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云: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史玉柱的巨人,从迅速崛起到轰然倒塌,兴的突然,败的黯然。希望这一章能是一个鉴戒,使后来者不再重蹈覆辙。
第一节财政危机
为了实施“********”,巨人集团的员工数量在短短半年时间里翻了将近4倍,如此巨大的人数增加,给巨人集团带来的管理问题不单是表现在食堂不够用上,更重要的是,这些员工需要有一个过程来适应巨人集团的工作方式,他们的领导也需要时间来完成从管10个人到管50个人的过渡。但是,从大规模招募到“********”开打,中间只有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可以说,从管理层到新员工,都是仓促上阵。
另一方面,史玉柱为刺激分公司完成任务而采取的重奖政策,在这样的环境下也出现了“动作走形”。有的分公司所报回款并没有打给珠海总部,而是经销商打给分公司的在途款;有的分公司将电脑销售冲抵脑黄金专项货款。虚报回款的情况层出不穷。这种情况在“********”开始之前就已经很严重。
王育在《谁为晚餐买单》一书中记录了当时巨人集团的一次高层办公会议。
张法兰:分公司在挪用电脑货款,资产流失严重。现在欠款最多的北京有200多万,全国总计电脑库存报账是2000多万……
史玉柱:资产在流失,实际库存没有这么多,现在电脑一台也调不回来,谁的责任?货也没有,钱也没有。这样的管理,非砸不可。
刘伟:脑黄金回款也有假,一部分电脑货款流入脑黄金,分公司靠此完成任务,获得奖金。
张法兰:我的话还没讲完,实际库存是1200万,其中400万是破的,实实在在的是800万。
史玉柱:分公司欠款为什么不还?
张旅:可能在周转。
史玉柱:这笔钱在不在?
张旅:800万库存不对,总部近期才发400万的货。
史玉柱:今年我们上电脑,如果制度跟不上,非做死不可,谁的责任,总要有人承担,如果引不起重视,会出现资产流失的高峰。
周良正:脑黄金超账龄的外欠货款超过3000万,分公司财务账能不能作为依据,要打一个问号。有的分公司的库存账,由库管替财务做,财务对仓库没有认真管理,分公司库实不符,如果这样管理,会出现很大问题。
张旅:我认为财务有问题,资料账上没有冲减。
周良正:没按手续办理。
张法兰:我认为没有错。
史玉柱:谁的错?王育的错?他一直不说话。
王育:脑黄金和电脑销售都捆绑在同一分公司内,不乱才怪。现在的问题是,催脑黄金回款就可以回款,催电脑回款也可以回款,一起催款,就发现问题了。
史玉柱:这个问题交给审计部门,没钱有货,没货有钱,不允许“烂账有理论”。我们的问题在于部门协调不好,下次不要在内部扯皮,扯皮拉筋会使机构腐烂。以后开会不能强调客现原因,我们强调成功率。
这次会议之后,巨人展开了清欠工作。在1995年7月10日之前,“********”的回款里,有超过三分之一都是清欠回来的钱。
而到了这个时候,巨人内部的问题已经不是清欠能够解决的了,管理的混乱和失控,财务上的烂账,都亟待解决。
随后,为了扭转市场上的被动局面,史玉柱决定实行脑黄金的“买断”,即通过让经销商以一个比较低的价格买断产品的销售权,以调动经销商的积极性,扩大市场份额,保证回款。
史玉柱的这个想法,遭到了巨人集团管理层不少人的反对。很多人担心,这样一来,在地方上就形成了经销商挑战分公司的局面,市场会更加混乱。但经过“烂账”一事之后,史玉柱对分公司已经不再信任。他的“买断”方式,实际上相当于甩开分公司来做市场。而且,虽然存在风险,但也会有相应的收益,史玉柱认为:“乱会乱,但市场比以前更扩大了,缩短经销环节。如果用户没有减少,产品的寿命也不会减少,乱与扩大市场,是正负之间的取舍问题。”
之所以冒这样的风险,真正的原因还是“********”几乎耗尽了巨人的资金。史玉柱在讨论“买断”问题的会议上说:“这次冒险实行买断,希望走一次钢丝,挽回一些损失。********造成的危机之一,是几千万上亿元广告费出现浪费,做了广告,回款跟不上,现在,我们必须争分夺秒出货,不然每过去一天,我们的广告力量就削减一天,所以……要找资金找利润堵上,眼前我们的经济状况是拿不出钱做下期广告。”
在这样的背景下,“买断”方案强行通过了。一共有10家左右的分公司实施了区域买断,由于市场价格不统一,形成了地区价差,串货的情况开始大量出现,受到冲击的分公司随即投诉,整个市场一片混乱。最终,1200万元的买断合同,真正的执行总额只有少的可怜的300万元。
第二节官司纷起
巨人集团这个时期官司不断,其主要标志是IPC诉巨人案和娃哈哈公司诉巨人案。IPC公司1992~1993年与巨人合作过一段时间,双方因对工业的态度有分歧而好聚好散,对IPC的一批由巨人代售的产品处理,当时双方约定产品继续由巨人出卖,因为价格的变化因素,对于这批产品的价值大家都没有谈,只是估计了一个大致数目就作结束,巨人以巨人大厦的副楼的相应面积抵偿,巨人大厦的交楼期到了,巨人大厦的副楼还未动工,IPC急了,一纸诉状将巨人告到了珠海中级人民法院,并以珠海东大房产公司作为担保提出诉有保全,按照法定程序,法院就把巨人集团的总部大楼给查封了,从此巨人集团就开始在被查封的大楼里度过其最后的岁月。
在巨人集团推出的一款名为“巨人吃饭香”的保健品的宣传册中,公然出现了“据说娃哈哈含有激素,造成小孩早熟,产生许多现代儿童疾病”的语句。这个广告致使娃哈哈儿童营养液在全国各地的销售量下跌,出现了1987年投产以来的第一次负增长,就连娃哈哈“大本营”杭州市的销售量也难逃厄运。截止到1995年12月31日,娃哈哈由此减少销售收入450万元,直接经济损失达700万元。
史玉柱的宣传似乎有些过了头,运用这种不恰当的类比方法只有一种结局:玩火自焚。于是一场关于不正当竞争的官司打响。
杭州市中级人民法院经审理查明:原告娃哈哈集团的产品“娃哈哈儿童营养液”经鉴定,不存在“含有激素,造成小孩早熟,产生许多现代儿童病”的问题。原告举证充分,经查证明所诉属实。
在杭州市中级人民法院的主持下,双方于1996年10月7日达成调解协议如下:
一、被告巨人集团承认有不正当竞争行为,给原告娃哈哈集团的商业信誉和商品声誉造成损害,愿意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二、巨人集团停止不正当竞争行为。在本案结束后,双方以新闻发布会形式,由巨人集团向娃哈哈集团赔礼道歉,消除影响。具体时间与方式双方另行商定。
三、巨人集团向娃哈哈集团赔偿直接经济损失人民币200万元,由巨人集团以相等价值的房产折抵。具体手续由双方按有关规定办理。
四、上述款项由巨人集团在1996年10月10日支付给娃哈哈集团。巨人集团向娃哈哈集团补偿其他费用190340元。
五、娃哈哈集团放弃其他诉讼请求。
1997年1月22日,巨人集团与娃哈哈集团在杭州联合召开新闻发布会,由巨人集团向娃哈哈集团公开道歉,并履行调解协议中赔偿娃哈哈集团经济损失的义务。
这一场风波无疑成为巨人陨落的又一标志性历史事件。有趣的是,在这次事件以后,史玉柱总结了民营企业的十三种“死法”,其中就有不正当竞争。尽管这次娃哈哈状告巨人的不正当竞争的确使得巨人大伤元气,但还不至于置巨人于死地。
第三节“后院”起火
巨人集团“后方”起火,并渐呈“燎原”之势。债主盈门,诉状频至。尽管那时从数目上看,巨人大约欠了4000多万的债务,这并不足以使人惊讶,因为对于大的公司而言,4000多万的债务不但不是个很大的数,而且它是现今供需关系体系下终端产品生产厂商流动资金组合的合理配置,是企业赢得对上游产品生产管理主动权的必然方式,它一点也不至于影响正常运作。但当你了解到实际情况后,你就会发现巨人的财务结构不合理之可怕性,可怕的不是数目,而是巨人不合理的财务结构。截止到1996年6月14日,发生的针对巨人的起诉案件已有49起,标的金额达2800万元。其中已结案3件,结案标的1300万元。
巨人的债权人多是小业主,小业主讨债的方式很简单:上门静坐,苦苦哀求不成就会转向破口大骂,托人说情马上又写信上告……这些事情差不多困扰巨人已达半年,在这个过程中不同地方的债主们逐渐互相认识了,于是发生了最可怕的事情:众多串通好了的债主们集体上门静坐。
事情发生在6月21日上午。这天一大早,一群人进到巨人总部大堂,在大堂左面的休息区的8张圆桌和大约32张圈椅上整齐地坐下,他们自带了整箱的矿泉水,提出一副打持久战的架式。
第四节厂家扣货
屋漏偏逢连夜雨,厂家自行扣货抛货无疑给已经危机重重的巨人雪上加霜。其一是生产厂家自行扣货抛货。虽然已有“三年还款、旧账挂起、新业务照常”的方案,但一部分企业根本不理会“三年方案”,再加上有一些已签协议的企业,因巨人资金紧张,连“三年方案”的每月1%都没法及时拿到,就开始采用极端的行为,他们就自行扣货,有些自身无货可扣的厂家就再次向法院起诉并提供线索进行“诉前保全”,最典型的例子是广州某厂向白云区法院起诉,并提出“诉前保全”,为了保全20多万元的欠款,法院一辆警车开到广州某制药厂,将仓库中的1000箱“脑黄金”查封。该制药厂一看在自己仓库中的巨人产品被法院封了,着急了,也一纸诉状提出“诉前保全”,将全部巨人加工产品封存。这个消息传得很快,在这两起事件的影响下,很多厂家紧张起来,有的法院甚至到销售公司封产品,并最终导至广州中级人民法院查封了巨人集团最大的仓库——广州黄埔大库。
广州法院的举措,为南海、顺德、东莞等的法院做了示范,这些法院也在债权人的鼓动下纷纷效仿。巨人的一位领导问南梅法院一个法官:何以至此?债龄并不长,何必用此极端手段,影响企业正常运作?法官回答说:“我们也不想这么做,说实话,在此前,我们也不敢这么做,巨人是知名企业,上面怪罪下来此责任谁担,但其他法院敢做,我们又为什么不敢呢?”
第五节媒体推波助澜
实际上,关于巨人集团的衰败,社会上早就传开了。从1996年底,巨人的员工停薪两个月、一批骨干陆续开溜,人们已有众多猜测。1月12日,史玉柱从外而归,遇到10余名债主登门讨债,危机终于爆发。当然,直接导火索源于正在兴建的巨人大厦。
面对债主的追讨,史玉柱承诺:“老百姓的钱我一定还,只是晚些。”虽然他是认真的,但话说得没有底气,因为巨人的产业已全面萎缩,资金供应断线,集团财务周转不灵,已无钱可还。老百姓急了。
跟随债主而来的若干记者,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将此事广为宣传。霎时间,更多的债主蜂拥而至,事情闹大了。当闻风而来的香港记者打探到巨人集团时,恰逢此时巨人员工补休假期,集团总部大楼只有几名保安游荡,大门紧闭,于是第二轮新闻冲击波又起。香港媒介大呼巨人破产了!12月15日,史玉柱将其中层干部全部集中于上海某空军学院,坦诚相告他遇到危机。来自全国100多个下属的有限责任公司经理明确获悉这是公司有史以来最大的“经济危机”,每一个人都很紧张。
面对新闻媒体40多天的围剿式的“轰炸”,史玉柱出奇地平静,没有主动去找任何一个记者,“我们的名声已经这样糟了,几乎是坏到了不能再坏的地步,还能怎样?”无奈的英雄!
尽管表面平静,史玉柱内心充满了危机感。欠债还钱,天经地义,尤其是欠个人的钱,而且不是一笔小数,可他已无钱可还,四处告贷也无结果,谁会救他,如何收拾残局?辉煌巳成过去,灯火阑珊处的英雄,等待他的将会是什么呢?无声无息中,一场更大的危机向他走来。
有人说,史玉柱运气不好。建巨人大厦恰好碰上中国加强宏观调控,紧缩银根,地产降温。此外,施工中打地基又碰上断裂带,珠海两次发大水又将地基全淹。开发保健品,又撞上全国整顿保健品市场,保健晶降温。其实,这只是外因。
至于内因,史玉柱承认两点:一是决策失误,摊子铺得太大;另一是管理不善,经营失控。如果从主观因素上再追问的话,史玉柱承认对宏观形势估计不足,巨人集团一帆风顺使他过于自信,头脑发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