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孔子学院
14891800000036

第36章 以德服人,以礼待人——孔子谈做官的学问(3)

下级人员要取得的赏识首先是自己必须具备一定的实际才能,世有千里马而后有伯乐。不管如何殷勤表现,若非千里马,也不会被伯乐看中。但在具备了一定能力后,你就不能把希望寄托在你上级是个“伯乐”上,“表现你自己”就是下级人员最重要的事。你不能整天空守着自己的一腔抱负等待某位领导的“垂青”。要想怀才而遇,就必须适时、适当地表现自己。正所谓能干不如会表现,“只问耕耘,不问收获”在今天有些行不通了。越是“只问耕耘”的人,就越是没有出头之日,因为隐没在人群中,领导者们根本无暇看到他们。于是,做个沉默者,往往便只有吃亏的份儿了。不少人的确才华出众,踏实肯干,但领导却并不认为他们怎么样,原因就在于这些人不善于表现自己。

领导喜欢勤快、干净利索又“会来事”的下属,作为年轻人,资历浅,要想有所发展,必须从身边的小事勤勤恳恳地做起,不能大事做不了,小事不愿做。有时候小事更容易体现勤快,体现扎实,更易于表现自己。任何上级都希望下级能够主动工作,积极地找事来做。在有些时候,作为上级领导,对某件任务下级是否有能力完成,心中并不肯定,欲叫你做,又怕你不能承当;又有些时候上级手上有一项极为困难的任务,又不知道让谁去完成更好;还有时候,要完成某项工作,需要冲破规则,但上级碍于他的地位,又不能明说,故此项工作也不好交下去。在这些时候,有能力的下级,要想有所作为,就应抓住这些能表现自己才能的机会,大胆进取,主动请缨,同时明确你的权限,配合上级把工作做好。

198年,英国与阿根廷为争夺马尔维纳斯群岛爆发了一场战争,英国派出的特混舰队司令沃德伍德,在临行前,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问他需要什么时,他答道:“权力”,“希望战时内阁不要干涉我们的军事行动”。撒切尔夫人回答:“我授予你除进攻阿根廷本土以外的全权。”结果在整个战争中,由于首相及内阁没有干涉沃德伍德的行动,所有的战略计划、作战方案、进攻地点和时间都由沃德伍德一手制定,保证了突击的绝对机密性和机动性。

同样在战场上,登陆指挥官穆尔临行前也向沃德伍德要求“权力”,“希望你给予我调整行动的最大机动权。”得到同意后,英军登陆发现阿军已成惊弓之鸟,穆尔立即放弃了沃德伍德稳扎稳打的战术,采用蛙跳战术,直扑阿军主力聚集地,使阿军措手不及,只好投降。

战后,沃德伍德和穆尔的这种做法得到了广泛的赞赏,他们的声誉也因之大增。试想,如果英军指挥官没有勇气要求“放权”,要求独立承担责任,那么,事事请示汇报,行动犹豫不决,耽误了战机,最后导致失败,则不仅撒切尔夫人会面临一片舆论压力和指责,沃德伍德和穆尔的前程也会由此断送。

所以,有机会你应主动请缨,不要怕向领导“要权”,只要是为工作着想,从单位整体利益出发,领导是乐于“放权”给你,让你有自由发挥的余地,这时表现你的舞台已经搭好,你就可尽情地施展你的才华。

7.和谐是一种境界

原文:子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

大意:孔子说:“恭敬而不符合礼就会劳倦,谨慎而不符合礼就会畏缩,勇敢而不符合礼就会作乱,直率而不符合礼就会尖刻伤人。”

礼本来指的是区别尊卑贵贱的等级制度及与之相应的礼节仪式。但礼的根本目的又在于起中和作用,也就是要达到和谐的境界。这样就造成了礼与和之间既相矛盾又相统一的辩证关系。按照儒家的礼治观点,就是要人们在遵守礼法的前提下和睦相处。所以,一方面是“礼之用,和为贵”,“和”是目的;另一方面,一味地为和而和,不以礼来进行约束,不讲原则,也是不行的。这就是和与礼的辩证法。

礼作为一种广义的交往形式和规范,其原则首先表现为“和”,所谓和,从消极的方面看,主要是化解主体间的紧张与冲突;就积极的方面而言,和则指通过彼此的理解与沟通,达到同心同德,协力合作。孔子所崇尚的人生意境是一种和谐的意境,因而也是一种美的意境。用于处理人际关系,也就是既要团结,家和万事兴,和气生财,又要坚持原则,不能搞庸俗的一团和气,吹吹拍拍。说到底,还是******给我们开出的公式:团结——批评——团结。

人生万象总是在矛盾中谋求调和与融通,而不是对立与分割。有的人满口歌颂自然人生的美,努力忘记一切缺陷与丑恶;有的人却用显微镜来观察人生的斑点,仿佛世上只有虚伪、残酷、麻木,忘记了鸟歌虫吟。现代生活需要的不是对立,我们更应该扩大自己的胸襟和容人之量,不要以狭隘的眼光去概括事物,或者只一味的唱高调,歌功颂德;或者一味的唱反调,挖疮疤。应该真正地跑到生活里面,把一切事都用宽大通达的眼光来细细打量一番,感受生命的和谐与美。

在企业的经营原则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和”。企业家仿佛管弦乐队的指挥。他把所有演奏者集中在一起,根据他们的专长,发挥各种乐器的特点,指挥他们奏出优美动听、和谐的旋律来,企业的成功需要的是每个员工的通力合作,企业要充分调动和发挥每一个职工的专长,只有团结一心,才能有洋溢着活力的、富有韧性和刚性的集体。日本丰田公司的经营者十分注重采用各种方式调动职工的积极性,他们提出要“发扬温情友爱精神,形成家庭式的和谐风尚。”丰田公司绐年满0岁、购买本公司汽车的职工以八折优惠;实在有困难的,公司提供无息购车专用贷款。丰田公司还为职工提供租费低廉的公司宿舍,解决职工的住房问题。丰田的经营者们还经常参加公司的各项活动,制造一种“劳资和睦”的气氛。这些措施使职工对企业产生忠诚心和归属意识.自觉地把自己的命运和企业的命运联结在一起。

8.适度宽容你的下属

原文:子曰:“子曰:“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

大意:孔子说:“作领导不宽容,行礼仪不严肃认真,遭遇丧事的时候不悲哀我用什麽来观察这种人呢?

作为一个领导,没有什麽值得观察,当然也就是被否定的对象了。这里最值得我们重视的是“居上不宽”的问题。在另外的地方,孔子曾反复从正面说:“宽则得众。”(《阳货》、《尧曰》)宽容就能得到群众拥护。并把“宽”作为“仁”的五个方面内容之一。

荷裔美国作家亨德里克.房龙曾写过一本有世界影响的名著《宽容》,把宽容作为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

如果说,宽容对于一般人来说都非常重要的话,那麽,对于居于上位的领导人来说,就更应该是一种必须具备的素质了。所谓“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水太清澈了,清澈到像游泳池里的水一样,那时没有鱼儿能够在里面生存的;人太明察,太苛刻了,苛刻到像眼睛里容不得一粒沙子一样,那是没有人愿意跟随你的。俗话说:“金无赤足,人无完人。”其实也是说的这个道理。在中国历史上,有许多“宽则得众”的著名典故和故事,诸如楚庄王绝缨尽欢,孟尝君不杀与自己夫人通奸的门客,汉高祖重用陈平,曹操下《求贤令》选拔那些虽然有这样那样缺点但确有才干的人,唐太宗不追究郭子仪的儿子得罪自己,宋太祖宽容受贿的宰相赵普,宋太宗宽容酒醉的功臣孔守正和****,如此等等,不一而足。而与此相反,因“居上不宽”而自食其果的例子也同样是不胜枚举。

因此可以说“居上不宽”是领导者的致命伤,而宽容的肚量则是作为一个领导者的起码要求。越是进入民主的时代这一点就越发突出。这是所有领导者或想做领导者的人必须牢牢记在心上的信条。

如果你的下属犯了错,请不要轻易指责他,一定要保持适度地宽容。

你是否是一个成功的领导者,这与你在多大程度上可以忍受员工的不足有关。你是否可以对他们的微小错误视而不见?当员工违背了你一直保持的做事标准时,你是否应当给予惩罚?你是否应当提醒员工注意他们的错误?面对这些问题,虽然你很想装着视而不见,但又担心员工趁机利用这一点,并使之继续蔓延,然而如果你时时给予关注和处理,又担心他们视你为多事之人,把你当作一个不顾及员工的感觉而处处刁难的完美主义者。这时你应当站在员工的一边,对他人的缺点和不足表示容忍和理解,这是一个管理者的重要品质。绝不要动辄实施惩罚,或者造出一种令人惊恐的气氛。如果员工出现某一错误时,他们不用担心自己即将遭受处罚,那他们势必会更好地工作。员工在对管理者作出评判时,宽容型的管理者似乎更令他们接受。在许多公司里,当员工出现某一问题时,事后的调查与追究是较普遍的一种做法。实际上,对于员工的错误,最好是从中总结更多的教训而不是过于追究。如果偶尔发生下面的事情,你应该宽容处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