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投资跟李嘉诚学投资
14883500000025

第25章 投资谋略之目光远大,不贪小利(2)

3.经营全球,展望世界

10年前将只小船撑出去,证明中国人在外地发展业务出色,在异地做生意亦可同样出色。

——李嘉诚投资箴言

精明的投资人,不会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当他们实力充足后,会多方发展,广开境域,即便东方不亮时,也还有西方亮。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李嘉诚把视野放在全球,在加拿大、英国、新加坡、日本都有他投资的足迹。

当时,加拿大经济局势严峻。但加拿大最大的收获,就是“逮住”了世界华人首富李嘉诚,他为经济面临衰退的加拿大带来了100多亿港元巨资。香港众多华商,又追逐李嘉诚的脚步,他的好友,同样是世界级华人富豪郑裕彤、李兆基等,竞相向加拿大进军。

杜蒙特与范劳尔赴港专程采访,发现加拿大商务官员和商人为了便于与李嘉诚接触,竟然把办公室也搬进了华人行。在决策阶段,李嘉诚几乎每天都要接待这些加拿大“星探”,并与高级助手研究加方提供的投资项目。

兼任加拿大赫斯基公司主席的马世民充当了李嘉诚的“西域”大使。他是主张海外扩张的强硬派。李嘉诚早就萌生了缔造跨国大集团的雄心壮志,现在和黄、港灯相继到手,现金储备充裕,时机已经成熟,他自然想大显身手。

李嘉诚、马世民以及长江副主席麦理思,穿梭于太平洋上空。1986年12月,在加拿大帝国商业银行的撮合下,李氏家族及和黄透过合营公司Union Faith投资32亿港元,购入加拿大赫斯基石油公司52%的股权。时值世界石油价格低潮,石油股票低迷,李嘉诚看好石油工业,做了一笔很合算的交易。这是当时最大一笔流入加拿大的港资,不但轰动加拿大,亦引起香港工商界的骚动。

港岛舆论界议论纷纷,有人说李嘉诚大肆收购欧美企业,是隐形迁册;还有人说他食言,准备淡出。李嘉诚说:“因投资关系,我在1967年时已获得新加坡居留权,别人怎么说,我并不在意。”

1988年马世民会见美国《财富》杂志记者时说:“若说香港对我们而言太小,这的确有点狂。但困境正在日渐逼近,我们没有多少选择余地。”

马世民还谈到收购赫斯基公司所经历的波折。按照加拿大商务法律,外国人是不能收购“经营健全”的能源企业的。赫斯基在加拿大西部拥有大片油田和天然气开发权、一家大型炼油厂及343家加油站。除石油降价因素带来资金周转困难,并无出现债务危机。幸得李嘉诚已经安排两个儿子加入加拿大国籍,收购计划才得以顺利完成。

有做大雄心的李嘉诚投资英国,几乎与加拿大同步进行。1986年,他斥资6亿港元购入英国皮尔逊公司近5%股权。该公司有世界著名的《金融时报》等产业,在伦敦、巴黎、纽约的拉扎德投资银行拥有权益。该公司股东担心李嘉诚进一步控得皮尔逊,不甘让华人做他们的大班,组织反收购。李嘉诚随机退却,半年后抛出股票,盈利1.2亿港元。

1987年,李嘉诚与马世民协商后,以闪电般的速度投资3.72亿美元,买进英国电报无线电公司5%股权。李嘉诚成为这家公众公司的大股东,却进不了董事局。原因是掌握大权的管理层,提防这位在香港打败英国巨富世家凯瑟克家族的华人大亨。1990年,李嘉诚趁高抛股,净赚近1亿美元。

李嘉诚进军美国的一次浩大行动是1990年,试图购买“哥伦比亚储蓄与贷款银行”的30亿美元有价证券的50%,涉及资金近100亿港元。因为这家银行是加州遇到麻烦的问题银行,卷入了一系列复杂的法律程序中,结果李嘉诚的投资计划搁浅。

李嘉诚在美国最有“着数”(合算)的一笔交易,是他与北美地产大王李察明建立友谊。李察明陷入财务危机,急需一位“叠水”(粤语水即钱,意为很富有)的大鹿为他解危,并结为长期合作伙伴。为表诚意,李察明将纽约曼哈顿一座大厦的49%股权,以4亿多港元的“缩水”价,拱手让给李嘉诚。

在新加坡方面,万邦航运主席曹文锦邀请香港巨富李嘉诚、邵逸夫、李兆基、周文轩等赴新加坡发展地产,成立新达城市公司,李嘉诚占10%股权。

1992年3月,李嘉诚、郭鹤年两位香港商界巨头,通过香港八佰伴超市集团主席和田一夫,携60亿港元巨资,赴日本札幌发展地产。李嘉诚的举动,引起亚洲经济巨龙——日本商界的小小震动。李嘉诚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说:“正像日本商人觉得本国太小,需要为资金寻找新出路一样,香港的商人也有这种感觉。一句大家都明白的道理,根据投资的法则,不要把所有的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

李嘉诚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在资本总体经营战略中,国际化经营战略是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中,有些人比较重视运用产品、技术及价格等“刚性”手段,去争取优势,赢得胜利。然而,最便捷的手段还是资本运营。只要你看准了,又有充足的资金,就不要管是本地还是国外,都要迅速投进去。作为一个投资人,要有国际化的战略眼光,不要被地域所局限。

4.最大限度地打开海外市场

恐惧不是对市场的恐惧,而是投资者内心产生的恐惧。

——李嘉诚投资箴言

面对经济一体化的大趋势,投资海外是每个投资家都应该积极考虑的问题。在这一领域,李嘉诚可谓大手笔。

1988年,李嘉诚等以32亿港元的惊人低价,投得温哥华一块比铜锣湾还大的地皮。物业计划全部完成,投资更在百亿以上,其中李嘉诚自己占一半股权。加拿大地广人稀,这种地方的地产既好做,又不好做,过去李泽钜推出的万博豪园一期一鸣惊人,被香港传媒炒成琼楼玉阁,但盈利怎样,却不见报道。

香港不少满腹经纶的评论家,曾为超人的海外投资击节叫好,现在纷纷反戈一击,指责李氏的海外投资判断失误,过于冒进。

当年,正当李嘉诚海外投资风生水起之时,地产大王李兆基也挟资飞赴加拿大。但是他出师不利,收购煤气公司惨遭失败。其后,李兆基只好扯超人衫尾,在超人立的地产项目中分得少许股权。至于郭氏家族,年迈的郭得胜患有严重的心脏病,无力亲赴海外,也未叫儿子进军海外。郭氏家族在北美拥有10亿港元物业,但这只是其家族巨大财富冰山之一角。

郭氏家族与李兆基都是低调人物,即使在公众场合,也多守口如瓶。故而,人们闹不清他们是迈不开跨国投资的步子,还是不愿迈大步。他们都一心在港打理,栽下的每棵树,都结出丰硕的果实。

与郭、李相对的是,李嘉诚在海外可谓大展拳脚。和黄发展海外港口业务,由英国开始推展至欧洲德国和美洲。今日和黄在英国有3个港口,其中一个是全英最大港口货柜码头。

1999年,有消息说,李嘉诚控制的和记黄埔集团,正积极接洽,准备收购苏哈托第三儿子胡托莫所拥有的“恒布斯集装箱转运站”。关于收购谈判工作,由和记黄埔集团旗下“和记港务公司”进行,其印尼顾问为郭英喜领导的印尼资产管理集团公司(AM—C1),已先后同胡托莫等人商谈价格,可能以约1.45亿美金成交。

印尼《罗盘报》报道说,恒布斯集装箱转运站负责管理、建设和经营的首都海港第三货柜码头,遭遇经济危机之后,欠下巨大呆账,已经奄奄一息,处于破产边缘。因此和记港务公司有意买下,以便重新整顿建设,进一步发展印尼的进出口业务。

和记黄埔集团已在1999年3月31日进军印尼港务业,当时通过国营企业部长,和记港务公司买下雅加达国际集装箱码头51%的股份,实际上已经控制了雅加达海港第一集装箱码头和第二集装箱码头的营运管理,成为李嘉诚集团继巴拿马运河营运权后,在全球控制的第17个国际集装箱码头。

雅加达海港只有3个集装箱码头,如和记港务公司买下“恒布斯集装箱转运站”后,就等于李嘉诚控制了印尼全部集装箱码头,因此印尼有人以反对由外资垄断为理由,表示拒绝和记港务进一步的收购行动。有人甚至利用此事,指责身为华裔的郭英喜,进而攻击其父郭建义。

1999年年底,当美国将从巴拿马运河撤离时,香港和记黄埔有限公司通过竞标,赢得了巴拿马运河两端港口的管理权。美国一些人就此声称,香港和记黄埔有限公司经营港口,将危及美国的安全。对此,李嘉诚立刻向新闻界表示,他属下的和记黄埔集团,不会通过在巴拿马运河投资兴建集装箱码头,来控制运河的航权。

据《解放日报》报道,李嘉诚说,和黄集团在巴拿马运河只是进行一项集装箱业务的投资,与控制权并不相干。他强调,和黄集团只是在巴拿马经营集装箱业务的公司之一,同一些美国和中国台湾公司相比,和黄甚至不是最大的集装箱经营公司。

李嘉诚的“和记黄埔”投得运河两端港口的经营权,由于他和********的特殊关系,在美国引起很多风波。美国众议院的银行及金融事务委员会曾经举行听证会,加州共和党众议员罗尔巴克尔指出,和黄是北京的棋子,意图控制巴拿马。

巴拿马运河港口的投标,被美国******界定为“缺少透明度”“非常不寻常”,克林顿政府竟予以认同。认为巴拿马政府贪赎,使和记黄埔取得了港口和邻近的战略性地产。

该议员指出,在巴拿马运河港口的租赁招标时,中国人的和记国际码头公司出价1000万美元,而两家美国公司分别出价1100万和1160万美元,但巴拿马政府不接受这些出价。

尽管在海外投资,横遭非议,但是这些并不能阻挡李嘉诚拓展海外的决心和步伐,因为他是一位投资家,而不是一个政治家。

5.顺时应运,以情投资

我的人生观就是,我所做的都是我认为对国家民族有利的。

——李嘉诚投资箴言

顺时应运,以情投资是李嘉诚经商的一大特点。他认为,一个投资家要有长远的目光,就不能被眼前小利所诱惑,这就要求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不能只考虑自己赚了多少钱。国家兴旺了,民族昌盛了,个人的腰包自然也会鼓起来。

香港《壹周刊》杂志曾经在财经专题的栏目里,对李嘉诚与祖国的感情做过这样的报道:“1990年1月,在戒严令取消刚一个星期,中国领导人以国家元首的级别接见了香港首富李嘉诚。在17日上午,他会见了国家主席******,下午他会见了中央总书记江****,晚上他又和专责教育的国务委员李铁映晚宴;翌日下午,他还见了******总理****,当天,连名义上已退了休的******亦和李嘉诚会了面。当时他告诉中国的领导人说,长实及他名下的其他分公司未来几年在港投资400亿港元,他便打个譬喻,说他的事业‘正如一棵大树一般,根扎在香港。’”

早在1979年,李嘉诚作为香港经济界的重要人物,被委任为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董事,同时被委任为董事的还包括王宽诚和霍英东。李嘉诚的当选,使人们认识到他在中国外贸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愈来愈多的中国公司开始在香港的经济活动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并着手进行各项经济发展。“身为中国人,应竭尽个人的力量,为祖国多办实事、办好事”的李嘉诚,也着手将自身业务同中国的改革开放联系在一起。在香港旺角区西洋莱街上的中侨国货公司新厦,曾经是长江实业的珍贵物业;并且,位于香港东区铜锣湾的乐声大厦,也是李嘉诚以优惠的价格售与中国国货公司的。

1980年,李嘉诚与香港大亨冯景禧、胡应湘、郭得胜、郑裕彤及李兆基等组成新合成发展有限公司,与广州羊城服务发展公司合作兴建了中国大酒店,为中国的改革开放树立了一个意义重大的成功典型。

1982年,由于经济气候的影响,世界造船业陷入不景气的地步。但是,李嘉诚的青洲英泥有限公司,却在中国大连造船厂订购了每艘价值1400万美元的四艘万吨巨轮,在接受记者访问时,李嘉诚坦然地说:“我对大连造船厂有信心,而且我是中国人,我订购祖国的产品是很自然的事情。”

1984年4月,中国成功发射了第一颗地球同步通讯卫星,标志着中国运载火箭技术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中国低温氢氧燃料发动机技术已经进入了世界先进行列。1985年秋,中国政府宣布“长征”火箭可以为世界各国提供发射卫星服务,而正当许多国家与中国只是试探性的洽谈,并无诚意的时候,李嘉诚果敢地决定将和记黄埔、大东电报局,以及中信集团合作购买的美制卫星“亚洲卫星一号(Asiasatl)”,交给中国长征火箭发射。这颗卫星于1990年4月成功发射上天,充分证实了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的进步,从而提高了中国在国际市场上的地位,意义极其深远。

李嘉诚对中国的感情朴实中带有诚挚,这不仅体现在他一次又一次对中国的投资上,同时也体现于在海外与中国公司的合作上。

20世纪70年代末期,香港房地产的经营上升至辉煌时期,随着愈来愈高、愈来愈多的建筑群的出现,愈来愈大的物业需求正刺激着已经膨胀的房地产市场。其中,优质水泥的需求量也达至顶峰时期。

在当时,香港生产水泥的青洲英泥,是引进美国水泥生产的半成品进行加工,然后出厂,但却无法满足市场的需求。随着中国改革开放政策的进一步实施,随着物业市场的迅猛发展以及大批物业的兴建,水泥成了中国乃至香港地区的“热门货”。中国开始向海外大批量地进口优质水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