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正直能干的人进入一个混乱的部门可能会被吞没,而一个人无德无才者则很可能会将一个高效的部门变成一盘散沙。
酒与污水定律是指,如果把一勺酒倒进一桶污水中,你得到的是一桶污水;如果把一勺污水倒进一桶酒中,你得到的还是一桶污水。
几乎在任何组织里,都存在几个令人头疼的人物,他们存在的目的似乎就是为了把事情搞糟。他们到处搬弄是非、传播流言、破坏组织内部的和谐。最糟糕的是,他们像果箱里的烂苹果,如果你不及时处理,它会迅速传染,把果箱里其他苹果也弄烂。“烂苹果”的可怕之处在于它那惊人的破坏力。
黄帝时的大隗是一个很有治国才能的人,黄帝听说了他的才干,就带领着方明、昌寓、张若等六人前去拜访。在具茨山下一条山沟里,七个人都迷了路,见旁边有一位牧马童子,就问他知不知道具茨山。牧马童子说:“知道。”又问他知不知道有一个叫大隗的人?牧童说:“知道。”然后把情况都告诉了他们。黄帝见这牧童年纪虽小却出语不凡,就问他:“你懂得治理天下的道理吗?”牧童说:“治理天下跟我这牧马的道理一样,唯去其害马者而已!”
连古代一个小小的牧童都知道要想让马群团结起来,就应该除掉害群之马。作为现代人,我们更应该把这种道理应用到生活中,让它服务于我们的生活。
其实,酒与污水定律在我们的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它可以指导我们解决很多难题。例如,它可以指导一个领导者管理自己的组织。组织系统往往是脆弱的,是建立在相互理解、妥协和容忍的基础上的,它很容易被侵害、被毒化。
破坏者能力非凡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在于,破坏总比建设容易。一个能工巧匠花费时日精心制作的陶瓷器,一头驴子一秒钟就能毁坏掉。所以,只要有一头“驴子”存在,即便有再多的能工巧匠,也不会有多少像样的工作成果。如果你的组织里有这样的一头驴子,你应该马上把它清除掉;如果你无力这样做,你最起码应该把它拴起来。
在我们中国也有很多谚语能表明这个道理。例如,“一只老鼠坏了一锅汤”这句谚语。这句谚语的起因大约是某人刚烧好了一锅汤,打开锅盖正准备享用的时候,一只小老鼠不知从何处冒出,也许是喝多了,一不小心掉入了锅中。在热水浴中,稀里糊涂地去见了上帝。此人目睹了这一现状,汤自然是不能再喝了,只好倒掉。在倒掉的过程中,恰遇一路人,问:“这么好的汤,倒掉做甚?”此人回答:“唉,一只老鼠坏了一锅汤。”由此可以看出,一个人的行为也可以影响一个团体。
酒与污水定律还可以应用到交朋友上。在人际交往中,应该注意远离哪些给自己带来不好影响的人。任何事物都不是无懈可击的。物质是这样,不用说,人的道德修养也是如此。如果你接触美好的事物或品质优秀的人,就有可能由于耳濡目染而不知不觉受到陶冶,不自觉地接受“真、善、美”的世界观,而自身成为一个优秀的人;但如果你置身于一个“假、恶、丑”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自己或多或少地受到坏的影响,这就是近墨者黑。
年轻人尤其应当如此。因为年轻人思想单纯,阅历浅,经验少,辨别是非的能力还不强,但这时候思想敏锐,容易接受新鲜事物,容易被着色,所以更要提高警惕。年轻人应争取多接触一些美好的事物,多熏陶自己,注意防微杜渐,坚决摒弃丑恶的东西。
相关小故事
职场小故事
四只狮子共同搬运一块长方形的石板。其中A狮兢兢业业,出力出汗,一心要完成搬运任务;D狮从一开始就没有出力,但是装作很卖力的样子,嘴里还高喊着号子;B狮和C狮则是随大流者,它们的出力的程度完全取决于上级领导的态度。
于是,这块石板能不能正常搬运,就要看B、C究竟是学习A,还是模仿D。一般来说,由于A狮出力受累,而D狮比较悠闲,那么B、C两只狮子会本能地模仿D狮,石板当然会砸下来。
当然,如果在这个过程中加入管理者介入的因素,结果会有所不同,但是向哪个方向发展,则完全要看管理者的介入表现。
如果管理者不仅在口头上大力弘扬A的精神,而且在实际工作中重用A、提拔A,那么B、C就会向A学习,至少不会偷懒,不敢模仿D。这样,即使D不出力,那块石板也能顺利地搬运到目的地。
可是如果管理者仅在口头上表扬A,而实际上重用提拔的是D,甚至连口头上也没有表扬A,而是表扬D,那么B、C就会模仿D。这样,即使A还在用力,但是B、C、D都松手了,石板仍然会砸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