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孔子学院
14891800000008

第8章 以一贯之的忠恕之道——孔子与人际交往中的智慧(1)

“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用这样一句话虽然不能完全涵盖孔子的所有智慧。但它确实体现了人际交往的精髓,即使现在看来仍具很强的指导意义。解读、领悟并将其运用于实践对于我们现代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1.学会宽恕,才能懂得交往

原文: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大意:孔子说:“参啊!我的学说贯穿着一个基本思想。”曾子说:“是。”孔子出去以后,学生们问曾子说:“老师的话是什么意思呢?”曾子说:“老师的学说,忠恕两个字罢了。”

什么是忠?什么是恕?

曾子没有说,但孔子自己在别的地方有过解说。

所谓忠恕是孔子待人的基本原则,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所以孔子说是“一”以贯之,而不是“二”以贯之。

孔子所说的忠,是从积极那方面来分析的,他曾经在《雍也》篇里说:“己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这句话的意思是:自己要想有所作为,也尽心尽力地让别人有所作为,自己想飞黄腾达,也尽心尽力地让别人飞黄腾达。这其实也就是人们通常所理解的待人忠心的意思。

孔子在分析恕时,是从消极的方面说的,也就是孔子在《卫灵公》篇里回答子贡“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的问题时所说的:“其恕乎!己所不欲,匆施于人。”自己不愿意的事,不要强加给别人。

总起来说,忠恕之道就是人们常说的将心比心,推己及人。所谓人心都是肉长的,自己想这样,也要想到人家也想这样;自己不想这样,也要想到人家也不想这样。我们今天在中小学生中开展“心中有他人”的活动,从某种意义上说,正是推行的忠恕之道。推而广之,所谓“让世界充满爱”,又何尝不是忠恕之道的体现呢?

孔子的中心思想是“仁”。关于这一点《论语·里仁》中表达的最清楚,孔子告诉曾子:“吾道一以贯之。”曾子解释得十分准确:“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忠恕就是“仁”。忠,就是中心,把心放在当中,就是孔子明确地告诉子贡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就是“仁”;恕,就是如心,将心比心,就是孔子明确地告诉仲弓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就是“恕”。忠是从正面讲的,恕是从反而讲的。

其实,《论语·颜渊》有一章也是讲这点,“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成人之美是忠,不成人之恶是恕;而小人是不忠不恕。在《论语》中,或强调忠,或强调恕,都是一个意思。

人类所最需要的是“关爱人”,是人际关系的和谐,即“仁”,即所谓“孔子智慧”。你看:仁兄,仁人,仁爱,仁义,仁政,仁君,仁义之师,仁风……多的是!

应该说,孔子智慧是一种“爱”的抽象,即东方文化核心的抽象,正确处理人与人、个人与集体、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界的关系。更一般地讲,世界的一切,就是“关系”,就是“处理关系”。我们所努力的,就是尽可能正确地去认识关系,把握关系,处理关系;人类社会也逃不出这个“关系”。“关系”和谐,方能存在与发展;“关系”不和谐,必导致灾害,甚至必遭到毁灭。

在《卫灵公》里,当子贡问老师有没有一个字可以终身奉行时,孔子回答道:“那就是‘恕’吧——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原来,就是在孔子自己的心目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也是非常难以做到的,所以要作终身的努力。

既然如此,不仅子贡没能做到这一点不足为怪,就是我们大都没能做到这一点又有什么可怪的呢?

只能说,“恕”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啊!

“仁”是孔子所确立的最高理想人格和道德准则。“忠恕之道”则是为仁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雍也》),在孔子的教育思想中居于重要位置。它强调了仁爱之心,又注意到了人我、群己的权界。其间蕴含的宽容平和与不强加于人的心态,正是人类个体之间、社群之间、种族之间、国家之间,乃至天、地、人、物之间,交互尊重、共存共生的相依之道。他认为人与人之间在利益上是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整体。无论什么样的人物,要想在社会上安身立命,成就一番事业,就必须以他人的生存与发展为前提。因此,孔子断言说:“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论语·里仁》)。

恨人即是恨己,爱人即是爱己。这个意思好比我们在山上呐喊,我们说一声:“我恨你——”回音也是“我恨你”;反之,“我爱你——”回音亦然。所以,付出良善,得到的也是同样的回报。

把我当作他人,意在破除自身的执着,达到“无我”的精神境界。做到这一点,首先得有一颗愉快的平常心,就像佛的弟子一样,无欲无求,它的中心做法是同一切功利、是非保持距离,不执一切,欣赏一切。在逆境中不失意,不愤愤不平,不愤世嫉俗。在顺境中不得意、不欢喜,不为别人称赞、颂扬所动,终日行云流水,时时保持生命的安详原态。

一个人,只有把自己当作他人看待,才能正确看待他人,快乐地同他人相处,得到美的感受。正确看待他人,就正如欣赏落日的景色一样。我们能够欣赏落日,就在于我们不控制它,不强求它。观赏时我们不会说:“左边角上的橙色该淡些,右边角上的红色可浓些,底下的云彩可惜太黑了!”

我们都会任它所具有的形态去接受它,欣赏它。看待他人亦然。对自己,这样的体验有利身心安详,对别人,则会令人感到舒适愉悦,美自在其中矣。

君子当成人之美

原文: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大意:孔子说:“君子成全别人的好事,不促成别人的坏事。小人则与此相反。”

成人之美的确是一种高尚的品德。它需要有宽广的心胸,助人为乐的精神。对于患得患失、一切都要算计自己能得到多少好处的人来说,是很难做到成人之美的。

这里还有两种不同的情况。一种情况是,自己好也成全别人好,自己富也成全别人富,自己能做什么也成全别人能做什么,有钱大家赚,有快乐大家分享。这种成人之美也就是孔子所说的“已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雍也》)一般人要做到虽然也不容易,但还不算太难。只要心胸宽广一点的人就能做到。

另一种情况是,自己活得并不好,自己一贫如洗,两袖清风,还能够成全别人好,成全别人发财,就像有一首歌中所唱的那样:“只要你过得比我好。”这就太不容易了,不是一般人所能做得到的。

尤其是在商品经济时代,商场犹如没有硝烟的战场,竞争激烈。成人之美就更是一种难得的品质了。对于许多人来说,不成人之恶,设下陷阱让人往里跳就很不错了,哪里还敢苛求什么成人之美的高尚风格呢?”

成人之美,就是帮助别人做成或实现其愿望。《西厢记》里的红娘,同情和促进张生与莺莺的爱恋,事发遭难,仍仗义执言,促成有情人终成眷属。《水浒传》里的武松,不平于蒋门神霸占施恩的快活林酒店,行侠仗义,挺身而出,“醉打蒋门神”,夺回快活林。这些古代的故事,都可算得上是成人之美的壮举。

每一个人的成功,都需要别人的帮助,苏秦、张仪本是要好同学,苏秦深知张仪的学问在自己之上,可是,苏秦却先成功了,做了大国的宰相,张仪则依然落魄,来投靠苏秦。谁知,竟遭到苏秦无数奚落,于是决心单身赴秦,自找出路。苏秦暗中派人沿途照料,补给张仪之所需,直到张仪出任秦相,才明白苏秦当初的用意,张仪感激不尽。这种办法,是为了不使张仪依赖苏秦而埋没他的才干。这在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可谓用心良苦。在电影《张铁匠的罗曼史》中,有这样一组镜头:张铁匠的妻子腊月在濒临饿死的绝境中,被贫穷善良的农民刘忍搭救。在那以后的日子里,腊月母子与刘忍相依为命,组成了一个“新家”。后来,传说早已死去的张铁匠找上门来了,正当铁匠夫妻忧心忡忡、左右为难之时,刘忍得知来人正是腊月的丈夫,便主动带上铁匠的儿子来认亲爹,让他们全家团聚,而自己悄悄离开北山……人,都有七情六欲。可是,当自己的幸福以别人的痛苦为前提时,有些人却自愿地放弃自己的幸福,这就是他们的高尚精神之所在。

“成人之美”的事,在今天的社会到处都有,如主动替同事值班,使其安心地去会女友;尽力帮助同学复习功课,掌握知识,使其早日榜上有名;主动帮助一时经济拮据的朋友,使其免除后顾之忧等等。总之,大凡是好事情,好愿望,你伸出热情的手,予以大力帮助,使之功成事就,都可以说是“成人之美”的“君子”行为,都是得人心、受欢迎的。

3.别把他人不当回事

原文: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大意:孔子说:“不忧虑别人不了解自己,只忧虑自己不了解别人。”

别人不了解我,我还是我,于我自己并没有什么损失。所以,“人不知而不愠”,不知道的事情不值得忧虑,更没有必要怨天尤人。

相反,“画虎画皮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若不分是非邪正,不能亲近好人,远离坏人,这倒是值得忧虑的。

当然,说是这么说,要真正做到却是不容易的。所以孔子不仅在《学而》打头的一章里告诉我们说:“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而且又在这末尾的一章里再次语重心长地说:“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全篇恰好首尾照应。

任何一个人,都有他独特的优点,但是在漠不关心的态度下,却是无法发现他人的任何优点,你必须具有衷心真诚地关怀态度,才可能了解他人的长处,也才能欣然愉快地接受他人的优点。

记得一位处世大师曾说过这样一段话:希望获得别人的喜爱,其实不必特地阅读此书,只要向世界上最优于此道的高手——狗学习就可以了。每天我们都能在街头巷尾遇到这位高手,我们经过时,它就会对你摇头摆尾,当我们停下来,摸摸它的头,它更是不顾一切似的,对你表示友善。它并不是有什么阴谋才做如此亲热的表示,它并不是想把土地或房子卖给你,也不想要你向它求婚,它连一丝野心都没有,狗未曾读过心理学,却凭着它们不可思议的本能而获悉:与其千方百计地引人关心,不如对别人寄以纯粹的关心,如此才能获得更多的知己。要想获得别人的友情,与其引起他的关心,不如对他寄以纯粹的关心……我们从中可以学到一点:世界上大多数的人,为了获得别人的喜爱而作了错误的努力,然而他们并没有发现自己的错误。从根本上来说,人类在努力希望别人喜爱他之前,应该先努力地去喜欢别人。

“为什么别人会讨厌我?”在如此叹息之前,你实在应该先反省:“我是不是讨厌别人?”凡是不关心别人的人,别人自然不会关心他。因此他就非得过着孤寂冷漠的人生不可;不仅如此,它还会给别人带来许多的麻烦,令人不愉快。

我们常说,只要看看他的作品,就知道作者是否具有爱人的胸襟。对于人类抱有深切关怀的人,他的作品是每一个篇章,都必定能打动读者的心弦,字里行间自然地流露出无尽的爱。我们可以透过作品感受到作者温暖的心怀,进而对他产生一种仰慕之情。如果有一位讨厌大众的作者,无论如何,我们也不会喜欢他的作品。

说话和写作道理相同,如果我们所说的话是表示对听话者无限地关怀,相信这一段话一定能打动听者的心弦。至于说话的巧拙,倒在其次了。说话的人不论是如何地伶牙俐齿,说得头头是道,但却不表示对听话者的关心,那么听话者也不会关心你说的话。我们仔细想想,自己寄以无限善意关心的人,是以何种态度来回报我们?再想想,自己毫不关心的人,又是以何种态度来对待我们呢?

4.不要割断与别人的联系

原文:子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

大意:孔子说:“殷代沿袭夏代的礼仪制度,增添的和废弃的可以知道。周代沿袭殷代的礼仪制度,增添的和废弃的可以知道。那么,继承周代的朝代,就是一百代也是可以知道的啊。”

修炼关系靠平时。在建立良好交际的过程中,一个重要的原则就是:对已经建立起来的关系,千万不要与人失去联络。不要等到有事时才去想到别人,“关系”就像一把刀,常常磨才不会生锈。若是半年以上不联系,你就可能已经失去这位朋友了。

人们一直都在忙于自己的事,为生活而四处奔波,没有过多的时间在一起聊天、谈心,可是,我们想要拥有美好的人际关系,就必须多与身边的人联系、接触。冷若冰霜、“老死不相往来”的人是不可能拥有属于自己的一个朋友圈子的,只有大家之间不断地往来,才能促进彼此之间信息的传递,感情的交流,彼此更深入地了解。

那么,朋友之间是必然要互相联系的。互相联系的方法有许多,“礼尚往来”、“交流”等等,其中最普遍、最有人情味的一种是有空去坐坐。

人们在礼仪性的道别时,总不忘记加一句“有空来玩”,不论这是否是一句出自肺腑的言语,听后都让人感到温情四溢,自己似乎可以从中体会到我是被人们接受的,是受人欢迎的人。

在朋友之间,也需要这样的方式来建立良好的人际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