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两只青蛙是好朋友。一只住在远离村庄的池塘里,另一只住在乡间小路旁的浅水沟里。
当它们约在一起晒太阳聊天时,住在池塘里的那只青蛙说:“我的朋友,你快搬过来跟我一起住吧,我那里水多清净,食物又丰富。”
“不,朋友,我们祖辈都住在那里,我舍不得离开。”
“可是,你住在浅水沟里人危险了,瞧,那么多马车从你家门口经过,你不觉得太吵了点么?”
“哈……哈……哈,吵?”住在浅水沟里的青蛙大笑起来,“我亲爱的朋友,那马车轮发出的吱吱声,在我听来是那么的美妙无比,有时我还把它当成催眠曲呢!”
“可是……可是,我觉得你还是应该搬出浅水沟……”
“不,我决不离开那里……”
后来有一天,浅水沟里的青蛙正躺在浅水沟里欣赏那由远而近的车轮声时,却不曾想马车的车轮刚好碾过浅水沟,把它给轧死在车轮下。
生活中有很多类似住在浅水沟里的青蚌这样的人,他们一旦认定了什么,便不顾实际情况而坚持自己的行为。在心理学上,这种过分固执就是偏执,而偏执往往容易把人生打成死结,最终伤害了自己,甚至也会伤害他人。
因此,在人的一生当中,如果有的问题想不通,就不要执著下去,要懂得变换角度,从另一个层面来考虑问题。换个角度思考,让你焦虑的问题也许就不成问题了。就像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那么通往幸福的路,一定也不止一条。如果此路不通,就要另寻别路,如果非要执著坚持,那么最终你也不会到达彼岸。
有人曾以“深山古刹”为题,请了三位画师作画。第一位淡墨浓笔画了深山、古寺的全景;第二位则画了丛山深林掩映的古刹一角;第三位却别出心裁地只画了一位老僧在山脚下汲水。稍加比较,第一幅画将“深山古刹”和盘托出,一览无遗;第二幅以一角暗示全景,似含蓄而实浅露;而第三幅似乎离题,但从老僧汲水于山脚,可以使人联想到深山中的古寺,耐人寻味。
第一位画师,受画题局限,按常规思路忠实完整地图解了题意,但因过于直露、规范而略显平淡。第二位画师,思路比较灵活,减弱了对直接的感性材料的需求,择取重点,并融入一定的想象,因而较之第一幅画多了些意味。然而全景之于一角,一角之于全景,前者是“加”,后者是“减”,这种加减习惯思考法,难以创造出全新的意境。第三位画师一反常规,换了个角度偏不从“古刹”上取景,任由联想自由地浮现,画了个汲水老僧,寓有于无,创造出一个独特的画面,取得了神奇的艺术效果。
人生也是这样,要学会创造性地生活,要学会转换角度思索问题。人活着不要墨守陈规,有时候在特定的环境中,老一套的规矩也许不好使,这就需要发挥创造性的思想,转换角度,以获得人生新的突破。
悟一下
偏执是人生路上的一大杀手,它会毁掉很多美好的东西。因此,很多时候,我们要学会停下来思考,进而转换思路,以打开新的局面。这才是明智之举。
佛禅小故事
谁先去洗澡
从前,普陀山有座庙,庙里住着一个老和尚和一个小和尚,他们师徒二人在寺庙中相依为命。
有一天,老和尚给小和尚出了一个问题:“一个爱清洁的人和一个不爱清洁的人一同从外面回来,是爱清洁的人先去洗澡,还是不爱清洁的人先去洗澡?”
小和尚搔了搔头皮,迅速地答道:“当然是不爱清洁的人先去洗澡,因为他身上脏得很。”老和尚看了看小和尚,不置可否。
小和尚以为自己回答得不正确,又马上改口说:“一定是那个爱清洁的人先去洗澡。”
老和尚问:“为什么?”
小和尚胸有成竹地说:“那还不简单,爱清洁的人有爱洗澡的习惯,不爱清洁的人没有爱洗澡的习惯,只有爱清洁的人才有可能去洗澡。”说完,小和尚等待师父的夸奖。
出乎意料的是,老和尚不但没有夸奖小和尚,还说小和尚没有悟性,小和尚更加莫名其妙了。
“两个都得去洗澡,爱清洁的有洗澡的习惯,不爱清洁的需要洗澡。”小和尚只有这样回答了。可师父的脸色告诉他,又错了。
小和尚只剩下最后一个答案,于是怯生生地回答:“两个都不去洗澡,原因是爱清洁的人很干净,不需要洗澡,不爱清洁的人没有洗澡的习惯。”
他刚说完,老和尚满意地说:“其实,你已经把四个答案都说出来了,但你每次都认准一个是正确的,你的答案是不全面的。因此,单单拿出一个都不是正确的答案。生活中这样的例子并不少见,尤其是在与人交往中,有时并非因为做得不对,而是没有全面地考虑问题。世界是丰富多彩的,一个问题并非只有一个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