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世界名人大传(全集)
14913500000247

第247章 彼得大帝(3)

筹措军费是一项十分严峻的任务。这方面彼得采取了极为野蛮的聚敛手段。他下令让造币厂的机器加速运转,用大批成色不足的钱币充斥市场。仅在两年内,俄国国内市场货币投放额就由200万卢布猛增至4500万卢布。此外,他还接受建议,向全体居民加征新税。自第一项新税——印花税付诸实际以来,名目繁多的各类新税接踵而至,包括马鞍税、马匹税、装具税、造船税、大车税、食品税等等,不一而足。这种残酷的敛财方法,虽满足了国家的战时需要,但也暴露了彼得改革的阶级局限,导致了国内阶级矛盾的激化。

重建炮兵的任务也十分艰巨。为了在短期内恢复炮厂,彼得下令征用教堂和修道院的铜钟。他规定每3个教堂须献出一口钟来铸炮。一年之内,用这种方法铸炮300门,相当于纳尔瓦战役中所损失的两倍多。此外,他还加速兴办各类冶金工厂,开始利用本国铁矿石生产生铁、熟铁、大炮和炮弹。为适应军需供应,由王家主持的军服、制革和呢绒等手工工场也在莫斯科建立起来。

为了解决当时急需的军事专门人才,彼得除大力招聘外籍军官之外,1701年专门建立了航海学校,学员们开始接受天文、算学、几何、航海等课程的系统教育。以后这类学校逐步扩大到炮兵、工兵等军种。

经过这些努力,彼得终于在短期内重建了军队。新军不仅在数量和规模上超过了原来的队伍,而且在组织和装备上取得了很大进展。这样,到1702年,俄军在局部战场上已恢复对瑞典的军事行动,并取得了一些初步的胜利。

为俄国赢得第一个胜利的是舍列麦捷夫将军。这位年届50的沙场老卒,素以稳健、谨慎著称于世,作战勇敢,雷厉风行。他总结了纳尔瓦的教训,除非自己的兵力超过敌人两倍以上,决不贸然行事。在1702年初同瑞典军的遭遇战中,他以17000人之众,全歼瑞军施利宾巴哈将军所部7000余人,一举旗开得胜。沙皇欣喜若狂,表彰了全军将士,并由缅什科夫代表自己授于老将军一级安德烈勋章和元帅称号。这是最早获得这一殊荣的高级将领。此役一扫纳尔瓦战败后俄军的萎靡状态,对提高士气,具有重要意义。

接下来,俄军把主力集中于涅瓦河一线,希望拿下河口通向波罗的海的几个据点,从战略上分割瑞军。1702年10月,俄军开始围攻诺特堡。诺特堡原名奥列雪克,意为“核桃”。1611年瑞典占领该城堡后,经过加厚城墙,配置大炮,使它成为一座固若金汤的要塞。沙皇为了围攻它,调集了14个团的兵力,并动用大炮轰击了3天,但是守军顽强抵抗,无动于衷。接下来,遵照沙皇的命令,开始了一场持续达12个小时残酷而又激烈的攻坚战。两军踏着震耳欲聋的炮声,在枪林弹雨中反复拼杀。最后,俄军冲上敌方城堡的高墙,打开一道缺口,优势逐渐转到俄军方面。至黄昏,诺特堡终于投降,“核桃”被沙皇的新军所敲碎。彼得将城堡改名为施利色堡,意为钥匙,即他已掌握通向波罗的海大门的钥匙。

4月末,攻占涅瓦河下游入海口处的尼昂尚茨要塞战役,再度打响。这是争夺出海口的关键一战。俄军水陆两路分别从上游和南面实现了对城堡的合围。5月1日,经过10个多小时的猛烈炮击,尼昂尚茨的残垣断墙上竖起了白旗。

攻占尼昂尚茨要塞之后,整个涅瓦河,上起包括施利色堡在内的发源处,下至入海口,已全部落入俄国手中。为了巩固这条伸向大海的通道,彼得决定在原城堡下游更靠近大海的一座小岛上,构筑一个新的要塞,以拱卫海口。这个要塞当时就取名为圣彼得堡,它成为未来帝国首都的摇篮。不过,直到1704年秋,俄军在7月一个月内连克两座城市,初步巩固了在波罗的海的地位之后,才坚定了把彼得堡变为帝国首都的信念。其中第一座城市叫杰尔普特,第二座就是曾使俄军蒙受失败耻辱的纳尔瓦。前者依靠炮兵一个通宵的猛烈轰击,强行夺取,后者则由俄军装扮成瑞典援军,诱敌出城,聚歼敌人于城下而获成功。

从纳尔瓦之败到俄军胜利地攻克两城,中间相隔整整4年。4年来,俄军已由一群乌合之众,发展为一支强大的武装力量。依靠这支力量,俄军夺得了出口海,切断了瑞典各支军队之间的联系,并开始缔造强大的海军。

彼得一世称波尔塔瓦的胜利为“世界上空前”的大捷,因为世界上最光荣的瑞典军队已不复存在。彼得一世也不必再担心俄国在波罗的海一带地盘的稳固与安全了。一直默默无闻的俄罗斯正在崛起——一个新的强国诞生了!

彼得堡,它的全称应是圣彼得堡,是彼得对外战争的产物,也是他西化改革的象征。

彼得堡是彼得的创造,是在涅瓦河口一片沼泽地上平空升起的一座大都会。自1704年,彼得打算把这里确定为新都以来,它就成为俄国得以俯瞰欧洲的窗户和斩断帝国守旧传统的“外偏中心”。这个外偏中心,它距离边境几乎在步枪射程之内,充分显示了沙皇的扩张野心,同时也展示了彼得试图借助西方的影响加速俄罗斯文明开化的宏大决心。所以,营建彼得堡是彼得从政和改革的一个缩影,在他的生平事业中占有独特地位。

营建彼得堡的活动,可以追溯到北方战争的最初岁月。如前所述,1703年5月,当俄军攻下尼昂尚茨要塞之后,涅瓦河流域已全部落入俄国手中。为了防止瑞军卷土重来,需要在河口入海处建立一个强固的要塞。当时选中了一个叫卢斯特·艾兰特的小岛(即快乐岛),俄军很快在这里动工修建了一座新的城堡,取名为“圣彼得堡”。这里成为未来帝国首都的摇篮。由于战时的环境,沙皇为保卫这里采取了两项紧急措施:第一,在距彼得堡30俄里的科特林岛上构筑了喀琅施塔得要塞;第二,在彼得堡就地建立了一座造船厂。直至1704年,俄军先后占领杰尔普特和纳尔瓦之后,彼得才形成把彼得堡变成帝国新都的愿望。此后,大规模营建新都的活动逐步展开。

彼得堡不仅以宏大的建筑规模引人瞩目,而且那里所呈现的经济和文化生活也与帝国的其它城市迥然有别。

首先,这是一个海的世界,在辽阔的帝国,任何地方都看不到这样的景象:湛蓝的涅瓦河水,缓缓地注入欢腾的大海。浪花飞溅的岸边,四处飘逸着海风咸涩的芳香。一望无际的大海尽头出现了映入蓝天的舰船桅杆,飘扬着英国、荷兰、法国国旗的巨型海船,由小变大,正驶向薄雾缭绕的港湾。一等海船靠岸,码头上装御货物的喧闹声即刻连成一片,压倒了大海的澎湃声。数以百计的平底船、轻便帆船、帆桨并用的大船,穿梭往来于涅瓦河上,彼得堡又迎来熙攘繁闹的一天。

其次,这里也是国内贸易的物资聚散地。由于新都周围是一片半荒芜的地区,无法为居民和商贾提供必要的生活必需品和出口物资,因而需要从遥远的内陆运来各类生活用品和原料。伏尔加河中游和乌克兰送来了谷物和面粉,斯摩棱斯克地区提供了亚麻和大麻,远在西伯利亚的德米多夫工厂,通过“运铁船队”,辗转送来了俄国出产的生铁。俄国广大农村纺织的夏布和帆布,也源源不断地输送到货物吞吐量最大的商港。彼得堡已取代北方的旧港埠阿尔汉格尔斯克,成为巨大的商业中心。

第三,新都的文化生活也以其丰富多彩、高雅欢快的欧式格调,使古旧的莫斯科相形见绌。为了营造无拘无束的文化气氛,提高上流社会的文化教养,彼得亲自出面组织了寓教于乐的大舞会活动。沙皇希望通过这种形式,达到上流社会之间的自由交际,高雅的娱乐,并熟悉社交礼仪的目的。大舞会为人们的交往提供了新场所,减少了传统的宴会活动,同时,它结束了首都妇女的幽居生活,使妇女们走出深闺,来到了人间。彼得堡开始成为西方时尚的示范中心,上流社会的伊甸园。

北方战争的胜利结束,不是彼得军事生涯的终点,正如它不是他对外战争的起点一样。沙皇对南部水域和邻国领土的争夺,始终抱有强烈的野心。在长达21年的北方战争前后及其间,彼得曾三次对南部邻国用兵。第一次,是前文提及的征服亚速之战。这是初试锋芒的尝试,经历了转败为胜的曲折过程。第二次是1711年远征普鲁特河的军事冒险。此役孤军深入的俄军被土耳其10多万人围困在普鲁特河畔,彼得被迫以重金收买敌方主帅,并以放弃亚速及附近军事设施为条件,幸勉地保存了实力,无功而还。第三次是北方战争胜利结束后,沙皇远征波斯的战争。三次战争,为时甚短,成就有限,但它反映了彼得对南国疆土和热带水域的持久谋划。这既是他对外扩张的组成部分,也对后代沙皇具有传统影响。因此,要完整地再现彼得的军事生涯,远征里海仍是不容忽视的最后插曲。

里海,是连接波斯和俄国的世界上最大的内陆海。沙皇早就奢望通过夺取里海西南的土地,打开一条经由波斯通往印度的道路。1715年,担任波斯专使的阿尔杰米·沃伦斯基就曾奉诏对波斯沙赫进行试探。他试图说服沙赫,波斯与西欧的丝绸贸易,从水路运到彼得堡,比由土耳其的陆路转口更为有利。但是,18世纪初的波斯正处于地方封建割据的混乱之中,分崩离析的沙赫政权无法满足彼得的大胆计划。此外,土耳其封建主已在利用波斯政局的混乱,对波斯的南高加索属地用兵。土耳其人在里海西南部的扩张,将使沙皇经由波斯进入印度洋的计划化为泡影,同时,由于这个传统敌人在边境地区实力的扩大,也将使俄国南部边疆的防务更趋复杂化。因此,当为北方战争胜利祝捷的烟火尚未熄灭的时候,醉心于南部热海通道的沙皇就立刻点燃了远征波斯的战火。在他看来,征服暴乱四起、民怨沸腾、宗教追害不断加深的南部邻邦,正当其时,且轻而易举。

1722年5月,当波斯人洗劫了俄国商人在舍马哈的商店,当阿富汗人闯入伊斯法罕这些消息在彼得堡开始盛传的时候,由新、旧两京同时开拔的两支队伍就浩浩荡荡地向里海进发。7月,部队抵达阿斯特拉罕,然后兵分两路,步兵从这里渡越里海,向杰尔宾特方向挺进,骑兵从陆上沿海岸南下。参加这次远征的俄军约有4万人,包括5000名水手,2.2万名步兵,9000骑兵,以及一些非正规部队。

8月23日,在俄国大军威胁下杰尔宾特不战而降,沙皇占领了这座曾由马其顿王亚历山大大帝建造的城堡。但这里不是俄军南征的最终目标,沙皇渴望攻占具有重要战略和经济地位的巴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