考的张树新曾经论述过“中国民营企业家的原罪”。她说:“回头总结中国所有民营企业家的出身,你会发现,他们无非是把这个国家由于体制的落差形成的巨大空间通过某种智慧做了组合。站在这一角度来理解,中国的民营企业肯定是有原罪的,无论是中国最早的房地产商、今天所谓炒二级市场的证券银行家,还是当年去南方炒地皮、今天又跑回北京来炒房地产的资本持有者,无一例外。其实,他们所利用的还是一些在中国没有规定的规则和大量存在的灰色地带,这群人都是才识过人,一开始并没有多少生存空间,只是利用这种体制上的落差和短暂的商业机会,这里面有恶劣的权力寻租,但需要明确的是,没有这些,也就没有中国式‘新经济’的形成。”

张树新没有接着往下思考,她正在从事并打算终身与之为伍的“网络新经济”是否也存在着体制和道德意义上的双重原罪?而谁又将成为这一原罪的赎还者?

当然,我们也可以把这些现象都看成是启蒙时期必须要支付的高昂学费。只是出乎很多人预料的是,这笔学费中的一部分还包括:在启蒙即将完成的时刻,那些喧嚣一时的网络精英们也进入到了他们退出历史舞台的倒计时。2000年下半年开始,几乎国内一半以上的知名网站的创始人都离开了CEO(首席执行官)的宝座,取而代之的是一些在传统产业有丰富管理和经营经验的、更为年长的职业经理人。这应该被看成是中国网络业走向成熟的一个重要标志。我们期许于未来的是,在完成了从草创型企业向管理型企业过渡之后,网络业又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进入到“企业家时期”。到那时,真正的“网络英雄”才可能如期而至。

东方即将泛白,大雾尚未散尽。在这些被期许的人群中,我们仍然可以看到正在奔跑中的张树新的身影。

【瀛海威大事记】

1995年5月,北京瀛海威科技公司创立,当时有两家股东,张树新的天树公司和她的丈夫姜作贤的卧云公司,张树新任总裁。张树新与丈夫一起设计出的“瀛海威时空”网络挂在中国科学院之下,是当时国内唯一面向普通家庭开放的网络。

1996年9月,国家经贸委属下的中国兴发集团决定投资瀛海威,中国兴发集团与北京信托投资公司占60%,天树公司与卧云公司的股权比例下调为26%。

1997年1月,瀛海威与微软结成战略合作伙伴关系。2月,瀛海威全国大网开通。3个月内,上海、广州等8个中心城市的分站开设,其线上用户收入达到110万元。

1997年,张树新对外宣布:瀛海威将耗时3年,投资千万,推出《网络中国》大型主题信息。

1997年6月,国家邮电部门投资启动169全国多媒体通信网,全国入网价格大调整。同年9月,瀛海威月收入下跌到30余万元,其全国站点的网民加起来不足6万人。

1998年6月22日,由于持续亏损,中国兴发集团与张树新之间日渐激烈的冲突终于总爆发,张树新在毫无征兆的情况下被迫辞职。

1998年11月7日,瀛海威15名中高层管理人员又集体宣布辞职。中国兴发集团负责人称辞职事件是由身为瀛海威股东的张树新一手策划的。

1999年,通过一系列整合重组,瀛海威正式由兴发集团全面掌控。

在2000年的“中国互联网影响力调查”中,瀛海威的得票跌至第131位。

2000年6月,中国兴发集团提出由兆比特公司以零收购的方式收购瀛海威通信,张树新等决定回购。

2000年8月25日,张树新将瀛海威小股东决定回购瀛海威通信的消息公之于众,并称已筹足首期收购款。

2000年8月28日,瀛海威股东会未能就张树新回购一事做出决定,但张树新表示不会放弃。

【后续故事】

告别瀛海威的张树新转型为三个角色:风险投资人、互联网思考者和NGO活动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