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世界名人大传(全集)
14913500000222

第222章 肖邦(3)

肖邦的另一部作品《F大调叙事曲》也是取材于密茨凯维支的作品——民间幻奇故事诗《希维德什扬卡》。原诗描写一个负心的少年猎人由于背叛了爱情誓言终于受到了惩罚,被希维德什扬卡仙女拖入湖底。肖邦在这首叙事曲中,没有企图去描绘或暗示原诗的故事情节,而是用高度概括的方法展现了两个相互对立的情境,通过它们之间矛盾冲突的发展来揭示原诗的意境和感情气氛。

正是由于上述原因,人们才把这两位光辉灿烂的艺术家的创作相提并论,他们共同喊出了受压迫受奴役的波兰民族的愤怒、反抗的声音,即使是发思古之幽情的作品,也总是同现实的感触融合在一起,形成一股汹涌澎湃的民族感情的巨流。他们以自己的作品向世界庄严宣告:波兰没有灭亡,也永远不会灭亡!

庄园之梦

1836年冬,刚刚与初恋情人玛利娅断绝来往的肖邦,整个人都陷入了消极状态。好友李斯特千方百计地帮助他摆脱这种困境,他常常主动约肖邦来他家里做客,渐渐地,肖邦觉得自己的寂寞孤独,也只有在李斯特的家里才能消失掉,他开始频繁地出现在李斯特家的聚会上。

在李斯特家里,肖邦认识了女作家乔治·桑,32岁的乔治·桑,因早在1832年创作了《安蒂亚娜》和《瓦朗丁》这两部引起热烈反响的小说,已蜚声法国的文坛。

肖邦早就拜读过女作家的作品,感觉到她笔下的人物个性鲜明,有着与众不同的生活习惯和爱情观念,他曾惊赞过女作家用文字塑造了鲜明的文学典型人物形象,然而第一次见到这位比自己大6岁的女作家,她并没有给肖邦留下好印象。

初次见面后,乔治·桑请李斯特和肖邦去她的诺罕庄园做客,李斯特和夫人玛莉欣然前往,可肖邦却没有接受这个邀请!

1837年5月,在李斯特家里,肖邦又遇见了乔治·桑,那天肖邦苍白的面孔,神色忧郁地应邀弹奏了一首《即兴曲》,他在哀伤的曲调中倾泻着自己凄苦的心愿。

那天临别,乔治·桑悄悄递给肖邦一张纸条,上面写着火辣辣的话语:有人爱你,有人很爱你!

肖邦一直把这张纸条保留在身边。也许正是乔治·桑大胆的追求,才让肖邦明显地看到她身上拥有的独特魅力,那正是他所缺少的。他在自己的日记中写道:在我的身上有着一种与生俱来的女人气质,我非常需要一种全新的、强大的男子汉气魄来拯救我的灵魂。而上帝把乔治·桑送到我面前,她恰恰是拥有这种气概的女人!

在实际生活中,肖邦恪守着做人的清规戒律,喜欢穿华丽的衣服,喜欢宁静幽雅的气氛,在他创作的乐曲里,也充满了温柔和感伤!而乔治·桑却恰恰相反,她反对俗套的陈规旧习,她的玩世不恭、放荡不羁更让她与众不同。她在作品里和生活中,大胆地表露自己的爱情观点,运用自己的言行描绘着她脑海里新奇亮丽的人生画卷!

可以说,乔治·桑和肖邦是一对互相补充的人,他们像一对配套的螺丝,一但彼此之间有机会拧在一起,就谁也离不开谁。

乔治·桑这个特殊的女人,自从和肖邦相处后,给予了肖邦无微不至的母亲般的关爱,她面对经常被病痛折靡得很困苦的肖邦,总是心疼地说:“我可怜的孩子!让我来帮助你吧!”

1838年3月1日,肖邦迎来了28岁的生日,和肖邦交往的许多名人都来祝贺。

创作精力旺盛的乔治·桑,把自己新出版的两部小说《莫普拉》和《制作镶嵌画的师傅们》送给肖邦,她还在肖邦的生日舞会上,把自己在报纸上发表的鼓吹妇女社会地位的文章读给肖邦听。

乔治·桑向肖邦接连不断地表达自己强烈的爱意,肖邦心中强大的控制力被她攻破了,从此乔治·桑和肖邦频繁结伴出现在音乐沙龙和上层社会的交际场合。

肖邦与乔治·桑之间,演绎了一场长达10年的爱情故事!

肖邦在生活上自理能力很差,明天做什么,下顿吃什么,该穿哪件衣服了,这些细小的事情,都被乔治·桑处理得井井有条。她在肖邦心里,像一位温顺的大姐姐,又像一位慈祥的母亲,给予了他无私的爱。她巧妙地调节着肖邦的生活节奏和情趣,他们沉浸在甜美的爱情伊甸园里。但他们还是保持着谨慎的态度,乔治·桑每晚都在奋笔勤耕,肖邦也是和往常一样,弹琴和给学生们上课。

和乔治·桑交往,更让肖邦感到愉快的是,他们彼此间有着共同的语言。一次,他们在一起细心地给家里一只雪白的狗洗澡,肖邦突然灵感大发,在钢琴上即兴弹奏着他以这只狗的名字命名的乐曲《雪儿》,一旁的女作家被他优美的乐曲感动了,她伴着肖邦的琴声,奋笔疾书了一篇也以《雪儿》命题的精灵的散文。

和乔治·桑交往后,肖邦创作了《摇篮曲》、《夜曲》和24首《前奏曲》等音乐作品。他和乔治·桑在海岛上的修道院休养时,在一个下雨的晚上,他对乔治·桑说:“你听,我这支乐曲写的是什么?”

在他的手指下流淌出清新亮丽的乐曲,乔治·桑动情地解释这首乐曲说:“我听到了屋檐下雨滴的声音,让我看到了潺潺的小溪,让我联想到了一艘小船,在汹涌的海面上乘风前进!”

在和乔治·桑交往的日子里,肖邦无数次生病,每次乔治·桑都给他请回最好的医生,给他买回最好的药。一次,肖邦咳得非常厉害,他痛苦地想掐断自己的喉咙,乔治·桑把他疼爱地抱在怀里,心疼地哄着他,给他唱《摇篮曲》。等肖邦平静下来的时候,他动情地对乔治·桑说:“我想我能死在你的怀里,是我的幸福!”

病好后的肖邦,创作了酝酿已久的《葬礼奏鸣曲》。这首《奏鸣曲》是肖邦为华沙起义失败,为祖国沦亡写的一首感人至深的哀歌,整首乐曲的旋律都充满了悲痛,低沉的和弦伴奏有如在敲着丧钟,平稳的节奏象征着无数人在给为国捐躯的死难者送葬。

肖邦在疾病中还写了一首独立的《F小调幻想曲》,在这首乐曲里,蕴含着他浓重的爱国思想,乐曲庄严肃穆,近似葬礼进行曲,表达了他对祖国沦亡的悲痛。

听着肖邦缠绵忧郁的情调,引起了乔治·桑强烈的共鸣,她在肖邦的乐曲里,找到了自己难忘的儿童时代,于是她对肖邦说:“你童年时是那么喜欢华沙的乡下,那就让我带你去一个地方吧!”

1839年6月,肖邦第一次来到了诺罕庄园。乔治·桑说:“眼前这座漂亮的乡村别墅,是祖母留给我的!”

肖邦一下子扑入庄园,走在鲜花环绕的小道说:“这里的一切都是这么的温馨、舒适,使我真的回到了童年!”

在这个庄园里,乔治·桑一下子从女作家转到了女庄主的角色,她把庄园里大大小小的事情处理得有条不紊。每日三餐,她都亲自下厨,换样把饭菜端到肖邦面前,让肖邦享受到了有规律的家庭生活。

从此,每到度假时期,肖邦都要随乔治·桑在庄园里住上四个多月,直到1847年他们分手的日子,这个诺罕庄园成了他灵感的梦境之地。在他们相爱的日子里,肖邦和乔治·桑辗转在巴黎和诺罕庄园之间。

1841年4月26日,肖邦在普莱尔音乐大厅举行了一场音乐会,演出会场,彩灯高悬,红毡铺地,台下坐满了社会名流和贵族阶层人士,更显示了肖邦在巴黎音乐界的显赫地位和名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