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元帅智慧:徐向前
15003700000002

第2章 与敌周旋,避强击弱(1)

时间:一九二九年六月

作战:粉碎“罗李会剿”

谋略:兵之形,避实而击虚

1929年5月底,党中央和中央军委为加强鄂豫边红军的领导,特派曾先后参加过广州起义和海陆丰起义,并在海陆丰担任过红军第四师的参谋长和师长的徐向前到鄂豫边的红三十一师担任领导工作。当时,正值蒋、桂军阀混战且以桂系军阀被逐出武汉而告结束,蒋介石的势力直接伸入到了整个湖北和河南南部,当地的反动统治出现了暂时稳定的局面。这使一向反共反人民,将红军视为眼中钉、肉中刺的蒋介石开始有精力集中力量来“会剿”红军了。

蒋介石对鄂东北地区活动着一支红军游击队,存有一块革命根据地深感不安。于是决定以驻守在大别山西南麓的罗霖独立第四师和驻守在大别山北麓的河南潢川、光山的土匪收编的李克邦暂编第二旅,对我柴山堡根据地和红军游击队实施南北夹击,剿灭这股红军游击队。所以,徐向前刚到红三十一师担任副师长代师长工作,便组织部分部队开始进行反“会剿”的作战准备。

柴山堡根据地创建不到一年,鄂东北苏区的面积已从黄安、光山边界向西南延伸到黄安的七里坪、紫云两区,是我红军游击队开展游击战的重要依托。

6月26日,向我根据地前来“会剿”的是敌罗霖独立第四师的两个团。分别自黄陂、黄安出发,南北向南进犯。与此同时,驻潢川、光山之敌李克邦的暂编第二旅的一个营及纠集起来的光山反动民团红枪会,共数千人,与罗霖部相配合,由南向北堵截。另外,驻麻城的夏斗寅的第十三师补充团和黄土岗一带的反动地主武装,也纷纷出动相配合,从东南向北进犯,形成了三面合围的态势,全力压向我根据地的腹心地带七里坪、胡子石、白沙关地区,企图将我红三十一师围而后歼,将创建不久的柴山堡革命根据地彻底铲除。

根据敌人的作战企图和兵力部署,徐向前对敌我双方力量优劣和所处态势以及作战相关因素,进行了全面而准确、客观而辩证的分析。他首先对作战环境进行了辩证的分析,认为鄂东北根据地,地幅虽然不是很大,但已初具规模,经过我党几年的经营,发动武装起义,建立党的组织和革命政权,宣传群众,发动群众,武装群众,打下了很好的与敌作战的社会基础。“边界割据区,北起柴山堡,南至黄安的七里湾,东起麻城黄土岗,西抵孝感的汪洋一带。较巩固的地区有光山的柴山堡,黄安的七里、紫云、高桥、桃花,麻城的乘马、顺河等区。一般情况下,党的机关、政权机关能够扯起红旗子,开展工作:群众普遍组织起来,不容地主豪绅和反动分子有立足活动的余地。”“鄂东北特区包括黄安、麻城、黄陂、孝感、光山、罗田诸县。均建立了县委、区委和基层党支部。党的力量以黄安最强,党员一千二百多人;麻城次之,党员五百多人,其余则弱些,二三百名或几十名党员不等。”“黄麻一带的农民群众,革命热情甚高,把共产党看作是他们自己的组织。”“党的一些口号,如‘杀尽土豪劣绅’、‘实行土地革命’、‘打倒欺骗穷人帮助富人的国民党’等,家喻户晓,深为群众拥护。不论是男女老少,都知道共产党是领导穷人打天下的。”有这样的群众基础,有这样的党组织和政权的坚强领导,我们就具备了弱军战胜强军的首要条件。其次他又分析了双方的军事作战力量对比。当时的红三十一师,号称有四个团,而实际上只有四个大队,每个大队五六十人。实际上这四个大队还不足一个营的兵力。一队队长晏仲平,党代表王树声;二队队长廖崇坤,党代表江竹溪(后为桂步蟾);三队队长倪志亮,党代表为吴先筹(后为江竹溪);四队队长林柱中,党代表江子英。后来又成立了五队,队长吴心信,党代表郑行瑞。这是部队的数量,可见,与“围剿”而来的几千人的敌人相对比,我方处于绝对的劣势。部队的武器装备那就更差了。每个大队只有四、五十支枪,最好的是“汉阳造”,有的是从武汉买来的,有的是从敌人手里缴获的。新兵没有枪,就拿大刀、长矛、土枪。尤其是我们的红军战士,大多数人没有经历过正规的军事训练,不掌握军事技能,不懂战术,不会做战斗动作。老兵靠参加战斗积累了一些作战经验,而新兵就是靠勇敢,不怕死,打起仗来敢于积极往前冲,拼命地去夺取敌人手中的枪,急于武装自己。就是这样一支战斗力并不强的部队,要与装备精良的数千人的国民党部队作战,反敌“会剿”,不仅困难很大,而且也很危险。打得不好,不仅敌人的“会剿”不能打破,根据地也有被铲除的危险。所以,必须树立敢打必胜的信心,在总体上的劣势中寻找和创造我们局部上的优势,在全局的不利中寻找我们局部的有利。或者说,是以我们的优势,去寻找、创造敌人的劣势予以攻击;以我们的有利,去设置、扩大敌人的不利予以乘之,这样才能做到总体上、全局上的以劣胜优,以弱胜强。有鉴于此,徐向前认为,我们只有充分利用根据地的人民群众拥护党、拥护红军这一政治基础,利用根据地山深林密、地形复杂、我之熟悉、敌之陌生的有利条件,利用敌人部队编制混杂、序列不一、相互不熟、难以统一指挥、协调作战困难等不利条件,采取“与敌周旋,避强击弱”的作战方针,以连续地袭扰敌人,反复地疲惫敌人,不断地消耗敌人等作战行动,积极地创造战机,灵活地打击敌人,通过积小胜为大胜,最后达到粉碎敌人“会剿”,保存革命力量和革命根据地的目的。

确立了正确的作战方针之后,徐向前根据在海陆丰指挥游击作战所积累的一些游击作战的经验,要求部队又具体采取了利用复杂地形,便于伪装掩护,便于隐蔽出没的有利条件与敌人周旋,频繁地调动敌人,有计划地牵制敌人,避开强敌,寻找弱敌,发动群众连续不断地袭扰疲惫敌人,抓住有利战机大量的消耗敌人的游击战法,有效地打乱了敌人的“会剿”作战计划,使敌处处陷于被动挨打的境地。

反“会剿”作战拉开序幕之后,依仗其优势的敌人长驱直入,很快就占领了七里坪、紫云地区,北路进犯之敌也乘势侵占了柴山堡,敌军所到之处,猖狂地烧杀抢劫,根据地的群众扶老携幼,只好避入深山老林。

面对几路进犯之敌,徐向前认为,我们人少枪少,只能对敌人各个击破。在几路敌人中,李克邦一路貌似人多势众,其实是乌合之众。通过权衡态势,决定选择战斗力较北的北路进犯的李克邦部和红枪会这部分“杂牌军”实施,有效的反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