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孔子学院
14891800000032

第32章 开开心心的生活——孔子思想与现代人生活的态度(3)

生命决不仅仅是一种存在。它是一个不断变化、发展的进程。我们的父母通过我们延续其生命,我们将通过我们的孩子延续生命。由我们所形成的制度也将通过他们来延续。我们塑造的美好形象不会因为死亡而黯然失色。虽然我们的肉体会腐烂,我们的双手也将干枯,但它们创造的真、善、美将永远流传。

不要把你的生命浪费在积累那些终究要化为灰烬的东西上面。不要像追求物质那样追求思想,因为是思想赋予了生活以意义,它具有永恒的价值,它同物质是完全不同的。

放弃那些不适合自己去充当的社会角色,放弃束缚你的世故人情,放弃伪装你的功名利禄,放弃徒有虚荣的奉承夸奖,放弃各种蒙住你的眼睛的遮羞布,你才能够腾出手来。用足够的精力和智慧来赢取你真正应该有的东西,充分地努力做好自己应该做的事,自在自由地发掘自己的潜力,主体明确地直奔自己应该追求的目标,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路,充分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如果我们不及时地将损害我们的杂草和肿瘤放弃,不及时地将它们从我们的生活中扫除,从心灵里清理出去,它们就会妨碍我们本应快乐拥有的一切,绊住我们努力前进的脚,蒙住我们判断是非的眼睛。会腐蚀我们的生存,占据我们宝贵的人生空间,榨干我们生命土地里的水分和营养,打破我们的发展次序,给人生添乱添烦。

生命对我们每一个人来说只有一次,我们不能让太多的无关的人事功名,来消耗我们的光阴和智能;也不可能去成就许多种事业,做到名利双收事事如意;更不能和那些消耗我们的人事,打持久战,让它们给我们不断地带来麻烦和损失。我们要用取舍与选择来保护自己,来成就自己,来磨炼自己。

8.弃权利如弃敝屣

原文:子曰:“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

大意:孔子说:“泰伯,那可以说是具备至高无上的品德了,三次让出天下,老百姓简直找不出恰当的语言来赞美他。”

弃权利如敝屣,能够做到这一点的,在历史上并没有几个。相反,比比皆是的倒是争权夺位,为天下大权而杀人放火,争城掠地,勾心斗角,骨肉相残。直到现代社会,莫说让出整个天下,就是让出一个单位的领导权来,也会要了很多人的老命,宁死也不情愿的。

有什么办法呢?古今中外都是如此,权力就是有这么大的吸引力。“一朝权在手,便把令来行。”在很多人眼里,有了权就有了一切,没有了权就没有了一切。所以有“权、权、权,命相连”的说法。

这些看法,这些说法,大概在孔子的时代就已经不新鲜了吧,不然的话,他怎么会把三让天下作为至高无上的品德来歌颂呢?

谁不知道,王位至高无上。古代帝王自命“天子”,举国独尊。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黎民百姓山呼“万岁!”身居华屋瓯宇,后宫佳丽如云;食有珍馐美味,享不尽的人间富贵。且玉玺在握,生杀予夺,令行禁止,全凭“王者”旨意。

如今的人说:“有权就有一切。”有的人更是“一朝权在手,便把令来行。”有权的人便可“五子登科”。只要你有印把子在手,什么妻子、儿子、房子、车子、票子等等问题,就全不在话下。谁不有求于你。即便是盖个印章,也可“正大光明”地索取“手续费”什么的。

时下有“权钱交易”之说,其内涵尤深。其核心就是个“权”字!

一旦让位于人,不就等于将银子拱手送人,那就意味着放弃个人的一切权利。没有权,就管不了人;没有物,就吸引不了人;没有钱,就说动不了人呀!对于这一再简单不过的“真理”,难道说三千多年前的泰伯竟不知晓,他却硬要将一个众人求之不得的王位让给三弟季历。他宁肯牺牲个人利益,三番两次地让位,足见其心之诚。其德之高,确与杀弟弑兄、争权于朝、争利于市之辈大相径庭!

对于泰伯的德行,别说古代的“民无得而称焉”,就是今天我们也难以找到恰当的言词来予以评说。

9.能知足,方能常乐

原文:子曰:“子谓卫公子荆:“善居室。始有,曰:‘苟合矣。’少有,曰:‘苟完矣。’富有,曰:‘苟美矣。’”

大意:孔子评论卫国的公子荆说:“他善于居家过日子。刚刚有一点财产,便说:‘差不多够了。’稍稍增加一点,便说:‘差不多完备了。’富有以后,便说:‘差不多美满了。’”

公子荆显然是一个很容易满足的人用我们今天一般的看法,会认为他很平庸,没有什么高标准的追求。岂不闻:“万元户,贫困户,十万元户才起步,一百万元不算富。”而公子荆刚有一点财产,充其量算个“万元户”吧,就在那里说什么“差不多够了。”稍稍增加一点,肯定是不到“十万元”嘛,就声称“差不多完备了。”这不是很没追求吗?

其实,话倒不能这么说。

老子就说过:“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知足常足,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知足常乐。一个人知道满足,心里面就时常是快乐的,达观的,有利于身心健康。相反,贪得无厌,不知满足,就会时时感到焦虑不安。用叔本华的观点来说,就会使人生在欲望与失望之间痛苦不堪。面对现实,我们看到不少铤而走险而落得声败名裂的人正是因为欲壑难填,贪得无厌而走上犯罪道路的。看到这些人的犯罪事实,很多人都会由衷感叹说:“要是他早一点收手,大概也不会走到这一步罢了!”不知大家注意到没有,这些感叹所流露的,正是“知足”的思想啊!问题是,一旦受贪欲支配,又哪里会知足,哪里会收得住手呢?

所以,“知足”不是没有追求;“知足常乐”更不是平庸的表现。相反,倒是很难得修炼成的德性,尤其是在我们这个物欲诱惑滚滚而来,挡也挡不住的时代。

人是应该有更高的追求,但这与知足并不矛看,做人要想有好的心态,就是要能将这二者有效的结合起来。实现了一个目标后,可以准备下一个,但不能在这个还没实现时就想得更多,那就沦为了贪婪,事实上,知足才是最好的追求动力。

生活中,曾有过这样种人:在大庭广众之间双目昂视,面色凛然傲气冲天,旁若无人。也有一种人,就怕人不知道他才高八斗,无论走到哪儿,说不上三句话,便开始为自己宣传,即使做谦虚之态,亦是以退为进,并无诚意。

不可否认,这样的人或许有其过人之处,有着一定的智慧与成就。但他一定不会是最成功的人,因为他不懂得“人外有人,天外有天”,“三人行必有我师”的道理,这种人别人很难与之相处。

此外,还有一种人,眉眼之间洋溢着和平的神气,动不动笑容满面,说起话来风趣横生,不忧不怨的人,是属于知足常乐的一型。

知足不同于自满,虽然从表面上看来,它们都是对自身情况感到满意的反应,但事实上,由于出发点和外在表现的不同,它们往往给人以不同的感受。而从根本上说,知足也罢,自满也罢,与外在客观条件并不一定有相互的关联,一个人自觉得生活到这个程度,于愿已足,并不代表他的生活真的一定就无懈可击,样样可打满分,主要是他能衡量自身的能力,正视客观的条件,不妄想不贪求,也不去与他人比高下,能够以宽容坦荡的心去对待生活,使自己的人生不受外界的影响和干扰,顺命随缘地和平渡过。

那些骄傲的人,真的都是那么自信、骄傲,对自身的一切都心满意足,自认高人一等吗?如果你肯仔细分析,也许会吃惊地发现,事情恰恰相反。

依据心理学上的说法,那种处处要表现自己的不凡,就怕谁人不知他的出类拔萃和光荣历史,无法克制地要以骄傲的面孔示人的人,常常是心理上欠缺安全感,满足感、或自怜狂在作祟的人。因为缺少安全感、满足感,便相对的失去了自信,因此便急于要在别人的赞美或惊叹声中找回信心,证明确实如自己所希望和所幻想的那样不同凡响。骄傲、自满、目中无人,是由于反常心理在后面推动,不但予人极坏的印象,也是一种十分可悲的病态心理。

知足常乐的人很容易被人们认为是胸无大志。因为这些人往往在竟争异常激烈的今时今日,却不去挣,不去怨,不去嫉妒伤害他人,乐观地生活着,这样就导致别人以为他们没出息、没能力。这显然是一种错误的观点,知足并不代表不进取,无大志或拒绝与人竞争。它只是我们生活的一种态度而异,是一种看透世事无常后的大彻大悟罢了。

不与人比,坚持自己的成功原则、不用处心积虑的算计别人,懂得知足,那么你就会拥有真正而长久的快乐。

10.该放弃时不要斤斤计较

原文:哀公问社于宰我。宰我对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曰:使民战栗。”子闻之曰:“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译文:鲁哀公问宰我用什么木头做土神的牌位好。宰我回答说:“夏代用松木做,周代用栗木做,用栗木做的意思是使老百姓望而生畏,战战兢兢。”孔子听到后说:“已经做成的事就不必再说它了,已经做了的事就不必再劝阻了,已经过去的事就不必再追究了。”

孔子不满意宰我关于“使民战栗”的解释,因为它不符合德政爱民的思想。但周代又确实用栗木做的土神牌位,所以孔子也不好正面批评宰我,而只是从思想方法上来说,既然已经过去了的事,就不要去追究它了。

不管这件事本身的是非曲直,孔子这里所表现的,到的确是一种弃而不咎的宽大胸怀。

有些东西,虽然你可能很不愿意放弃。但是为了做事,为了有更大的空间容纳更多的东西,我们必须得丢掉它。

所谓破镜难圆,覆水难收。生米既已煮成了熟饭,说也无益,劝阻徒劳,追究也于事无补,不如当作一次心灵的清扫,该丢弃的就丢弃,不让心灵背负太重的负担。这样才能轻松赶路,快乐做事。

你一定有过年关前大扫除的经验,当你一箱又一箱的打包,你是不是很惊讶自己在过去短短几年内,竟然累积了那么多的东西?你很懊恼,埋怨自己为何没能在事前花些时间整理,淘汰一些不需要的东西?否则,今天就不会光是为了清理这些箱子,压得你连背脊都直不起来!

人生做事又何尝不是如此?在做事的过程中,每个人不都是不断地在累积经验和知识?这其中也包括你的名誉、地位、财富、亲情、人际、健康、知识等等;另外,当然也包括了烦恼、郁闷、挫折、沮丧、压力等等。在这些累积的过程当中,有的早该丢弃而未丢弃,有的则是早该储存而未储存。

问自己一个问题:“我是不是每天忙忙碌碌地过日子,把自己弄得疲累不堪,以致于总是没能好好静下来,替自己做‘清扫’?”心灵扫除的意义,就好像是生意人的“盘点库存”,你总要了解仓库里还有什么。某些货物如果不能在限期内销售出去,最后很可能因为积压过多的资金而拖垮你的生意。

很多人都喜欢房子清扫过后焕然一新的感觉,当你拭掉门窗上的尘埃与地面上的污垢,把一切整理就绪之后,整个人好像突然得到一种释放。

其实,在人生诸多关口上,我们几乎随时随地都得做“清扫”,念书、出国、就业、结婚、离婚、生子、换工作、退休……每一次的转折,都迫使我们不得不丢弃该丢弃的,尽管有些东西我们仍然留恋不已,但不丢掉又会成为负担,会拖拽你向前的脚步。

多年来,朱怡始终坚持一个习惯:每个礼拜六早上,利用别人不上班的时间,把自己的办公室彻底清理干净,连一张纸都不留。平常下班回到家后,她也会在梳妆台前花一点时间,反省一天中发生的事,顺便计划明天该做的事。

朱怡很喜欢这种“向过去说拜拜”的清扫方式,把从前的自己做一个了结,然后,迎接一个全新的开始。

朱怡自行创业以来,每年的业绩都是维持高增长。通常,人一旦站在高峰,总是很容易得意忘形。朱怡不是,她总是告诉自己:“一定要让自己随时放空,重要的不是回头看,而是往前看,接下来的路该怎么走?”她知道,有一天假使荣景不再,过去所有的辉煌都会一笔勾消。

几年前,朱怡有过一次深刻的搬家经验。由这次搬家,她真正体验出入要随时懂得“舍”。譬如,有些当初爱不释手的摆饰,等换了新房子之后,却和新环境格格不入,甚至变成最碍眼的累赘,连味道、风格通通都走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