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元帅智慧:徐向前
15003700000013

第13章 围点的目的,在于打援(1)

时间:一九三二年三月至五月

作战:苏家埠战役

谋略:围点打援

当红四方面军取得商潢大捷后,北线敌军龟缩于潢川、固始据点,不再敢轻举妄动了。根据时局的分析,为了更多地创造战机,大量地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方面军总部决定,第七十三师返回皖西,乘胜扩大战果。第十师、第十一师、第十二师向北机动,准备攻打固始的国民党戴权民的第四十五师。为此,红军在草庙集、汪家棚、郭陆滩等地先后与敌激战,扫除了外围据点之敌,并乘胜做好了围攻固始县城的作战准备。

但固始城坚难攻,敌人怕被消灭,所以龟缩城内不敢出来。当我军与固始之敌正在相持之时,获悉国民党安徽省主席陈调元来到皖西视察“剿共”的情况,并已下令驻防在皖西的岳盛渲的第四十六师配合其他部队进犯苏区,并形成了纵深部署:岳盛渲的第四十六师所辖第一三六旅、一三七旅、一三八旅,阮肇昌的第五十五师第一六三旅和警备第一旅、第二旅共12个团,从六安城至霍山城,沿淠河东岸,以苏家埠为枢纽,构成了一线防御,企图阻止红军向东发展。其中,第四十六师师部率一三七旅的一个团和阮肇昌第五十五师的一六三旅驻守六安县城,其中第一三七旅率第二七四团驻守在马家庵,警备第二旅一个团驻守在韩摆渡,第一三八旅和第一三六旅旅部及其一个团驻守苏家埠,第一三六旅的另2个团驻守青山店,警备第一旅驻守霍山。在第二线的防御上,有阮肇昌的第五十五师的另2个旅、李松山的第五十七师、厉式鼎的第七师,分别驻守在合肥、潜山、蚌埠之线。但距离一线防御间隙甚大,联系不紧且较为困难,战斗中相互支援的机动距离远,易于被切断。

方面军总指挥徐向前在分析了敌人的部署后,从敌人的摆兵布阵中,找出了皖西这个弱点。决定采取围点打援之计,发起苏家埠战役。主力东渡淠河,从翼侧分割包围苏家埠、韩摆渡、青山店据点之敌,以“围点”为诱饵,吸引六安、霍山敌人来援,在陡拔河地区设下“口袋阵”,将援敌歼灭。其具体部署是:以红二十五军第七十三师和霍山独立团围困青山店,并负责阻击霍山出援之敌,以第十师包围苏家埠,如该敌向青山店求援则在青山店以北选择有利地形,坚决予以阻击;第十一师进击韩摆渡之敌,并准备阻击从六安出援之敌。战役预定于3月22日拂晓发起。

3月18日,徐向前率领方面军总指挥部和第十师、第十一师由固始向皖西地区挺进。在独山镇与第七十三师、霍山独立团会合后,于21日晚由青山店到达两河口。当晚,方面军主力在两河口架起了浮桥,秘密地渡过了淠河。翌日拂晚,部队实施战役展开。徐向前一面命令第七十三师及霍山独立团包围青山店,一面指挥总部和第十师、第十一师绕过青山店迅速向北疾进。3月22日上午,第十师进至芮草洼时,先头第二十九团与苏家埠出援青山店之敌的2个团突然遭遇。第二十九团先敌开火,打敌措手不及,仓促应战之敌,被迫在金杯塘以东一带凭借断崖进行顽抗。徐向前来到第十师指挥部,一面听取战斗情况汇报,一面用望远镜观察战场情况。当他看到敌左翼暴露出弱点时,对师长说:“赶快命令二十八团和三十团向敌左翼迂回,坚决消灭敌人”。部队接到命令后,迅速插向敌左翼侧后。敌人发觉处境危险,战场态势不利,越打越招架不住,即组织向后收缩,敌人一收缩,顿时陷入混乱,第十师的3个团分成两路,向敌人猛攻,敌人全线崩溃,一个营被歼,余敌逃回苏家埠。第十师乘胜猛追,顺势包围了苏家埠据点。与此同时,第十一师也向韩摆渡、马家庵发起攻击,红军这突如其来、势不可挡的迅猛动作,使韩摆渡、马家庵守敌惊慌至极,弃城逃入六安城中,第十一师直追不舍,逼抵城郊。23日,六安守敌岳盛渲又以第一七七旅和警备旅各一个团的兵力经马家庵,沿淠河东岸向苏家埠实施增援。敌人企图以两个团的兵力与苏家埠守敌重建联系,以解苏家埠之围。

苏家埠位于淠河东岸,乃六安两南的大集镇,西濒淠河,与皖西北苏区隔河相望,位于水陆交通要道,居高临下,易守难攻,实为兵家必争之地。所以,敌人经过多年经营,构筑了坚固的防御工事。在苏家埠的北、东、西三面,环绕着一道沟深2米、底宽3米的城壕和一丈多高的土城,设置了5道棚门、5道吊桥、5座炮楼。此外,在镇外还构筑了高大的木城。在韩摆渡、青山店敌人都构筑了坚固的工事。但是增援之敌刚刚接近苏家埠即遭到了早已做好战斗准备的红军第十师、第十一师的夹击,双方又是一场激战,敌第一三七第二七四团被围于韩摆渡,警备第二旅的一个团又窜入了苏家埠。至此,在皖西的战场上,苏家埠、韩摆渡、青山店之敌均被我分割包围,我红四方面军也达成了战役第一阶段“围点”的作战目的。

总指挥徐向前认为,三个据点的敌人被我军围困在据点里,固守待援。他们不出来,我们也不急于实施攻击。这是因为:第一,敌据点均筑有坚固工事,而我军火力不强,一是没有几门炮,二是炮弹、手榴弹也不多,缺乏攻城器材,如果强打硬攻,势必遭受更大损失,得不偿失,划不来。尤其是苏家埠,寨墙高二丈,厚一丈五尺,环墙筑有9个三丈高的碉堡,居高临下,火力密集;寨壕深一丈,宽30米,壕外设有竹围等副防御设施,宽达70-80米。所以,该地是六安与霍山之间的一个硬钉子,我强攻很难取胜。第二,更重要的是,我军围点的目的,在于打援,而不在于夺点。霍山敌人兵力不多,出动的可能性不大。而六安敌人众多,是我吸援击敌的主要方向。因此,总指挥徐向前对作战部署又做了相应的调整:在继续以第十师的两个团围困苏家埠、以第七十三师和霍山独立团围困青山店和打击霍山援兵,以第十一师一个团和六安独立团包围韩摆渡并以少部兵力部署于霍山以南监视该城之敌的同时,以第十一师的第三十一团、第三十二团部署于六安至韩摆渡、苏家埠之间的平岗头、樊头桥一线,占领有利地形,构筑工事,在地方武装的配合下,准备打击六安方向的援敌。以第十二师第二十九团为总预备队。另外,令六安和霍山两县的赤卫军、游击队在接敌区实施广泛的游击,侦察情况,袭扰迷惑敌人。最后,徐向前强调到:我们已将敌人包围分割,我们要把工事修好,给他来个长时间的围困。敌人出来,我们就依托工事把他消灭。敌人增援,我们就在运动中予以歼灭。这样,既可以充分发挥我军善于野战的特长,又可以避开我们缺乏攻城器材和经验的弱点,做到以我之长击敌之短。为此,他要求部队必须注意两点:一是围困的目的首先在于打援,以便更多地歼灭敌人的有生力量,各围困部队要做好持久对峙的准备。陈调元老奸巨猾,不看准是不会派出援军的。这就需要时间,要有耐心。二是如果敌人来援,担任打援的部队必须速战速决,否则,就会陷于两面作战的被动地位。

根据总指挥徐向前的重新部署,担任对敌进行围困的各部队受领任务之后,迅速占领了指定地域,选择有利地形,完成了兵力部署。围点部队巨型后,为了防止敌人狗急跳墙,立即突围或增援,马上开始构筑工事,设置阵地。在当地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援下,昼夜连续抢筑,突击作业。方面军总部提出,阵地构筑越完备,围困和歼敌的把握越大的口号。所以,围点部队在这一口号的鼓舞下,犹如发起强攻一样奋力构工,时仅一周,环绕敌据点的密如蛛网的交通壕、堑壕、盖沟、掩体便构筑完毕。至此,围点部队完成了对据点之敌的围困部署。在红军坚固工事和严密火力的封锁下,被困之敌犹如瓮中之鳖,惶惶不可终日。而围点的红军各部队却依托工事开展了阵前练兵和战前教育,个个摩拳擦掌,精神振奋,做好了反敌突围和打击援敌的战斗准备。

被围之敌束手无策,只能坐以待援。敌第四十六师师长岳盛渲觉得这样相峙下去与整体作战不利。于是,为解被围敌军的危险处境,于4月1日,组织六安城内的6个团,霍山的2个团倾巢出动,企图对红军的围城部队形成南北夹击之势,以解救被围敌军。其中,岳盛渲亲自率领第一六三旅全部及警备第二旅和一三七旅各一个团共4个团的兵力,在飞机掩护下,分别向我第十一师的马家庵、平头岗阵地发起了猛烈的突击。总指挥徐向前亲临前线指挥。当敌先头的警备第二旅和一三七旅的各一个团突入我军阵地,进至苏家埠北面的桂家老坟一线时,徐向前分析判断:在增援之敌攻势猛烈之机,苏家埠被围之敌有乘机突围的可能,于是,便立即命令担任围困任务的红军第十师要严加防守和封锁,务必阻止敌人突围。同时,命令总预备队第二十九团火速加入战斗。此时,第十一师由西侧,第二十九团由东侧,对敌形成了夹击,经反复激战,将敌第一三七旅一个团歼灭,而敌警备第二旅的一个团却窜入韩摆渡,同原来被围于该地的敌第二七四团一并成了瓮中之鳖。敌第四十六师师长岳盛渲见攻势失利,损失惨重,急忙率第一三六旅狼狈逃回六安。而从南面霍山出援的敌警备第一旅,当天就遭到了红军第七十三师的有力攻击,战不多时,即被击溃。就在红军集中力量歼灭援敌的时候,正如总指挥徐向前所判断的那样,被围的苏家埠之敌乘机组织了突围,但由于我围点部队早有准备,所以,突围行动并未得逞。而青山店守敌乘红军第七十三师打击增援之敌,围困力量减弱时,也组织了突围。但突出来的敌人大部被歼,少数敌人像丧家之犬,逃向了淠河西岸。而在夺路逃命之中,又有一部逃到舒家庙时,又遭到了赤卫军和游击队的打击,并被赤卫军和游击队歼灭,另一部分窜入了苏家埠。战斗至此,青山店被我不战而获。

六安和霍山之敌遭到如此打击,无心、无胆也无力再组织实施增援。总指挥徐向前又分析到,当面之敌虽然不敢轻举增援,但不等于敌人对此弃之不管,只要我继续严密围困,肯定还会吸引敌上级再派援兵,这样我则可以打敌更大的援兵,直至将守城之敌彻底困垮、困败。由此就可以取得“围点打援”的更大胜利,消灭敌人更多的有生力量,壮大方面军的力量,扩大和巩固革命根据地。于是,徐向前决定:以第十师、第十一师各一部,分别加紧围困苏家埠、韩摆渡的敌军。集中第十师、第十一师第三十一团和第三十三团、第七十三师全部共6个团就地休整隐蔽待机,准备迎接更大的打援歼敌战斗。以地方武装监视六安、霍山两城守敌的动静。

迄至4月中旬,敌人没有任何增援行动。但韩摆渡、苏家埠两城守敌,被围经月,弹缺粮尽,不得不靠吃野菜、啃树皮充饥。国民党安徽省主席陈调元不得不直接向蒋介石求救,无可奈何的蒋介石下令用飞机空投粮食和药品,但由于空投不准,大部分空投物资都落在了红军的阵地上。面临着地面增援无所作为,惨败而归,空中支援又无能为力,被困之敌彻底失望了。

总指挥徐向前认为:被围之敌已经是走投无路,士气低落了。此时,我在军事围困取得封锁、威慑效果的基础上,再施以心战,大力开展政治攻势,更可以收到瓦解敌军意志,动摇军心,涣散战斗力的效果。于是,他要求担任围困任务的部队采取各种手段,对城内之敌发起政治攻势分化,以各种手段,采取各种形式瓦解敌人。有的向敌喊话,欢迎白军士兵出城讨取食物,有的热情接待出城士兵,愿意回城的还可以返回,并让其带上传单,以利于在城内扩大政治宣传和影响。其中编写的《劝降诗》讲到:

“老乡老乡,快快缴枪。

放下武器,红军有赏。

若不缴枪,困饿死光!

来当红军,前途亮堂。

愿回家乡,发给光洋。

优待俘虏,人身保障。

早日来归,早见天光。”

“老乡老乡,不要打枪。

本是穷人,理应反蒋。

为蒋卖命,为的哪桩?

上有父母,下有儿郎。

一年到头,难见妻房。

长官待你,何处一样?

长官洋面,鱼肉鸡汤。

你们吃糠,树皮啃光。

更有兄弟,饿死床上。

飞机运粮,有啥指望。”

“老乡老乡,快快缴枪。

红军围城,铁壁铜墙。

‘待援’‘突围’,都是妄想。

今日觉醒,不要上当。

调转枪口,对准刘王。

活捉陈贼,欢庆解放。”

通过红军的政治攻势,果然效果明显。城内携枪投降的士兵越来越多。敌警备第二旅一个团副哀叹:“被围达二十余日,外绝援军,内乏粮秣,马匹食尽,皮制的马鞍与皮鞋等,亦都视为珍品。共军则白饭大肉,隔壕举碗相呼,军心沮丧。”敌第四十六师师长岳盛渲眼看着韩摆渡、苏家埠的守军日益危殆,再不采取增援措施就会是兵垮城失的结局。于是,他不得不接连不断地向国民党安徽省主席陈调元呼救求援。而陈调元也是黔驴技穷,一筹莫展。只好又向蒋介石频频告急,请示援兵。

蒋介石万般无奈,面对频频呼救,只好又调兵遣将,前去增援了。4月下旬,蒋介石任命第七师师长厉式鼎为“皖西剿共”总指挥,以第七师5个团、第五十五师4个团、第五十七师2个团,连同警备第一旅2个团,以及由潢川调来的第十二师2个团,共计15个团约2万余人组成增援部队,由合肥出发,兵分两路前来增援解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