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跌打损伤奇效良方
14883100000048

第48章 软组织损伤(29)

【经验心得】急性腰扭伤易发于青壮年男性,多因过度劳累、负荷过重、用力不均时身体瞬间失衡而致。急性腰扭伤病人委中穴处多可见血管呈乌青色且较鼓胀,犹如“乌筋暴出“,为经脉不通,气血瘀阻所致,”不通则痛“,且血管鼓胀越甚者,腰痛越明显。针刺委中穴放血治疗急性腰扭伤,是根据中医“病在上者下取之”的取穴原则,委中穴属足太阳膀胱经,“经脉所过,主治所及”。针刺该穴放血,直接起到了驱瘀去阻、畅流减胀、“通则不痛”的作用,通过调节疏通,“行气血,营阴阳“,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从而达到了治疗目的。治疗后2d 内下肢避免接触凉水,否则疼痛易复发。

【方剂出处】蒋又祝,等.针刺放血法治疗急性腰扭伤55例.人民军医,2004;47(9):557殷门穴治疗腰肌扭伤【穴位选择】殷门穴。

【治疗方法】充分暴露殷门穴部位,常规消毒后,用2~3寸毫针直刺后,调节针感(触电感、酸胀感、疼痛感向下至足跟方向,向上至臀部方向放射)。操作方法:一手边捻针,另一手用大鱼际部位按揉腰部的肌肉痉挛部,边嘱患者连续深呼吸。一般持续3~5min后,肌肉既能松弛。10min 左右后患者自感无压痛即可起针。患者下床后进行功能活动。若单侧腰肌扭伤,针刺患侧的殷门穴,双侧腰肌扭伤,针刺双侧的殷门穴。

【功效主治】激发经气,通络止痛。

【临床运用】临床治疗23例,显效21例,良好1例,无效1例。

治验:刘某某,男,32岁。不慎将腰扭伤,初感疼楚,未加注意,后逐渐加重,活动受限,跛行。查:身体扭向左侧行走,右腰最长肌隆起,坚硬感,呈痉挛状,压痛明显。诊断为:右骶棘肌痉挛。针刺:右侧殷门穴,15min后肌肉松弛,功能恢复正常。

【经验心得】腰椎是脊椎负重最大、活动量最大最多的部位,因此也是最易受损的部位。《素问·举痛论》:“寒去入经而稽迟,涩而不行,客于脉中,则气不通,故卒然而痛也。”《证治准绳》:“腰痛之病,有内、有寒、有湿、有热、有挫闪、有瘀血、有滞气皆标也,肾虚基本也。”如腰部受到跌扑损伤,伤及肾府经络,气滞血凝,经络不通。按经络理论,膀胱经与肾经相表里,经络受阻,血运不畅,不通则痛。“殷门“穴位于坐骨神经干之中,在其深部组织有各种感觉器及其分布的神经、血管、肌肉等,而血管与肌肉等组织均被稠密的神经纤维所包绕,该神经干同脊髓神经相连续,受脊髓神经管理。如腰部骶棘肌、髂肋肌或棘间韧带或棘上韧带受损时,可影响到脊髓神经,故“殷门“是坐骨神经干上的主要刺激点,治疗时可起到传导作用,同时又有反射弧的协同作用,从而对腰部肌肉群、神经、生理、病理及生化关系等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所以经过临床实践,证明“殷门“穴既有镇痛作用,又有调整骶棘肌群损伤和功能紊乱的作用,使病变组织得到缓解及恢复,因此达到治疗目的。

【方剂出处】于兆秀,等.殷门穴治疗腰肌扭伤23例分析.针灸临床,2003;19(8):64运用全息取穴治疗急性腰扭伤【穴位选择】根据穴位分布全息律的同侧对应原则,取与患侧同侧第2掌骨桡侧的穴位。若腰部两侧均疼痛,则取双手第2掌骨桡侧的穴位。以取右手第2掌骨侧穴位为例。医生与患者相对而坐,医生用右手托起患者的右手,患者的手如松握鸡蛋状半握拳,肌肉自然放松,虎口向上,示指和拇指相距约3cm,医生用左手拇指尖在患者右手第2掌骨桡侧与掌骨长轴平行处,轻轻按压,即可觉有一浅凹长槽,第2掌骨侧的新的微针系统的穴位就分布在此浅凹长槽内,医生在此长槽内从远心端向近心端以大小适中且相等的压力顺序揉压,如在某处按压时病人此处有明显的酸胀麻重感觉,或在此处稍用力按压患者就不可忍受而躲避,则此处就是所要取的穴位。若取患者左手第2掌骨侧的穴位,则医生用左手托起病人的左手,医生用右手拇指指尖按压,取穴方法同上。

【治疗方法】找准穴位,常规消毒皮肤,用1~1.5寸28号毫针沿第2掌骨桡侧边缘垂直刺入0.6~0.8寸,进针后轻轻捻转,患者立即会有强烈的酸麻胀重感。在针刺的同时嘱病人活动腰部。一般留针15~20min,每隔5min 行针1次,以保持较强的针感。以上治疗每日1次。

【功效主治】通络止痛。

【临床运用】临床治疗185例,治愈179例,好转6例,在治愈的病例中,治疗1次痊愈者164例,2次痊愈者11例,3次及3次以上痊愈者4例。

治验:王某,男,46岁。患者于2h前因抬重物用力过猛,不慎扭伤腰部,当即感到左侧腰部剧烈疼痛,不能俯仰,弯腰、下蹲及转侧、深呼吸时加重,由家人扶着来诊。检查:腰前屈10°,背伸5°,左右侧弯各5°,第2~4腰椎左侧压痛明显,腰肌痉挛。诊为急性腰扭伤。用全息取穴法取穴位,发现患者左手第2掌骨桡侧的腰穴压痛敏感,立即在该穴针刺,并嘱患者活动腰部。2min 后患者骤感腰部轻松,疼痛消失,腰部活动自如。留针15min,1次痊愈。随访3个月,虽经常肩扛和抬重物,未再复发。

【经验心得】根据穴位分布全息律,人的第2掌骨桡侧存在一个新的微针系统,这里的穴位若按其对应人的整体上的部位来命名,第2掌骨桡侧恰像是整个人体在这里的缩小,远心端为头穴,近心端为足穴,如在某穴按压时病人此穴有明显的酸胀麻重感觉,或在此穴稍用力按压患者就不可忍受而躲藏,则在此穴对应的整体上的同名部位及所处的横截面必然有病,此穴就是所要取的穴位。

【方剂出处】裴改社.运用全息取穴治疗急性腰扭伤185例.四川中医,2001;19(8):74推拿点穴治疗急性腰扭伤【治疗方法】患者俯卧于治疗床上,医者站于患侧。若急性腰肌扭伤,用拇指重按委中、昆仑二穴;若棘上、棘间韧带急性损伤,重按委阳、长强二穴,施上述手法时,先令患者深呼吸5~10次,医者随患者呼吸起伏行点按之法,吸气时手法宜轻,呼气时手法宜重,随后再让患者做抬腰收腹,以及腰部前后屈伸后左右晃动约3min;若腰椎小关节紊乱,先指揉腰部压痛点,待腰部肌肉松解后,再做腰椎斜扳整复手法。经上述治疗,腰部症状减轻,疼痛缓解后,再施法、揉法、摩法于局部约10min。

【功效主治】行气活血,舒筋通络。

【临床运用】临床治疗104例,均治疗1~3次,其中痊愈80例,显效15例,好转9例,无效0例。

治验:王某,女,28岁。1d 前弯腰不慎扭伤腰部,疼痛难忍,咳嗽及下蹲时腰痛加剧。查:左侧腰肌紧张,腰4、5棘突左旁2cm 处压痛明显。诊断:急性腰肌扭伤。治以点按委中、昆仑二穴等,2次即愈。

【经验心得】治疗急性腰肌扭伤取委中、昆仑二穴,是依据委中、昆仑分别为足太阳膀胱经的合穴、经穴,二穴为足太阳膀胱经的经气所行与汇合之处,按之能够行气活血、舒筋通络,以达通则不痛之效。诚如《四总穴歌》载”腰背委中求“。《十二穴主治杂病歌》所云:“转筋腰尻痛……举步行不得,一动即呻吟。若欲求安乐,须于昆仑针。”治疗棘上、棘间韧带急性损伤取委阳和长强二穴,是依据委阳、长强分别为足太阳膀胱经穴,督脉经的络穴,而督脉行于脊中,足太阳经夹脊入腘中,按之能够调节阳经经脉气血,使腰部筋脉得以气血濡养,血行瘀散,通则不痛。

【方剂出处】于建,等.推拿点穴治疗急性腰扭伤104例.中医外治杂志,2004;13(6):48针刺攒竹穴治疗急性腰扭伤【穴位选择】攒竹穴(眉头陷中,眶上切迹处)。

【治疗方法】患者端坐,局部消毒后,取30mm 毫针,对准百会穴方向直刺双侧攒竹穴,入针10mm 左右,快速捻转,急用泻法,得气后(如见流泪效更佳)令患者活动腰部,幅度由小到大。并留针30min,每日1次。

【功效主治】泻经气、通瘀滞。

【临床运用】临床治疗21例,治愈16例,好转4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5.24%。治疗时间最短2d,最长7d。

治验:李某,男,33岁。2d 前不慎扭伤腰部,左侧疼痛明显,活动受限,卧床1d仍不能缓解,在家人搀扶下前来就诊。查腰3、4椎左侧椎旁压痛明显,腰部肌肉僵硬,局部叩击痛,腰部X线片未见阳性提示。诊断为急性腰扭伤。针刺双侧攒竹穴,初用泻法,得气后活动腰部,活动开后留针30min。治疗后疼痛明显减轻,能自行离开诊室,又治疗2次后痊愈。

【经验心得】攒竹穴属足太阳膀胱经穴。膀胱经起于内眼角的睛明穴,上额到头顶,项后分两支,一支夹脊柱两侧下行经腰股后至腘窝,另一支经肩胛下行,过臀、股至委中又经小腿外侧到至阳穴,两支均过腰府。腰部为全身运动枢纽,系太阳膀胱经经气流转必经之途。腰部闪挫致气滞血瘀,壅堵经络,则太阳膀胱经经气难以流转、贯通。经络之气不通则痛。攒竹穴治疗腰痛,古籍未记载。经脉所过,主治所及。针刺攒竹穴,通过泻经气、通淤滞可治疗腰痛,验之临床,获效明显。

【方剂出处】闵学军,等.针刺攒竹穴治疗急性腰扭伤21例.实用中医药杂志,2006;22(9):560中药热敷治疗急性腰扭伤【药物组成】当归、赤芍、牛膝、桂枝、羌活、五加皮、威灵仙、艾叶、透骨草各100g。

【治疗方法】次上药置于布袋内,封口。入水煮沸,取出待温,用以热敷患处。每次20~30min,每日1~2次,连用10~14d。为避免烫伤,要注意所用药袋的温度,亦可先在局部皮肤涂少量凡士林以防万一烫伤并以减轻损伤。

【功效主治】舒筋活络,活血化瘀。

【临床运用】临床治疗88例,75例治愈,症状消失,腰部活动自如,13例有效。

【经验心得】急性腰扭伤是骨伤科门诊常见疾病,严重者可导致不能行走、站立,影响患者的生活。本病的发生多由于外伤致腰部气滞血瘀,经络痹阻。所用外敷药物中当归、赤芍活血祛瘀;防风、牛膝、桂枝、羌活祛湿止痛,引瘀血下行;五加皮、威灵仙、艾叶、透骨草祛风除湿,通络止痛,壮筋骨。用以上药物热敷可使药效直达病所,起到舒筋活络、活血化瘀的效果。本法安全方便,经济有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方剂出处】吕岩,等.中药热敷治疗急性腰扭伤88例.中国民间疗法,2004;12(3):24五、下肢损伤手法配合中药治疗骶髂关节损伤【药物组成】以桃红四物汤为基础方随症加减,药物为:桃仁9g,红花6g,当归、川芎、白芍、熟地黄各12g。肾虚者加巴戟天12g,锁阳10g,牛膝15g;脾虚寒湿偏重者加苍术10g,薏苡仁30g;痛剧者加制川乌、制草乌、全蝎各6g。

【治疗方法】上药水煎服,每日服1剂,10剂为1个疗程。手法治疗以理筋复位手法为主,先在局部进行按摩,舒筋通络,缓解痉挛,然后施以复位手法。①理筋手法。患者卧位,术者施用法、拿法及指揉法于患侧腰骶部到下肢疼痛放射区,以解除韧带和肌肉的紧张痉挛,缓解疼痛。再配合点穴法:以大肠俞、小肠俞、秩边、环跳、承扶、殷门、风市、委中、承山等穴为重点,目的在于舒筋活络。对病史较长者,在以上手法的基础上,再加弹拨法,以解除粘连,缓解痉挛,在筋节上施术5~10min,使韧带、肌肉充分放松,为复位做好准备工作。②复位手法。运用中医正骨法整复错位,并调节肌腱。和韧带的位置,解除紧张痉挛。临床分两法:前错位单髋过屈复位法和后错位单髋过伸复位法。前错位者采取单髋过屈复位法:患者仰卧健肢伸直平放床上,嘱助手按住不动,患肢尽量屈膝屈髋,术者双手按患膝,先做骶髂关节左右摇法和膝关节屈伸法8~10次,然后尽量用力按压患膝关节使膝贴近其腹部,操作中也可听见关节复位声。后错位者采取单髋过伸复位法:患者健侧卧位,术者立于其后,一手握住患踝,一手推顶患侧髂后上棘处,嘱咐患者伸膝伸髋同时两手向相反方向用力推拉,使其复位。术毕嘱患者做患肢蹬空动作。复位后痛处多用推法捋顺,后以叩击法结束。上述手法施治约20min,隔日1次,5次为1个疗程。

【功效主治】舒筋通络,活血散瘀,滑利关节,整复错位。

【临床运用】临床治疗56例,经治1~3个疗程,痊愈43例,有效10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4.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