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中,你要想让别人接受你的建议,你最好把自己的支持者扩大到三个人。因为,当三个人同时对一个人说一件事时,对方的立场动摇的几率就比较大。
说服别人或提出令人为难的要求时,最好的办法是由几个人同时给对方施加压力。能够引发同步行为的人数至少为3~4名。当两个人统一口径诱使某人采取求同行为时,几乎没有人会做出错误选择。如果人数增加到3人,求同率就迅速上升。效果最好的是5个人中有4人意见一致。人数增至8名或15名,求同率也几乎保持不变。
但是,这种劝说方法受环境的制约较大,在一对一的谈判中或对方人多时就很难发挥作用。当对方是一个人时,你可以事先请两个支持者参加谈判,并在谈判桌上以分别交换意见的方式诱使对方做出求同行为。
在纸牌游戏中,经常能看到这种现象。纸牌游戏一般由4个人参加,在游戏过程中如果时机成熟,有人会建议导入新规则或增加难度,同时也会有人提出异议。这时如果能拉拢其他俩人,三个人合力对付一个人,那么剩下的那个人会因寡不敌众而改变自己的主张,被多数的力量说服。
古代有一则这样的故事,庞恭要陪太子到赵国去做人质,庞恭对魏王说:“现在,如果有一个人说街市上有老虎,你相信吗?”,“魏王说:“不相信。”庞恭说:“如果是两个人说呢?”魏王说:“那我就要疑惑了。”庞恭又说:“如果增加到三个人呢,大王相信吗?”魏王说:“我相信了。”
庞恭说:“街市上不会有老虎那是很清楚的,但是三个人说有老虎,就像真有老虎了。如今赵国离大梁,比我们到街市远得多,而议论我的人超过了三个。希望你能明察秋毫。”魏王说:“我知道该怎么办。”于是庞恭告辞而去,而议论他的话很快传到魏王那里。后来太子结束了人质的生活,庞恭果真不能再见魏王了。
三人成虎的成语也由此而来,这种在社会群体中容易不加分析地接受大多数人认同的观点或行为的心理倾向被称为“3对1法则”。
其实在生活中,3对1法则起作用的地方是很多的。最典型的就是你和三个好朋友一块去买东西。当你们来到一家服装店,看到里面有各种款式不同的衣服。你相中了其中的一件红颜色衣服,对它爱不释手。而你的一位朋友却建议你买那件粉红色的衣服,并对你说它是如何如何的漂亮,这时你肯定会犹豫不决。当你咨询其他两位好朋友的意见时,她们也觉得是粉红色的衣服更好看。这时你心里已经偏向粉红色的衣服了,你肯定觉得她们都说粉色的漂亮,那一定是自己的眼光有问题,最终你会买那件粉色的衣服而不是红色的。
同时,3对1法则也强调了与人合作的重要性。今天的时代要求我们广泛的与他人合作,我们也只能适应时代的要求,没有人能够独自成功;唱独角戏,当独行侠的是不能成大事的。俗话说得好:“双拳难敌四手。”只有运用合力,善于合作,才能把工作做得更好。这个时代迫切要求我们每个人都具有合作能力。
相关小故事
三个臭皮匠,赛过一个诸葛亮
有一天,诸葛亮到东吴做客,为孙权设计了一尊报恩寺塔。其实,诸葛亮是想掂掂东吴的分量,看看东吴有没有能人造塔。那宝塔要求很高,单是顶上的铜葫芦,就有五丈高,四千多斤重。孙权被难住了,急得面黄肌瘦。后来寻到了制匠,但却没有做铜葫芦模型的人,便在城门上贴起招贤榜。时隔一月,仍然没有一点儿下文。诸葛亮每天在招贤榜下踱方步,高兴得直摇鹅毛扇子。
那城门口有三个摆摊子的皮匠,他们面目丑陋,又目不识丁,大家都称他们是臭皮匠。他们听说诸葛亮在寻东吴人的开心,心里不服气,便凑在一起商议。他们足足花了三天三夜的工夫,终于用剪鞋样的办法,剪出个葫芦的样子。然后,再用牛皮开料,硬是一锥子、一锥子地缝成一个大葫芦的模型。在浇铜水时,先将皮葫芦埋在砂里。这一着,果然一举成功。诸葛亮得到铜葫芦浇好的消息,立即向孙权告辞,从此再也不敢小看东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