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大败局(全新修订版)Ⅱ
15031100000011

第11章 科龙 一条被可以猎杀的龙(4)

从事后的效果看,这次研讨会、报告书及软文广告起到了负面的效应。顾雏军好像越描越黑,在公众印象中,他显然已经成了侵吞国有资产的符号化人物。就在研讨会召开的同时,审计署悄然进驻科龙电器展开调查;11月,深圳证券交易所与香港联合证券交易所一起进驻科龙总部,对其财务问题进行集中核查。2005年1月,香港联合证券交易所以关联交易为名对顾雏军进行公开谴责,科龙股价应声大跌。

此时的顾雏军兵败如山倒。公众舆论的指斥,终于影响到家电业务。在2004年的前9个月,科龙还产生了2亿元的利润,而第四季度剧烈滑坡的销售把全年业绩再次拉入泥潭。2005年4月,科龙电器发布预亏公告,称全年亏损约为6000万元。5月,中国证监会以涉嫌违反证券法规为名正式宣布对科龙电器进行立案调查。公司的正常经营业务顿时乱成一团。所有银行均对科龙全面停贷,有的甚至直接截留经销商的回款。从6月起,全国空调、电冰箱供应商陆续停止对科龙供应原材料,科龙生产线开始逐步停工。有记者前往科龙顺德基地采访,写道:“半年前还热火朝天的车间突然变得死寂,从空旷的生产线边走过,仿佛嗅到了坟墓的气息。”

这段时间,顾雏军一直在北京四处奔波。他知道溃败已成定局,现在唯一可做的是将科龙尽快出售,以求全身而退。他先后向长虹、海信等业内同行抛出绣球,不过他又明确地对外表示不会卖给TCL和海尔,因为“他本人不看好这两家企业的发展”,即使身处绝境,此人亦不改张扬无忌、好指点江山的本性。7月29日,顾雏军突然与所有的部下失去联系,第二天他们被告知,“顾雏军被佛山市公安人员带走控制起来了”。

声誉扫地的顾雏军回天乏力,身陷囹圄的他,眼睁睁地目睹这些年来处心积虑得来的财产被众人瓜分。9月,他在看守所里与青岛海信的代表签署了股权转让协议。这家山东的彩电企业最终以6.8亿元的出价意外地成了科龙的新主人。收购合肥美菱是顾雏军继科龙之后最得意的手笔。10月,上海的《每日经济新闻》率先披露,老牌彩电企业四川长虹有可能收购格林柯尔手中的美菱电器股权,这项交易最终在2006年春季达成。被顾雏军收入囊中的亚星客车也很快逃离将沉的大船,扬州市政府迅速冻结了格林柯尔所持的股权,一年后,东南汽车成了新的收购者。所有被顾雏军染指过的公司中,襄阳轴承也许是受伤最轻的一家。顾雏军被拘留的新闻一传出,襄阳区政府就宣布解除与格林柯尔达成的股权转让协议,该协议一直没有得到中国证监会的正式批复,此时因祸得福。

10月26日,中国证监会对科龙电器的调查结果正式曝光。该报告称:“顾雏军等人及‘格林柯尔’系有关公司涉嫌侵占、挪用科龙电器财产累计发生额为34.85亿元。”2006年1月,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对科龙集团的现金流走向进行调查,发现不正常的现金流量累计超过75亿元。8月,一拖再拖的科龙电器2005年的年报终于千呼万唤始出来,这又是一个挑战股东心理极限的数字:高达36.93亿元的巨额亏损,一举刷新了当年度内地上市公司亏损纪录;牵涉93宗诉讼官司,数目之多也创下近年来内地上市公司涉案之最;公司的净资产则为-10.9亿元。

就这样,从潘宁“被迫”退休的1998年冬天算起,7年之间乾坤倒转,中国内地效益最好、最具现代气质的家电企业沦落为一家亏损累累、官司缠身的“烂公司”。

在顾雏军出事后,与潘宁有过交往之谊的北京大学周其仁教授发表评论认为:“不是科龙改制才给了格林柯尔机会,而恰恰是没有及时改制。科龙的主要教训就是潘宁时代没有及时发起并完成产权改革,否则顾雏军就不会有入主的机会。”他在一篇专栏文章中写道:“读科龙的报道,被一个问题折磨:要是还由创业老总潘宁那一代人领导,科龙至于落到今天这步田地吗?知道历史不容假设,可忍不住就要那样想……科龙的结局似乎是时也,运也,命也。欲哭无泪。”

周其仁教授给专栏文章起了一个很特别的标题,这是严谨的经济学家们很少采用的语式——《可惜了,科龙》。

【科龙大事记】

1984年10月,潘宁在十分简陋的条件下打造出中国第一台双门电冰箱,顺德珠江电冰箱厂成立。

1986年,潘宁聘请香港影视明星汪明荃代言容声电冰箱广告,是为港台明星代言第一例。

1992年1月底,邓小平视察珠江电冰箱厂。年底,珠江电冰箱厂荣登全国电冰箱产销量第一的宝座,在这个位置上,它一直稳稳地坐了8年。

1994年,珠江电冰箱厂改组成科龙集团,新创科龙品牌。

1996年,科龙电器在香港联合证券交易所上市,融资12亿元,成为全国第一家在香港上市的乡镇企业。

1997年,科龙实现营业收入34亿元,利润6.6亿元,获香港《亚洲货币》杂志评选的“中国最佳管理公司”和“中国最佳投资者关系”殊荣。

1998年10月,科龙和华宝集团宣布联合,这是当时国内家电行业规模最大的一次企业联合。

1998年12月,在没有任何预兆的情况下,潘宁辞去总裁职务;第二年4月,卸任董事长。

1999年,继任者王国端发动“科龙革命”。7月,科龙电器在深圳证券交易所发行A股,募集资金10.6亿元。

2000年6月,王国端辞职,容桂镇镇长徐铁峰出任科龙总裁。

2001年4月,科龙电器年报公布,亏损6.78亿元。

2001年10月31日,顾雏军的格林柯尔公司宣布以5.6亿元(后来金额降低为3.48亿元)收购科龙电器20.6%的股权,成为第一大股东。

2002年4月,科龙电器公布年报,亏损15.55亿元,创下中国家电上市公司之最。

从2002年起,顾雏军实行“顾氏新政”,2003年度中报赢利1.12亿元,一举扭转了几年亏损的局面。

2002年5月,顾雏军宣布在南昌投资3.6亿美元建造格林柯尔科技工业园。10月,以3亿元收购吉林的吉诺尔电冰箱厂。12月,以1000万元接手上海上菱电器的两条电冰箱生产线。

2003年5月,以4.18亿元控股上市公司亚星客车,宣布投资4亿美元建造年产电冰箱360万台的科龙基地。6月,以2.09亿元受让美菱电器20.03%的股份,成为其最大单一股东。顾雏军宣称投资24.9亿元在合肥建设格林柯尔—美菱工业园。

2003年12月,顾雏军当选中央电视台评选的“2003中国经济年度人物”。

2004年8月,以1.84亿元收购商丘冰熊冷藏设备公司,并承诺投资15亿元搞制冷工业基地,同时收购上市公司华意压缩。当月9日,香港科技大学郎咸平教授在复旦大学演讲中公开批评格林柯尔,引发轰动全国舆论界的“顾郎之争”。

2004年11月,深圳证券交易所与香港联合交易所一起进驻科龙总部,对其财务问题进行集中核查。

2005年1月,香港联合证券交易所以关联交易为名对顾雏军进行公开谴责,科龙股价应声大跌。6月份,正常经营活动全面停止。

2005年7月29日,顾雏军被佛山市公安人员拘捕。9月,他在看守所里将科龙股份转让给青岛海信集团。美菱、亚星等股权相继被收购或转让。

2006年8月,科龙电器公布前一年度的年报,宣布巨额亏损36.93亿元,刷新内地上市公司亏损纪录,牵涉93宗诉讼官司,公司的净资产为-10.90亿元。

2006年12月,海信科龙召开全国营销商大会,主题为“传承、专注、同飞”,目标是“3到5年内成为全国电冰箱第一、全球三强,空调进入全球四强”。

【后续故事】

2008年1月30日,广东省佛山市中级人民法院对科龙案作出一审判决,法院认为,主犯顾雏军的行为构成虚报注册资本罪、违规披露和不披露重要信息罪、挪用资金罪三项罪名,数罪并罚被判处有期徒刑12年,扣除羁押期,实际执行10年,并处罚金680万元。同案其余7名被告分别被判处有期徒刑4年至1年不等。顾雏军等人不服判决,提出上诉。4月,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作出终审裁定,驳回上诉、维持原判。

【八方说词一】

可惜了,科龙 /北京大学 周其仁教授

读科龙的报道,被一个问题折磨:要是还由创业老总潘宁那一代人领导,科龙至于落到今天这步田地吗?知道历史不容假设,可忍不住就要那样想。因为与潘宁和当年的科龙有过直接的接触,有几句不吐不快的话,要写下来。

第一次见潘宁,是1998年在成都。当时科龙到西南大展拳脚,收购一家军工厂的车间改建电冰箱生产线。听潘宁的讲话,沉稳里透出豪情。当时中国出现“通缩”,经济不景气,科龙偏偏在那个时刻大举投资,不能不触发我的好奇心。当面问潘宁,他只回答了一句——到热的时候就晚了。从此,我对科龙就上了心。几个月后,河北省请潘宁给当地企业家讲话。得到消息,我凌晨起身从北京赶到石家庄听他的报告。还是那个风格,沉稳里透出豪情,阐释经营企业的核心理念——不熟不做。潘宁讲得仔细,河北企业家听得入神,我这个研究经济的更觉得“掘到了宝”。午后,潘宁要赶北京的航班到香港,碰巧科龙的车子没有办妥进京证。我看时来运到,毛遂自荐说自己1986年就拿到驾照,不妨让我捎他走。没想到,潘总还真就上了我这个教书先生的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