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中国名人成功密码
14942100000004

第4章 孟子:母亲的举动让他顿悟一生

孟子(前372—前298),鲁国人(今山东邹县),名轲,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创立并倡导“仁政”,有“亚圣”之称。

一天中午,逃学的他背着书包假装从学校回家。母亲叫他过来,问道:“轲儿,娘织的布好不好?”“好啊。”孟轲奇怪母亲为什么问这个。母亲拿出一把锋利的剪刀,“咔嚓”一下,把丝线全部剪断,织了一半的布和线都不能用了。“你知道什么是半途而废吗?”母亲问他。儿子明白了母亲的意思,从此,他发愤学习,谨遵母亲的教诲,再也不三心二意了。

孟子的先辈曾是鲁国的贵族,后来沦落为穷人。父母都受过良好的教育,在父母的教育下,盂轲很小就对知识和学问产生了兴趣。

孟轲4岁时,父亲就去世了。母亲思念父亲,就住在墓地附近。有一天,孟母发现孟轲和伙伴们在玩出殡的游戏,有的在哭,有的模仿抬棺材,还有的模仿吹喇叭,一个个兴高采烈。孟母告诉小孟轲,发丧没有什么好玩的,失去亲人是很痛苦的事。孟轲答应了,可过几天又玩了起来。

孟母意识到环境对孩子的不良影响,就搬到一个集镇上,以织布为生。小孟轲毕竟年纪还小,喜欢热闹,集镇上最吸引他的是杀猪宰羊的屠宰场。他经常和一群小朋友围观,看着屠夫手起刀落血淋淋的场面,开始有些害怕,后来竟觉得好玩。

有一天,孟母正在家织布,小盂轲从外面兴奋地跑回家,脸上红彤彤的,满头大汗,更让母亲大吃一惊的是,他手上还有血迹。孟母厉声责问道:“你是不是干什么坏事了?”

“没有,我们杀小猪玩呢!”孟轲急忙辩解。

“杀猪?杀猪是你们小孩玩的吗?”孟母着急地说。

“挺好玩啊,小猪又蹦又跳,还嗷嗷叫,好不容易才按住它。”看着孟轲满不在乎的样子,孟母又急又气,小小年纪,没有仁爱之心,却喜好残忍之事,将来如何继承孟家的仁德之风。于是,他们又搬家了。

这次他们搬到一所学堂边。每天早上,学堂窗口飘出琅琅的读书声,深深地吸引着小孟轲。他经常站在窗外,跟着里面的学生一起背书。学堂的老先生一问,发现他已认得不少字,《诗经》《论语》也能背一些,先生不嫌他家穷,让他一起读书。孟轲认真读了半年多,又犯了爱玩的老毛病,时常逃学,被孟母发现了。

一天中午,逃学的他背着书包假装从学校回家。母亲叫他过来,问道:“轲儿,娘织的布好不好?”

“好啊。”孟轲奇怪母亲为什么问这个。

母亲拿出一把锋利的剪刀,“咔嚓”一下,把丝线全部剪断,织了一半的布和线都不能用了。

“你知道什么是半途而废吗?”母亲问他。

儿子明白了母亲的意思。联想到母亲三次搬家都是为了给他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而自己却屡屡让含辛茹苦的母亲失望,孟轲感到深深的自责。从此,他发愤学习,谨遵母亲的教诲,再也不三心二意了。

孟子青年时期到了鲁国,在孔子的孙子子思门下学习,接受了很多儒家思想。后来,他的学问和名气越来越大,人们都说他是孔子的继承人,他自己也这么认为。他决定像孔子一样周游列国,宣传他的“仁爱”主张。

孟子周游列国,各国的国君对他都挺客气,毕竟是名人嘛。齐国的国君还让他当了卿相。不过客气归客气,“仁爱”的主张却基本上不予采纳。乱世中的每一个统治者都会想,你叫我不打仗,那别人打我怎么办?你叫我“取于民有制”,这道理其实谁都懂,也就是不要杀鸡取卵,可是天下这么乱,我不多收点税,军饷从哪里来?20个地瓜我才拿一个,我不喝酒啦?不吃肉啦?那么多女人不养活啦?

孟子到了晚年,知道自己的政治理想无法实现了,就从齐国辞官回乡,以教书为业。回顾自己的一生,他最感谢的是母亲,母亲坐在织布机前手握剪刀的情形让他不无感叹,他感到心中有愧,母亲为他付出了那么多心血,可自己做得还远远不够好。

虽然孟子的思想,不为当世所重,但在中国长期的封建社会中,特别是宋代以后,他的著作《孟子》却被奉为经典,对于中国历代社会的政治、思想、文化、道德传统产生了很大影响,成为中国古代文化遗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孟子认为人性本善。他说,孩提之童,知爱其亲。他认为好人坏人之分,是由于社会的影响。他把人比作山木。他说,山上的树木本来是茂美的,但因为它接近都市,人们砍伐不休,牛羊践踏不已,于是长得不成样子了,你能说这些树木本来是不美的吗?人也是这样,本有善性,但不断被摧残,得不到发扬,最后变得同禽兽差不多,这能说人的本性原来就是这样的吗?在中国历史上,性善论对人们的思想、文化、教育及心理影响深远。

从文学角度讲,《孟子》行文磅礴、饱含情感的特点,历来受到人们的推崇。汉代的贾谊就学孟子,尤其是他的《过秦论》,其气势,其感情,都酷似孟子。唐宋古文家,也很推崇孟子,在其代表人物韩愈的文章里,时时都可以看到孟子的影子。可以说,孟子的散文为中国政论文开创了一个良好的传统。

成功密码:

家庭教育的方式有很多种。而良好的家庭教育,绝对不是家长的满腹牢骚,甚至对孩子拳脚相加。孟子母亲的教育,虽说是没有“动刀动枪”,但却是别出心裁、一针见血。孩子都有向上的心,家长朋友如何在保护孩子自尊心的基础上,达到批评教育的效果,这的确是一门学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