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中国名人成功密码
14942100000047

第47章 沈从文:课堂外的生活让他受益一生

沈从文(1902—1988),生于湖南省凤凰县,著名作家,代表作《边城》。

私塾外面的一切格外新鲜有趣,多年后它们都还非常清晰地留在他的脑海中,成为他以后文学创作的不息的源泉。

沈从文出生于一个军人世家。他的父亲年轻时当过兵。母亲出身书香门第,喜欢读书。在沈从文6岁的时候,母亲就送他上私塾,他当时只觉得新鲜好玩。但是上学不到半年后,沈从文开始厌倦这一切,他觉得整天摇头晃脑地背书十分枯燥无味,加上私塾先生对学生的体罚很重,于是沈从文就经常私下逃课。

有一天,沈从文逃学出来去赶场,在路上遇到了苗族的酋长。他从未见过苗族赶场的热闹场面,所以看得兴高采烈,就赶去吃苗族的黄肉,喝苞谷酒。没想到他赶场的事被父亲的一个副兵看见了,晚上回家受到了父亲的惩罚。第二天上课时老师又惩罚了他。这使沈从文对私塾充满了厌恶之情。

此后他依然逃学,每一次从私塾里逃出来,他就感到十分的自由和轻松。走在大街上,许多新鲜的事物令他眼界大开,他对街上的什么事都很好奇,在针铺看老师傅戴着眼镜工作;看鞋匠用夹板上鞋;看开豆腐铺的农家妇女唱歌哄着孩子。在城西他看到了那些被押着做苦工的犯人,还有被杀前满眼含泪的耕牛。私塾外面的一切格外新鲜有趣,多年后它们都还非常清晰地留在他的脑海中,成为他以后文学创作的不息的源泉。

就这样一边上学一边逃学,沈从文度过了他的读书生涯。14岁时,他走出了学校,离开了家乡在外面闯荡。没多久沈从文加入了一支清乡剿匪的部队,在队伍中,他负责记录犯人的口供,长时间亲眼目睹犯人被用刑、被砍杀的惨状,他内心受到很大的震撼,他开始痛恨那些乱杀百姓的人。在部队时他曾和人合订了一份《申报》,这份报纸开阔了沈从文的眼界。

沈从文后来又加入了陈渠珍的部队,在部队做了书记员。由于在部队里无所事事,沈从文整天抱着书看,这使他学到很多知识。他陆续知道了鲁迅、郁达夫等人的名字。同时他开始认真地思考自己的生活,设想自己的未来。经过一番深思熟虑后,他决定离开部队。虽然这时他很受总司令的赏识,但他还是对陈渠珍说:“我想离开军队去北京上学。”

出乎他的意料,陈渠珍很爽快地说:“好啊,年轻人就应该有志气,我支持你。”

1921年,沈从文带着梦想来到北京。刚到北京的一段时间,他时常处于饥寒交迫之中,吃了上顿没有下顿,但他丝毫没有放松学习,他一边听课,一边学写作。北京的冬天十分寒冷,在一个大雪天,他正躲在自己的棉被里瑟瑟发抖地写作,一位不速之客敲开了他的门,来客看了一眼屋里的情形,就明白了沈从文的处境。然后他请沈从文一起去吃饭。这顿饭解决了沈从文好几天的饥饿。他们边吃边聊,吃完后他又给了沈从文一些钱。这位不速之客就是当时在北大任教的郁达夫。他给了沈从文在困境中拼搏的动力。

从此沈从文开始向一些杂志投稿。经过不懈的努力,他的作品渐渐受到了人们的好评。《晨报》等刊物陆续发表了他的作品。这一时期他的创作形式多样,有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内容大多是在北京的所见所闻和关于故乡的回忆,他把自己童年时在私塾见到的一切都化成了文字,使作品变得真实生动,打动人心。沈从文的创作极富特色,作品又多,所以他很快就成为轰动一时的作家。

1928年,沈从文在徐志摩的介绍下,第一次登上大学讲台,虽然来之前他做了认真的准备,但他没想到他第一次上课时教室里竟然来了这么多的学生。沈从文抬头看了一眼下面的学生,被一下子震住了,学生们坐着的、站着的,人人都用期盼的眼神看着他。这让沈从文感到十分紧张。他在讲台上待了整整10分钟,一句话也说不出来。等到他平静下来后,只用15分钟就讲完了一小时的内容。课后,有人对校长胡适说:“沈从文在讲台上10分钟都讲不出一句话来,他根本不适合讲课。”

但胡适对沈从文却非常赏识,他回答说:“10分钟不讲一句话,而学生又没有轰动,这就是成功。”

沈从文渐渐适应了教学工作,开始了他的教学生涯。他一边教书,一边创作。1928年以后,沈从文创作日趋成熟,他先后出版了二十多部小说、散文和评论集。其作品大都是写都市生活或是写湘西的人情风俗。在沈从文的作品中最具特色的就是描写故乡的文章。他从小就熟悉那里的一草一木,下层人民的苦难生活曾给了他极大的震撼。在大学任教期间,他还试着以各种文体写作,另外在小说结构上也采用了新的形式。这使他在文学创作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绩,成为一代文学大师。

成功密码:

枯燥死板的私塾生活对一个天性烂漫活泼的孩子来说无疑是一种桎梏。私塾外面的生活激起沈从文的无限向往,也成了他日后写作的不息源泉。文学需要想象,需要自由,文学创作更需要生活。一个人如果关心生活,那么生活也会加倍地关注他、热爱他,让我们热情地拥抱生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