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国大夫庞恭和魏国太子一起作为赵国的人质,定于某日启程赴赵都邯郸。
临行时,庞恭向魏王提出一个问题,他说:“如果有一个人对您说,我看见闹市熙熙攘攘的人群中有一只老虎,君王相信吗?”
魏王说:“我当然不信。”
庞恭又问:“如果是两个人对您这样说呢?”
魏王说:“那我也不信。”
庞恭紧接着追问了一句道:“如果有三个人都说亲眼看见了闹市中的老虎,君王是否还不相信?”
魏王说道:“既然这么多人都说看见了老虎,肯定确有其事,所以我不能不信。”
庞恭听了这话以后,深有感触地说:“果然不出我的所料,问题就出在这里!事实上,人虎相怕,各占几分。具体地说,某一次究竟是人怕虎还是虎怕人,要根据力量对比来论。众所周知,一只老虎是决不敢闯入闹市之中的。如今君王不顾及情理,不深入调查,只凭三人说虎即肯定有虎,那么等我到了比闹市还远的邯郸,您要是听见三个或更多不喜欢我的人说我的坏话,岂不是要断言我是坏人吗?临别之前,我向您说出这点疑虑,希望君王一定不要轻信人言。”
庞恭走后,一些平时对他心怀不满的人开始在魏王面前说他的坏话。时间一长,魏王果然听信了这些谗言。当庞恭从邯郸回魏国时,魏王再也不愿意召见他了。
看起来,谣言惑众,流言蜚语多了,的确足以毁掉一个人。随声附和的人一多,白的也会被说成黑的,这就叫做“众口铄金,积毁销骨”。所以我们对待任何事情都要有自己的分析,不要轻信谗言,被假象所蒙蔽。
谗言,词典的解释有两种,一是指诽谤的话,二是指挑拨离间的话。古往今来,屈原因谗言而被放逐,岳飞被秦桧所害等此类事例并非鲜见。谗言可畏,因此,我们要把“不信谗言”作为一种修养。良莠不分、是非不明的人,才会听信谗言;听信谗言,就会疏离别人、背离人心。不为谗言所动,是基本的道德素质反映,是成事立业的保证;反之,为谗言所动,不仅会给自己和他人的工作生活带来影响,也会贻害事业。
悟一下
谗言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一个爱听信谗言的人。如果一个人不分是非曲直,偏听偏信,谗言就成了一件致命的武器。
佛禅小故事
一偈也得道
释迦牟尼有个叫般特的徒弟,他生性愚钝,佛祖让500名罗汉天天轮流教他,可是般特仍然不开窍。佛祖把他叫到面前,逐字逐句地教他一首偈:“守口摄意身莫犯,如是行者得度世。”
佛祖说:“你不要认为这首偈稀疏平常,你只要认真学会这一首偈,就已经是不容易了!”
于是般特翻来覆去地就学这一偈,终于领悟了其中的意思。过了一段时间,佛祖派他去给附近的女尼讲经说法。
那些女尼早就听说这个愚笨的人了,所 以心中都不服气,她们想:“这样的愚笨之人也会讲经说法?”虽然心里是这样想,但是她们表面上仍然用应有的礼遇对他。
般特惭愧而谦虚地对众僧尼说道:“我生来愚钝,在佛祖身边只学得一偈,现在给大家讲述,希望静听。”
接着便念偈:“守口摄意身莫犯,如是行者得度世。”
话音刚落,众女尼便哄笑:“居然只会一首启蒙偈,我们早就倒背如流了,还用你来讲解?”
般特不动声色,从容讲下去,说得头头是道,新意跌出。一首普通的偈,说出了无限深邃的佛理。
众女尼听得如痴如醉,不禁感叹道:“一首启蒙偈,居然可以理解倒这种程度,实在是高人一等啊!”于是对他肃然起敬。
虽然般特只学会了一偈,可他学得精通并懂得运用,于是一偈也得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