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凶禽猛兽的风采
14922700000005

第5章 深海猎杀——海洋凶猛动物(5)

爱斯基摩捕鲸者声称弓头鲸的这次迁移会按照年龄与性别分开进行(如同澳大利亚的大翅鲸一样)。迁移必然会断断续续进行,因为掉队的弓头鲸会在5月和6月时,成群四散于从巴罗角至班克斯岛西南部的全程线路中。在夏末秋初时,从白令海返回的迁移不仅进度更快(根据以往的弓头鲸记录),而且离岸更远,因此也更难观察。

露脊鲸、弓头鲸、小露脊鲸都主要以桡足类动物为食,北大西洋的露脊鲸还会食用磷虾的幼虫,偶尔也会食用其他成群的浮游动物幼虫。而南部大洋的种群则通常以成年磷虾为食。

弓头鲸通常会在北极区域高产的特定带进食,如马更些河水流的边缘,那里营养丰富且水流清澈,是浮游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首选之地,因而也是浮游动物的高产之地。弓头鲸与露脊鲸通常都是在浮游动物集中区以张着嘴撇取的方式进食,这与大多数须鲸(塞鲸除外)的进食方式不同——须鲸习惯于吞咽集中度高的鱼群或磷虾群,然后再通过鲸须过滤食物。在多数北半球的进食区中,露脊鲸通常会潜入深水中进食,每次潜水8~12分钟,但当海面的猎物高度集中时,它们偶尔也会在水面处进食。据观察,露脊鲸偶尔还会并排进食。

露脊鲸与弓头鲸每天大概需要1000~2500千克的食物,小露脊鲸大概需要50~100千克。目前我们对它们的进食习性知之甚少,但已知两头被俄罗斯人捕获的鲸的胃部满是桡足类动物。

露脊鲸的社会结构组织很难被理解,观测到的个体在一天中的某些时候会独处,而在同一天的晚些时候或在其他日子中,则会与一个或多个群落待在一起。当露脊鲸的大型群落相距仅仅几千米时,很可能是因为那里聚集了大量的食物。而这些露脊鲸群落的协作行为大概无法与海豚群或齿鲸群相提并论。

联系最为紧密的社交组合是在母亲与幼崽之间。它们在幼崽出生的最初6个月中,始终保持其距离不超过一头鲸的体长。幼崽在10~12个月时断奶,之后,母亲与幼崽再次聚在一起的情况则很罕见。露脊鲸经常会做出“突跃”(跃出水面)与“拍尾”(用尾鳍拍水)的动作,这些行为暴露出露脊鲸的位置所在,尤其是当水面噪音严重,无法听到彼此的发声时。

漫长的繁殖周期(2次生产的间隔时间为3年或更久)意味着在某个特定区域中,可能只有少于1/3的成年雌性每年都会受孕。雌性似乎会用声音来吸引雄性,但随后的交配会变得异常困难,因为雌性要么会游走,要么会将两个鳍肢悬在空中,平躺在水里,所以雄鲸很难接触到其生殖器。雄性竞争者们为了接近雌性则会积极推进,雄性之间还会彼此互换位置。雌性似乎会与很多雄性进行交配。雄性露脊鲸可能也会有精子竞争——雄性露脊鲸的****既是世界上最大的(超过800千克),也是须鲸中相对于体型而言最大的。

冬季时,母露脊鲸会产下一只4~5米长的幼崽。雌性每3~5年,在怀孕12~13个月之后生产一只幼崽,然后会哺育幼崽10~12个月。当幼崽1岁时,成长迅速的幼崽体长已经达到了8~9米。雌性大约在9岁左右时性成熟,但也会有罕见的早熟的露脊鲸在6岁时生第一胎。

从1980~1999年,北大西洋每只成熟的雌性露脊鲸的产崽数量已经明显下降。自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每只雌性露脊鲸的产崽间隔已经从3.67年增加到了5年以上。其数量增长速度明显低于阿根廷与南非的南露脊鲸种群。造成繁殖率下降的原因很多,包括出生率低下、其他种群的食物竞争,以及由于气候变化所引起的可利用的食物减少和疾病、身体毒素,还包括有毒污染物有害(但不致命)的影响。

北大西洋露脊鲸出生后第一年的自然死亡率是17%,随后3年的死亡率大约为3%。成年鲸死亡率则非常低——据我们所知,自从1970年以来,在这个种群之中,只有3头成年露脊鲸自然死亡。它们的寿命还是未知数,但至少一只北大西洋雌性露脊鲸从1935年以来一直被观察至今。大约有7%的北大西洋露脊鲸会由于虎鲸的攻击而留下伤疤,尽管这会造成一些死亡,但是根据虎鲸与露脊鲸相遇的真实报道,这不过是由于露脊鲸防御过度而造成的。据报道,露脊鲸并没有什么致命的疾病或传染病。在北露脊鲸身上发现了3个鲸虱种群,不过所有这些鲸虱都不会对露脊鲸产生长期影响,它们只是生活在其将要脱落的皮肤上而已。

露脊鲸中大约38%的死亡是由于其与大型船只的碰撞造成的,另外8%是由于被捕鱼用具缠住而造成的。将近60%的北大西洋露脊鲸在其一生中的某些时候,都曾经被捕鱼用具缠住,而留下伤痕。龙虾篓和捕蟹篓的垂直线,以及捕捉底栖鱼的刺网是造成其伤痕的主要原因。目前在美国正在大力发展改良的捕鱼方法以减少对露脊鲸的伤害。

在一年中的某些时候,小露脊鲸与露脊鲸一样,都偏爱相对较浅的水域,据估计,交配就发生在近海岸处。然而据观察,小露脊鲸一年中的大部分时间都会待在它们被报道的各个区域之中,所以可能存在着地方化的种群与有限的迁移。但在那里,它们与其较大的相距很远的“亲戚”的相似之处则消失殆尽了。尽管根据早期的观点,小露脊鲸尤为扁平的胸腔下侧也许意味着它们会长时间待在水底,但是却没有观察到它们有长时间的深潜行为。而且,它们也没有露脊鲸非凡的“拍尾”以及“突跃”技能。

小露脊鲸的游动速度相对较慢,它们经常在不把背鳍露出水面的情况下,把整个吻部戳出水面,这一行为类似于小须鲸,因而很容易被混淆。不受干扰的小露脊鲸的呼吸节奏很有规律,每分钟不到一次,连续潜水3~4分钟时,大约会换气5次。小露脊鲸通常的行为特点是“低调”,这是它们的另一个特点,与其较小的体型有关,这也造成了对其观察记录的短缺。它们出现于亚南极以及正好环球一周的南方温带水域,在那里基本不会有研究员在它们附近观察其行为或特点。

游泳高手——剑鱼

中文名:剑鱼

英文名;xiphias gladius linnaeus、Commons word fish

别称:青箭鱼

分布区域:印度洋、大西洋和太平洋

剑鱼也叫“箭鱼”,上颌长而尖锐,像一支向外突出的利剑,故而得名。剑鱼属硬骨鱼纲鲈目剑鱼科,是一科一属一种的大型洄游性鱼类,广泛分布于热带到寒带。由于它们常能保持比海水高的体温,所以能游到寒带生活。

剑鱼一般体长3~4米,重300~400千克。最大的体长达5米,重850千克。剑鱼的体型呈纺锤形,体表覆盖着一层光滑的鳞片,并且能分泌润滑体表的黏液。这种精巧流线型的体型,对剑鱼能够高速前进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所以,剑鱼的游泳速度令人惊叹!能达到每小时110千米,相当于普通轮船速度的3~4倍,也是其他鱼类无法相比的,因此它们是鱼类中的“游泳高手”。

剑鱼有四个不同的生长阶段,即稚鱼期、幼鱼期、未成鱼期、成鱼期。每个阶段的体型变化不同。

稚鱼期剑鱼的身长在10厘米以下,幼鱼摄食浮游生物及甲壳类,成鱼主要吃乌贼类和鲭鱼等。剑鱼在捕食时,总是先用长长的上颌把小鱼打得无法动弹,然后再进行摄食。它们会用上颌来搅乱其他鱼群的行动然后再进行捕食,这种方法非常有效。

赤道南北方的广阔海域,都是剑鱼的产卵区域。一条剑鱼产卵约有400万个。

剑鱼是大洋水域上层凶猛的肉食性鱼类,在中国东海南部和南海都有分布。它们常常在高速前进中攻击鲸和鲨鱼这类庞然大物,有时也游进小型鱼群中横冲直撞。此外,它们还会攻击船舶,导致船受损或沉没。

据记载,有一次,一艘船从英国开往斯里兰卡,途中突然出现漏水情况。检查发现,原来是船底被剑鱼撞穿了一个直径约5厘米的洞。由于剑鱼以极高游速向船舶发起攻击,并给船舶带来损害,因而人们称它们为“活鱼雷”。

关于剑鱼攻击船舶有着不同的解释。有人说剑鱼之所以攻击船舶,是因为它们将船舶误认为鲸的缘故。有人则认为,因为剑鱼速度很快,看到船只时来不及避让,所以才会撞到船体上。也有人认为,剑鱼的“剑”绝不是作为武器而发达起来的,而是代表着一种高度的流线型,对于破浪前进有很大的帮助,这值得人们借鉴。

飞机设计师受到剑鱼的启发,也给飞机装上了一根“长剑”,这把剑刺破了高速飞行中产生的“音障”,使飞机的飞行速度进入超音速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