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元帅智慧:徐向前
15003700000046

第46章 在游击战中,应特别着重政治问题

时间:一九三七年底

作战:分兵以发动群众

谋略:众之所助,虽弱必强

《淮南子》卷十五的《兵略训》中指出:“众之所助,虽弱必强”。其意是说,进行战争,若能有群众拥护,虽暂时弱小也必定会强大的。这说明群众的支持和拥护,对于取得战争胜利的重要。因为“用众人之力,则无不胜也”。所以,我们党所领导的革命战争,无不重视发动群众、依靠群众,开展人民战争。正可谓:“我们的战略战术是建立在人民战争这个基础上的。”对此,******曾深刻地指出:“革命战争是群众的战争,只有动员群众才能进行战争,只有依靠群众才能进行战争。”“真正的铜墙铁壁是什么?是群众,是千百万真心实意地拥护革命的群众。这是真正的铜墙铁壁,是什么力量也打不破的,完全打不破的,反革命打不破我们,我们却要打破反革命。在革命政府的周围团结起千百万群众来,发展我们的革命战争,我们就能消灭一切反革命,我们就能夺取全中国”。******的这些重要论述,充分体现了我们党领导革命战争的政略和策略,也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集体智慧的结晶。徐向前在领导革命战争中,就十分重视发动群众,依靠群众进行革命战争。

1937年11月8日,太原失陷,华北的抗战局势发生了新的重大变化。以国民党军为主体的正规战争在华北结束,以共产党为主体的游击战争上升到了主要地位。根据这种变化了的情况,******对八路军在山西的活动作了明确的部署。要求八路军的战略重点是,把吕梁山脉创建成八路军的主要根据地之一。为此,要以主力第一一五师一部前往开辟工作;第一二0师在晋西北开辟根据地:第一二九师在晋东南开辟根据地,还负有协同国民党汤恩伯部迟滞日军南进的任务,准备长期坚持游击战争。

根据地的创建形成了区域部署之后,******对各部队创建根据地的工作又提出了四点要求:第一是组织民众武装、将主要部队分散到各地展开。这也有个轻重缓急问题,大部分力量还是置于靠近铁路以及公路地区,采取遂到遂展开遂工作的方法,偏僻地区则可以后展开后工作的方法;依据各地区敌情情况,日军快要到的地区先工作,日军暂时不到的地区后工作。工作的主要任务是在统一战线的前提下,放手发动群众,废除苛捐杂税,收编溃军,购买枪支,筹集军饷,实行自给,打击汉奸,真正形成全民抗战的局面。第二是加速扩充部队,每个师可按扩充3个团的规模开展工作,以自给自筹为原则。至于晋察冀军区以杨成武团为基础成立独立第一师,这是很必要的工作,还可以考虑在近期以总部特务营为基础成立独立第二师。第三是寻找战机,打几个胜仗。仗不一定很大,但一定要打。一方面需要给日军一点教训,使其感觉到八路军与国民党军的战斗力不一样;另一方面,也需要给根据地的群众一点信心,使其更加坚守抗战的决心和信心。总之,在万马齐喑的时节,八路军不能喑。第四是进一步强调要坚持独立自主,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国民党及阎锡山、黄绍竤的部队在日军的打击下,已基本上丧失了在山西继续支持的精神和能力,基本上丧失了战斗力。所以,八路军必须独立自主,不能对国民党的部队再抱多大希望,更不能再寄于多大依靠。因为事实上,国民党已经答应或承诺的问题有许多不能兑现。所以,我们八路军的创建根据地及抗击日军进犯等一切工作都要切实放在国民党不答应、不兑现、不可靠时,还能够依靠我们自己的力量坚持干下去的基点上。

按照上述精神,八路军第一二九师在和顺县的武家庄、石拐镇两次召开干部和积极分子会议,主要是要用******提出的具体要求,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展开工作的具体部署。

太行山地处晋、冀、豫三省交界,活动区域很广,东至平汉路以西,西至同蒲路以东,北至正太路以南,南至黄河边,纵横千里。鉴于如此广阔地域,师长刘伯承经与副师长徐向前反复商议,决定在此区域内先划分6个军分区,一个军分区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把师的主力部队分散开去,作为分区的基干部队。师部只留一个团左右的兵力作为机动作战部队。其中六个军分区的划分是:第一军分区自邢台至石家庄铁路以西的获鹿、井陉、阳泉(不含),铁路以南的昔阳、和顺(不含),以平定的丁家峪为活动重心,向东、北两面游击;第二军分区含和顺、昔阳、寿阳、榆次、太谷、仪城镇等地,以仪城镇为活动重心,向西北方向游击;第三军分区含黎城、涉县、磁县、沙河、辽县、榆社、武乡等地,以辽县的温城为活动重心,向东西的平汉线游击;第四军分区含祁县、介休、洪洞、屯留、沁县等地,以沁县的漳源镇为活动重点,向同蒲线游击。以上4个军分区是第一步分兵的重点,立稳脚跟后,再向南扩展。这样,平汉路至安阳以西的漳河、黎城、襄垣、长治、高平、晋城、济源,可划分为第五军分区,以潞城微子镇为活动重心,游击平汉路。第六军分区则以济源、晋城(不含)长子、安泽、临汾及汾河至黄河夹道的地域为范围,以沁水的隆化镇为活动重心,游击同蒲一线。

依据上述的部署,一二九师的官兵像种子一样,撒向晋冀豫广大地区。其中,第七六九团北出平(定)昔(阳)线,师政治部副主任宋任穷、师组织部部长王新亭、宣传部部长刘志坚率工作团向晋东南:师参谋长倪志亮负责组建晋冀豫军区:师长刘伯承率师直驻辽县统驭全局,指导晋冀豫省委的工作。副师长徐向前在石拐镇指挥第三八六旅配合汤恩伯部,在和顺西部山区截击由正太路进犯的日军,与敌开展游击战。其它人员也都分赴各地去组建军分区,展开以发动群众、武装群众。

汤恩伯是******的嫡系。以参加南口保卫战而名噪一时,此时任第二十军团军团长兼第十三军军长。太原失陷后,******唯恐日军向河南进犯,遂即派其巩固山西,策应平汉线。但是太原失陷后,正像******所预料的那样,国民党军队对日军的进犯几乎到了望风而逃的地步。阎锡山向西转移,卫立煌部退到隰县、吉县一带,西北军冯钦哉部、川军李家钰部、滇军曾万钟部信心大减,汤恩伯进到榆社看到这种局势,也就再也不敢前进一步。

11月18日,徐向前和游击支队赖际发应邀前往榆社与汤恩伯商讨协同作战事宜。汤恩伯见到徐向前,神情多少有些不大自然,因为1932年初,汤恩伯在河南商城、潢川一带“进剿”红四方面军时,被徐向前以“围点打援”战法打得丢盔弃甲,溃不成军,结果被******一怒之下撤了他的职。虽说往事如烟,但这件事怎么也难以忘却。话入正题,徐向前劝汤恩伯不要退过黄河,而是鼓励他顾全大局,支持山西战局。汤恩伯也表示愿意与八路军携手同舟共济。第二天,徐向前再次与汤恩伯交谈,重点是希望他认真考虑****方面的意见,共同支撑山西的抗战局面。汤恩伯也表示,留下可以,但要服从命令,上面如果有令让撤,他也没办法。事实上正像******强调的,对国民党的承诺不要抱任何幻想,一切事情都要立足于独立自主地解决。没过多久,汤恩伯就率部逃到河南去了。徐向前认识到,山西的战局只有靠我们八路军自己来解决了。当即指示各部队,抓紧发动群众,武装群众,扩大自身。徐向前认为:“在游击战争中,应特别着重政治问题,军事问题是次要的。取得群众的拥护与团结群众,游击队才能巩固与发展,不然,是无法站得住脚的”。为此,他把部队分散开来,一个营一个地区,一个连一个村镇,甚至只有几个干部带几个战士去发动群众。仅仅几天时间,以石拐镇为中心,辽县、和顺、昔阳以西、平定、寿阳、榆次以南,太谷、祁县、平遥以东,榆社以北,晋中广大地区,都有徐向前派出的小分队在活动。有的小分队已经深入到了武乡以南地区。徐向前也随部队深入到群众中去。他夜以继日地投入到宣传群众、组织群众、武装群众的工作中去。凡是新的游击队成立起来,他几乎都要亲自去讲话。平定区游击队、长凝区游击队、祁县游击队、太谷地区游击队、榆社工人游击队、寿阳游击队等都去讲过话,有的还不止一次。他对这些群众武装提出严格要求:第一,要有明确的目标。山西人民,要坚决保卫华北抗战之堡垒——山西而奋斗到底,反对苟图偏安的幻想,反对妥协投降;第二,要有严密的纪律。服从命令听从指挥。来自群众,要爱护群众、保卫群众的利益,深深扎根在群众之中;第三,要接受共产党的领导,在游击队中建立共产党的组织;第四,要克服困难,准备接受任何艰难困苦的考验;第五,要积极配合八路军作战。

在徐向前的领导下,晋中地区的游击队发展很快。榆次附近的长凝区,十几天的时间,游击队就发展到120多人,各村都有自卫队,担负站岗放哨、警戒、封锁消息的任务。长凝区附近有一条小河,游击队在河南活动,河北的日军就不敢过河。游击队刚刚建立,干部素质较低,不懂得如何教育管理部队,不懂得游击战战法,不懂得作战指挥,甚至有的临战动摇。针对这种实际,徐向前组织了速成干部训练班,训练7天至10天不等,边学边干,效果十分明显。师长刘伯承很重视这一经验,给予了充分的肯定。薄一波在组建游击队过程中,也感到干部缺乏训练,不适应形势的需要,更不适应建设好游击队的工作需要,所以,先后将49名干部送到徐向前的速成训练班学习如何开展游击战争问题。随着培训规模的不断增大以及培养的作用和效果日趋明显,1937年12月,在徐向前的建议和直接主持下,晋冀豫军政学校正式成立了。400多名农民、工人、学生出身的第一批学员,集中在辽县大营盘内,接受全面的军事训练。徐向前不仅领导了学校的筹建工作,而且还亲自走上讲台讲课,讲游击队的组织与任务,游击队的行动纲领,游击队的战术与侦察,与大部队配合作战问题,发动与组织群众问题,建立铁的纪律问题,树立长期艰苦奋斗精神等内容,既有理论性,又有操作性,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所培养的骨干,在游击队的建设中,发挥了重大作用,使游击队迅速地成长壮大起来了。

在分兵发动群众中,徐向前除了发动群众,武装群众之外,还十分重视改造各县、区政权。当时的政权机构的负责人,大多都是国民党的骨干,对共产党八路军不信任、不支持,甚至还千方百计地刁难、限制和破坏。徐向前感到,政权不在共产党手里,什么事都办不成,办成的效果也不好。对此,徐向前要求各地党组织和游击队可以采取三种办法:一是“统”。部队开进一个地区,先与国民党的县长、区长谈判,晓以民族大义,争取合作抗日。谈妥几条,协议在手,要求明确,一旦有违犯协议或越轨行为的问题,便可以按协议去据理力争,掌握斗争的主动权。二是“挤”。“釜底抽薪”,发动群众,减租减息,争取一切可能争取的力量。使广大人民群众都站在共产党、八路军一边。八路军有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就不怕右翼势力的捣乱和破坏。有些顽固的右翼县、区长见势不妙,只得悄悄的不争而退,不斗而败了,这样政权就自然落到了抗日军民的手中了。三是武装打击。对于勾结日寇的汉奸政权,一经发现,坚决铲除,绝不手软,不留后患。在西坑村,发现村长、地主勾结起来,秘密组织“维持会”,结果被游击队“一网打尽”,彻底铲除了。

另外,在扩大武装方面,徐向前还坚持了收编国民党散兵的政策。在晋东南一带,跑散的国民党官兵比较多,打着“抗日军”、“游击队”的牌子,为非作歹、扰害群众,不仅破坏了根据地的建设,而且还败坏了游击队的声誉,影响了群众武装的发展。对这一大祸患,徐向前专门发表了《告散兵书》,一方面,表明态度,欢迎他们投奔八路军,愿留者留,条件是参加抗日,为民族解放而战斗,不侵犯民众的利益,不违反纪律、政策,共同艰苦奋斗。另一方面,不愿意留者则放下武器,发给路费,开给证明,让其回归故里。如果发现有继续流散乡里,危害抗日根据地建设和群众的,则以破坏抗战论罪。按这两种办法,很快肃清了国民党散兵,整顿了根据地的秩序。

由于徐向前坚持了“在游击战争中,应特别着重政治问题”和分兵以发动群众的正确指导,经过一系列的艰苦细致的工作,晋东南的抗日游击武装得到了蓬勃发展,初步形成了点面结合的游击网。抗日根据地也得到了巩固和扩大,使之更好地适应独立抗战的形势变化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