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你不可不知的80个心理定律
14900700000004

第4章 期望定律

◇如果一个人有自信心,对自己怀着期望,他就会朝着自己期望的方向发展。

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在1966年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他设计了一些实验,试图证明实验者的偏见会影响研究结果。在其中有一项引人注目的研究中,罗森塔尔及其同事要求老师们对他们所教的小学生进行智力测验。

他们告诉老师们说,班上有些学生属于大器晚成者,并把这些学生的名字念给老师听。罗森塔尔认为,这些学生的学习成绩可望得到改善。事实上所有大器晚成者的名单,是从一个班级的学生中随机挑选出来的,他们与班上其他学生没有显著不同。

可是当学期之末,再次对这些学生进行智力测验时,他们的成绩显著优于第一次测得的结果。这种结局是怎样造成的呢?罗森塔尔认为,这可能是因为老师们认为这些大器晚成的学生开始崭露头角,予以特别照顾和关怀,以致使他们的成绩得以改善。这就是“期望定律”。

期望定律一般被广泛应用在管理过程中。比如,管理者相信下属,并给对方一定的期许,对方往往就会按照上司期许的目标奋进。同样,老师注意在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中表现出对学生的充分信任,并给予学生更多的肯定与鼓励,使学生树立起极大的学习信心,往往就能获得理想的教育效果。

以教学管理为例。不同的学生,其发展现状及发展潜力都是不一样的。老师如果高高在上,居高临下,以成人的要求、特优生的标准看待一般的学生,看到的永远只能是一无是处的学生。在这种情况下,是做不到对学生真诚期待的。如果老师真能蹲下身子看一看,那学生在老师的心目中就会变得高大。有了这种感觉,老师对学生的肯定、鼓励就会发自内心,对他们的期待就会非常真诚,学生自然就能从老师的言谈举止中感受到这种真诚。

有一位年轻的女实习老师在接手一个班级的管理工作时,这个班的班主任对这位实习老师说:“班里有一位特别调皮捣蛋的孩子,上课经常不认真听讲,脑子很笨,考试经常拖全班同学的后腿。”这位实习老师上课时特别注意了一下那个所谓的“笨孩子”。她发现这个孩子总是一个人坐在角落里,闷闷不乐。

于是,她走过去对这个孩子说:“我刚才听你们班主任老师说你是一个聪明的孩子,只要你肯努力学习,你就能成为咱们班最优秀的学生。”这个孩子听了实习老师的话,眼里闪出一丝光亮,后来他努力学习,刻苦钻研,成绩节节提高。

半年后,当那位年轻的实习老师来学校执教时,这位调皮的孩子果然成了班里的学习尖子。连他以前的班主任对他的变化也感到惊奇。

学生都是有个性的,其发展的能力、方向都不完全相同,对于同样的问题,或是同样的结果,放在不同的学生身上,其价值是不一样的。就是在同一个学生身上,老师如果换个角度想一想,也会发现学生还真是那么出色。

因此,老师必须为学生搭建展示自己的平台,让学生在这些舞台上大显身手,这样,学生的才能就能充分地展示出来。老师对学生的认识更深一层,对学生就会增添更多的欣赏与喝彩,减少轻视与指责,老师的一言一行中就会充分流露出对学生的信任。

期望定律可以被广泛应用在生活中的各个方面。例如,当你对一个人期望较高,总是给对方鼓励时,对方就可能成为你所期望他成为的那种人。当你对自己没信心时,不妨给自己一个期许,并给自己足够的信心和勇气,朝着这个目标不断地前进,最终你取得的进步连你自己都会惊叹不已。

相关链接

一个令人沉思的小实验

一个学校派出10位老师来做实验。给每个老师分配一组学生,他们被告知,这群学生事前经过“测试”,有一半的学生智力超群,其他一半学生则是普通智商。半学期下来,实验者对学生进行了测试,测试结果显示,被“测试”过的学生中,“智力超群的”明显比“智商普通”的优秀。当然这是老师预料中的结果。

但是最后,老师们被告知,这群学生事前根本没有被测试过,没有智商上的差别。那么唯一的区别在哪里呢?唯一的区别在于老师的期望值。

老师们有时意识不到他对某些学生做了一些不同的事,也许老师只是抚摸了“智商超群”的学生的头,也许多给了他一个鼓励的眼神,也许对他的微笑更灿烂一些。但在学生眼里,意义却很大。如果学生觉得老师对自己的期许高的话,学生就会觉得自己的潜能高;如果学生觉得老师对自己的期望低的话,这个学生就会觉得自己的潜能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