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名中医治病绝招
14899100000047

第47章 外科(15)

病例:周某,女,46岁,1995年1月初诊。1994年10月发现乳房肿块,在本市某医院钼钯摄片诊断为右乳纤维腺瘤,双乳小叶增生。现乳房疼痛较剧,经前尤为明显,月经紊乱,无乳房癌家族史。检查:右乳外下有肿块,大小3厘米×2.5厘米,边界清,活动度大,触痛明显,表面光滑,两乳外上象限亦可触及大小不等的结节状肿块数十个,质地部分偏硬与皮肤无粘连,两腋下未触及肿大淋巴结。脉濡,苔薄腻。证属肝气挟痰瘀凝滞,治宜调摄冲任,理气化痰,活血。处方:仙茅9克,仙灵脾30克,肉苁蓉12克,鹿角片12克,山萸肉9克,当归12克,益母草30克,山慈菇15克,海藻30克,三棱12克,莪术30克,桃仁15克,丹参30克,泽兰9克,制香附9克,广郁金12克。服药1月余后,乳房疼痛明显减轻,结块变软,右乳下象限纤维腺瘤肿块缩小至2厘米×1.2厘米,续服上方2月余,接诊,乳房疼痛已除,纤维腺瘤肿块消失,小叶增生肿块亦减小,月经正常。

夏少农:甲亢1、2方治甲状腺功能亢进

多数“甲亢”患者伴有甲状腺肿大或结节肿块及消谷善饥、形体消瘦之症,故属中医“瘿瘤”及“中消”范围。一般多用化痰、软坚、消散瘿瘤之法来治疗本病,但往往效果欠佳。夏氏通过几年临床实践,对56位“甲亢”病人,进行了细致的辨证求因,认为乏力、自汗等属于气虚;口干、烦热、心悸、震颤及善饥等属阴虚火旺;甲状腺肿大及肿块属痰凝气滞。可用益气养阴为主,化痰疏气为佐的治则。其结果治愈率达32.1%,总有效率达96.4%。甲亢1方:黄芪30克,党参20克,鳖甲15克,龟甲12克,何首乌12克,生地黄12克,白芍12克,淮山药12克,夏枯草30克,制香附12克,适用于一般甲亢病人。甲亢2方:黄芪30克,党参15克,淮山药12克,白芍12克,鳖甲12克,焦建曲12克,白术15克,余粮石30克,夏枯草30克,制香附12克,适用于甲亢伴大便溏薄的病人,此乃属脾阳受损,故在1方中减少养阴药而增加健脾阳药物。在便溏已止而次数尚多者可在甲亢1方中加白术20克,炮姜3克,建曲15克治之,待脾阳得健,大便正常后则改用甲亢1方。

病例:俞某,女,32岁,神疲乏力,心悸气短,消中善饥,口渴烦热,131I吸碘试验增高,基础代谢+30%以上,某医院诊断为“甲亢”,曾用甲巯咪唑(他巴唑)等治疗无效。来曙光医院中医外科门诊,用甲亢1方治疗半年余,症状消失,吸碘及基础代谢正常而恢复工作,随访8年,未见反复。为了进一步探讨中医中药治疗“甲亢”的作用原理,夏氏本人曾与上海中医学院生化教研组同志一起进行了研究,认为此病气阴两虚、阴虚火旺之火,又可分心火、肝火、胃火三类;使阴损及阳,脾阳不健而致大便溏薄,次数增多。这一阴虚之中兼有脾阳受戕的症状,在生化试验上可找到依据;在治疗其便溏症状方面,发现炮姜、白术与香连丸合用有很好的疗效。在此期间,又治疗了50例甲亢病人,取得了更好的疗效。

柏连松:“双线切挂”治肛病

治疗高位复杂性肛瘘应以彻底治疗、保护肛门功能为主旨,高位复杂性肛瘘是肛肠外科手术的一个难点,还存在着许多问题:①复发率高,复发的原因是未找准内口和清除干净原发感染病灶。②并发症后遗症较多,其中最严重的是损伤肛门外括约肌深部及耻骨直肠肌引起的肛门不完全失禁和完全失禁,以及由于肌肉断开引起的肛门向前移位变形,肛门直肠弯曲消失而引起的黏膜及直肠脱出,大面积瘢痕引起的直肠狭窄和创面肉芽水肿久不愈合等。③癌变较多,黏液癌占多数,一般认为与长期慢性炎症的刺激有关,硬结形成、黏液分泌及疼痛常为癌变的先兆,10年以上者癌变率较高,值得引起充分的重视。肛瘘的手术治疗原则是:①针对肛门腺感染是肛瘘形成的主要原因,应彻底切除感染的肛隐窝、肛门腺导管和肛门腺作为肛瘘根治的关键。②根据肛瘘主要是“肌间瘘性脓肿”的新理论,在肌间寻找瘘管并清除病灶。③应把保护肛门括约肌及肛门功能作为总的原则。柏氏经长期临床探索,经验总结,对此肛肠科难治之症首先独创了“双线切挂法”,后又在原有手术基础上增加了“隧道法”。这两种新技术、新方法疗效确切,大大提高了高位复杂性肛瘘的治愈率,并杜绝了术后肛门失禁的后遗症。

顾伯华:治疮心法

顾氏之临床实践,早期以看疮疡为主,尤以治疔疮走黄出名。疮疡本为火毒之邪而成,火为阳邪,阳盛则发热,阻塞则肿胀,血凝则疼痛,热盛则肉腐,肉腐化为脓。此时重在攻邪,常用大剂清热解毒之品,紫花地丁、蒲公英、金银花、黄芩、山栀、草河车、半枝莲等用量多在30克以上;若是疔疮走黄加用犀角地黄汤,鲜生地用至50克以上。危重病人,日用两剂中药,分四次口服。采用祛邪为主的方法,一直到研究急腹症时仍有影响。顾氏说:“疮疡者外痈也,肠痈者内痈也。部位区分,病机则同。治也清热解毒为主。因六腑以通为用,不通则痛。”故以通里攻下为辅。据此,他和西医同道一起,在总结大黄牡丹皮汤治疗阑尾炎的基础上,创制了锦红片(红藤、蒲公英、生大黄)治疗急性阑尾炎、胆道感染均有显效。后期因看疮疡渐少,接触疑难病症为多。门诊及病房都有不少红斑狼疮、皮肌炎等患者。这些病例亦红、亦肿、亦热、亦痛(关节痛),但与疮疡迥异。乃由于禀赋不足、阴阳失调所致。红者虚火也;热者阴虚也;肿者脾肾两亏之证;痛者气血不足所致。因此,除急性发作需“急则治其标”外,应用“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的原则。总结出调整阴阳、养阴清热为主治疗多种外科和皮肤科疾病的经验。常用生地黄、玄参、天麦冬、石斛、龟甲等。但应注意辨证加减。治有头疽加紫花地丁、半枝莲等清热解毒;治甲亢加夏枯草、牡蛎、海藻、礞石等化痰软坚;治流痰(骨结核)加补骨脂、狗脊、川续断等补益肝肾;治肠梗阻手术后加党参、白术、川朴花之健脾理气;治毛发红糠疹加丹参、当归、莪术等活血化瘀;治红斑狼疮稳定时多加黄芪、淮山药、仙灵脾、锁阳等健脾补肾等。

顾氏根据几十年诊治疮疡的经验,总结出败血症辨证施治的规律,可分为三个类型。

1.疔疮走黄多由挤压疮口,治疗失当,毒邪扩散,入于营血而成;表现为正气充足,热毒炽盛之证。

2.疽毒内陷多是痈疽、发背患者,因体质虚弱,正不胜邪,毒入营血;表现为正气不足,邪毒内陷之证,因体质、年龄、有慢性病等因素,又有阳虚或阴虚之不同。

3.热毒内攻严重灼伤者,常因热邪入里,郁久化火,火盛伤阴,阴虚则火毒更炽,以致毒邪内攻,表现为阴虚内热,火毒炽盛,可因壮火食气,阴损及阳,而致阳虚。

以上三者也能相互转化,可因治疗及时,邪去正复而痊愈;或因邪盛正衰,救治不及时而死亡;亦可因毒邪内传于脏腑,外阻于肌肤、筋骨而生流注等。临床施治以火盛者,清热解毒,方用黄连解毒汤合犀角地黄汤;伤阴者养阴清热,黄连解毒汤合增液汤、竹叶黄芪汤;阳虚者扶正托毒,方用透脓散、托里消毒散。然而病情错综复杂,执方不能定而不变,当以随证加减为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