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道家智慧活学活用
14882800000041

第41章 现象的现象

立足点不同,对某一现象的认识也就不同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静胜躁,寒胜热。清静为天下正。

——老子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这几句话,常被人视为权谋之术。老子的本意不是这个,他是渴望社会诚信的。可是,懂得了这些话的道理的人,却会装疯卖傻,让人不知道他的真实的心理状况,说话支支吾吾,闪闪烁烁。外国人听中国人说话特别费神。

老子说这些话,是他意识到任何事物发展到一定程度,性质就会发生变化,所以他不希望高潮来临,因为与其使事物在高潮中走向反面,不如让事物保持在一个中和状态。

“大成若缺”,揭示了一个审美学原理。残缺是种美,如维纳斯的断臂像,不管是故意还是无意搞断的,它都无疑是一件艺术精品。残缺本身并不美丽,而是残缺把美丽衬托得更为突出,更为震撼。这便是残缺美的本质所在。

什么事都不可能始终直线上升,发展是曲线,像波浪,或高或低,所以老子说“大直若屈”。老子说“大巧若拙”。老子批判“奇技淫巧”,但他的“拙”就是一种巧,而“拙”是自然状态,是真正的巧,懂得了“拙”,就会像《庄子》中的庖丁解牛一样,游刃有余。“拙”与标新立异不可同日而语。说起“奇技淫巧”,现在我们对老祖宗很不高兴,骂他们不重科学,影响中国的文明的发展,在许多方面我们落后于西方国家。其实“技”和“巧”都是广义的,老子看到一些人采用各种花招捞名捞利,买官卖官,巧取豪夺,能说他们的技巧和手段高明吗?老子不会这么认为。

“大辩”的意思也是广义的,大辩是一种才能,但你如果说假话,指鹿为马,蛊惑人心,这种大辩是不足称道的,就是“大便”了。所以,老子认为说得好不如做得好,会说假话显得有口才,却不承诺,这种人就不如身体力行,“行不言之教”的人好。人们务实真干,社会风气才会好转。

但也要注意,不会说话的人不一定就是真实的人、好人,如果这样判断,有人就会装着笨嘴笨舌的样子,让人以为他“心中有数”。夏朝的名相傅说,在他身为奴仆的时候,不过善于调羹而已,哪里敢谈什么治国之道,但一有了晋身机会,就成为滔滔大辩者;商朝的名相伊尹,在作为平民的时候,哪里敢谈什么治国方略,后来却成为雄辩家;姜子牙,钓鱼度日,望着水面,没有多少话可说,但遇到了周文王,滔滔不绝了。所以,不少拥有大辩才能的智慧者,不是不会说,而是没有他说话的地方和机会。

现在职场也是一样,一个领导者要善于去发现真正有大辩才的人,同时注意,莫被吹牛皮不打草稿的人骗了。领导者识别人才,如果只看表面、看眼前,忽视本质、忽视发展、忽视潜力,那么就会与真正优秀的人才失之交臂。

“清静为天下正”,这句话对于现代人,太管用了,我们都活得浮躁,干什么事都不踏实,干什么事都难干好。

跑步可以抵御寒冷,安静能克制暑热,对立面常常相互制约,特别是对立面的主导方面作用更大。办事要好好利用对立面的主导方面的作用。老子是以清静无为作为治理天下的主导面的。立足点不同,对某一现象的认识也就不同。难道不是吗?任何一个观点,只要它符合自然法则,在认识某一事情上尽管是错误的,但在认识另外一件事情时,它又变得正确了,这就是现代自然科学中的规律。例如“人多力量大”,在机械化程度高的企业,是错误的,但在劳动密集型企业,它又是正确的。所以要因地制宜,特殊环境特殊对待。

但也正由于老子追求的境界比普通人的层次高,从而有人错误地将他说的一套归结为什么“以反求正之术”。老子自己也意识到会被人误解,所以他叹道:“吾言甚易知也,甚易行也,而人莫之能知也,莫之能行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