⑤尿量减少,有酮症酸中毒倾向者,加大生地黄用量,以土茯苓代茯苓,加牵牛子。
⑥肾衰竭者,加菟丝子、补骨脂。
(4)治神经衰弱。适宜于阴虚型患者。
①烦躁不安,情绪冲动者,重用生地黄、牡丹皮,加柴胡、郁金。
②神思杂乱健忘者,重用熟地黄、泽泻,加石菖蒲。
③失眠多梦者,以丹参代牡丹皮,加磁石、龙齿。
④常出虚汗者,加黄精、黄芪、牡蛎。
(5)治小儿营养不良,发育迟缓者。适宜于小儿由于津液不足而致阴虚内热,或久病而成疳积者。
①脾胃虚弱,腹胀食滞者,以山药、茯苓为主药,加鸡内金、砂仁、神曲。
②食谷干化、大便溏泻者,重用泽泻、茯苓,加白术、肉豆蔻。
③阴虚内热、喜怒烦躁者,以熟地黄、山茱萸为主药,以丹参代牡丹皮,加柴胡、白芍。
(6)治口舌生疮。适宜于脾肾两虚之复发性口疮。
可用本方汤剂,山茱萸减半,重用牡丹皮、茯苓,必要时加知母、黄柏,或加蒺藜、皂角刺以疏风。
(7)治内眼病。本方适宜于肝肾阴虚的中心性视网膜炎、视神经萎缩,早期老年性白内障及高血压性眼底病变、青光眼。常配加枸杞子、菊花、沙苑子等。
(8)治肺结核、艾迪生病、甲状腺功能亢进、无排卵等属于肝肾阴虚者;以本方为基础加减应用效果较好。
(9)治功能子宫出血。症见肝肾阴虚,血热妄行,其色鲜红。本方去泽泻,加旱莲草、益母草、侧柏叶、莲蓬炭凉血止血,加肉苁蓉、龙骨、牡蛎以敛阳止血。
(10)治小儿慢性中耳炎。本方加黄柏、知母、蒲公英。
(11)治慢性咽炎。因阴虚火旺,咽喉痛痒不适,日久难愈。本方加玄参、桔梗、麦冬、甘草。
(12)治脱发(秃发症),因肾阴不足,血有郁热。本方去茯苓,加旱莲草、丹参、何首乌。
(13)治慢性肝炎、肺气肿、肺心病、红斑狼疮及妇女月经不调。症见肝肾阴虚者,均可用本方加减治疗。
(14)治鱼鳞病。本方加柴胡、防风、白鲜皮、蝉蜕、土茯苓。
[另]治鱼鳞病外洗方:苦参30克,苍术50克,苍耳子50克,桃仁10克,红花15克,水煎后趁热搽洗患部。每晚1次,每剂可用3~4天。
(15)治病理性室性期前收缩。孙少曾用本方加苦参20克,治疗室早12例,均症状消失而愈。
(16)治脑血栓后遗症。张友俊用本方加石斛、桂枝、川芎、牛膝、地龙,获得良效。
(17)本方治疗外科顽固性疾病,包括骨结核、骨髓炎、血栓性脉管炎、男子乳房发育症属肾阴不足者均可获效。
(18)治突发性耳聋。以本方加减,并重用葛根(100克)。
(19)治小儿慢性中耳炎。本方加蒲公英、知母、黄柏,可获良效。
【注意事项】
(1)本方对阴盛阳衰,手足厥冷,感冒头痛,高热或寒热往来者禁用,夏季暑热燥湿较甚者宜少服。
(2)阴虚火旺,烦热较甚者,脾胃弱或眼疾患者宜用汤剂,或先汤后丸服用。
四十三、补中益气汤(《脾胃论》)
补中益气芪术陈,升柴参草当归身,虚劳内伤功独擅,亦治阳虚外感因。
【组成】黄芪15克,炙甘草5克,人参10克,当归10克,陈皮6克,升麻5克,柴胡5克,白术10克。水煎分2次内服,或作蜜丸,每丸10~15克,每日2~3次,温开水或姜汤送下。
【主治】脾胃气虚,发热,自汗出,渴喜温饮,少气懒言,疲乏倦怠,四肢无力,头痛恶寒,食少无味,气虚发热,面色白,大便溏稀,脉洪而虚,舌淡苔白等虚弱证候。
【临床应用】
(1)治子宫脱垂。本方可加益智仁10克,祈艾15克,五味子10克。本方对由气虚下陷所致的子宫脱垂,不论其时间长短,程度较重,均可应用。尤其以下垂Ⅰ、Ⅱ度者更好,对于产后虚寒、气血衰弱、过早操劳而致者疗效尤佳。本方应用中应适当休息,并配合针灸和提肛运动,可加速本病的恢复。一般服用汤剂,连续服用14~28剂可获痊愈。
(2)治脱肛。本方适用于单纯性的气虚脱肛。本病多见于小儿及老年人和其他病后体质虚弱者,用本方后可有一定疗效。
(3)治习惯性流产。适用于脾胃虚弱、中气不足者;本方可去柴胡,加祈艾15克,益智仁15克,杜仲15克,菟丝子15克,以达健脾温肾的固本目的。
(4)治子宫功能性出血。本方可加山茱萸10克,生没药10克,当归改用当归炭,效果较好。
(5)治白带。本病多为中气虚弱,脾失健运,且挟湿热下注,可于本方加二妙散(黄柏、苍术)治之,可获显效。
(6)治内伤发热。本证所指主要是气虚发热和阳虚发热。其特点是:时热时止,日重夜轻,手心热,手背不热,伴有形寒恶风,神疲懒言,食少乏味,脉大无力,无器质性改变。
(7)治慢性气管炎。本方适宜于脾虚痰湿型咳喘,症见咳嗽痰多,色白易咳出,食少腹胀,舌苔白,脉濡缓。可于本方加半夏15克,茯苓15克。
(8)治头晕头痛。适用于本症属气虚者,症见失眠,动即自汗,起则呕痰,口淡不渴,胃差无力,舌淡苔白,本方可加川芎10克,半夏15克。
(9)治耳鸣耳聋。本方适用于肾虚或中气虚弱而致病者,可于本方加山茱萸10克,益智仁10克。
(10)治老年性视物模糊。由于年老肝肾亏虚,而致视物不清(视矇)和复视等,可于本方加川芎、枸杞子,同煎服。
(11)治背恶风寒。由于阳气虚衰,不能卫外,即“气虚则肩背寒,气少不足以息”,这是机体抵抗力低下、反应性差的表现,可投以本方治疗。
(12)治呼吸困难。此种呼吸困难是指由于中气虚弱所致的“气少不足以息”,此类病人往往在走路快些、说话多些,上二三层楼时就感到气不够用或上不来气,呼吸喘促,应用本方3~5剂,可有所改善。
(13)治产后尿闭。陈芝高以本方加茯苓、车前子、冬葵子,治疗24例产后尿闭,一般服药1~3剂即能排尿。
(14)治胃下垂。邹志生以本方加减治疗胃下垂103例,治愈54例,显效25例,有效22例,无效2例。
(15)治其他体虚症,如慢性出血性疾病、低血压、重症肌无力、眼睑下垂等。
【加减】血虚重者,加重当归用量;肺热咳嗽减去人参;头重加蔓荆子10克,头痛加藁本5克;痰多加半夏、生姜各10克;腹胀加枳实、厚朴、木香各10克;咽痛加桔梗10克;阴虚去升麻、柴胡,加生地黄15克,山茱萸10克,山药15克;腹泻去当归,加茯苓、苍术、益智仁各10克;胃寒气滞加青皮、蔻仁、木香、益智仁各10克;腹痛加白芍15克,甘草5克;有寒加肉桂5克;阴虚火旺加黄柏、知母各10克;便秘加大黄10克(制)。
【注意事项】本方对阴虚内热,或热病后津气两伤者禁用。
四十四、苓桂术甘汤(《金匮要略》)
苓桂术甘蠲饮剂,健脾以利膀胱气,
饮邪上逆气冲胸,温化痰湿眩晕弃。
【组成】茯苓15克,桂枝10克,白术10克,甘草5克。水煎,分3次内服。
【主治】中阳不足之痰饮病。症见胸胁支满,目眩心悸,或气短而咳,舌苔白滑,脉弦滑。
本方为温化痰饮之方,具有健脾利水,解热镇痛,镇静和促进血液循环作用。
【临床应用】
(1)治梅尼埃病。症见眩晕息作,泛呕欲吐,倦怠嗜睡,耳中蝉鸣,甚则天旋地转,不能坐立;脉濡滑,苔白腻。可于本方加全蝎、赤芍、竹茹。以助消除痰饮。
(2)治高血压性眩晕。症见头目眩晕,头项沉重,心悸怔忡,夜寐不宁,腰背酸痛,畏寒喜温,脉沉弦,舌淡苔白。治用本方加附子、泽泻,以增强温阳利水之效。
(3)治脑震荡后遗眩晕。症见头晕耳鸣,时轻时重,健忘怔忡,多梦易醒,神疲乏力,脉细数。宜于本方加赤芍、桃仁、川芎,并佐大黄,以增强活血破瘀之力。
(4)治类风湿关节炎。凡属阳气不固、风寒湿相搏所致的关节疼痛,屈伸不利,甚至关节变形者,可用本方加乌蛇、威灵仙治疗。
(5)治慢性气管炎。适宜于症见咳嗽痰多,痰白而黏,胸脘闷胀,喘促气短,脉滑,苔白腻。可用本方加陈皮、半夏、桔梗等理气、镇咳、祛痰之品。喘促甚者,加麻黄、杏仁。
(6)治低热。本方适用于阳虚气弱。症见低热乏力,汗易出,恶风,纳呆便溏。于本方加陈皮、神曲、沙参、青蒿。
(7)治结核性渗出性胸膜炎。治疗本病49例,总有效率100%。可于本方加葎草30克。
(8)治心力衰竭。本方加人参、附子、丹参、五味子。
(9)治****鞘膜积液。病程长者本方加桃仁、红花;积水甚者加昆布、海藻。
(10)治十二指肠溃疡。本方加半夏10克,泽泻15克,大腹皮12克,海螵蛸24克。
【注意事项】对素体阴虚及内外有热者禁用,有各种出血症者慎用。
四十五、血府逐瘀汤(《医林改错》)
血府当归生地桃,红花赤芍枳甘草,柴胡芎桔牛膝等,血化下行不作劳。
【组成】当归、生地黄、牛膝、红花各10克,桃仁15克,柴胡、枳实、赤芍、川芎、桔梗各10克,甘草5克。水煎服。
【主治】血瘀内阻胸胁疼痛,或顽固性头痛,呃逆干呕,内热烦闷,急躁易怒,失眠心悸,面唇色暗,舌质暗红,或舌边有瘀斑,脉涩或弦紧等症。
【临床应用】
(1)治冠心病心绞痛,胸部挫伤。血瘀胸痛、肋软骨炎、脑震荡后遗症及神经官能症引起的精神抑郁、头晕、头痛、幻视幻听、失眠健忘等症,可用本方加减治疗。
(2)治妇女经闭,痛经(属血瘀者)。
(3)治月经不调。本方去桔梗,加香附、坤草、泽兰等。
(4)治肝、脾大(胁下痞块属血瘀者),可用本方加郁金、丹参等。
(5)治性功能低下,****萎缩,不孕症,色素沉着,皮肤紫癜,癥瘕积聚,血栓性静脉炎,白血病等。
(6)治高血压。蒋瑞堂等以本方加藁本治疗31例,一般服药2~5剂后症状即可消除。
(7)治过敏性紫癜。彭继昌等以本方加秦艽、板蓝根为基本方,随症加减治疗33例,痊愈29例,显效2例,无效2例。
(8)治精神病。李东海以本方加减治疗25例,取得满意效果。
(9)治遗尿属气滞血瘀者。本方加升麻10克,桑螵蛸10克。
(10)治结核性渗出性胸膜炎、慢性盆腔炎、输囊管阻塞性不孕症、血管神经性头痛和慢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