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投资跟李嘉诚学投资
14883500000002

第2章 投资谋略之独具慧眼,明察秋毫(1)

对一个投资者来讲,敏锐的眼光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你要想对一项投资事业做出准确的判断,是乘胜追击、勇往直前,还是激流勇退、见好就收;是坚持到底、毫不退缩,还是忍痛断腕、以求自保,其关键就在于投资者具不具备一双明察秋毫的慧眼。具备,你就可以在商海中游刃有余,无往而不利;不具备,即使你偶尔占得一些小便宜,迟早也会折戟沉沙,输个倾家荡产。无疑,李嘉诚是具备这样一双慧眼的,无论是他集资办塑胶厂、进军房地产;还是投资电信、建立TOM超级网站等等,他都能够准确分析天时、地利、人和,从而选中最佳目标进行投资,财富自然也就如滔滔江水,连绵不绝地流进了他的口袋。可以说,李嘉诚能够成为华人首富,与他那双能洞穿一切商机的眼睛是分不开的。

1.看准商机,先人一步踏出去

放弃机遇的人并不知道自己放弃的是机遇,而求索机遇的人恰恰知道机遇或许就要降临。

——李嘉诚投资箴言

投资强调先人一步的重要性,即要学会先发制人。当然,这需要摸透双方的情况,才能做出决策。李嘉诚认为,投资家摸行情的眼光应当是敏锐的,能看到潜藏的各种商机,从而做到先人一步。当然,投资家的眼光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逐渐的训练获得的。

李嘉诚已经在茶楼熬过了最艰辛的一年,老板给他加了工钱,他也能够像其他堂倌一样,轮流午休或早归。李嘉诚感谢茶楼老板,老板成全了他养家糊口的基本愿望,给予了他极好的人生锻炼。但是,李嘉诚心里也清楚,茶楼工作出息不大,不可久留,于是他决定进舅父的中南钟表公司工作。李嘉诚把这个想法告诉了舅父庄静庵,庄静庵很快就答应了。

李嘉诚进了舅父的公司,但舅父从不因为李嘉诚是外甥而予以特别照顾。李嘉诚从小学徒干起,初时还不能接触钟表活儿,只能做扫地、煲茶、倒水、跑腿等杂事。李嘉诚在茶楼受过极严格的训练,轻车熟路,做得又快又好。

开始,许多职员不知道李嘉诚是老板的外甥,他们在庄静庵面前夸李嘉诚,说他“伶俐勤快”,“甚至看别人的脸色,就知道别人想做什么,他就会主动帮忙”。

李嘉诚进中南钟表公司的目的,是学会装配修理钟表。他利用打杂的空隙,跟师傅学艺。他心灵手巧,仅用了半年时间,就学会了各种型号的钟表装配及修理。庄静庵由此对少年李嘉诚刮目相看,将李嘉诚调往公司下属的高升街钟表店当店员。

李嘉诚在茶楼,已经学会了与人打交道;在中南钟表公司,经过装配修理的学艺,对各类钟表也了如指掌。因此,他很快就掌握了钟表的销售技巧,做得十分出色。后来,与李嘉诚同在高升钟表店共事的老店员,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介绍道:

“嘉诚来高升店,是年纪最小的店员。开始谁都不把他当一回事,但不久便都对他刮目相看。他对钟表很熟悉,知识很全面,像吃钟表饭多年的人,谁都不敢相信,他学徒才几个月。当时,我们都认为他会成为一个能工巧匠,也能做个出色的钟表商,还没想到他今后会那么显赫。”

李嘉诚这个高升店年纪最小的店员,时刻关注钟表业的市场信息,经过半年的观察和分析,他对钟表业的现状和未来有了成熟的看法。

1946年初,17岁的李嘉诚突然辞别舅父庄静庵。临行前,他就香港钟表业的前途,对庄静庵做了一番今天看来依然堪称大商家眼光的分析。

李嘉诚认为,瑞士机械表的生产技术炉火纯青,举世所无敌。其时,日本人避其锋芒,瞄准空档,抢先开发了电子石英表的新领域。于是,世界钟表市场便形成这样的态势:高档表市场为瑞士人独霸,中档表市场为日本人垄断。这样,中低档表市场就是可开拓的空档。因此,李嘉诚建议舅父迅速抢占这一滩头。

历史已经证实,后来的香港钟表市场正如李嘉诚所预言,以物美价廉的中低档表迎合中下层顾客的需要,成为世界继瑞士、日本外的又一大钟表基地,中低档表生产成为香港的支柱产业之一。

后来,庄静庵的中南钟表公司成为香港钟表业界的巨擘,这其中是否与少年李嘉诚的建议有关联,就无从考证了。但不管怎样,李嘉诚当时的商业眼光已经具备了大家风范,为他日后在商场上叱咤风云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从生活中发现商机

精明的商家可以将商业意识渗透到生活中的每一件事中去,甚至是一举手一投足间。充满商业细胞的商人,赚钱可以无处不在、无时不在。

——李嘉诚投资箴言

任何人的能力都不是天生具备的,都要经过后天艰苦的培养,李嘉诚之所以能够在后来的事业中一帆风顺,大多数投资都能为其带来丰厚的利润,与他年轻时进行的自我锻炼是分不开的。早年,在做推销员的时候,他就已经开始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商业眼光了。

美国“成功学教父”戴尔·卡耐基说过:“你想知道自己是否具备经商素质,你最好去当一名推销员。”确实,推销极富挑战性,甚至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当今世界上杰出的商人企业家,十有八九从事过推销工作,并且绝大多数取得过骄人的成绩,李嘉诚自然也在此列。

李嘉诚喜欢挑战,因此他离开了舅舅的钟表公司,选择到五金厂当推销员,主要负责镀锌铁桶的推销。当时,铁桶推销的主要对象都集中在卖日杂货的店铺上。年仅17岁的李嘉诚一入行,就感到了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般的激烈竞争。于是,他避实就虚,采取了直销的方法。

李嘉诚首先分析出,酒楼旅店是“吃货”大户,于是他就集中精力对这些堡垒攻坚。因为在当时,推销员到酒楼旅店直接推销的不多,所以竞争不是很激烈。对于酒楼旅店来说,一方面直销价格比到市场去买要便宜,另一方面送货上门节省了他们的时间和精力。因此,李嘉诚这一招轻而易举地获得了成功。他曾经打入一家旅店,一次就销出100多只铁桶,销售业绩十分惊人。

此外,李嘉诚又对家庭散户做了调查研究。他发现,当时高级住宅区的家庭大多使用铝桶。于是,他就把目标瞄准了中下层居民区。但即便是中下层居民区,一户家庭通常也只使用一两只铁桶,潜力远非酒楼旅店可比。不过,家庭散户又有一个酒楼旅店不能比拟的优势,那就是集腋成裘的庞大数量。如何占领这个十分分散而又不可忽视的庞大市场?李嘉诚一时一筹莫展,苦苦思索。

一日,李嘉诚看见几个老太太围坐在居民区的楼下摘菜聊天,忽然茅塞顿开,计上心头。于是,他专找老太太卖桶。李嘉诚心里是这样盘算的,老太太都不上班,闲居在家,喜欢串门唠叨,自然而然就成了他的义务推销员。这样一来,只要卖出一只,就等于卖出了一批。李嘉诚这一招果然又大获成功。

自从李嘉诚开辟了酒楼旅馆的直销路线后,其他推销员也如法炮制,竞争逐渐变得激烈起来。面对这种情况,李嘉诚妙招奇出,一次又一次显示了他在生活中发现商机的独特眼光,为他日后大手笔的投资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有一家刚落成的旅馆正准备开张,这是推销铁桶的大好时机。李嘉诚的几个同事贪功心切,抢先找到旅馆老板,不料全都碰了一鼻子灰,无功而返。原来,旅馆老板中意于另一家他曾经打过交道的五金厂。

知难而退的同事都推李嘉诚出马。李嘉诚也觉得,放跑这条大鱼,实在太可惜,也未免显得自己太无能,于是他迎难而上,决定碰一碰这个硬“钉子”。

李嘉诚并不急于去见老板,而是先与旅馆的一个职员交上了朋友,然后再漫不经心地从那个职员口中套知老板的有关情况,以选择突破口。

那个职员谈到老板有一个儿子,整天缠着他要去看赛马。老板很疼爱他,但旅馆开张在即,千头万绪,根本抽不出时间来陪他。

职员是当作趣闻说起这件事的,可言者无心,听者有意,李嘉诚感觉自己已经找到了打开成功之门的金钥匙。他让这个职员搭桥,自掏腰包带老板的儿子到快活谷马场看赛马,老板的儿子喜出望外,兴高采烈。李嘉诚的举动使老板十分感动,于是很爽快地从李嘉诚手中买下了380只铁桶。李嘉诚再一次成为五金厂的一等“英雄”。

李嘉诚凭着自己独特的商业眼光和聪明头脑取得了一次又一次胜利,但他心里也明白,这种聪明还只是小聪明,这种胜利也只是小胜利。一个成大事的人,必须要把眼光放远放高,而绝不能得到一点小小的成绩就沾沾自喜。后来,一次推销的落败,使李嘉诚看到了镀锌铁桶的穷途末路、塑胶制品的蒸蒸日上,他毅然决定跳槽。

有一天,推销铁桶的李嘉诚与推销塑胶桶的塑胶公司老板在酒店不期而遇。李嘉诚使出浑身解数投入竞争,但塑胶桶轻而易举就获胜了。李嘉诚过去从不轻易言败,但这一次他感到的是彻底的失败,而且败得毫无还手之力。

正所谓“不打不相识”,塑胶公司的老板慧眼识英才,十分赏识李嘉诚的推销才能,他真诚地对少年李嘉诚说”“这场遭遇战,你输给了我。但事实上,是塑胶桶赢了白铁桶。”后来,老板又诚心诚意邀请“手下败将”李嘉诚去喝晚茶,与他交朋友,并表示希望他加入自己的公司。

李嘉诚从塑胶公司老板那里了解到,塑胶工业在40年代中叶兴起于欧美发达国家,就全球而言,属于新兴的产业。塑胶制品易成型、质量轻、色彩丰富、美观适用,并且是木质和金属制品良好的替代物,发展潜力十分巨大。塑胶老板还对李嘉诚表示,年轻人应该有长远的眼光,如果你所从事的行业是个没有发展前途的行业,即使你再有才能也不会有很大的发展。

塑胶老板的话让李嘉诚辗转难眠,他在着手调查价格行情时又发现,塑胶制品以其昂贵的价格作为富人阶层的奢侈品只是极短的时间,塑胶制品的价格一直在大幅度下跌。一来价廉,二来物美。有这两条,塑胶制品大行其市势在必然。没有什么可犹豫的了,李嘉诚毅然决定加入塑胶公司,迈入一派生机的塑胶行业。

从李嘉诚后来的发展轨迹我们可以知道,进入塑胶行业这一高瞻远瞩的选择,奠定了他成为世界“塑胶花大王”的基石。假如没有这一超前的眼光,李嘉诚的商业历史也许就会重写。在这里,我们清楚地看到“超人”李嘉诚在关键时刻把握机遇的能力和气魄。

3.准确的判断是投资成功的前提

精明的商人,只有嗅觉敏锐才能将商业情报作用发挥到极致,那种感觉迟钝、闭门自锁的公司老板常常会无所作为。

——李嘉诚投资箴言

在李嘉诚看来,准确的判断力是商人成功的必备素质和能力,因为商人必须要敢打敢拼,而敢打敢拼的人必须眼光敏锐、判断准确才能成为真正的投资家,从而在商场中打开局面。

1960年前后,李嘉诚以天才的头脑,敏锐的目光,察觉出塑胶花也并非久留之地。其实,这是一个很简单的道理,凡是装饰品,日子久了就会使人厌倦。随着社会的不断开放,人们越来越喜欢摩登,鲜花代替塑胶花的日子不会太远。李嘉诚必须为自己手中一亿元的庞大资金寻找出路。

一天,李嘉诚独自驱车在外面兜风,无意中看到原野上的农民正忙于耕作,建筑工人正忙于盖房子。李嘉诚顿时豁然开朗,是啊,为什么没有想到房地产呢?

香港地域狭小,人口密集,四五百万人挤在区区一千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人口密度平均每平方公里5000余人,成为当今世界上人口密度最高的地区之一。同时,香港的人口现在仍以平均每年10万人的速度在增加,使这个素有“东方之珠”美誉的香港,成了名副其实的“珍珠”。

李嘉诚从人口的激增,生存空间的有限,经济发展的神速,土地使用的日趋重要,预见到地价来日必然暴涨,香港地产业极具发展前途。他赞成有人曾指出的“从古至今,以房地产最能保存币值和牟取暴利,尤其在‘寸土寸金’的弹丸之地香港”。

李嘉诚当机立断,毅然决定投资地产业。1958年,他开始涉足地产界,在香港北角购地兴建一座12层高的工厂大厦。1960年,他又在柴湾购地兴建另一座工厂大厦。这两座大厦的面积总共达到了12万平方英尺。这就是说,当香港、九龙和新九龙中心地区地价猛增,私人土地开发者于20世纪60年代在荃湾、元朗和大埔开始投资房地产的时候,李嘉诚就已经捷足先登了。

香港寸土寸金,炒楼成风,是冒险家的乐园。有的人用冒险的办法,采取“开发式”投资。所谓“开发式”,就是买空卖空,侥幸取胜。也就是说,你手上只有10万元,却要做100万元的生意,那不足的90万元就用地皮或楼宇向银行抵押,交纳利息。这是一种投机的做法,好处是可以用小本赚大钱,物业市场猛涨就发大财,你想赚更多的钱就向银行多借贷。但是,做生意决不可能一帆风顺,任何商品决不会只涨不跌。物业市场一旦跌落、狂泻,或者银行资金紧缩,“开发客”就毫无招架之力,只能乖乖投降,宣布破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