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成就人一生的学习好习惯
14962600000031

第31章 进行创新性的学习(2)

三天后,秀才来了。见米芾坐在那里,手握着笔,望着字帖出神,纸上却一字未写,便故作惊讶地问:“怎么还没写?”米芾一惊,如梦方醒,才想起3天期限已到,喃喃地说道:“我,我怕弄废了纸。”秀才哈哈大笑,用扇子指着纸说:“好了,琢磨了三天,写个字给我看看吧!”米芾提笔写了一个“永”字。秀才拿过来一看,这个字写得大有进步,漂亮极了。秀才问道:“为什么3年写不好,3天却能写好呢?”米芾小心答道:“因为这张纸贵,我怕浪费了纸,不敢像先前那样信笔写来,而是先用心把字琢磨透了……”“对!”秀才打断他的话说,“学字不只是动笔还要动心,不但要观其形,更要悟其神,心领神会,才能写好。现在你已经懂得写字的窍门了,我该走啦。”说着挥笔在写有“永”字的纸上添了七个字:“(永)志不忘,纹银五两。”又从怀里掏出那五两纹银还给米芾,便出门上路赶考去了。

米芾一直把这五两纹银放在案头,时刻铭记这位苦心教诲的启蒙老师,并激励自己勤学苦练,后来终于成为着名的画家和书法家。

不应迷信“真理”

当我们把真理变成僵化的教条时,真理就变成了谬误。因为我们忽略了真理和谬误之间往往只有一线之隔。

一只博士苍蝇带着一只本科苍蝇在玻璃窗上叮叮当当地撞,但就是撞不出去。

本科苍蝇对它的伙伴说:“大哥,我感到有什么东西挡着我们,你感觉到了吗?”

“不会的,”博士苍蝇回答说,“根据物理学上的规律,物体在光照下必然会在背光的一面留下影子。没有一个物体会没有影子。我们既然没有发现影子,就证明前方绝对不存在任何物体。”

“你总是对的,”本科苍蝇说,“你的理论水平很高,在苍蝇界是公认的。”

它们继续撞下去。

过了一会儿,本科苍蝇表示怀疑了,它说:“我感到好像确实有什么东西挡着我们!”

“绝不可能!”博士苍蝇说,“有没有影子是判断存不存在物体的唯一根据,这是一条真理,绝对不能怀疑。”

“但是我感到好像有东西。”本科苍蝇争辩说,“你没有感觉到吗?”

“感觉!感觉!又是感觉!”博士苍蝇说,“你不要被虚幻的感觉所蒙蔽,而放弃绝对可靠的真理。”

本科苍蝇不敢顶嘴,它们继续撞下去。

又过了一会儿,本科苍蝇又说道:“大哥,你的理论肯定是对的。但我们现在可否试一试绕个弯子,另找个门出去再说呢?”

“试什么呢?”博士苍蝇说,“放弃光明的大路不走,而去绕什么弯子走旁门左道,这是一只有修养的苍蝇可以采取的行动吗?”

本科苍蝇不再表示异议。

两只苍蝇不住地撞,撞,撞,终于撞昏了头,栽了下来。

后来,两只苍蝇僵死在窗台上,脑子里带着它们的“真理”。

世界上没有绝对的真理,迷信真理的人必定会被真理所吞噬。在我们的生活中,不能唯“真理”是从,要敢于提出自己的想法并坚持下去。迷信真理,不懂得怀疑、不会变通的人注定会碰得头破血流。所以,要养成不唯“真理”,坚持自己想法的习惯。

发现他人看不到的东西

在学习中必须善于动脑,发现一些书本上见不到的东西,这样才能掌握别人不了解的知识,取得别人所难以企及的成就。

一美国物理学家费曼在物理学上做出了惊人的贡献,他于20世纪40年代发明了用路径积分表达量子振幅的方法,并于1948年提出量子动力学新的理论形式。他提出了新的计算方法和研究方法,从而避免了量子动力学中的发散困难。由于这一贡献,他和美国的J.S.施温格、日本的朝永振一郎共同获得了1965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然而,在普林斯顿大学读书的时候,费曼却对生物很感兴趣。

有一次与学生物的同学一起吃饭时,同学邀请费曼去听他们的细胞生物学这门课。费曼对生物并不陌生,但因为那是一门研究所的课程,因此,他有点信心不足,心里暗想:“我行吗?教授会让我加入吗?”

这门课由牛顿·哈维担任讲师,他对发光细菌很有研究。在经过学生们的请求后,哈维同意费曼可以加入这门特殊的高级课程,但必须附带一个条件:即费曼必须和其他所有人一样,要做全部的作业和上讲台报告。

在课堂上,哈维先生先在黑板上画了一幅巨大的细胞图,并标明细胞里所有的构造,然后再讲解。他所讲的内容大部分费曼都了解。

上完课后,那些邀请费曼来听课的人问道:“怎么,你还喜欢这门课吧?”

“还好”,费曼答道,“我唯一不了解的部分是卵磷脂,请问什么是卵磷脂?”

没有人能回答他的问题,他只好自己从参考书里找答案。

费曼和所有其他的学生一样,也得上讲台报告,因为自己在这方面缺乏经验,所以在别人作报告的时候,他格外认真。

有个亚瑞恩和布朗克两人写的关于动物神经的报告。他们用猫做了很多实验,以测量神经的电压。

费曼读了这篇报告,报告中多次重复提到伸肌、屈肌等名词。有很多关于肌肉方面的名词,他并不清楚,比如在动物的哪个部位,和神经或者和猫的关系等。因此,费曼决定去问生物研究所的图书管理员,询问是否能帮忙找到一张猫的解剖图。

“猫的解剖图?”图书管理员惊奇地问,“你是说动物的图表?”这对其来说简直太奇怪了,因为很少有人会想到它,甚至还要去学着画出动物的解剖图。从此以后,就开始流传着一个笑话:有个生物研究所的笨蛋在找一张猫的解剖图。

几天后,轮到费曼上台报告这个题目了。他先在黑板上画了一个猫的大致模样,再把各个肌肉的名称标出来——一张猫的解剖图画好了。其他同学打断他说:“这些我们都知道了!”

“嗯,是吗?”他回答,“那为什么你们画不出这张解剖图呢?”

其实道理很简单:费曼的学习方法在于善于动脑,注重把想法落到实处,侧重实际性,因而常能发现一些书本上看不到的东西,而其他学生只是简单地去背那些只需几分钟就可查到的资料。所以二者也就不可能有一样的人生。只有养成善于动脑的好习惯,善于发现一些在表面上看来没有必要或者是不经意的小事背后的实质,才能做到不流于形式,得到切实有用的信息。

养成静心沉思的习惯

面对庞杂的生活、工作,时常让自己有时间独处一会,对你和你的生活非常有益。独处之时,你可以把脑海中各种想法全释放出来,冥想白天令人愤怒时的情景,在冥想的宁静之中经过加工的愤怒与烦恼,再次返回大脑的记忆时,已不带有任何感情色彩,不会对我们形成伤害,也不会带来压力。

日本的美能达照相机公司专门为员工们设有一间“静坐沉思室”,里面就摆放着一张桌子、一把椅子。此室不受外界电话、信件、人和事等诸多因素的干扰,既可以让员工思考过错。也可以让员工充分发挥想象力,产生灵感,有助于公司的管理与生产。即使有员工在里面睡上一小觉,公司也不会阻拦,因为在他们看来,这样可以让员工恢复体力和精力,有利于更好地工作,同样对公司有利。

“降魔者先降其心,心伏则群魔退听;驭横者先驭其气,气平则外横不侵。”一切烦恼与不快皆来自于心,只有心静才能降伏一切魔道。宁静可以致远,独处时的宁静,能让人放松身心,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庄子曾经说过:“其嗜欲深者,其天机浅。”大意是说如果一味沉溺于感官享受,人的智慧则会很浅薄。的确,自古智者都是能够适应独处之人。只有独处才能让人大彻大悟,才能具有大智大慧,更好地领悟人生的真谛。独处时可以让人充分感受宁静祥和,忘却争斗与烦恼,如同走出喧闹的都市进入万籁俱寂的旷野一般,让人心旷神怡。此时独坐一室,于清茶中品味人生,则生命的目的因此明晰;在书中品味生活,则生活更加多姿多彩。

长于思考才能拥有智慧

思考就是对思维过程的感知,就是在学习和生活中,学会思考问题,即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学习和思考的过程中,不断地把所学的知识和自己的生活体验联系起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有意识地把生活体验和自己的实践感受与所学的知识理念联系起来,并以原有的知识经验为指导,于是获得了对事物和生活的新的认识,新的突破。

那些伟人的发明、发现,并非都是经过了漫长而艰辛的探索研究才得到的,很多只不过是发明、发现者对习以为常的生活现象多想了半步的结果。

18世纪时,奥地利有一位医生叫盎布鲁格。他父亲是一个商店的老板。酒总是装在很大的木桶里,木桶里是黑洞洞的,什么也看不见。他的父亲用手指在木桶外敲几下,便知道酒桶里还有多少酒。盎布鲁格从父亲的这种做法得到了启发,把叩击运用到诊断病人的病情上去。只要遇到患胸部疾病的人,他总是用手敲的办法试一试。久而久之,他总结出一套经验:凡是脓胸病的患者,就会发出又浊又弱的声音。这种方法叫“叩诊法”。几百年来,全世界的医生都把这种叩诊法作为诊断胸部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

医生可以比常人多想半步,科学家更是留心点滴的高手。有一次,爱因斯坦在爬梯子时不慎失足摔了下来。一般人摔倒了就只知疼痛难忍,而爱因斯坦却对摔倒这种寻常现象多想了半步,从身体笔直坠地的偶然现象中,领悟、发现了物体总是沿着阻力最小的线路运动这一重要的力学原理。不过是多想了半步,说来难以置信,但成功的秘诀就是如此简单。

思考是一种好习惯,它传承精华,弃除糟粕,善于思考必定收益无穷。

只有掌握了思考这个有利的工具,才能在学习与能力之间架起一道亮丽的彩虹,让智慧之光闪烁。

赫农王让金匠替他做了一顶纯金的王冠,做好后,国王疑心工匠在金冠中掺了银子,但这顶金冠确与当初交给金匠的纯金一样重,到底工匠有没有捣鬼呢?既想检验真假,又不能破坏王冠,这个问题不仅难倒了国王,也使诸大臣们面面相觑。后来,国王将它交给了阿基米德。阿基米德每天都在冥思苦想,但一直没有结果,但是它并没有放弃,在他去澡堂洗澡时,也没有放弃思考,当他坐进澡盆里,看到水往外溢,同时感到身体被轻轻托起。他突然思维闪耀恍然大悟,于是跳出澡盆,连衣服都顾不得穿整齐就直向王宫奔去,一路大声喊着“尤里卡、尤里卡”(我知道了)。原来他想到,如果王冠放入水中后,排出的水量不等于同等重量的金子排出的水量,那肯定是掺了别的金属。这就是有名的浮力定律,既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其大小等于物体所排出液体的重量。后来,该定律就被命名为阿基米德定律。

很多时候,那些科学定律、科学发明看起来像是在极其意外的偶然情况下“妙手偶得之”的。事情真的是这样吗?灵光乍现的智慧之花并不是随随便便盛开的。没有昼夜不停的思考,是无法捕捉到灵感的。

思考是一种由感性向理性升华的思维活动。人们通过对感性认识和基础性的材料进行缜密、深刻的分析并加以提炼、总结,从中可以悟出一些有价值的甚至是规律性的东西,这些有价值的东西,可能就是智慧的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