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艺术的创造为人类世界涂上了厚厚的油彩,因而也值得新闻丁作者引以注意。因为,它们已经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例如电影、书刊,甚至音乐、诗歌、绘画,都与我们密切相关,融人生活之中。一则范例能说明问题:
艺术品?垃圾?
去艺术馆看展览,人们很容易想到在宽大的展览厅内一边漫步,一边欣赏名家的艺术品。不过,这种联想目前有些过时了,因为现在的一些艺术家已经不再局限于传统的艺术形象了,他们的一些艺术作品以特殊的原材料为基础,其中有些是危险、腐烂,甚至是有毒的原材料。最近,在伦敦的泰特艺术馆就发生了一起展览作品向外泄漏有毒液体,迫使参观者被疏散的事件。
这件令众多的参观者迷惑不解的展品是英国著名艺术家哈马德·巴特的一个雕塑作品。它由两根长长的金属棒组成,两个金属棒交接处是一个装满碘液的容器。几天之后,碘液开始向外泄漏,并由此产生了一种极难闻的有毒气体,结果泰特艺术馆不得不将参观的人群紧急疏散。
这一事件并不是偶然的。另外一位英国艺术家在泰特艺术馆展出他的一件雕塑作品时,他在作品上面挂了一块醒目的警告牌,要参观者不要靠近展品,因为展品上有剧毒和高瓦数的电压。然而,展览馆的公关经理纳恩则声言:“这些展品实际上并不那么危险,否则我们不会展览它们的。当然,我们必须尊重艺术家们的意见,我们作为一个艺术馆,无权干预艺术家们的创作。”但是现在的艺术家的创作源泉还不光停留在金属和塑料上。前不久,另外一位很有名气的英国艺术家克斯克创作了一件雕塑作品,它的主体部分包括一只浸泡在一种化学液体里的腐烂的小牛犊。当这件作品在意大利威尼斯的一家展览馆展出时,曾经发生了严重的泄漏事件,结果展厅关闭,当地的公共卫生官员还被召到现场检查。
他们到底是艺术品还是垃圾?艺术评论家保罗·约翰逊痛心疾首地说:“这些作品当中有些非常丑怪,造成现在这种状况的原因可能是现代艺术馆的管理人员推崇艺术自由,反对限制艺术,因此他们完全听从于艺术家们的旨意。我想,现在到了医生给展览品展出之前颁发检验证书的时候了。”
这则来自BBC(英国广播公司)的新闻稿件所写的内容与它所产生的反响,毋庸置疑地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因为在许多方面,我们的生活都要求“戴上安全帽”、“穿上防毒面具、防毒服”。1995年8月23日《钱江晚报》上陆军所写的《“红罂粟丛书”引起争议女人一一有毒之花?》正是与此相一致的反映。
它们一道强调了文学艺术在新闻写作中的重要地位。文艺绝非不食人间烟火的虚幻追求,因为它极为艺术化地包裹着人类的向往、斗争、失败及其不屈意志力。它能诗化我们的生活,给我们沙漠化的世界一个了不起的冲击,并带给我们可人的浪漫享受,令我们涤荡胸怀,了去俗念。它关怀我们的生活,让我们展呈愿望。
我们应该认真地对待它们,并成功地使之与更多的人发生联系、作用。
第一节 文艺报道的存在样式
文艺报道所指的当然是文艺领域里最近发生的有社会反映价值事实的报道。它包括文学、艺术等领域,而且关涉到与此相关联的一切有意义行为的反映。另外,它的姿态是复杂的,因为它直接与把握心灵的社会存在形式打交道。例如,就主要存在样式而言,即有舞蹈、绘画、雕塑、影视、戏剧(曲)、摄影、小说、诗歌等类型,关于它们,数量繁多的艺术概论已经作过指陈,我们不必再费心多言。我们要做的就是看新闻与它们是如何结合的,并由一一的示例中寻索其多姿态的存在样式及其特点。
1.关于小说的报道
小说是文学形式中最受欢迎的一种样式。因此,它的反映价值一般而言较高。事实是,在新闻媒体上,已经出现了有关此类反映的许多报道。例如:
贾平凹新作《白夜》销不动原以为可以爆炒一把《白夜》而大赚其钱的北京书商后悔不迭。
《白夜》是贾平凹今年初写就的一部长篇小说。叙述一些普通男女在当今社会中的种种心态,属市井小说。有关报道说:“《白夜》广告做得热闹,但一般读者读不懂这本书,那也就卖不动。”也有人认为《白夜》销不动与定价太高有关。
华夏出版社以开印40万册的条件获得该书独家出版权。
为防止书商后悔,一律采取预付款形式订书,书商趋之若鹜,争相批销之盛况罕见。
多数书商敢于投入血本,看中的是贾平凹。但不少市民以为《白夜》没有什么新东西可读。有位书商说,《白夜》他大体上翻了翻之后,却说不出什么有趣儿的故事来。
但中国作协有关人员认为,严肃文学通常都得忍受冷遇。书商们这回可是打错算盘了。(《中华读书报》1995.8.30,周集文)
当然,有关小说的报道同样是多样化的,它可以写出简单的故事框架,也可以指出它的突破。
2.关于诗歌的报道
这种报道形式多样化,它可以是关于诗歌写作的报告,例如《前苏联著名诗人又获新作》;也可以是诗歌的评述,例如1945年10月25日《世界日报》所刊登的《愤激的什篇一一<;火雾>;》;也可以是一篇关于诗人的访问记,例如对美国著名诗人弗罗斯特的访问。
3.关于绘画的报道
绘画是极易表达心意与胸怀的艺术形式。它的表现方式目前已步人多样化时代,流派纷呈更使它日显神秘。因此,关于绘画的报道便愈显难作。各种展览的新潮味愈加浓烈,各种活动的本质亦难揣摩,但新闻报道仍然紧紧地抓着它。我们看一篇关于新潮绘画的报道,由此来观察万千的绘画姿态的新闻反映:
2月5日北京9时许,中国现代艺术展在中国美术馆开幕。当来到二楼展厅时,参观者们目睹了这样一幅景象:一名男青年正坐在草垫上“孵蛋”。套在脖子的白纸上写着:
“孵蛋期间,拒绝理论,以免打扰下一代。”除了前面的地上有斤余鸡蛋外,周围还散布着一圈纸片,其上书有一串串“等待”。大约10时30分,一个戴胸牌的人走来,与“孵蛋”者低声“理论”了一番,“孵蛋”者颇为勉强地站起来,叹了口气:“我的作品结束了,鸡蛋孵不成了。”又指指地:
“大家把鸡蛋拿去吧。”当即有人上前,小心、珍惜地将鸡蛋拾起。据了解,“孵蛋”者是汕头大学摄影教师,名张念。
他这样做是“为了表现一种艺术个性”。与其“理论”者是展览会工作人员,制止他是因为他的做法未经筹委会允许。
(1989年2月11日《北京日报》)
4.关于雕塑活动的报道
我们在前面所列举的事例已经极典型地回答了这一点。
5.电影电视方面的报道
影视方面的报道频繁地出现在新闻报道中,成为新闻报道中的主要内容之一。
例一:上海国际电影节片数质量超上届
第二届上海国际电影节将于10月举行。参加的国家除世界主要电影大国:美、俄、英、法、意、德、日外,还有墨西哥、加拿大、埃及、乌克兰、澳大利亚等五大洲40个国家;共有近190部影片参展参赛。初评委主任吴贻弓介绍,本届影片无论是数量或质量均超过上届。
已确定来上海的嘉宾有国际级大导演斯皮尔伯格,日本明星松坂庆子及影片《远山的呼唤》主创人员山田洋次、倍赏千惠子等。
本届国际电影节国际终评委主席是孙道临,评委有本届戛纳电影节评委会主席、著名演员让娜·莫罗女士、两次获奥斯卡大奖的德国资深制片人杜尼约克、波兰国际级导演扎努西、墨西哥著名影星叶塞尼亚的扮演者安德鲁·杰奎琳、中国台湾著名导演李行等。(《文汇电影时报》,1995.8.19,罗君文)
例二,镇北堡——昔日的废墟今日的影视城
这里有电影《红高粱》中的十八里坡、月亮门、九儿住房、酿酒作坊、长工房等场景;还有《黄河谣》的铁匠营和草垛子;并保留了《牧马人》、《老人与狗》、《西域响马》等影片的实拍场景,这就是镇北堡。它位于宁夏银川市西北30公里处,分新旧两堡。旧堡建于明弘治十三年。乾隆初年,地震倾塌后重修,是为新堡。被岁月尘封了几个世纪的镇北堡是西北荒原上被人遗忘的废墟。如今,废墟上兴起了一座峥嵘葳蕤的影视城,这一变化,作家张贤亮可谓功不可没。《绿化树》所描写的那片撼人的西部风光正是镇北堡一带。当年谢晋到宁夏拍摄《牧马人》时,张贤亮就极力推荐以镇北堡作外景。1987年西影厂与宁夏影厂合拍《我们是世界》时,作为编剧的张贤亮又一次“推销”了这片外景地。剧组还把它介绍给了张艺谋……
1993年1月,以张贤亮为董事长的华夏西部影视城正式成立。两年来,海内外已有近20部影片及多部电视剧在此拍摄,游人已达十万。(1995年8月28日《羊城晚报》,阿闽文)
它们并没有穷尽其间的多种表现,但我们于此之中却能见出其力量之足、形态之富。
6.有关戏剧(曲)的报道
精彩绝伦的戏剧(曲)演出往往使新闻:I=作者痴迷向往,因为其中简洁而又绝对艺术的程式,演艺人员的表演及戏剧(曲)独有的交流方式,都与新闻工作者的生活相类似。因此,戏剧(曲)颇受青睐,属于文艺新闻写作的主要内容之一。例如《(推销员之死>;首次在中国上演》:
新华社北京5月7日电美国戏剧家阿瑟·米勒的名著《推销员之死》,在欧美各国周游30多年以后,终于走上中国的舞台。今晚,首都剧场上千名观众在欣赏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演出这个话剧的同时,更注目于一位未出场的人物——阿瑟·米勒。这位在国际剧坛上享有盛誉的剧作家,也从大洋彼岸来到北京,亲自担任这出戏的导演。
今晚展现在中国观众眼前的是米勒创作于四十年代的一出悲剧。某公司推销员、年老力衰的威利·洛曼被辞退了,他追求的理想在现实中幻灭。摩天大厦的黑影把威利和他刚还清分期付款账目的小小住宅都压在了下面。劳碌一生的推销员终于走上绝路……剧作家将现实、梦境和幻觉交错一起,回溯主人公的过去,写出主人公的愤懑与绝望。观众为威利的幽默和善良发出笑声时,会感觉到其中的苦涩,为他落泪时又会陷入沉思。
这次演出之前,阿瑟·米勒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我写的是人与人的关系。这不是指浮面的,而是像海洋里那样,虽然看不到它的风浪。”米勒以为,1949年的剧作都与今日社会息息相关,这便是《推销员之死》迄今还在西方剧坛盛行的原因。美国著名剧评家马丁·哥特弗里德称为米勒为“美国戏剧的良心”。
今晚这台演出,是中美两国艺术家的首次合作。一位记者问米勒,在一个半月的排练中,他对北京人艺的哪位演员印象最深?米勒风趣地称“这是个不公正的问题”,因为,“全台没有一个不称职的演员”。而扮演威利的英若诚则告诉记者,他们为找到一个很高明、很有经验的导演而庆幸。米勒常喜欢用一句中国俗话,叫“不谋而合”。他说北京人艺的表演风格恰恰适合他表现现实生活的剧作,更为契合的是,中美两国入所共有的、又很相似的幽默感,使合作显得更加融洽。
不日将归国的米勒希望中美两国人民之间在更多的艺术交往中增进了解。他说:“我希望前途是光明的。”
阿瑟·米勒是在美国民间友好团体美中艺术交流中心和中国戏剧家协会帮助下来中国进行工作的。
这一作品出自中国当代名记者郭玲春之手,它比较典型地反映了一般戏剧活动报道的特点与写作模式。
7.有关摄影的报道
摄影能够且非常明显地是一种表现艺术形式,它运用广泛,效力惊人。事实是,无论我们走到哪里,哪里就有摄影图像及其活动:报纸上、杂志上、展览馆、高速公路的广告牌上。摄影又分为许多类别,在摄影的自身世界里,人们很容易找到广告摄影、艺术摄影、新闻摄影、体育摄影、科技摄影的族群及其样态……无论它类型如何,意图如何,摄影都蕴藏着不同程度的人类精神追求。新闻报道密切地注视着这种创造行为的动向,并日益关注地予以报告。
在这种报告中,除我们常见的有关某某赛事、某次摄影会议、某种新型材料与新型相机问世、某个人物获奖外,还有各种各样的综合新闻、综合评述,如《人民摄影》报1995年8月23日头版头条《狼要来了—一摄影家对电脑图像处理技术普遍感到危机》。它反映与报道了摄影艺术目前的危机意识,有综合而高度把握的态势。至于中国摄影界每每所作的摄影文章:荷赛上国手何以不能获大奖?更如此传神写照了这种种的关怀姿态。
涉及摄影艺术报道的另一姿态是由影评方式来完成的。例如著名摄影家玛丽·爱莲·玛蔻的名作《八十一号病房》发表后,新闻媒体给予的关注即如此。《时代》杂志的书评家罗伯·休斯
迅速地写道:
它是在底片上所出现过,最能掌握毫无设防的弱者心灵变化的研究之一。看过这些照片,很难再对疯狂的囚禁有以往的成见。
《新闻周刊》的评论家道格拉斯·戴维斯这么认为:
脉络丰富而复杂的讯息——有效地研讨一个人在最后失去理性时被扭曲的人类共同经验。现在我们不仅怜悯地看到摄影的主题,也深切地看到我们自己。这种评论的要点仍在于报道,从总体上而言区分于艺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