裘沛然:大方复治法
本法是广集寒热温凉气血攻补于一方,治疗某些病机表现为气血同病,病邪深痼,寒热虚实兼夹的病证。《素问·至真要大论》说:“奇之不去则偶之,是谓重方。偶之不去,则反佐以取之,所谓寒热温凉,反从其病也。”经文提示:对复杂病证,单用奇方或偶方不能奏效时,应采用重方或反佐法治疗。大方复治法就是“重方”和“反佐法”的综合疗法,是法所用药味多,药性寒热温凉补泻兼容,运用恰当往往具有奇特的功效。
唐许胤宗曾批评当时医家“多安药味”的陋习,“譬如于猎,多发人马,空地遮围,或冀一人偶然逢也”。元·朱丹溪也曾对局方中某些药味繁多,处方杂乱的方剂,作过抨击,好比猎者“广络原野,冀获一兔”一样。后来,清·叶桂也有“假兼备以幸中”之说以鞭挞并世医流。这些医家,指斥一些时医的无的放矢,滥用繁杂之陋习,是很有道理的。但是,裘氏认为,临床组方遣药,主要从病情的实际需要出发,古人有七方八剂之分,大小奇偶缓急复方各有其适应范围。从临床实际情况看,某些疑难病证往往有多种病机错杂为病,属纯虚、纯实、纯寒、纯热者较少,治疗若仅偏执一端,收效不够理想。《千金要方》、《外台秘要》中有针对复杂病情而设的一些组方繁杂、药味多至数十种,熔寒热补泻于一炉,制方之奥妙无穷的大方。裘教授经过多年临床实践的尝试和探索,体会到“大方复治法”对某些疑难危重病证的治疗,确有意想不到的疗效。
早年曾治一痢疾危症,患者一日痢下数十次,赤白相杂,腹痛,里急后重,病延二旬,中西医历治无效,已不能进食,神识昏糊,脉微欲绝,四肢厥冷,痛痢不止,其病已濒危殆。裘教授看后处方,用党参、黄芪、桂枝、附子、补骨脂、白术、甘草补气温肾,黄连、石膏、黄柏、白头翁、金银花清热燥湿,阿胶、熟地黄、当归补血,大黄、枳实、川厚朴攻下,诃子、石榴皮收涩,龟甲、鳖甲滋阴。一般医者认为这是一张“杂乱无章”的大方、复方。病人服上药后,次日即痢止神清,腹痛亦除,脉转有力,胃思纳谷,仅2剂而病痊。如此捷效,实料所未及。人身之病变化无穷,岂可以一法应无穷之变?立方遣药并不拘泥于药味之多寡,主要在于契合病机。大方复治法并不是杂凑的方法,其中实寓有巧思及严密的配伍。如治疗慢性肾炎、慢性肾功能不全,补气摄精,祛毒利湿,本病绝非水肿一证所能概括,多有表里夹杂、寒热错综、虚实并存,《内经》原有“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之说,而邪之所蕴,其气更虚,“虚之所在,受邪之地”。如果正气不能驱邪,也可反从邪化,故津液酿成湿浊,血滞导致瘀血,出现正气愈虚则邪气愈实的情况。故慢性肾炎的病机可概括为:脾肾气血亏虚和风邪、水湿、热毒、瘀血相夹杂,是其基本特点。治疗大法:表里合治、寒热兼施、利涩同用、补泻并投,选用羌活、白芷、紫背浮萍、苍耳草、蝉蜕、黄芪、黄柏、漏芦、半枝莲、生白术、生甘草、仙灵脾、土茯苓、黄芩等药物,对慢性肾炎因感冒而急性发作者,有一定疗效。方中既有辛散祛邪之品,又集解毒、泄浊、健脾、利水诸药。其中羌活一味,入太阳、少阴二经,与黄芪相伍,对预防感冒效胜玉屏风散。现代研究证明,辛散祛风药如蝉蜕、苍耳草、白芷等,不仅可疏解表邪,且能调整机体的免疫功能,有抗过敏作用,对减轻或抑制感染后变态反应性损害,消除蛋白尿等有一定作用。
故即使表邪已解而蛋白尿未除者,仍可沿用一段时间,其与解毒泄浊、健脾利水药相合,可表里双解,标本兼顾,相得益彰。寒热兼施:选用生熟地黄、巴戟肉、肉苁蓉、茯苓、黄芩、龙胆草、炮附子、肉桂、生姜、大枣、黄柏、知母、仙茅、仙灵脾等药物,治疗慢性肾炎高血压患者,呈阴阳两亏,上盛下虚之证。实践证明,寒热兼施法不仅可改善临床症状,而且对改善肾功能有一定帮助。利涩同用:选用生薏苡仁、茯苓、猪苓、汉防己、大黄、玉米须、生白术、半枝莲、白花蛇舌草等,与覆盆子、金樱子、五味子、乌梅肉、补骨脂、楮实子、牡蛎等相配伍,适用于慢性肾炎混合型者。裘氏在治疗过程中体会到,不独固肾涩精方药对控制蛋白尿有效,即使是清利水湿的玉米须、猪苓、茯苓等,也有消除蛋白尿的功效。这可能是邪去则正安,水湿不除则肾气不能化精,精气流失也就难以控制。因此,通利水湿与固摄肾精,两者不可偏废。补泻并投:慢性肾炎经过较长时期的病理演变,正气衰惫,邪气留恋,水湿痰瘀滞留更甚,出现氮质血症。临床出现正气不支,浊邪弥漫之势,严重的还可出现动风之证。故治疗必须融补益脾肾气血阴阳和攻泻湿浊、水气、瘀血于一炉。裘教授常选用黄芪、党参、巴戟肉、仙灵脾、黑大豆、炮附块、干姜、黄柏、土茯苓、泽泻、牡蛎、生大黄、白花蛇舌草、半枝莲、漏芦、白蔹、益母草、丹参、桃仁、红花等,一般用量偏重,中病减其制。本病至此,已入险途,应引起注意,以上各法,可参考应用,不可拘执,方不致以偏概全。
茹十眉:重用全蝎抢救险症
蝎,古方用尾,缘此虫之力全在尾,其尾部集中一种类似蛇毒成分中的神经毒的蛋白质。茹氏认为:高热抽搐、角弓反张及脑症状明显时用药,首推全蝎;危重之候,则以蝎尾为优,研末吞服为佳;俟缓解之后改用全蝎。用蝎,全取其毒,捕捉后经盐水渍,清水漂,毒性减低,势必影响疗效,为此全蝎以不渍漂为好。多年经验说明,服大量全蝎后,除个别有皮肤溃烂,未见有其他严重中毒反应。若皮溃者用忍冬藤、绿豆衣、生甘草之属解之,2~3剂即消。
张子琳:生熟地黄丸治眼眶痛
子琳先生,一生精于岐黄,性情平和,致力佛学,禅理精深。先生手制数十方剂,疗效诚高,其用生熟地黄丸治眼眶痛,即为其一。生地黄、熟地黄、甘菊、石斛、枳壳、防风、牛膝、羌活、杏仁。夫眼眶痛,病属肝经,其症见光则痛。本方滋肝养血,理气疏调,张氏曾临证使用多年,确效。
黄一峰:鼻渊散外用治鼻窦炎
一峰先生,苏门之老医,其以胃肠病见长,曾传一方治鼻窦炎甚效。
土藿香15克、苍耳子15克、青木香15克、鱼脑石15克、辛夷15克、鹅不食草9克,共研细末用棉花包,塞鼻外用。
谢海洲:健肾荣脑汤治颅脑损伤后遗症
方剂组成:紫河车9克,龙眼肉9克,桑椹15克,熟地黄12克,当归9克,丹参12克,赤、白芍各9克,太子参9克,茯苓6克,远志9克,石菖蒲9克,郁金12克,生蒲黄9克。紫河车甘咸而温,为血肉有情之品,大补气血,填精益髓,故以为主药,合归、地、芍三味补血养血之力尤甚;参、芪健脾益气,取阳生阴长之义,生津之功更著;龙眼肉、桑椹养血健脾;丹参、远志养血宁心;石菖蒲、郁金行气解郁开脑窍;赤芍、蒲黄活血化瘀通脉络。是以阴阳气血双补,气血生长则能化精,精足则脑髓充;活血通络则瘀去,瘀去则新血生,脑络通则神自明。偏于阴虚者,合用地黄饮子;偏于络脉瘀阻者,合用桃红四物汤。常习用桑椹、黑芝麻、女贞子、菟丝子、枸杞子、熟地黄、山萸肉、何首乌、核桃肉等以填精补脑;苏木、刘寄奴、鬼箭羽、土鳖虫、牛膝、续断、骨碎补、泽兰、自然铜、鸡血藤等针对外伤之病因而随方加入。谢氏曾经治一男孩,陈某,13岁,北京市怀柔悬下花园村人。于1976年10月20日下午被坏人用木棒击中头部,当即局部隆起10平方厘米球形血肿包块,意识丧失,深度昏迷,肌肉松弛,呼吸表浅,脉息微弱。经某医院急救,开颅术后,脱离危险期出院。同年11月19日来诊。其母代诉:头痛如劈,语言謇涩,睡眠不宁,易惊易醒,时恶心干呕,纳差食少,瘫软无力,不能步履,需人背负。查患儿面色苍白,表情呆滞,神痴不语,气息微弱,舌淡苔滑,尖微红、边有瘀斑,脉沉细稍滑略数。证属肝肾不足,脑髓空虚,兼有气滞血瘀。立补益肝肾,充髓荣脑,佐活血化瘀法。投健肾荣脑汤加祛瘀通络之品。守其方,偶随兼证稍加进退,调治十个月而愈。颅脑损伤后遗症病情重,疗程较长,守方尤为重要。认证准确,要恪守不移,切勿浅尝辄止。待病情基本恢复后,嘱服成药,加桑椹膏、复方灵芝片等,或在健肾荣脑汤基础上据证而设,权宜而变,配成丸方,以巩固疗效,是谓有权有变,才能善始善终。
岳美中:黑白丑治偏食
黑丑、白丑各等份,上药炒熟,碾筛取末,用时以一小撮药与糖少许喂服。此方为岳氏老友高聘卿所传,屡经投用,效如桴鼓。
吴佩衡:使君子壳治使君子仁中毒
吴先生生前,云南谓为“吴附子”,治病多用附子。诚有独到经验。其用使君子壳治使君子仁中毒,颇具巧思。病例:张某,四川人,住昆明市,有子10岁,常患蛔虫腹痛,面黄肌瘦。纳呆食少,夜卧常咬齿流涎。其在药店购得使君子60克与子服食,意欲驱杀蛔虫。然不知该服何许剂量,随其子剥去外壳而食之。因使君子仁,其味香甜,小儿于一日内服食达30克之多,遂发呃逆不止,连声频频而作,心烦欲呕而不思饮食,无法止住,来院求治。早年从师习业,曾闻师言,服使君子仁致呃逆作呕者,其壳可解。当即介绍此法以试之。病孩返家后,照法用使君子外壳30克,煎汤与其子服,一日内连服数次,次日呃逆得除。
魏长春:乳儿病治乳母
魏氏曾说:治疗乳孩病,应注意查询乳母的健康情况,须了解其对乳孩疾病的影响。曾治林姓男孩,患吐乳症,经儿科治疗无效。当时视其面容,手关纹与脉搏都正常,唯舌苔色稍白厚,按其胸腹灼热,形似食滞,但吸乳吃食正常,食后片刻剧吐,吐尽始止。后询问其母,知乳孩出生以后,即由乳母哺养,近因原来乳母患病归家,更易数人,现在所哺乳母,年青乳多,初哺几天安和,近旬日来,始患吐乳症。据此,乃对其乳母进行诊察,形容如常,无寒热,稍有头痛、尿热,诊脉弦数,舌质红糙。询其有否患过何病?答无。但以舌脉来看,必有血分蕴藏毒火未发,进一步询其爱人健康情况,最后告知“有毒”,并悉前所生小孩,亦因毒漫全身溃烂而死,乃处乳儿以三黄解毒汤,生大黄、黄连、黄芩各3克,连服旬日,以清内毒;并易乳母,遂呕吐痊愈。又治一小孩,发热,用清热解毒药后,不但热未退,反增呕吐,经追询其母健康情况,知素有气管炎症,近日高热,咳嗽,卧床不起,乃予以诊治,脉象滑数,舌红苔黄,治以麻杏石甘汤加味,二剂后,热退气平,乳母病瘥,乳孩病亦转愈。
胡建华:火归饮治口疮
以“火归饮”为主方,临床辨证加减,治口疮反复发作,热毒炽盛,阴伤不甚者,加知母、黄柏、板蓝根等,以助清热解毒之功;热毒已泄,阴虚为主者,加石斛、黄精等,以增滋阴填精之力。如一35岁男性,反复发作口疮3年,每经清热解毒,滋阴降火等治疗仅有小效,但数周后口疮又起,症见口腔及舌黏膜有3处疮口,大如黄豆,小如米粒,色淡红而表浅,疮周红肿不甚,伴心烦口渴,夜寐不酣,头晕腰酸,梦遗,舌质红绛,苔少,脉细数,证属热毒已解,肾阴耗伤,火不归原,拟滋阴补肾,引火归原。处方:生、熟地黄各15克,龟甲10克(先煎),珠儿参10克,玄参10克,肉桂3克(后下),龙骨、牡蛎各30克(先煎),细辛3克。共加减调治二月,口疮由此而愈,不再复燃。
对于口疮久溃不敛,阴损及阳,阴阳两虚者,常以“火归饮”去珠儿参、龙骨,加附子、升麻等。如一65岁男性,口腔颊黏膜处有两个约黄豆大小疮口,溃烂3年未愈,呈灰白色,疮周无红肿,疮较深,疼痛甚,伴面色白,精神萎顿,形寒肢冷,头晕耳鸣,口渴多饮,舌质淡胖,苔薄白,脉沉细,阴损及阳,下元亏虚,拟补肾填精,温阳固元。予熟地黄30克,龟甲10克(先煎),炮附子10克,肉桂6克(后下),升麻10克,牡蛎30克(先煎),细辛4.5克,加减调治2月,真元未复,再予肾气丸续治3月,终使久溃之疮生肌收口而愈。
若为肾虚血瘀而致口疮反复或久不愈者,常以“火归饮”加生黄芪、益母草、丹参,以益气活血,祛瘀生新,托毒生肌。如治某20岁女性学生,患口疮2年余,此起彼伏。诊见疮口深陷如坑,疮周色红带紫,压之不褪色,疮痂色黑,疮口疼痛,便干溲黄,口渴,月经不调,经期血块,小腹胀痛,舌质暗红,边有瘀滞,苔薄黄,脉细涩。证为肾精亏损,瘀热内蕴,法当补肾填精,化瘀清热。处方:生、熟地黄各15克,龟甲15克,牡丹皮、知母、玄参各10克,肉桂3克(后下),龙骨30克(先煎),细辛3克,益母草15克,生大黄6克(后下)。药后3天,月经来潮,多为血块,小腹胀痛顿消,二便转调,疮痂脱落,疮周红紫消退,疮口疼痛除,舌脉从前。瘀热有清之象,原方去牡丹皮、生大黄,加当归10克,生黄芪30克,续进3周,生肌收口而愈,舌脉转常。再予前方加减调治2月,经水转调,口疮再未复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