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修炼快乐
14923100000030

第30章 修炼性情——沟通的快乐(1)

一个人必须知道该说什么,一个人必须知道什么时候说,一个人必须知道对谁说,一个人必须知道怎么说。

——彼得·德鲁克

相对于责任、忠诚、自强、自信来说,人际关系在人生的发展过程中更具先天的色彩。责任、忠诚、自强、自信都是在我们具备了独立人格之后逐渐确立的,而与之相应的态度、品性、能力、心智也是随着我们主观意识的成熟而逐步养成的。但人际关系是随着人的降生就产生了,先是父母、家人,后有同学和老师,再有领导、同事、朋友……无论我们具有怎样的态度、品性、能力和心态,人际关系都随时围绕着我们,没有一样我们可以脱离或躲避,以至我们一生追求的人生价值,我们致力修炼的快乐也都必须在与他人的关系中才能得以实现。由此可见,人际关系在我们的快乐修炼中有着何等重要的作用。

为什么有的人从小就招人喜爱,长大后也能受到人们的普遍欢迎,而有些人要付出艰辛的努力才能赢得朋友和赞同?抛去相貌等外在的因素不谈,其中人的性情在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性情是什么?简单来说,性情就是人的品格特质,它包括一个人的禀性、脾气、气质和情感取向。我们平常所说的性情中人就是敢于和能够真实表露自己品格特质的人。同我们一来到这个世界就进入到人际关系的海洋中一样,性情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我们的遗传基因和家族背景,有着浓厚的先天色彩。尽管人的性情也会受到社会文化背景的影响和制约,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它更多地表现为人的个性特点,因而有的人生而具有便于与人交往的性情,而有些人则需要经过艰苦的努力才能得到别人的接受和欢迎。因此,性情的修炼是我们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的必由之路。

和谐的人际关系可以使我们维持良好的精神情绪和工作状态,有助于我们在生活、工作等各方面获得成功的满足,也是我们修炼快乐的必备条件。和谐的人际关系需要人与人的平等交往,人与人之间的平等交往有赖于良好、有效的沟通。因此,实现和谐的人际关系要求我们培养便于沟通的性情,有效的沟通要求我们具备与人平等交往的行为准则。也许某些先天的品格特质我们难以改变,但我们仍然可以培育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的行为方式和交流技巧,使我们修炼快乐的人生进程得以顺利进行。

第一节我和他人——和谐从这里开始

人一降生,便生活在和他人的关系当中。是否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工作关系、家庭关系以及各种社会关系是否和谐,是我们能否顺利进步、践行责任、实现自我的重要条件。而要实现人际关系的和谐,我们首先要做的是全面、准确地把握自我,不但要明确自我的追求和能力,还要了解自己的性情。只有全面、准确地把握自我,才能正确认识和处理自我与他人之间的合作、利益、荣誉和情感关系。所以,要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与人有效沟通先得从自我说起。

一、自我评价是人际交往的行为向导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融入世界的程度越来越深,当今社会较之30年前已是一个十分开放的社会,它最大限度地给了人们追求自我的自由。年轻人,尤其是所谓80后、90后修正自己人生道路的机会也越来越多,比如,工作上的跳槽、学业上的进修等,自由度越来越高。然而,在充分的自由面前人更容易丧失自我,许多人已经成人,但仍然不知“我是什么样的人?”“我该走一条什么样的人生道路?”生活中,越来越多的人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不知道自己能做什么,不知道自己的人生目标是什么。他们似乎永远难以安定下来,即便是有着相当不错的工作环境和专业对口的工作,很多人还是不能确定这是不是自己想要的。而这一切都是源于他们没有正确认识自我,没有真正地认清自己。因此,他们更是缺乏人生的目标。

从古至今,认识自我便是人生的一大课题。按理说,人最了解的当然是自己,但其实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清楚地认识自己的性格和内心特点。有时我们并不能客观地看待自己,经常忽略或夸大了自己的某些特点、特质,以至变得难以接近或无人爱理,人际关系只能保持在一个狭小圈子里。现实中,这样的人很难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即便是简单的工作关系也会存在各种沟通上的障碍。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盖洛普以黑猩猩为对象进行的“镜像实验”证明,黑猩猩只有通过镜子中的映像才能够认识到自己的形象,而社会性决定了人更是依据他人对自己的评判来认识自我。

盖洛普还对他的“镜像实验”做了进一步的引申实验。盖洛普悄悄地在一只一出生就被隔离饲养的黑猩猩和一只与同伴一起长大的黑猩猩的面部涂上红色的颜料,然后把两只黑猩猩分别放在安有镜子的房间里,观察它们的反应。结果发现,那只被隔离饲养的黑猩猩总是不能够理解镜中的自己。由于它一生下来就被隔离,并没有见过自己的同类,无法认识其他猩猩的形象,于是无法将镜中的映象判断为自己的形象。

同样,很少与他人交往的人不仅不能准确理解他人,也无法理解自己。也就是说,要理解自己,首先应该学会站在他人的角度来认识自己,如果自己眼中没有他人的形象的话,也就无从知道自己在他人眼中的形象。况且,人的社会属性决定了每一个人对自己的认识不能仅仅停留在认识自己的外在形象上,更重要的是认识自身的内在特征和行为特征,那才是真正的自我。

心理学实验证明,满2岁的幼童能通过照镜子把握自己的相貌等外在特征,但直到他们成年之前,他们还是不能很好地把握和确定自己的内心和行为这些内在的东西。要想知道这些,就必须要有一个能照出内心和行为、能反应人的内在特征的“镜子”。

那么,认识自我的“镜子”是什么呢?观察一下生活我们就会发现,如果一个小女孩经常被别人夸赞“你真漂亮”,她就会认为自己比较漂亮;一个小学生常被老师、同学称赏“聪明”,他就会认为自己是一个聪明的孩子。同样,成人也是如此,他们是在别人经常性的或一致性的评价和认识当中逐渐认识和确定自我的。著名心理学家詹姆斯说:“社会自我就是从与自己相关联的人那里得到的对自己的承认,特别是那些有用的评价。”他认为:“人类是凭借身边与自己相关联的人产生社会自我。”也就是说,周围那些与自己有关的人能够成为人们认识自我的“镜子”,只有与周围的人产生联系后,自己的内在特征和行为特征才能逐渐凸现出来,要想了解自己就必须建立与他人联系。当然,能够成为认识自我“镜子”的,不仅仅是那些别人直接传达给自己的语言,还包括整个与人交往的过程。也就是说,人只有在人际关系中才能认识、确立、把握自己。

在与人交往的这面“镜子”里,我们每一个人都会对自己产生一个概念化的印象,比如:“我是个善良的人”、“我是个诚实的人”等等。这种概念化的印象,我们可以称之为“自我概念”,也就是人对自我的一个最根本的、最具概括性的基本判断和认定。

一般来说,每个人都会从性别、年龄、性格、能力、身心健康、兴趣、价值观、职业等角度把握自我概念。现实生活中,无论这种自我概念的准确、正确程度有多大,人们都是依据它来对自己的行为进行选择,也就是说,人们依据自我概念来选择自己的行为方式和决定自己的行为特点。心理学实验证明,当一个人认为善良、具有亲和力是自己的特征之时,他往往会以和善亲切的态度对待别人;倘若一个人认为自己的优点是办事麻利,善于处理事务的话,他在做事时一定会为了提高效率而努力。

因而,一方面我们自觉或不自觉地依据自我概念行动,我们每一个人都生活在自我概念的束缚中;另一方面正是由于自我概念的存在,我们才能保持自身的统一性,保持自己的个性。

自我概念对行为的决定作用也意味着错误的行为来自错误的自我概念。在现实的人际交往中,那些人缘好的,在工作、学习、生活中受欢迎的人不仅是由于他们较好地掌握了与人沟通的技巧,更重要的是他们大多对自我概念有着比较准确的把握,因此才能较好地处理自己和他人、自己和团体之间的关系。

人一但确立了自我概念,便无可避免地会对在社会关系中的自我产生自我评价,每个人都会对自己的思想、愿望、品德、行为和个性产生判断和评价,这就是自我评价,它是人的自我意识的主要表现形式。

无可否认,大多数人的最大愿望莫过于“按自己的方式生活”,因此,每一个人的行为都受其自我评价的支配。当我们要实施某种行为时,会以自身所处的情况为依据,来决定自己该怎么做。也许适合现实情况的行为可能不止一种,那我们就会从几个可以选择的行为中挑选出最能适合自我评价、符合自我个性的行为来实施。当一个自认为真诚的人,面对那些诱人上当为自己捞取好处的行为时,就会十分反感,即使这种行为对自己有好处也不会去赞同;反之,认为只要为了成功就可以什么都不管不顾的人,就不会对别人有同情心,可以脸不红心不跳地去骗人。

由此可见,自我评价是我们行为的向导。一个人无论经历了多么重大的打击或诱惑,只要他的自我评价没有改变,他的行为就不会改变;反过来说,要想改变行为,就必须改变自我评价。

自我评价也有正确与否的区别,正确的自我评价对自我主观愿望、思想的评判应该是与客观实际相符的,其对自身品格特质的评判应该是自身确实具备的,否则,它将导致错误的或事与愿违的行为。

由此可见,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必须有着正确的、与实际相符的自我评价。而能否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在“自我”身上最重要的莫过于其品格特质,生活中我们常常把它称之为性情。

修炼:

1.综合前面四章的内容,尝试做一个较为全面的自我评价。

2.针对上面自我评价的条目,总结出周围的人对你的相应评价。

3.将这些评价整理出积极的和消极的评价两部分。分析积极和消极的部分在人际交往中分别给你带来了什么样的影响?

4.应该修正的自我评价都有什么?改进的措施是什么?

5.写出自己的性格特质,也就是性情,有哪些方面是受人欢迎的,哪些方面是令人讨厌的?

二、平衡特质——准确把握自己的性情

为了更好地把握人际关系,我们还必须对自己以及他人在人际关系中表现出来的品格特质,也就是性情有所了解。

美国的精神分析学家埃里克·柏恩在交流分析的理论基础上提出了“自我衡量”方法,可以帮助我们透过一个人的人际关系状况把握其品格特质。

柏恩认为人人都具备的五种特质是“自我衡量”的基础。这五种特质分别为“父性”、“母性”、“现实性”、“奔放性”和“顺从性”。

父性指的是通过严厉的斥责,激励、命令、惩罚来使对方感受到理想的实现、良心、责任感和力量的特质。其正面的特点是强调权威和秩序的重要性;反过来,也容易导致滥用权力、好责备人、啰嗦的毛病。

母性指的是对对方怀有很深的爱意,保护对方,能容忍对方的错误,不论善恶都能包容对方的特质。但有着姑息纵容、好管闲事的特点。

现实性指的是确切把握现实状况,冷静判断是非的特质。其特点是能冷静分析情况、理性地做判断,并采取相应的行动,但同时会具有过于理性、个人主义、事事精明、缺少人情味的倾向。

奔放性特质的人能够坦率地展现自我,活泼而有生气,但也有冲动的、任性的、残酷的和缺乏责任感的一面。

顺从性指的是为扮演好人的角色,力图顺从权威的旨意,压抑自我迎合别人的特质。顺从性的人往往因为老实而受到朋友保护,但其一般缺乏积极性,消极,心中常压抑着不满,并且优柔寡断,看别人眼色行事。

每个人心中这五种特质的强弱关系,决定了这个人的人际关系特征。

例如:父性和现实性强的人,比较具有领导才能。如果再加上母性,这个人将会是一个很会照顾人、很热情的人,人人都会喜欢与他合作。倘若他的奔放性也很强的话,他就不仅是值得依赖,而且还很容易相处;假设一个人的父性突出,而母性和奔放性较弱,他就会是一个很难亲近的人。倘若他的现实性也不强的话,那他就只会摆架子,逞威风而已。

母性强的人能营造出一种温馨的氛围,让周围的人舒心。如果他的奔放性也很强的话,人们不仅能够与他倾心交谈,而且能受其照顾,与他的相处会非常愉快。如果再加上现实性的话,他就会成为一个凡事都可以依赖的好帮手。不过,假若一个人的母性十分突出,就会让人觉得他好管闲事,若再加上奔放性弱,顺从性强,别人就会认为他优柔寡断,毫无主见。

现实性强的人,处理事情冷静果断,在工作上与人交往的能力也很强,让人觉得可靠。假如他的母性和奔放性也强的话,在与他人融洽地交往中就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不过一个人的现实性过于突出,他会过于冷漠不好相处,在工作上问题不大,但在私底下则令人敬而远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