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元帅智慧:徐向前
15003700000044

第44章 从敌人意想不到的地方渡江最安全(1)

时间:一九三五年三月至四月

作战:强度嘉陵江战役

谋略:攻其无备,出其不意

“攻其无备,出其不意”。语出《孙子兵法》计篇。其意是说:在敌人毫无准备的情况下进攻敌人,在敌人意想不到的时候袭击敌人,出奇制胜。这是孙子“权诈之兵”的精髓。因为一切的诡诈,如“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乱而取之”等“十二法”,归根结底是要给敌人造成判断上的失误,准备上的失时,行动上的失控,指挥上的失策,进而创造出“无备”和“不意”的战机,一举攻之,战而胜之。

“无备”和“不意”何以制胜?因为在敌人“无备”和“不意”的状况下,突然发起攻击,可以打其措手不及,使其各种技术、战术优势难以发挥出应有的作用;还可以造成敌人精神和心理上的巨大压力,乱其方寸,不知所为,由此可以成倍的扩大打击效果。所以,敌对双方的战场对抗,无不重视并力求创造“攻其不备,出其不意”的局面,以利于一开始交战就占据着战场主动。《淮南子·兵略训》中讲到:“兵贵谋之不测也,形之隐匿也,出于不意,不可以设备也。谋见则穷,形见则制。故善用兵者,上隐之天,下隐之地,中隐之人。隐之三者,无不制也”。其意是:作战重在秘密企图,隐蔽部署,出于敌人意料之外,敌人就无法进行防备。企图一暴露就无法实现,部署一暴露就会为人所制。所以,善于用兵的人,总是能够利用不良天候来隐藏自己的行动,能够利用各种地形来掩护自己的行动,能够把敌人的耳目蒙蔽起来,以遮蔽自己的行动,能做到这三点,就没有不能制胜的。一些军事家也认为:“战争中最有效的事就是出其不意。”“非常成功的出敌不意会使敌人陷于混乱和丧失勇气,从而成倍地扩大胜利。”所以,在两军斗智、斗力、斗勇的战场上,围绕着“攻其不备,出其不意”来施谋用计,总能演绎出精彩纷呈的战争活剧来。有的利用恶劣的天候(雨、雪、雾、风)或夜暗采取行动,在敌人麻痹大意或失于戒备的情况下,发起了突然的攻击;有的是利用了险峻的地形(高山、大川、沼泽)采取行动,在敌人认为“难以通行”、“不可逾越”,轻于部署或毫无设防的地段实施了猛烈的攻击;有的是利用易于麻痹大意的时间(节日、假日、纪念日、凌晨、深夜)采取行动,在敌人思想松懈、人员分散、武装解除的情况下,组织大规模的突袭;有的是利用各种外交手段(签订友好条约、强调互不侵犯、和平谈判、友好往来)造成敌人的麻痹,使其戒备松弛或思想大意,而后发起突然攻击的……但不论是利用或创造了何种“无备”和“大意”的战机,进攻一方总是经过充分的准备和周密的部署后采取行动的,因此,进攻一方必然是占据着绝对的主动。1935年3月,红四方面军总指挥徐向前所指挥的嘉陵江战役,就是通过战役佯动、欺骗迷惑敌人,使敌人对我战役意图判断失误,并在敌人认为不可能实施渡江的地段出其不意地渡过嘉陵江,取得了战役的胜利。

1935年2月中旬,红四方面军通过广昭战役、陕南战役,达到了迷惑调动敌人的战役目的。“敌人惊慌失措,连忙调整部署,调动重兵向川陕边境增援。其中,胡宗南部丁德隆旅由广元、昭化调阳平关地区;邓锡侯部撤收嘉陵江射箭河以南防地,并调走其位于思依场地区的江防总预备队中的5个团,以接替广、昭防务并北出与胡宗南部策应。另敌第49、第60、第61师等,亦向陕甘南部移动。我红四方面军见战役目的已达到,遂撤褒城之围,于2月中旬回师川北,准备向嘉陵江中段进击”。

红四方面军主力自陕南回师川北后,于2月16日又接到中央军委电告:“因敌以重兵在泸州附近长江沿岸防堵,不易通过,中央红军已停止了原在泸州上游渡江计划,主力转向川黔边活动。为了有效地配合中央红军在川南、黔北的活动,红四方面军决定在苍溪、阆中间西渡嘉陵江。为扫清渡江作战障碍,红四方面军首先消灭了仪陇、苍溪之敌。”3月初,第三十军和第三十一军、第九军各一部向敌罗泽洲部发起进攻。第八十八师、第八十九师以夜袭手段,攻占了苍溪城东老鹳场、红山庙,歼敌第三师两个团;5日,又在第九师一部配合下,于阆中县二龙场地区,歼敌罗泽洲两个团大部,乘胜攻占了仪陇,残敌弃城逃窜,8日在仪陇城南的凤仪场,罗泽洲部一个团向第九军部队缴械投降。与此同时,第三十一军另一部向苍溪发起攻击,守敌第三师的一个旅仓皇逃向嘉陵江西岸,11日,红军攻占了苍溪。苍溪、仪陇地区作战,共歼灭了田颂尧、罗泽洲两部敌军的5个团。至此,北起广元,南至南部的嘉陵江东岸,除阆中城以外,全部被红军控制。从而扫清了渡江作战的障碍,为西渡嘉陵江作战创造了前提条件。

嘉陵江是四川四大河流之一,源出陕西凤县的嘉陵谷,由北而南,自广元起,汇合白龙江水流,水势陡然增大,江水受两岸悬崖峭壁的挤压如脱缰的野马,扬起一个又一个高高的浪头,咆哮奔腾,一泻千里。惟苍溪到阆中一段,江面宽阔,水流较缓。西岸滩头平坦,东岸的塔子山俯视西岸,便于火力瞰制。从自然条件讲,这是理想的渡口,加上田颂尧认为此段江道最为宽阔,不便于在此段组织渡江,所以,百里江防田颂尧只部署了3个团防守。可见,在此渡江,正好是出敌不意。当时,嘉陵江西岸敌人的兵力布防情况是:邓锡侯第二十八军的21个团,防守广元以北陈家坝、朝天驿至昭化的沿江地段。其中以15个团守备江防。具体部署是,钟开泽旅2个团防守昭化及以北地区;刘巧铸部3个团防守陈家坝东北地区:冯鉴旅3个团防守朝天驿、陈家坝之间沿江地区。另外6个团作为预备队,3个团配置在剑门关,另3个团配置于车家坝。田颂尧第二十九军的32个团防守昭化以南射箭河至新政坝之线。其中以25个团守备江防。具体部署是,吕康旅3个团防守射箭河至江口,第十旅3个团防守江口至青牛庙,刘汉雄师7个团防守青牛庙至小站河,何德隅路和第二十一旅共3个团防守小站河至百里坝,罗遁琼3个团防守南部城至新坝段;另以7个团配置于思依场地区作预备队。这样,敌军邓锡侯、田颂尧两部在北起广元朝天驿,南至南部县新政坝之线约300公里的嘉陵江以西地区共配置了53个团。敌江防部队在沿江西岸均筑有坚固工事。妄图凭借嘉陵江之险,阻止红军向西发展。但是,由于敌人的战线绵长,仍有不少薄弱地段。例如,小站河至百里坝近50公里的江岸,只配有3个团,而其前沿仅部署了4个营的兵力,同时,由于邓锡侯、田颂尧两部敌军,过去屡遭红军打击,不少部队建制残缺不全,士气十分低落,尤其田颂尧部更是如此。

面对敌人的江防部署,为了达成战役的突然性,确保战役的胜利,方面军总指挥徐向前,亲自率领副总指挥王树声和王维舟等相关的参谋人员翻山越岭,沿嘉陵江东岸,先后行程200多公里,了解敌情,勘察地形,寻找渡口,选择战机。经过详细周到的调查研究,在敌人的防守中找到了最薄弱的地段,即小站河至百里坝之段。这一段约50公里的江岸只有敌3个团防守。苍溪塔子山对岸约3公里地段内只有敌刘汉雄师的一个营防守,沿江几十里内只有2个团防守,而在这段的江防前沿,实际上只有敌4个营的兵力防守。因此,通过现地勘察所掌握的详细情况,徐向前分析到:此段江面较宽,水流平缓,我方岸边地势很高,便于组织火力直接瞰制敌岸,以掩护渡江行动。而最为重要的是:敌人认为此段江面太宽,不利于实施渡江,因而不仅此段防守兵力薄弱,同时对此段的防守也疏于戒备,这正是进攻者所求之的难得条件,以利于达成战役的突然性。正如兵法所说,只有出其不意,才能攻其不备。

另外,对于敌情的分析,总指挥徐向前还认为:由于我方面军前一阶段的北出和南返作战,在一定程度上也有效地打乱了敌人江防计划和削弱了敌人的江防力量,并造成了敌人错觉。敌人错误地认为,红军主要发展方向是陕甘南部。因此,将原在广元、昭化地区的胡宗南部调回陕南阳平关地区;邓锡侯撤收了嘉陵江射箭河以南防地,并调走了原位于思依场地段江防总预备队中的5个团,以接替广、昭防务,并北出与胡宗南部策应等,这就从兵力部署上削弱了敌人的江防力量,使苍溪一带敌军防务变得十分空虚。可见,这就是我方面军“声东”以转移敌人注意力,吸引敌人兵力,以造成防务出现薄弱地段的效果,为出其不意,攻其不备的“击西”,创造了有利的条件。而当出现我红军从苍溪渡江时,敌军已来不及重新布防了。所以,此次渡江作战,就是要把主要突击方向选定在苍溪一线。后来的渡江战役,证明了总指挥徐向前的分析判断以及战役设计是完全正确的。正如国民党军方对其嘉陵江西岸防线被突破的原因所分析的一样。前次,红军用“声东击西”之计,突然入陕,国民党中央军与第二十八军,皆悉数往援昭化、剑阁,防务一空。第二十九军防守苍溪之吕康旅,及阆、苍两点之预备队税梯青部与刘汉雄师,乃移防昭、剑,向北推进。于是第二十九军之防线,由五、六百里延伸至八、九百里,竟无预备队之可言。后方虽有6个团的部队,但须维持十余县之地方治安,亦无法抽调。且该军作战3年,未稍休息,力已疲敝,今更是防线长而兵员少,处处堪战,此种情形虽为军中识者所明知,但兵力已用馨尽,不能重新配备。第二十九军在前线部队为第三十四团,但因作战损失,缺额多未补充。为固守左岸阆中一带阵地,已用兵10余团:守南部又用兵六、七团;其余开至昭、剑。是故守苍溪下游之何德隅部陈继善旅,以4营之数,守约百里之地,兵力最为单薄。而何德隅部队历来较欠振作,兵员之体魄,枪械之配备,均逊于该军他部,迭经田(颂尧)严治整顿,何均敷衍从事,最近复请假至成都,防务委之部下。红军则乘虚猛攻。真可谓善于选择“不意”和“不备”之点,予以攻之。这正是徐向前作战的高明之处。

通过上述分析,苍溪塔子山地段是我渡江的理想地段。于是,徐向前决心,集中优势兵力于敌人“不意”和“不备”而防御薄弱地段,实施多路而有重点的突破。即在苍溪城南与阆中之间的塔子山下为强渡嘉陵江的主要突破点。另外,在苍溪城上游50公里的鸳溪嘴和下游40公里阆中以北的涧溪口两个地点,同时强渡。突破成功后,先以穿插、迂回战术消灭沿岸防御之敌,夺占要点;尔后则以主力向敌纵深发展,占领嘉陵江、涪江之间的广大地区,开辟宽阔战场,求得在运动中大量歼灭敌人,从而为下一步向甘南发展进攻创造条件。根据这样的决心,其兵力部署是:第三十军为第一梯队,实施主要突击,从苍溪以南塔子山附近突破,消灭江防守敌后向剑阁方向发展进攻,并协同第三十一军消灭剑门关之敌。第三十一军为第一梯队的右翼助攻部队,从苍溪以北之鸳溪口渡江,尔后消灭剑门关守敌并迅速向广元、昭化方向发展进攻,以打击邓锡侯部和阻击位于甘南之胡宗南部南下,保障右翼安全。第九军为第一梯队的左翼助攻部队,从阆中以北渡江,尔后以一部协助第三十军发展进攻,另一部负责消灭南部之敌,保障左翼安全。第四军为方面军第二梯队,除相机支援第一梯队消灭沿江之敌外,在第一梯队渡江成功后,于苍溪渡江,以一部向南迂回,协同第九军消灭南部守敌,主力向樟潼方向发展。方面军总部炮兵团配置在苍溪塔子山地区,以主要火力掩护第三十军的强渡行动。上述计划一经实现,即以主力向涪江沿岸推进。为了胜利完成渡江作战任务,方面军号召所有参加这一战役的部队,都要以最大的努力克服一切困难,迅速完成渡江作战的各项准备。

第一,各部队均开展了广泛深入的政治动员。各部队利用多种方式,反复阐明渡江作战的意义,解除各种思想顾虑,增强胜利信心,树立坚决、勇敢、顽强和突得破、守得住,彻底歼灭敌人的信心。

第二,实施了详细周密的渡江侦察。各部队在指定的渡江地段内,以化装侦察和泅渡夜摸等手段,进一步详细查明敌人的兵力和火力配备情况;同时,嘉陵江西岸地方党组织和群众武装,也给渡江部队提供了敌人内部的一些资料及其部分部署情况。从而使方面军基本掌握了沿江的地形、道路、敌江防工事和纵深的兵力部署、火力配备,以及敌人活动的规律等重要情况。

第三,组织了针对性和适应性的渡江作战专项训练。担任主要突击任务的部队,在主渡场地区利用嘉陵江东侧支流的东河,开展了有针对性和适应性的水上练兵;在技术上,训练水手,学会操船;对一般人员进行江河水性知识和上、下船的训练;在战术上着重训练偷渡和强渡的突击动作,以及登陆作战,巩固、扩大登陆场,火力支援、保障后续部队投入战斗等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