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元帅智慧:徐向前
15003700000059

第59章 我们要坚持最后五分钟(1)

时间:一九四七年十二月

作战:运城战役

谋略:励其无畏之心,作其敢为之气

“励其无畏之心,作其敢为之气”,语出《登坛必究》卷十一《将权》。其意是说,指挥部队作战,关键是激励他们的大无畏精神,振作他们的敢做敢为的英勇气概,这是取得作战胜利的前提。战场是生死存亡之地,作战是你死我活之争,非勇猛不能临敌,非无畏不能应对。徐向前认为:“部队的勇猛作风首先是一种震慑敌人的强大精神力量。战争不仅是敌我双方物质力量的较量,同时又是精神力量的较量。物质的因素同然重要,固然必不可少,而精神的因素在一定意义上来说却更重要,更必不可少。‘两军相遇勇者胜’。战争实践告诉我们,这是真理。一支军心涣散、萎靡不振、缺乏战斗勇气的军队,装备再好,人数再多,也不堪一击。”同时他还强调指出:“部队的勇猛作风,又是战役战斗中的一种强大突击力、摧毁力。进攻时猛打猛冲,排山倒海;防御时以十当百,众志成城;迂回分割时猛进猛插,宛如行蛇利刃;追歼逃敌时猛打猛追,摧枯拉朽一般。”可见,英勇无畏的战斗作风的重要。所以,徐向前在领导革命战争中,除了实施正确的决策和指挥之外,还特别强调部队的战斗作风。即狠、硬、果敢、迅捷、勇猛、灵活,胜不骄、败不馁的优良战斗作风。在1947年12月指挥第三次运城攻坚战中,他及时向攻城部队发出“坚持最后五分钟”的战斗号令,从而鼓舞着部队与敌展开了英勇惨烈的搏杀,最后夺得了运城战役的胜利。

1947年4月,正当全国解放战争从战略防御阶段转向战略进攻阶段的重要时刻,我晋冀豫野战军第四纵队和太岳军区一部2万余人,并由晋绥军区吕梁部队配合,共5万余人,出其不意地向晋南三角地带的胡宗南部和阎锡山部发起了强大的攻势,揭开了晋南反攻的序幕。相继解放了翼城、曲沃、新绛、河津、荣河、稷山、万泉、猗氏、绛县、浮山十城,歼敌近万人,控制了同蒲铁路200余里,切断了运城、临汾两敌之间的联系,席卷了汾河两岸。夺取了禹门口,使晋南、陕中之敌异常惊慌,进犯陕北的胡宗南部则因晋南告急,徘徊于寻找陕北我军主力决战与抽兵援晋的矛盾之间。接着,陈赓部队又向晋南汾河三角地带扩张战果,夺取风陵渡,威逼潼关,断敌晋豫联系。至此,晋南地区大部分解放,胡宗南、阎锡山的余部退缩于运城、安邑两地,企图固守待援。4月26日,******电令晋南我军:“应乘胜夺取运城,并以一部向吕梁地区扩张战果,继续威胁陕北敌之翼侧”。

运城位于晋南平原盐池北岸的同蒲铁路线上,南以中条山为屏障,北靠峨嵋岭,周围地形平坦,盛产粮棉,同蒲铁路横贯南北,历史上就是屯兵之地。解放战争时期,是国民党进攻解放区战场的重要军事补给基地,同时牵制我军部分主力和解放区人民对我西北和黄河以南各战场的支持。为此,盘踞于晋南地区的国民党胡宗南部和阎锡山部经过多年经营,构成了完备而坚固的城防体系。城防外围以高碉、低碉、野战工事组成交叉火力网,内外部署了三道防御阵地。第一道为警戒阵地,以城外2华里的村庄为依托,利用坚固的房屋和高地,构筑高碉、伏地碉的集团工事,各碉之间有交通壕相连接,各阵地均可以得到城内火力的直接支援。第二道为前沿阵地,由环城和18个支撑点组成,各支撑点中筑有高碉,以此为中心向四周伸出梅花形状的伏地碉,以暗道相通。阵地前沿再围以外壕、铁丝网、鹿砦,并布设了地雷等。其中,尤以城四周四大要点最为坚固:城北“纪念塔”据点;位于城西南角的马家窑支撑点;城西大碉集团阵地;位于城西南的8号群堡。第三道是城围和市区主阵地,15米高的砖石结构的坚固城墙,深宽各8米的护城外壕,城壕外沿筑有21米高的护城碉,加之城墙上,城墙外构筑有大量明暗火力点,构成护城火力网,城内主要街道筑有巷战工事,东花园、钟楼和铁工厂等地构成支撑点,并有4个炮兵阵地组成纵深防御,可谓是坚固完备。城内守敌为:国防部汽车第六团;阎锡山保安第五团、第十一团和万泉、猗氏、绛县、芮城、虞乡、临晋等十余县的保安警队、运城盐警队、政治保卫队、十四专署特务营等,共约1万余人,具有一定的战斗力。

根据****中央军委的命令,晋南前线部队决定由王新亭率领第二十二旅、第二十三旅及太岳二分区部队西去吕梁,以陈赓率领第十旅、第十一旅、第十三旅、第二十四旅围攻运城。5月1日,首先对运城的外围据点发起攻击,攻占了运城西北的羊驮寺机场,并对运城形成了合围态势。7日晋南前线各部队按照战斗部署开始争夺运城城关的战斗。激战4天,第十旅占领北关大部,第十一旅占领西关,第十三旅占领天神庙,并开始向东关攻击,第二十四旅占领城西南马家窑等据点,共歼敌千余人。5月12日,晋南前线接到了中央军委的敌情通报:胡宗南集结了4个旅从韩城东渡,驰援运城。事实证明,晋南反攻达到了减轻陕北我军压力,牵制和调动胡宗南部南下的目的。同时,中央军委命令,陈赓四纵停止攻打运城行动,先在晋南地区休整,准备执行南渡黄河,挺进豫西的战略任务。根据中央军委命令,前线各部队主动停止了对运城的围攻,撤离运城战场。

9月初,党中央指示:“我军第二年作战的部分任务,是以一部分主力和广大地方部队,继续在内线作战,歼灭内线敌人,收复失地”,策应外线兵团挺进中原,完成战略展开。此时,新任晋冀鲁豫军区第一副司令员的徐向前,深刻理解******及中央军委内线歼敌与外线出击紧密配合的战略部署的重大意义,更加深刻领会了******关于“应乘胜夺取运城”的重要指示精神及其战略意图。夺取运城,这不仅可以封住山西的门户,切断山西之敌南逃的去路,而且可以解除陈谢兵团的后顾之忧,同时又可以有效地牵制陕西胡宗南部于渭北地区,对西北我军反攻也是有力的配合。于是,徐向前请示中央军委,再次围攻运城,并相机夺取之。9月9日,中央军委同意徐向前的请示,并电令:“第八纵队目前任务是歼灭运城出扰之敌,不使该敌增援陕县、灵宝、阌乡,以利陈谢大军之作战,并保障其后路安全”。接到中央军委电报后,9月10日,徐向前马上电令太岳军区司令员刘忠、第八纵队司令员兼政委王新亭:军委决定,第八纵队主力攻取运城,得手后再相继夺取临汾,太岳军区应迅速完成运城攻城器材及后勤事宜。接此命令后,第八纵队和太岳军区立即展开了第二次攻取运城的战役各项准备,各作战部队均分别向作战地域开进,迫近运城外围,严密警戒运城之敌。其中,第八纵队第二十四旅第七十一团首先控制了运城飞机场,切断了敌空中通道,破坏了敌人的空运计划。

9月18日,第八纵队第二十四旅第七十一团占领了运城飞机场,全旅与晋绥独三旅开始了扫清城市外围据点的战斗。一直到10月8日,第二次围攻运城的战役拉开了序幕。

二打运城,第八纵队司令员兼政委王新亭指挥第二十三旅、第二十四旅、晋绥独三旅及太岳军区第三分区基干团等部队,以闪电之势从东、北、西三面包围了运城。第二十三旅在城北面,第二十四旅在城东面,晋绥独三旅及太岳第三分区两个团在城西面,太岳三分区其余部队围困安邑之敌以保障攻城部队的左侧安全。

对于第二次围攻运城,晋冀鲁豫军区副司令员徐向前十分重视,除了亲自审批作战方案之外,在战术上还作了许多具体指示:“你们攻运城,务做充分周到准备,打有把握、有准备的仗,不打消耗战,不轻敌”。怎样准备呢?“战斗前,应联系实地情况,作反复的战斗演习,特别是攻地堡、爆破外壕与城门,坑道作业(筑碉堡推进,以地堡对地堡),火力组织,以及突击队专门的训练等。”“估计敌仍将继续反扑,建议你们在敌可能反扑地区预先布置秘密的短兵火力,诱敌出击,给敌接近至数十公尺,突然给以杀伤,结合步兵小部队的反突击,予以歼灭性打击。”“以小部队(一个班至一个排)夜间连续不断袭扰敌人,以消耗疲惫敌人”。

在运城外围作战中,各作战部队都十分注重贯彻了徐向前关于攻打运城的一系列重要指示。主要是使用小分队,发挥班、组的作用,实施小群多路的战术攻击,特别是对敌碉堡,采取单兵连续爆破与兵力突击密切协同的战法,效果非常好。当敌碉堡被炸毁后,突击队立即发起冲锋,歼灭残存之敌,这种战法具有弹药消耗少、创造的掩护条件好,战机易于把握、部队伤亡小、战斗持续时间短等优点。不足之处是炸药消耗量大,俘获敌兵少。尤其是独三旅,战斗一打响就首先采取这种战法,成功地攻下了敌人构筑于城西北的一座碉堡。王新亭司令员立即命令第八纵队各旅团长和主管作战的参谋人员,赶赴独三旅阵地来学习,实地见学了独三旅在城西北攻破敌碉堡的战斗经过,由此使这种有效的战法马上在前线作战中被大力推广,有效地推进了战斗进程。

第八纵队第二十四旅,旅指挥所设在城东门外约1200米的盐池禁墙后面。具体部署是:第七十二团攻击东门外南边13号集团阵地,堵住由东门出犯之敌:第七十团位于盐池内的五铺,夺取城东角3号阵地;第七十一团位于八铺,夺取城南角2号阵地,经过数天激战,在城东及城南攻占了敌人一部分阵地,正当他们重新组织力量对敌另一部分阵地发起攻击时,敌人对第二十四旅的阵地组织了反攻。在密集炮火的掩护下,城内敌人大批出动,轮番反扑,尤其是对2号阵地和天地庙阵地的攻击更加猛烈。经过一夜激战,第二十四旅虽然打退了敌人的数次反扑,但也打乱了第二十四旅对敌人阵地的进攻计划。致使第二十四旅不得不改变了作战计划,即由进攻变成了防守。尽管第二十四旅寻找战机,积极作战,每晚都与敌人进行反复争夺阵地,但也大量地消耗了兵力和弹药,使原定的既定目标的实现受到了迟滞。太岳军区的第三分区部队,虽然是由游击队组成,但打得很英勇,尤其是中条支队三大队曾连续击退敌人10多次冲锋。

正是在各作战部队的英勇作战下,截至11月中旬,我围城部队全部拔除了城东城北两面的护城据点,攻占了7个集群阵地,进抵城墙100-200米一线。当时,《太岳日报》作过这样的报道:“晋南人民解放军在围攻运城的一个月中,毙伤蒋军2000余人。人民解放军兵临运城近郊,国民党军三六九团、二五〇团,阎部保安第五团、政治保卫团等数千官兵还强作挣扎、昼夜相继以密集炮火向我阵地反扑偷袭,均被我军英勇击溃;最后一周,我军即开始扫荡外围,蒋军所夸耀的堡垒群、防御体系,就变得支离破碎。第1、3、4、5、7、8、10号堡垒群7处完全被我军摧毁”。

我军扫清运城外围据点所取得的节节胜利,城内外之敌无不惊恐万状。阎锡山的十四专署专员谢克俭接连不断地向太原的阎锡山、西安的胡宗南发电求援:“虞(七日)晚,匪先以炸药炸毁我城东北万泉保警队所守30号碉堡及外壕,继以步兵数百,在炮火掩护下猛扑,经彻夜反复冲锋,我守兵伤亡殆尽,终告失守。同时,城东北公路上,保二大队所守三碉,亦被猛烈攻击,我守兵伤亡甚重,仍英勇奋战中。查,10碉距东北城角仅百公尺,匪已突破迫近,运城势甚危虑,除乃会商竭力设法外,万祈电派队驰援”。另电:“运城危急,已屡由呈,现匪以轮战方式,日夜更翻猛攻,致我军民共守四十余日,杀不胜杀,精疲力竭,对破坏各处工事,已无暇整修,弹药缺乏,尤以手榴弹使用殆尽,城防垮虑,我如能以一师兵力北渡增援,不晚运城之围可解……万祈电催增援为祷”。

连续接此求援电报,******在11月的《本月反省录》中写道:“全国战场均皆陷于劣势被动之危境,尤以榆林、运城被围困日久,无兵增援……此城存亡危急之秋也”。

深知运城战略地位重要的胡宗南,不得不将陕北战场的攻势行动转为守势行动,从而抽出4个旅又一个团约25000人,由第三十六师师长仲松指挥,兵分两路,一路从灵宝向芮城县陌南镇沙窝渡渡过黄河,一路由陕县对岸平陆县太阳渡渡过黄河,急速向运城扑来,妄图解运城被围困之敌。

中央军委接到此情报后,当即命令在晋南地区作短期休整的西北野战军第二纵队,协同第八纵队阻击来援之敌。据此,运城前线指挥部也立即作出决定,暂时放弃对运城的总攻作战,除留少数地方部队在外围继续围困运城之敌,防止其突围出城之外,第八纵队两个旅和晋绥独三旅全部撤围,参加打援战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