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急性胃肠炎
本病多见于夏秋季节,以频频呕吐和腹泻、腹痛为主证。严重者可因失水而产生脱症。其病因多为脾胃虚弱,饮食失节,食生冷不洁食物,或感受暑湿,致使胃失和降,脾失运化。引起呕吐腹泻和腹痛,如吐泻不止,耗阴伤阳,可出现虚寒脱证。
(一)湿热型
起病急骤,吐泻较频,吐物酸腐,大便呈黄色水样,味臭,便时暴注下迫,****灼热,可有发热,口渴心烦,腹部绞痛,尿短赤,舌质红,苔黄腻,治以清热利湿。
方药葛根芩连汤加味葛根25克,黄芩15克,黄连10克,白芍25克,甘草5克,另加茵陈25克,金银花10克,车前子15克。水煎,每日1剂,3次分服。
(二)寒湿型
呕吐泄泻水样便,不甚臭。身重体倦,胸腹胀闷,四肢不温,尿少,舌淡,苔白腻。治以散寒燥湿,芳香化浊。
方药藿香正气散或平胃散藿香正气芷陈姜,甘桔苓苏术朴襄,夏曲腹皮加大枣,风寒暑湿服之尝。平胃散:陈皮、厚朴、苍术、甘草。加减:①伤肉食者加山楂15克;②伤面食者加莱菔子15克,神曲10克;③伤瓜果生冷者加生姜15克;④伤鱼虾蟹者加紫苏子15克,陈皮15克。轻者一般无需服药,可禁食12~24小时,补充水分可自愈。
(三)虚寒型
吐泻频繁,腹痛,面色苍白,汗出肢冷,带有小腿转筋,口不渴,小便清,舌淡,苔白。
方药附子理中汤小腿转筋加木瓜15克,白芍15克。或针刺承山穴。
八、慢性结肠炎
本病可包括局限性结肠炎(克隆病)和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本病确切病因未明,可能与感染、免疫功能异常或遗传有关。症见腹泻,腹痛,纳呆,右下腹有压痛或块状物,或便有血、脓和黏液,属中医的泄泻范畴。
方一健脾温肾止泻汤党参20克,白术10克,茯苓10克,陈皮10克,砂仁5克(后下),补骨脂12克,秦艽12克,萆薢12克,水煎服,每日1剂。加减:①本方酌加白芍,以缓急止痛,可重用20~30克;②泻下滞而不爽者,加黄连3~5克,枳壳9克或厚朴9克;③神疲肢冷者,加附子5克,肉桂3克;④滑泻不止者,加乌梅3枚,煨肉豆蔻9克,炮姜5克;⑤气虚下陷、泻而脱肛者,加黄芪30克,升麻5克,枳壳9克。主治:腹泻过敏性结肠炎,局限性肠炎,慢性痢疾,慢性非特异性结肠炎见有上述症状者。
方二乌梅败酱方乌梅12~15克,败酱草12克,黄连4.5~6克,木香(后下)9克,当归10克,白芍12~15克,枳实10克,太子参12克,白术10克,茯苓15克,葛根12克,炙甘草6克。水煎温服,每日1剂。主治:非特异性结肠炎。症见长期腹泻,大便黏滞或带脓血,腹痛坠胀或里急后重,脘腹痞闷,纳少乏力、面色黄白,舌淡苔腻等。
方三蜡矾丸蜂蜡、明矾等量,溶化为丸,每日6~10克,分3次吞下,饭前服。方解:蜂蜜蜡味薄而淡,养胃生肌,性涩敛疮,护膜解毒。明矾酸寒,治泄痢、痈疽疔肿恶疮,解毒生肌,能防毒内攻,两药合用更强。主治:久脓血痢,尤其对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效佳。
方四治泻方①内服方:党参10克,山药15克,白术10克,黄连2克,木香6克,赤芍、白芍各10克,补骨脂10克,苦参6克,桔梗6克,仙鹤草24克。②****方:地榆30克,石菖蒲15克,白及10克。内服方浓煎,每剂煎两次,各煎成约200毫升,分2次温服。****方浓煎成50毫升,趁热调入锡类散1克和匀,于晚8时便后低压****,肛管插入深度不少于15厘米,温度保持在50℃。灌完后腿伸直,臀部垫高10厘米,左侧卧5分钟,平卧5分钟,然后平卧入睡,要求保留在肠中达8小时以上。功效:内服方,健脾补虚,清利湿热;****方,理气活血,止血生肌。主治:经常泄泻,腹鸣隐痛,粪检有黏液及脓细胞、红细胞,诊断为慢性溃疡性结肠炎者。
九、慢性胃炎
中医称胃部疾病,包括慢性胃炎,称为胃脘痛、胃气痛,是以上腹部近心窝的部位疼痛为特征,是最常见的消化道疾病。其发病多与身体受凉、受热、饮食失节、精神紧张、肝气郁滞等有关。胃与脾相表里,脾与肝相制约。因此,胃部疾病与肝、脾有密切关系。一般分为虚寒胃痛、血瘀胃痛、气滞胃痛。其中以虚寒胃痛最多,俗话说:“十人九胃,十胃九寒”。
方一胃寒散附子6克,肉桂4克,干姜10克,苍术10克,厚朴6克,白芍15克,红花10克,延胡索12克,枳壳10克,米壳4克,吴茱萸10克,黄芪12克。上药共研细末,过100目筛,包装,每包4克,每次服1包,日服2次,或煎服。本方治脾胃阳虚或阴寒痼冷者,用之颇见奇效。临床观察112例,其中有43例在服3~9剂后症状消失,69例在服20剂左右疼痛消失,不论青年和老年人发生胃脘痛,凡属胃寒痛继服胃寒散而痛不缓解者,则应怀疑胃癌的早期,同时,还证实经胃寒散治疗,对43例做钡剂造影龛影消失。经反复观察得知本方对急慢性胃炎、胃痉挛、胃癌等均有效。方二温胃汤加减白芍、当归各15克,苍术、干姜、桂枝各10克,附子、吴茱萸、川朴、枳壳各6克,桃仁、红花各10克,米壳6克,党参30克。水煎服。功效:本方功能在于温阳散寒,除湿健脾,活血通脉。主治:治疗虚寒胃痛,兼有湿阻血瘀者为优。此外,对于脾肾阳虚之五更泄泻,以及妇女少腹冷痛、白带滑稀、月经推迟、经闭不孕之证,属于虚寒者,亦有卓效。症见胃痛隐隐,泛吐清水,喜温喜按,纳呆神疲,手足不温,大便溏薄,舌淡胖,边有齿痕,苔白腻。
方三百合30克,丹参20克,蒲公英30克,败酱草20克,白芍15克,生甘草10克,甘松5克。加减:①大便秘结者加番泻叶、蜂蜜;②肝气不疏,胁肋胀满疼痛者,加川楝子、郁金,较甚者加延胡索。主治:胃阴亏损型——-西医之萎缩性胃炎。
方四柴胡15克,白芍25克,甘草20克,青皮20克,陈皮15克,佛手15克。加减:肝胃郁热加黄连3克,牡丹皮15克,栀子6克;脾胃虚寒加吴茱萸5克,肉桂10克,炙黄芪20克;泛酸加海螵蛸、瓦楞子。水煎服,日服1剂。
方五丹参、高良姜、薤白、肉桂等量,研末服之。每服3克,日服3次。主治:胃痛引发至背,怕冷久治不愈者,不数日可愈。
方六高良姜10克,香附10克,吴茱萸12克。水煎,每日2次,饭后温服。上药服后其药渣放于纱布袋中,趁热外敷胃痛处,能和内服药相辅相成,疗效甚好。此方治疗胃脘痛偏于虚寒的重症。
方七威灵仙蛋汤威灵仙30克,加水200毫升,煎半小时去渣取汁,加生鸡蛋2个,去壳,兑入药汁,再加红糖5克,共煮成蛋汤。每日服1剂。服后30分钟见效,若无效,可连服2剂。本方适用于胃寒痛者,如萎缩性胃炎,若诊断为胃和十二指肠溃疡者无效。
方八三合汤由百合汤、丹参饮、良附丸三方组成。百合30克,乌药9克,丹参30克,檀香6克(后下),砂仁3克,高良姜、制香附各9克。主治:长期难愈的胃脘疼痛(包括各种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球部溃疡、胃黏膜脱垂、胃神经官能症、胃癌等所致的胃脘痛)。本方为焦树德教授所创用,经反复临床应用,效果尤佳。
方九食醋每次取3%食醋30~50毫升空腹服,每日3次,服至症状消失为度。主治:治疗胃酸过多。用本法治疗胃酸过多48例,症状全部控制。其中2天以内控制者37例,4天内控制者8例,6天内控制者3例。
方十胃痛内服方大枣7枚,杏仁7粒,去皮尖,乌梅7枚,陈醋500毫升。将上三味浸于醋内,置一夜,次晨饮之,连饮3~4日,胃痛即愈。
方十一大红萝卜1个切成丝状,加醋适量,沙锅上炒热,装入布袋内,发作时敷于痛处,其痛即止。此之谓胃痛外敷法。
按摩法患者取坐或卧位,术者立于患者左侧,用右手拇指呈45°,来回按摩第7、8胸椎棘突,按摩力量以患者能忍受为度。一般1~2分钟即可见效。以5~10分钟为宜。1次治疗就能获得止痛效果。
十、食管炎
食管炎多因机械性、化学性或细菌感染等因素所引起。但以胃酸反流至食管引起食管黏膜发炎为其常见原因。症见吞咽食物觉胸骨后灼热疼痛或摩擦样疼痛,甚至不能进食或伴有梗阻感,舌质红,苔黄,脉弦数。属中医学呕吐或吞酸范畴。
方一食管炎丸沙参100克,麦冬100克,甘草100克,桔梗100克,金银花100克,连翘100克,胖大海50克。共为细末,蜜调分成100丸。每日3~5次,每次1~2粒,于两餐之间或空腹含化,缓咽,20~40天为1个疗程。功效:清热解毒,宣利肺胃,生津养阴。主治:呕吐(食管炎),症见吞咽食物觉胸骨后疼痛(灼热样刺痛)或摩擦样痛,吞酸,久不能进食,吞咽动作时有疼痛,伴有梗阻感,苔黄,脉弦数。本方治疗12例食管炎,总有效率91.7%。方二炒栀子12克,淡豆豉10克,黄芩15克。水煎,每日早、晚饭后服。食管炎多由饮食不当引起,症状已如上述。本方是古方栀子豆豉汤加黄芩,原方治烦热,其实就是胸口部、胃脘部较为严重的不适感,用以治食管病,颇为对症。
方三食管炎验方丹参30克,石斛、白及片、白芍、生甘草各10克,白蜜30克(冲服)。每日1剂,冷后频服,一般急性食管炎,服此方见效较快。
十一、胃下垂
胃下垂乃因中气下陷所致,常见腹胀(食后加重,平卧减轻),恶心,嗳气,胃脘隐痛,全身乏力,纳呆,偶有便秘,腹泻。本病多见于瘦长体型者,常有心悸、直立性低血压等。
方一柴胡20克,茯苓40克,郁金20克,当归、党参各25克,白术30克,甘草15克,升麻15克,黄芪25克,枳壳20克,陈皮15克,大枣10克,山药25克,山楂25克,鸡内金20克。加减:
①胃痛明显者加延胡索20克;②肝脾下垂者加鳖甲50克;③合并胃及十二指肠球部溃疡者加白及20克,海螵蛸25克,每剂煎服2次(本方味多量重,以作散剂分服为宜)。
方二行气整肠汤木香30克,厚朴30克,大腹皮30克,槟榔片30克,莱菔子30克,枳壳30克,每日1剂,加水2000毫升,文火煎浓缩至250~300毫升,内服。
方三胃下垂方芪术陈,升麻柴胡芍药群,山药茯苓炙甘草,单用苍术效亦灵。炙黄芪10克,山药30克,白术15克,陈皮6克,升麻5克,柴胡5克,茯苓12克,白芍12克,炙甘草5克。该方服10剂后,嗣即单煎服苍术50克,当茶频饮。或以苍术20克为1次量泡茶饮服。每日1包(20克)。
方四升胃汤柴胡9克,陈皮9克,黄芪24克,党参15克,白术12克,茯苓12克,枳实12克,炒葛根12克,山药30克,白芍12克,炙甘草6克。水煎服,每日1剂。疗效:用本方治本病40例,治愈11例(胃的位置复常、症状消失者),占27%;好转27例(胃大部分上升,基本下垂不超过2.0厘米者),占67%;无效者3例,占6%,总有效率94%。
方五扶肝益胃汤柴胡25克,香附15克,生黄芪24克,肉桂10克,山茱萸12克,肉苁蓉10克,党参10克,甘草10克,升麻10克,炒葛根10克。加减:①年迈患者加鹿茸粉3克,分2次冲服,或鹿角胶10克(熔);②食入腹胀甚者,加陈皮10克,枳壳10克,苏梗15克。疗效:所治多例,疗效甚好。
十二、胃、十二指肠溃疡
本病以胃脘部有周期性节律性疼痛、嗳气、反酸为主证。其病位虽在胃或十二指肠,但胃与脾相表里,肝对脾胃又有相克作用,故其发生与肝脾关系密切。其发生原因为肝郁气滞,胃失和降,积久成病,其他诸如精神因素、身体素质及饮食不节、饥饱失常等都是本病的主要病因。
一般来说,本病初起多偏实偏热,病久则多偏虚偏寒,更久则成血瘀症或虚实夹杂证。
(一)寒实型
症见胃脘冷痛,口泛清水或有恶心呕吐,舌苔薄白,脉弦或沉迟,治宜温中散寒。
方药吴茱萸汤和桂枝汤加减吴茱萸10克。党参15克,干姜10克,桂枝10克,白芍20克,半夏15克,荜茇12克,郁金15克,佛手15克,炙甘草12克,丁香5克,延胡索12克。病久多虚,表现神疲乏力,气短纳差,食后腹胀;可于上方加黄芪30克,加大党参用量,柴胡10克,升麻5克,若胃寒兼阳虚者加附子15克。
(二)胃热型
多因喜食辛辣,恣饮热酒或肝郁化火,治宜清热和中。
方一清胃汤加减蒲公英30克,天花粉30克,郁金15克,佛手15克,白芍30克,甘草10克,延胡索10克,五灵脂15克,乌贼骨20克,瓦楞子30克。水煎服,每日2次。
由于患病日久,造成脾胃虚弱,使脾运化功能失常。症见食后疼痛明显,逐渐变为隐痛纳差,食后不消化,胀满嗳气,治以补气健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