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你不可不知的80个心理定律
14900700000063

第63章 光环效应

◇当你对一个人产生好感时,此人身上就好像出现了奇妙的、理想的光环。

所谓的“光环效应”,就是在人际交往中,人身上表现出的某一方面的特征,掩盖了其他特征,从而造成人际认知的障碍。这种爱屋及乌的强烈知觉的品质或特点,就像月晕的光环一样,向周围弥漫、扩散,所以人们就形象地称这一心理效应为光环效应。

光环效应最早是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桑戴克于20世纪二十年代提出。他认为,人们对人的认知和判断往往只从局部出发,像日晕一样,由一个中心点逐步向外扩散成越来越大的圆圈,并由此得出整体印象。

据此,桑戴克为这一心理现象起了一个恰如其分的名称——“晕轮效应”,又称光环效应。其特点即以偏概全,在对不太熟悉的人或者有严重情感倾向的人进行评价时,这种效应体现得尤其明显:一个人如果被标明是好的,他就会被一种积极肯定的光环笼罩,并被赋予一切都好的品质;如果一个人被标明是坏的,他就被一种消极否定的光环所笼罩,并被认为具有各种坏品质。

在日常生活中,光环效应随处可见。比如有些小青年穿着打扮花哨、怪异,上了年纪的人就会看不顺眼,就会觉得他是没出息的败家子;年轻人选择恋人,往往很看重外表,全然不考究人的内心,从而做出错误选择。总之,光环效应是一种认知偏见,对人们的人际交往以及生活中的许多方面有较大的不良影响,因此我们应尽量的避免和克服这种效应。

当你对一个人产生好感时,此人身上就好像出现了积极的、美妙的、理想的光环。由于这种光环的照射,此人外貌、心灵上的缺点就会被忽略,更甚者你会主观地赋予他很多本不具有的美好品质,正所谓“情人眼中出西施”。

热恋中的男女,往往觉得对方是这个世界上最美的、最帅的、百里挑一的,可能结婚之后才会感叹:“当初我怎么就没发现这家伙这么多毛病呢?”正如莎士比亚曾经感叹的“恋人和诗人都是满脑子的想象”——纤细瘦弱说成“苗条匀称”,脸色苍白称为“洁白无瑕”,体态肥胖成了“丰满健壮”,脸上黑痣也叫做“美人痣”。

其实,光环效应就是“以偏概全”,是一种评价偏见,甚至会达到“爱屋及乌”的程度。比如,所谓的“追星族”或称“粉丝”,常因喜欢某位流行歌星或影星的某一特征而盲目模仿。模仿明星的发型、胡须、穿着,整容模仿明星的长相,甚至不惜代价去搜集歌星使用过的物品。光环效应也常常成为人们行骗的工具,比如有些人刻意把自己打扮成某个人的外表,从而行骗,屡屡得手。

名人效应也是一种典型的光环效应。不难发现,拍广告片的多数是那些有名的歌星、影星,而很少见到那些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因为明星推出的商品更容易得到大家的认同。一个作家一旦出名,以前压在箱子底的稿件全然不愁发表,所有著作都不愁销售,这都是光环效应的作用。

企业之所以能让自己的产品为大众了解并接受,一条捷径就是让企业的形象或产品与名人相粘连,让名人为公司做宣传。这样,就能借助名人的“名气”帮助企业聚集更旺的人气。要做到人们一想起某位名人就想起与之相连的某公司产品。

相关小故事

普希金之死

俄国著名的大文豪普希金恐怕无人不知,但他却英年早逝,都是光环效应惹的祸。

普希金狂热地爱上了当时被称为“莫斯科第一美人”的娜坦丽,并和她结了婚。但他们之间的思想、志向、道德、情操,那简直是天壤之别。普希金致力于俄罗斯文学事业,娜坦丽却一味追求着跳舞、交际,陶醉于灯红酒绿、纸醉金迷的腐朽生活。而对普希金孜孜以求的文学事业却丝毫不感兴趣,不管也不问。

有时,当普希金写下一首好诗,兴奋得情不自禁地朗诵给她听,让她分享自己的创作喜悦时,娜坦丽却用手捂住耳朵,大声地嚷叫“讨厌”、“我不愿意听”!

为了满足妻子无止境的挥霍、享乐,普希金不得不向别人借债,又不得不在一个时期内把自己的全部精力花在妻子所赴的宴会、跳舞厅内,以及上层社会的庸俗交际中。这弄得他筋疲力尽,债台高筑,整天闷闷不乐,苦不堪言。最后还为她决斗而死。

娜坦丽的漂亮蒙蔽了普希金的双眼,他觉得一个漂亮的女人也必然有非凡的智慧和高贵的品格,可是他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