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元帅智慧:徐向前
15003700000029

第29章 严格经常刻苦的训练是提高军队战斗力的关键一环(3)

(十)突出线外的进攻。在受着强大而优于我数倍的敌力的压迫,而我未能在内线机先各个击破敌人,甚至到于不能不脱离原有根据地的状况时,则突出线外的进攻,如选击敌人未能布置的弱点,或与另一红军苏区来会合行动,都有必要。这可以分散敌之并进势力,而选择适当时机与地点,来胜利地消灭敌人。这种目的,在未消灭敌人的机宜与条件和不使原有苏区陷于糜烂不堪之境。但这种战术,不能轻率采用,且必须具有强大的领导力量,和迅速的机动力,对突出线外的意外处置,须有预定计划等等。上述这些游击战法,是对红四方面军多年来战争实践的高度概括和科学总结,对后来******关于游击战争的战略战术的提出,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基础。同时,对红四方面军各级指挥员系统学习和研究游击战的理论和经验,增强和提高游击作战的指挥能力和水平,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除此之外,该书还针对敌人的围剿行动提出了一些具体制胜之法。

(一)敌之围攻封锁及我之制胜法。即在分析敌人对我实施“围剿”时可能采取的行动方法的基础上提出:第一,就是因天气地形人事的障碍,敌人各部难于同一时间到达围攻地带,此间行动参差,指挥不能统一,是固有的事。这里就便于我军利用各种手段和机会,选其一路而消灭之;即或不然,亦能以逸待劳,站在主动地位,求便利自己的决战。第二,敌人各方准备围攻,每以部队系统不一,地方省界限制,和道路交通运输给养等条件,不能不形成部队与部队间许多虚弱之点,这就是我军飘忽迅速突击而消灭之地方。第三,敌人四面围攻,每以数倍于我之兵力,分布于全个弧形。过于集中,则空隙为多:过于分驻,则处处兵力不厚。我以内线作战法,集中主力,攻击一点,没有不消灭的道理。第四,敌人每于各方堵截,而以一路进犯赤区中心,企图驱我主力于赤区之外,以达其预定力量之狙击。其实,我军集中主力,又得赤区群众力量及地形道路之优势,鲜有不将敌此路截断后路,四面包围而陷彼于全军覆灭者。第五,敌人恐怖围攻,其企图与布置万难秘密,故我易于从某一局部之小胜利,可达到其全盘计划,以作全盘进攻布置之根据;至少能避免其于我不利,而求得于我有利之决战。第六,我地势非常复杂,对外交通之路甚多,敌人无法尽行断绝;而且,非苏区广大群众易受我政治影响,故外面物资亦有法购运进来。同时,人民内部生产运动的发展,经济建设之扩大,以及群众武装力量,保护春耕秋收之计划周密,敌之经济封锁绝无法奏效。而且在我红军大举进攻,击溃敌围攻之一弧形时,更必得到供给不少,且更能扩大对外的贸易路线。

(二)敌之分进合击、并进攻追及我之制胜法。即在分析敌人运用此战术时可能采取行动的基础上指出:第一,全国各个赤区红军有声气上之配合行动,使敌人受着牵制,无法应付。如将主力分到各区,则本区势力不够作用;如将主力集在一区,则他区都大大活跃进攻,必能破坏其单对一区的计划。第二,必须集中最大兵力,迅速果断坚决先机彻底消灭一路,使敌他路不敢妄进,而敌之计划中途大挫,不能不作全局变更。第三,非苏区的工作,及苏区内反“围剿”的动员和粮食物资等等,均须充分准备,极合于坚决苦战的条件。第四,在广大的群众斗争与广大的游击战网条件下,更须尽其飘忽能事,避实就虚;用运动战的方法,依托苏区周转,必须求得消灭敌人机会。第五,侦察工作更好,以便求得先发制人的果决动作。第六,必要时亦突出线外、进攻,以分散敌人主力,迷惑敌人意志,求得赤区内外,各个击破敌人的良机。

(三)敌之重层配备、活动搜剿及我之制胜法。即在分析敌实施“围剿”时,兵力配备上主张采用重层配备、活动“搜剿”的办法,其弱点是,只能防我给予击破一点溃其全线的惨败,而更无法减少其布置空隙的基础上,提出了我制敌之策。即不必急于消灭其重层配备之点,亦可避实就虚,任意选择足以突破之线:况我军随时随地可采用大的迂回与抄袭的战法,从敌后面侧面攻击。如此,敌即重层配备,只要从敌侧后破一要点,则敌全局布置,均可陷入破败之地。

(四)敌之步步为营、稳扎稳打及我之制胜法。即首先分析敌人所采取的行动方法:所到之地,均利用地形,构筑或设备必要工事,甚至连后方部队也是如此,以防我袭击。总其用意,即为一面巩固自己的地位,一面仍采主动的攻击精神。但此种战法,除了处处防御红军突击和企图避免全军覆灭的危险,或遭遇此种危险仍谋最后挣扎外,其它并无特别作用。对此,红军仍有克敌之法。即以飘忽行动,避实就虚,以无隙不入,则敌此种战法是不足与红军周旋。同时,红军正可利用敌之集结缓进,有充分准备时机:且到处发动群众斗争,加紧游击战争的进攻。此时,敌如仍然采用此种战法,则四面广泛的游击进攻,敌必陷入军事孤立:再加以红军与群众力量的协同一行动,敌必遭受全军的消灭。如敌对四周游击,分兵“搜剿”,则步步为营之势己分,而红军更可乘机各个击破敌人了。

(五)敌之碉楼、堡垒、城寨、前进工事等办法与我之制胜法。即在分析敌采取此种办法存在的弱点的基础上,提出了红军破此战术之法。第一,要在政治上夺取广大群众到我方面来,使敌人对于碉楼、堡垒、城寨等工事,不但没有群众帮助完成一切,而且绝对没有群众参加来固守。这样一来,敌之碉楼等等,只有单纯的军事意义,且必须自己分兵把守。第二,发动四周群众斗争力量来断绝其运输粮食、交通等等,使敌陷入死守孤立。第三,在赤区群众力量与物质基础及其他战略条件允许时,可集中力量围攻一点,消灭其必来援救之兵。援兵一灭,即坚固工事内部之敌,亦可消灭了。第四,应经常训练有特种技术,便于夜间奇袭敌人工事的精干小巧部队。这种部队,应以师或团单位编成,武器适宜训练精密的一连或营,专为奇袭要隘之用,这对于全军作战有很大利益的。第五,应逐新准备攻坚的技术与炮兵的编制。第六,至于苏区内面,如果有民团及其他反动据险扼守或坚守碉楼者,主要是一面分化其内部群众,一面用四周的群众武装力量,或配合一部分红军重层配备围死之。

(六)敌之挑选抽编、编组进剿与我之制胜法。此种计划******虽已开始实行,但所实行的范围,仅能限于自己指挥作用所及的部队。事实上,其他各派不但不能按计划挑选部队编组,抑且所编组起来建制分割,指挥必然发生许多困难,战斗动作更难期于一致。况******更欲借此吞并各派部队。因此,以削弱各派军阀;故各派军阀自不愿随便抽出,抽出时亦互相戒备,此固为红军最多各个击灭的机会。敌之此策,虽然想增加战斗力,其实矛盾甚多,适于红军各个击破其主力的良机了。

(七)敌之要能与我主力持久战和我之制胜法。即在分析了敌人此种作战行动方法的基础上,指出:我们与敌人是作长期的艰苦到底不懈的战争,这自然是一种持久战的性质,而且必须有这种持久的坚决准备,才能最后战胜一切敌人。但就一定的意义上说,以我的主力与敌的主力相持于一固定的阵地线上,这种战法,在今日我们是不必要不应该采用的。我们对于敌人这一战法,第一,发动群众斗争与地方武装广泛的游击,使敌人无法找得到我主力所在。第二,我们可用各种欺骗的方法,使敌将我部分的红军或地方武装误认为是主力,想与目牵制,而我主力却出其迅雷不及掩耳的手段,突击敌人的另一要害了。此时,敌人主力必然跟着我军主力行动而移动,而我主力却又乘其移动当中,突击其另一要害了。如是往复,极其飘忽突击之能事,这就是我们目前紧要的手段。

(八)敌之集结优于我们数倍的力量进攻与我之制胜法。敌人每次进攻都是优于我们数倍或数十倍不等的力量。而且,每一部敌人均以力量小即不敢前进,其结果都没有不遭覆灭的。这是因为,第一,是共产党领导的坚强与正确;第二,是广大群众斗争力量的配合行动;第三,是红军的英勇善战。正因为这样,敌人已陷根本必然消灭的矛盾。

(九)敌之反革命游击战争与我之制胜法。敌人因见我军地方武装发展的效果,故亦厉行反革命的地方武装与游击。这是一个较严重的问题。因为这些人也能利用当地的地形地势作飘忽的反动游击战争。所以,对于这个问题,就是发动群众与其开展积极的斗争。特别是号召群众来为自己的阶级利益斗争,则反革命游击战争的根本基础就捣毁了。

(十)敌之迫我脱离苏区,然后集结力量并进长追与我之制胜法。即在分析了我红军失去根据地依托的被动局面的基础上,提出我主力在迫不得已地离开根据地以后,必须有突击线外的行动计划。第一,可以找到新根据地,创造的预计范围;第二,途中及到创造新的根据地的过程中,努力觅得消灭敌人的机会:第三,分散敌人进攻力量,更便于得机消灭敌人;第四,对原有苏区根据地,党与红军地方武装及群众工作有计划的布置,得因我主力突出线外,诱敌他从,而得到更大的发展:且与突出线外行动的红军,有完全配合的作用。这样,敌之毒计,可以完全打破的。但最好的办法,是能于机先消灭敌人一路,或依据苏区为运动战消灭敌人,以挫败敌人一部计划。

最后,该书还专门论述了特种地形作战要点。其中包括“山地作战要点”12条:“河川作战要点”13条;“森林及居民地作战要点”15条;“夜间作战要点”25条。

总之,《与“剿赤军”作战要诀》以及其他几本军事论著,可以说是以总指挥徐向前及红四方面军其他领导对红四方面军多年来开展游击作战的实践经验的科学概括和总结。同时,也使红军的作战经验理论化、系统化了。在此次的群众性大练兵运动中,通过对这些军事论著的学习和研究,对于提高各级指挥员军事理论素养和游击战争理论水平,系统掌握游击战作战原则和战法,打好作战理论和指挥基础,增强各级指挥员的实际指挥能力,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也使大练兵运动收到了很好的效果,红四方面军的战斗力有了明显的提高,为迎接更加严酷的战争考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从训练的效果上看,达到了预期的目的,也积累了丰富的群众性大练兵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