臧琳绝对是个愿赌服输的人,虽然是女子,却是一个女中豪杰,凝视袁三良久,快步走向袁三身边,当着众人的面,给了袁三一个香吻,袁三顿时愣住了,袁三的心中犹如天旋地转,不知该如何形容此刻的心情,只知道如果这辈子就这样了,那也值了。林宇和项馨儿在一旁看着,都是满脸喜色。林宇主张道:“我说臧琳当家的,既然你对袁三也是如此中意了,择日不如撞日,臧琳当家的,要不今日就成婚了吧!”
袁三听着,满脸喜色,望向林宇的眼神犹如神灵一样敬畏,林宇今天可以说是送佛送到西了,袁三也不羞涩了,挽住臧琳的臂膀,当着众人的面,朝着林宇和项馨儿跪下了,也拉着臧琳一起跪下道:“林宇大哥,小弟我父母早亡,在这世上也没什么长辈了,如今你就是我的长辈了,还请大哥做我和琳儿的证婚人!”说罢,非常实实在在的三个响头。臧琳非常配合的给林宇也磕了响头,和袁三一同站起来后,小声问道:“我说袁三,这个林宇不会是江湖上传闻的那个天不怕地不怕的街头混混吧?”袁三默默点了点头。
臧琳做事极为的麻利,举手投足之间已经让整个山寨张灯结彩起来,红艳艳婚礼开始了!
中国古代的婚庆礼仪,大体有六项,故称“六礼”。据唐杜佑〈〈通典〉〉“周制,限男女之岁,定婚姻之时,亲迎于户。六礼之仪始备。”可见,“六礼”在周代就已形成。秦汉以后,六礼逐渐形成定制。所谓“六礼”者,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
纳采:所谓纳采,就是说采择之意,即男子选择妻子。男方欲择某家之女为妻,便托媒妁交通女方,试探女家之意。倘女家同意,则可收下男方送去的采择之礼。纳采的礼物,因人而异,因时代而异。“周制,婚礼下达,纳采用雁。”(唐`杜佑〈〈通典礼典〉〉。可见周代的纳采礼是用雁的,也称“奠雁”。之所以要用雁作为纳采之礼物,是因为“雁飞成行,止则成例。”胡培翚《仪礼正义》云:"用雁者,取其随时南北,不失其节,明不夺女子之时也。又取飞成行,止成列,明嫁娶之礼,长幼有序,不相逾越也。"纳采用雁,为的是明嫁娶之礼,长幼有序,不相逾越。纳采也有用羊者。羊者,祥也,取其群而不党。在古代,纳采还有一套繁琐的仪式。在臧琳这里就简单多了,因为臧琳和袁三是两情相悦,再加上都是江湖中人,家中没有什么长辈,问过林宇这个证婚人之后,就当是纳彩了。
问名:纳采仪式结束后,使者退而复返,向女方的父母问女儿之名,从纳采的仪式记载来看,纳采和问名当是同一时间进行的。既然使人来呈纳采之礼,男家当然早已知道女方之名,此时再问,所谓问名其实是问女方的生辰是于何年、何月、何日、何时,以备问卜,也便是“纳吉”,后来的人也称为“合八字”。而对于臧琳和袁三更加没有这么麻烦了,直接就通过了,八字也是随意看看,反正都是畜生草莽之人,没有那么多的计较和规矩。
纳吉:中国古代婚姻大事,均要通过占卜,即所谓“纳吉”。除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外,“天神之光”以占卜而问天意是中国古代男女之间婚姻能否成就的又一决定性因素。古代在纳采之时,使者要返回去再次“问名”,以备占卜。后来是男方先把生辰八字写在“庚贴”上托媒妁送到女家,媒妁再把女方的年庚八字带回男家,双方均请“先生”看看年庚八字是否匹配。倘八字匹配,婚事便可初步定下来了。我国古代是以干支纪年、纪时的,天干、地支相配组成的六十组名目极其顺序分别指代一定的年、月、日、时,分别由四组干支指代,共有八个字,就是所谓的“生辰八字”。
纳征:又称纳币,即民间俗称的“过大礼”、“下彩礼”、“下财礼”。“征”有“成”的意思。即“过大礼”之后,两家的婚姻就算成立,某种意义上讲类似与今天的订婚,不同的地方是古时候是以“过礼”为先提条件的。只有此项仪式后男家方可娶女家过来。纳征是中国古代婚姻习俗中最重要,也最具特色的一个环节,即便是“贵为天子”的帝王亦不能免。“纳征”现象的存在,大概就是后人称中国古代婚姻为买卖婚姻的缘起罢。用于纳征的物品因地域、时代、地位、贫富各有差异。古代按《仪礼士婚礼》记载纳征要以玄、束帛、俪皮(成双的鹿皮)为礼品。后世富足者金银玉玩、鸟兽酒食、衣服家具均是纳征的物品。帝王娶皇后纳征则须另加玉圭及束帛。诚然,一般寻常百姓人家自然是办不起许多金银作为纳征物品的,故《大唐律》明确规定“聘财无多少之限”。古代民间“过大礼(纳征)”一般情况下的物品是:金花(簪)一对、金环(镯)一对、金戒指(一金一铜)一对、豚肉、喜酒、羊、喜糕、红绸二尺四寸,乌纱绸七尺、红蜡四对、爆竹、礼香各两把、耳饰一对、姜花、礼饼各若干。男方要择定吉日,鼓乐吹奏,将庚贴用红绸系好,连同礼单将礼品送到女家。媒妁则引导男方家长亲戚同到女家,女家要对来的客人盛情款待。女家接受聘礼后,要取出其中的一部分聘礼,另外再加上十二种礼物,送还男家作为答礼。聘礼无论多少,均要有吉祥的寓意,且均为偶数,取其成双成对的意思。林宇今天没有带多少聘礼,不过也没有太过寒碜,将袁三寨子之中所有的抢夺而来的物资全部带来了,里面不乏也有一些金银珠宝,绫罗绸缎,虽然零零散散,也算是见得了光了。
亲迎:即为正式举行婚礼。也就是今天的所谓迎亲。顾名思义,是指在约定的日期,新郎亲往女家迎接新娘。古时男家去女家迎亲时,均在夜间。《仪礼?士昏礼》谓:“昏礼下达。”郑玄注曰:“士娶妻之礼,以昏为期,因而名焉。阳往而阴来,日入三商为昏。”并且,“主人爵弁、裳、淄,从者毕玄端,乘墨车,从车二乘,执烛前马”。亦即迎亲的人均穿黑衣,车马也用黑色。此俗与后世以白天迎亲、穿红色服饰的婚俗,迥然不同。自唐代开始,始将迎亲的时间改为早晨。据唐?段成式的《酉阳杂俎》记载:“礼,婚礼必用昏,以其阳往阴来也。今行礼于晓。”由此可见,至少是在汉代以前古人的婚礼均是在晚上举行的,而且著黑色衣裳,乘黑色的车子(墨车),执烛,一切均与夜色相匹配。到了唐代才开始有了白天结婚的习俗。后来的人在结婚择定日期的时候,要把新人的生辰八字写在红纸上,请“先生”选定“良辰吉日”,托媒人征得双方同意后,于是日举行仪式。其仪式各有所不同。据《礼记婚义》记载“子承父命以迎。主人筵几于庙,而拜迎于门外,婿执雁入,揖让升堂,再拜奠雁,盖亲受之于父母也。降,出,御妇车,而婿受绥,御轮三周先俟于门外。妇至,婿揖妇入。”当新郎穿着礼服,遵从父命带领着迎亲队伍来到新娘家大门外时,女家主人亲自出来迎接,经过一番揖让,新郎执雁来到堂上,新郎向岳父行过稽礼(古代跪拜礼中最重的一种,需磕头至地多时)的大礼之后,新娘就从房里走到东阶上她父亲跟前,父亲告戒她道:“今后要时刻小心、恭敬、谨慎,不要违背你公公婆婆的意愿。”随后,新娘随新郎下堂来到大门口,新娘披上御尘的外套登上彩车,并从新郎手中接过驾车的带子。于是,新郎驾着彩车往前走,在车轮转了三周后,新郎将车子交给驾车的,自己则乘坐墨车先走,因他还要到自己家门前迎候新娘。新娘到婆家后在大门口与新郎相互致礼后,一同走进家门。然而,后世的迎亲之举就要复杂得多了。亲迎的队伍也甚为壮观,多者可达几十人。在汉代迎亲用的是轩车。
臧琳虽然是个山寨头头,但是以上的习俗全部走了一遍,就连轩车也用上了,可谓是豪华至极的婚礼,项馨儿看着也有些行动了,林宇趁着大家注意力都集中在臧琳和袁三的婚礼之上的时候,悄悄的在项馨儿的脸上吻了一下道:“馨儿,不要羡慕他们,以后我们会更幸福,不过可以好好的记住这一刻,有了这一刻,以后才会铭记我们的那些时刻是否永生难忘!有对比才有美!”项馨儿并没有介怀林宇这突然的一吻,将头靠在林宇的肩头之上,小声道:“宇哥,谢谢你,真的谢谢你,太多的谢意,我只能说谢谢!”
欲知后事如何?且看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