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工业技术整合科技资源跨区域科技赈灾
1502500000037

第37章 整合科技资源跨区域科技赈灾的援助机制 (1)

引言

按照整合科技资源跨区域科技赈灾模式的理念,在灾害发生后,各方科技赈灾资源必须快速援助,开展科技赈灾。如何最有效地进行援助成为减灾的关键。从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的高效科技赈灾行动中,可以总结并归纳一些援助机制,在科技产品支持、应急项目支持、对口智力支援、国际援助方面形成行之有效的方法和制度。

6.1科技成果援助

灾害发生后,人们面临着多种难题,既要面对食物、衣物和避难场所的缺乏,更要面对如何救人治人。科技赈灾必须从灾区的现实情况出发,整合跨区域的已形成的技术、产品等多种科技成果,提供最及时有效的援助。

"5·12"地震发生后,许多创新科技成果及其相应产品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抗震救灾作出了重要贡献。2008年11月的中国科协学术会刊《科技导报》刊文介绍了抗震救灾中的十大科学技术,它们包括海事卫星电话、卫星遥感与卫星导航设备、生命探测仪、野战医院、搜救犬、遥感技术和航空遥感飞机、直升机、搜救工具、爆破技术和心理危机干预。

卫星遥感与卫星导航设备: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国家测绘局随即安排了3颗高分辨率、雷达遥感卫星对准灾区,获取卫星影像,同时调集飞机赴灾区进行航空摄影。科技专家利用卫星遥感、遥测等技术手段,不断将分析报告和建议上报国务院和抗震救灾指挥部,为科学研判汶川特大地震灾情提供了支撑。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也积极协调中外卫星资源,首先安排中国卫星密集地对地震灾区进行成像,并调集过去卫星对灾区成像的图片,加强灾情监测与评估。"北斗一号"卫星定位系统是我国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卫星导航地面关键设备,它的研制成功使我国成为继美国全球卫星定位系统和俄罗斯的全球导航卫星系统之后,世界上第3个建立了完善的卫星导航系统的国家。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有关部门将1 000多台"北斗一号"用户机及时配发给救援部队,在灾区通信不畅的情况下,有效地解决了救援部队各点位之间、点位与北京之间的定位与联络,使一线救援部队能及时将灾情和受灾处的准确位置发送到各级指挥部,为抗震救灾提供了决策依据,为解救被困群众提供了重要信息。

海事卫星电话:国际海事卫星电话指的是通过国际海事卫星接通的船与岸、船与船之间的电话业务,主要用于船舶与船舶之间、船舶与陆地之间的通信,可进行通话、数据传输和传真。海事卫星电话业务通过国际公用电话网和海事卫星网连通实现,其中,海事卫星网路由海事卫星、海事卫星地球站、船站以及终端设备组成,覆盖了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东区和西区。海事卫星电话由于不需要地面通信设备,只需要一个笔记本大小的终端设备把信号发到空中,由空中的海事卫星系统接收后,再通过海事卫星系统把信号传输到目的地,即可完成通信业务。

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那些依赖地面设施如光缆、光纤、电线杆、基站的常规通信设施在遭到破坏失去通信功能后,海事卫星电话仍然能正常发挥作用。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灾区的所有通信联络一度全部中断,5月13日1时15分,汶川县委书记王斌就是通过当地林业部门为森林防火配备的海事卫星电话向阿坝州政府报告的汶川灾情。自此,抗震救灾指挥部第一次知道了汶川县城的真实受灾情况,恢复了与外界隔绝11 h的汶川的联系,为指导抗震救灾工作提供了重要参考依据。来自灾区的新闻文字稿、图片、视频均是通过海事卫星设备传出来的;抗震救灾人员之间互相联系、与外界联系和与震中联系,也均使用的是海事卫星设备。

生命探测仪:生命探测仪是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搜救仪器,具有体积轻巧、携带方便、操作简单、性能优越等特点,被广泛应用于各类遇难者救援活动中。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专业救援队使用生命探测仪为挽救大量被掩埋在废墟底下的生命立下了汗马功劳。生命探测仪按其探测传感器原理可分为光学生命探测仪、热红外生命探测仪、声呐生命探测仪、雷达生命探测仪等类型。光学生命探测仪是利用光反射原理进行成像生命探测的仪器。仪器的主体为柔韧的蛇皮管,能在瓦砾堆中360°旋转;蛇皮管前端有一细小的光学探头,可深入到微小的缝隙中探测,将接收到的光学图像信息传送到救援队员的观察器上。热红外生命探测仪具有夜视功能,通过探测遇难者身体发出的红外热辐射,帮助救援人员确定遇难者的被埋位置和大致轮廓。声呐生命探测仪装有振动传感器,可根据遇难者发出的呼救、敲击声,甚至微弱的心跳颤动,来判断废墟下是否有存活的遇难人员。雷达生命探测仪能在半径7 m、75°角的范围内探测到废墟中被困人员呼吸时的动态数据信号,直接锁定被困人员有无生命迹象以及所在大概位置。

野战医院:野战医院实际上就是可移动的医院,主要用于战时在战场上紧急救治伤员,也可用于重大自然灾害发生时灾区伤员的临时救治。它一般由军用帐篷和必要的医疗仪器设备、手术台等组成,同样设有门诊、内科、外科、妇科、儿科和药房,以及放射科、检验科、病房和重症监护室,可谓"麻雀虽小,五脏俱全"。2008年5月16日,张弘扬成为南京军区野战医院出生的第一名新生儿。据了解,截至2008年5月20日,已有18名新生儿在这个救灾野战医院出生。2008年5月23日,由德国提供的一所拥有120个床位、可面向25万人的野战医院抵达成都,并运往地震灾区服务。2008年5月27日,15岁的灾区居民黄奕被安排到设在都江堰市的中德红十字会野战医院,在这里得到了及时而有效的治疗。

搜救犬:使用搜救犬对被掩埋的遇险生命实施救援,是动物学研究成果实际应用的一个范例。搜救犬对气味的辨别能力比人高出百万倍,其听力大约是人的18倍,它不仅视野广阔,还有在光线微弱条件下视物的能力,是国际上普遍认为搜救效果最好的搜救"设备"。经验表明,用人工需要30~60 min才能完成的搜救任务,搜救犬只需5~10 min就能完成。通常认为,在某一地点,如果连续用两条搜救犬都未发现幸存者,则可以断定该地区不会有幸存者。2001年4月27日,中国国家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成立,随后成立了搜救犬分队,13只德国牧羊犬、加拿大拉布拉多犬和比利时牧羊犬成为中国第一批搜救犬。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国家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和15支省级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共配备了几十条搜救犬,为搜救遇难人员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遥感技术和航空遥感飞机:遥感技术是20世纪60年代兴起的一种探测技术,它是根据电磁波理论,应用多种传感仪器对远距离目标所辐射和反射的电磁波信息,通过收集、处理并最后成像从而对地面各种景物进行探测和识别的一种综合技术。航空遥感又称机载遥感,是指利用飞机、飞艇、气球等航空器械作为传感器运载工具实施空中遥感探测的一种综合性探测技术。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在地震灾区通信、交通被严重破坏的情况下,科技工作者通过卫星遥感技术和航空遥感飞机,给抗震救灾指挥部及时提供了大量地面宏观灾情遥感图像,为指挥部科学评估灾情,进而采取有效救灾、防灾、抢险措施作出了贡献。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重灾区陷入信息隔绝状态。国土资源部第一时间紧急启用航空遥感飞机,从6 000 m高空拍摄了地震灾区高精度遥感图片。之后,航空遥感飞机还成为监测堰塞湖等次生灾害威胁的"天眼"。无人遥感机有飞行高度低、对起降地点要求低、可在较恶劣天气飞行等优点,作为航空遥感飞机的补充,也起到了独特的作用。9202星遥感图像在监测堰塞湖险情等方面也作出了贡献。遥感技术还应用于地震预测预报和余震监测等方面。

直升机:直升机是一种重要的空中运输平台,主要由机体和升力(含旋翼和尾桨)、动力、传动三大系统以及机载飞行设备等组成,其突出的特点是可以作低空、低速和机头方向不变的机动飞行,以及可在小面积场地垂直起降。它不仅在军用对地攻击、机降登陆、武器运送、后勤支援等方面得到广泛应用,而且还在民用短途运输、医疗救护、救灾救生、紧急营救、吊装设备等方面得到大量使用。汶川特大地震抗震救灾中,使用最为广泛、给公众印象最为深刻的主要是米171直升机和米26直升机。统计显示,这次抗震救灾期间,全军及民航系统共出动直升机99架,其中民用直升机30架,而又以米171机型最多。汶川特大地震造成至少千处以上的滑坡和泥石流,形成了大量堰塞湖,对湖泊下游居民构成了严重威胁,急需疏流排险,以防溃坝。由于唐家山堰塞湖等处道路险峻,大型挖掘机无法通过公路运送到堰塞湖作业地段,因而大型米26直升机派上了用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