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世界名人大传(全集)
14913500000037

第37章 贝尔(1)

电话大王(英国1847~1922)

语音学世家的熏陶

近代电子技术的发明,使人类的生活日趋便利。而在一切的电子技术发明中,若从其应用最普遍,生活最必要而言,实以电话为首。穷乡僻壤可以没有火车和汽车,但电话总是比较常见的。电话缩短了地与地之间的距离,也缩短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可以说它大大地方便了人的感情的交流和信息的传递。今天,当我们享受着电话带给我们的方便时,我们不应忘记它的发明者为此付出的努力与辛酸。作为一个惹人瞩目的创举,苏格兰人亚历山大·格雷汉·贝尔在进行电话的研究和宣传中,承受了许多来自外界的嘲笑和诋毁,但这是不足为怪的。因为从科学发展的曲折性来看,一项新的科学技术成果在得到社会承认之前,总会或多或少地受到来自外界的压力。可是,若一个现代文明社会的成员在得益于电话所给予的方便时,却不知这种现代化通讯工具的发明中所包容的发明者付出的艰辛,甚至不知是谁发明了此物,那么这将是发明者莫大的遗憾,也将是使用者的莫大耻辱。

1847年3月3日,贝尔生于苏格兰的爱丁堡城。他的祖父是个心地善良的语音学家,他发现失聪、失语给许多人带来了不便,很同情他们的境遇,于是便把许多聋哑者组织起来,对他们进行特殊的语言训练,以使他们尽可能弥补由于生理障碍带来的不便。这些聋哑人也十分感谢贝尔的祖父给予他们的帮助,并把老祖父当成了他们的救世主。贝尔的老祖父谢世以后,贝尔的父亲子承父业,继续从事着帮助这类残疾人的慈善事业。他凭借自己的爱心和在语音学方面的才能,对人体发声器官的构造、功能和人的听觉特点等都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创造出了一套借助手势、口型来表达思想感情的“哑语”,给语言和听力有障碍的人带来了很大的方便。

贝尔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从小就受到了来自父辈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有一次,父亲把贝尔叫到身边,对贝尔说:“孩子,世界上最痛苦的是那些有残疾的盲人、聋人、哑人。他们同为人类而眼不能见、耳不能听、口不能言,我们穿漂亮的衣服,欣赏美丽的花草,但盲人们看不见。我们能听音乐,听笑话,使心情愉快,但失聪的人就享受不到这种福气。我们能谈笑自若,心有所思则可发之于声,但是哑人就被剥夺了这种权利。想起来,我们的幸福,真与他们有天壤之别。我们除应感谢上帝外,同时必须尽一己之力,同情他们,安慰他们。你长大成年以后,希望能救救这些受苦之人!”类似的教谕,贝尔经常能够听到。正是在父亲这个善良的语音学家的谆谆教导下,小贝尔不仅渐渐地对语音传递方面的知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而且还成了一个对残疾人充满爱心的好孩子。这为他后来发明电话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不过,贝尔并不是神童。虽然此时贝尔已在语音学方面算个小内行了,但他对其他功课却不感兴趣。因为他的心思本来就不在枯燥的课堂上,这使他许多功课总是跟不上。在他人看来,贝尔这孩子太淘气,太贪玩了,书包里常常装着麻雀、老鼠之类的小动物。有一次,教师正在讲解《圣经》,小贝尔一不留神,把放在书包里的老鼠给放了出来,教室里顿时乱成一片,同学们对老鼠你追我赶,喊声、叫声和笑声混成一片,气得教师手足无措,脸色发白。课后教师给贝尔的父亲发出了通牒,贝尔为此结束了在小学的学习生活。

离开小学后,贝尔被祖父接到了伦敦,由这位语音学专家直接管教。贝尔的祖父是一个很有教育经验的倔老头,他虽然很疼爱自己的孙子,但是对贝尔的要求非常严格,这使贝尔再也不敢对功课漫不经心了。尽管长了一脸白胡子的祖父起初很使贝尔望而生畏,但贝尔后来还是喜欢上了他。因为祖父不仅在威严的后面埋藏着深深的爱意,而且知识渊博,这使与他一起生活了一年多的贝尔,学到了不少教科书中没有的东西。后来,贝尔在回忆这段生活时说:“祖父使我认识到,每个学生都应该懂得的普通功课,我却不知道,这是一种耻辱。他唤起了我努力学习的愿望。”就是这种被唤醒的求知欲,不仅使贝尔这个曾经十分顽皮的孩子逐渐对学习产生了兴趣,而且也激发了他强烈的发明创造热情,这些为他以后踏上探索科学真理的道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从祖父的住处伦敦回到故乡以后,贝尔把他对发明创造的热情又带到了家乡。在贝尔的家附近有一座磨房,用一种笨重的老式水磨磨面。这个磨房由父子两人共同经营着,由于操作这种老式水磨十分费劲,需要有很好的体力才行,因此,磨房中的老父亲随着身体的日渐衰弱,不得不逐渐把操作水磨的工作让给了儿子。然而,不幸的是这个青年被迫应征入伍了,只留下孤苦无依的老父亲独自生活。水多时,老人尚能借助水之力,完成磨米工作,以度生活。而水少时,水车就会停下来,而老人又无力推磨,只得时常忍饥挨饿。由于苏格兰人天性勤劳,故贝尔从小就养成了恶逸喜劳的秉性,再加上他来自遗传的善良天性,使他对老人的不幸很是同情。于是,他便组织了几个小朋友一起去帮助这个可怜的老人。起初几日,小朋友们都觉得操纵水车十分好玩,所以大家都很愿意出力。到了后来,孩子们渐渐厌倦了推车这种机械的、简单的又比较累的工作,他们便逐渐退出了帮助老人的活动。最后,只剩下了贝尔一个人,有水时尚可;无水时,单凭贝尔一人之力,是绝不能将水磨推动的。贝尔回到家里,躲在父亲的书房里翻阅图书资料,想找到一种能使磨推起来省力的方法。经过一个月的反复琢磨,他设计出了一种改良水磨的草图。图画得虽不怎么好,但原理很巧妙,得到了好几个工匠师傅的称赞。贝尔托人很快按此图制出了一个新水磨,应用的效果甚佳,就连小孩子都能推得动。这座新磨不但使磨房老人摆脱了困境,也给村上的其他人带来了收益,大家争相仿效去制造新磨。一时间,小贝尔成了人们心目中的英雄。

这次创造的成功极大地激发了小贝尔进行科学技术的学习和实践的热情。他跟周围的小朋友们商量了以后,决定成立一个“少年技术协会”,并制订了协会的章程。章程规定,每个协会会员需负责一门自己感兴趣的学科,每周对研究的所得进行一次公开的讨论。贝尔当时负责的是语音学和生物解剖学,他还把父亲书房顶上的阁楼开辟成了他们的“讲演厅”。这段充满了幻想的令人难忘的时光,在使贝尔各种基础知识获得长足进展的同时,也使他们闹出了不少的笑话。

有一天,贝尔的一个小朋友在路旁看到了一只小死猪,已经死了好多天了。这时贝尔主持的解剖学专题,对虫、蛙之类的小动物早已解剖过多次了,并且也渐渐地厌倦了对小动物的研究,正想找一只比较大一点的动物来进行实验研究。可以说,这只小死猪发现得正是时候,于是,他们便把这只小猪抬到了他们的实验室。贝尔一边讲解着小猪的生理特点,一边拿起了刀,准备进行解剖,可此时心不由得怦怦直跳,但他还是把刀刺向了小猪的腹部。由于猪已死多日,内脏已经腐烂,肚中涨满了气体。随着贝尔的刀子的插入,这肚中的臭气便从刀口溢出,腐烂的内脏也随之而出。顿时,满屋臭气熏天,贝尔周围的协会成员一个个都捂着鼻子跑开了,而只有贝尔一个人坚持着把猪解剖完了。这时的贝尔显示出了一股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韧劲。

才华出众的年轻教授

贝尔在罗耶尔中学毕业后,进入了爱丁堡大学学习。这所大学是英国北部的重要学府,有不少著名的学者都在这里读过书,比如麦克斯韦等人。贝尔受祖父和父亲的影响,选择了语音学作为自己的主攻专业,立志运用语音学的研究成果去帮助聋哑人解脱痛苦。在爱丁堡大学,贝尔系统地对人的语音以及人的发声机理和声波振动原理这一类专门知识进行了学习和研究。贝尔把理论知识和直接、间接的实践经验有机地结合了起来,所以在语音学方面,很快就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1867年,20岁的贝尔以优异的成绩从爱丁堡大学毕业。为了继续深造,他毅然放弃了待遇优厚的工作机会,又进了伦敦大学,还是主攻他心爱的语音学。正当他踌躇满志,希望在语音学上大干一番的时候,不幸降临到了贝尔的家里。由于当时英伦三岛流行肺病,贝尔的两个兄弟相继害了肺病,过早地夭折了。两个爱子的早逝对贝尔父亲着实是一个沉重的打击,他一度十分消沉,并把病因归为英国该死的阴冷潮湿的气候。为了使自己剩下的唯一的儿子——贝尔不再遭到同样的不幸,他决定离开故乡,举家远渡重洋,迁到加拿大去。

这次举家搬迁,虽然使贝尔不得不结束其在伦敦大学的学习生活,但对贝尔一生的事业却产生了意义深远的影响。因为当时加拿大的近邻美国正处在工业革命时期,宽松的研究氛围和生产发展的实际需要,为发明创造提供了有利的条件。爱迪生的上千项发明就是这个时代的产物。也正是这种有利于发明创造的氛围为贝尔继续研究语音学,并最终发明电话提供了契机。

贝尔随父迁居到加拿大以后,他除了继续研究语音学外,还在一所中学里进行了有关语音方面的实践。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使贝尔在语音学方面出众的才华很快显露了出来,并逐渐引起了专家们的重视。1869年,22岁的贝尔接受了波士顿大学的聘请,成了该学院最年轻的语音学教授。

贝尔的成名离不开父亲的谆谆教导。在贝尔进入波士顿大学,并在语音学方面小有名气之时,贝尔的父亲已经成了闻名北美的著名语音问题的专家。相同的专业方向,促使父子二人对语音学问题经常展开探讨和争论,这种研讨方式使两人都受益匪浅。在进行研究、探讨的同时,父子二人还积极地参加了语音科学的普及工作。他们经常接到进行语音学演讲的邀请,他们总是有邀必应,欣然前往。由于贝尔不但精通语音专业知识,并且从少年时代就有过演说的经历,积累了丰富的演讲经验,所以演讲起来,一点也不比他父亲逊色,很受听众欢迎。随着语音学知识的广泛传播,父子二人的名声越来越大,并很快传遍了大西洋的西岸。后来,父子二人又在波士顿开办了一所聋哑学校,一边教聋哑人克服不能说话的困难,一边研究、试验助听器。因为用语音学研究的成果,为有听、说残疾的人服务,一直是贝尔父子的心愿。

当时,由莫尔斯发明的电报已经被广泛地应用,成了一种很受人欢迎的新兴的通讯工具。但是,电报传递的只是一种电码,它用于通讯还有一定的局限性。能不能进一步发展人类的通讯工具,用电流直接传送声音呢?这个问题引起了很多发明家、科学家的兴趣。人们冥思苦想,进行了长达二十余年的探索,都没能取得突破性的进展,因为发明电话要比发明电报困难得多。用电线传递电码,只要按规定截止、导通,有两种信号就够了;可是语音所引起的声波振动相当复杂,声波怎样才能从导线上传送呢?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有志于此的人们。几年来,贝尔也一直在关注着这个问题。这是因为进行语音学研究是他们家族的传统,语音学又是他的专业,所以贝尔认为研究用电线传递声音不仅仅是自己美好的理想,也是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正是认识到了这一点,贝尔这位才华出众的青年学者勇敢地承担起了研制电话的重任,并最终发明了电话。

梅花香自苦寒来

虽然贝尔一直关注着有关电话发明方面的问题,并几次跃跃欲试,但真正使他下决心放下手中工作,把自己的全部身心投入到电话研究上来的动因,则是一次偶然实验给他的启发。

有一天,贝尔正在研究聋哑人用的一种“可视语言”。按照他的设想,是在纸上复制出语音声波的振动,好让聋哑人从波形曲线看出“话”的意思。由于识别曲线很不容易,设计一种“可视语音”的尝试没有实现。但是,贝尔在实验中却意外地发现了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即电流导通和截止的时候,螺旋线圈发出了噪声,就好像发送莫尔斯电码的“滴答”声一样。这个细节虽然很多人都碰到过,但都没太留意。而贝尔则是个有心人,他发现了这个现象之后,又进行了多次重复试验,结果都是一样。由此,一个大胆的设想便在贝尔的脑海里逐渐形成了:在讲话的时候,如果能够使电流强度的变化模拟出声波的变化,那么,用电流传送语音不就能够实现了吗?这个思想成了贝尔后来设计电话的理论基础。贝尔的这一发现,看起来是偶然的,实际上则是其长期酝酿之后的灵感的显现。

由于自己对电学方面的知识不甚精通,于是贝尔决定把自己这一大胆的设想虚心地向一些电学界的专家请教。可真正能理解贝尔的人却不多,有的人不以为然,有的只是付之一笑,更有甚者是一个“学者”竞讽刺贝尔说:“你所以产生这种幻想,是因为缺少电学知识。你只要多读两本《电学入门》,导线传送声波的妄想,自然就会消失了。”

碰了钉子的贝尔一点也没有泄气。他很有信心地说:“我相信这是可以办到的,我一定想出办法来!”他还相信,要是莫尔斯还活着,一定会支持他的。为了寻求对自己设想的支持,贝尔又动身去华盛顿,向电学专家约瑟夫·亨利请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