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盆景专著较多。如屠隆著《考盘余事》。他在“盆玩”部分写道:“盆景以几案可置者为佳,其次则列之庭榭中物也”,除了把盆景大小应用配置写得比较详细外,同时还很注重画意,提出以古代诸画家马远、郭熙、刘松年、盛子昭等笔下古树为模特的盆景为上品。书中还指出了合栽组景之妙处:“‘更有一枝两三梗者,或栽三五巢,结为山林排匝,高下参差,更以透漏窈窕奇古石笋,安插得体,置诸庭中。对独木者,若坐岗陵之巅与孤松盘桓。对双木者,似入松林整处,令人六月忘暑。”《考盘余事》中还介绍了树桩的蟠扎技艺:“至于幡结,柯干苍老,束缚尽解,不露做手,多有态若天生。”指出民间制作盆景,多以师法自然,强调虽由人作,宛自天成。
此外,曾勉之的《吴风录》、王鸣韶的《嘉令三艺人传》、陆廷灿的《南村随笔》、文震亨的《长物志》、屈大均的《广东新语》、吴初泰的《盆景》及林有鳞的《素园石谱》等,都对盆景制作、品评等进行了详细的记述。
清代关于盆景的论述更多。陈扶摇著《花镜》,其中有《种盆取景法》一节,专门述及盆景用树的特点和经验。也谈到了点苔法:“几盆花拳石上,景宜苔藓,若一时不可得,以菱泥、马粪和匀,涂润湿处及桠枝间,不久即生,严如古木华林。”
李斗所著《扬州画肪录》。书中提到乾隆年间,扬州已有花树点景和山水点景的创作,并有制成瀑布的盆景。由于广筑园林和大兴盆景,那时扬州正如书中所说:“家家有花栽,户户养盆景”。也曾提到有一个苏州名离幻的和尚专长制作盆景,往往一盆价值百金之多。
嘉庆年间五溪苏灵著《盆景偶录》二卷。书中以叙述树桩盆景为多,把盆景植物分成四大家、七贤、十八学士和花草四雅。足见当时盆景发展之盛。
四大家:金雀、黄杨、迎春、绒针柏。
七贤:黄山松、缨络松、榆、枫、冬青、银杏、雀梅。
十八学土:梅、桃、虎刺、吉庆、枸杞、杜鹃、翠柏、木瓜、蜡梅、天竹。山茶、罗汉松、西府海棠、凤尾竹、石榴、紫藤、六月雪、栀子花。
花草四雅:兰、菊、水仙、菖蒲。
吴震方的《岭南杂记》中说:“英德石大者可以置园庭,小者可列几案。”钱塘惕庵居上诸九鼎的《石谱》、程庭鹭的《练水画征录》、刘銮的《五石瓠》等也都有关于盆景的记载。
11.近代盆景
清朝末年至中华民国时期(1912-1949),是一个政局动荡的时期,长期军阀混战,经济萧条,民不聊生,导致盆景事业日趋衰败,一蹶不振。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更是给中国人民带来无数灾难,盆景艺人连家园都没有,何以谈得上盆景创作呢?“西眺苏台不见家,更从何处课桑麻”、“计数只开花十朵,瘦寒应似我”。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区经济也十分困难,人民连温饱都解决不了,更没有力量发展盆景事业了。
12.现代盆景
自1949年到现在,我国盆景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即恢复发展阶段、停滞阶段和大发展阶段。
(1)恢复发展阶段(1949-1965)
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对祖国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采取了保护、发展和提高的政策,在盆景界积极贯彻了双百方针,盆景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得到创新,恢复发展很快。
1956年,广州盆景研究会成立,有会员300余人。
1957年,周瘦鹃父子编著的《盆栽趣味》和冯灌父等编著的《成都盆景》同年问世。此后又出版了一些盆景专著。
1959年,成都南郊公园举办盆景展览,陈毅元帅前往参观并题了词:“高等艺术,美化自然”,轰动了中国盆景界。
1961年,中国农业科学院成立香花、盆景组,并在苏州拙政园,举行了一次规模较大的盆景展览,展出江苏和上海两地盆景,影响很大。
1962年,上海盆景协会成立,会员110人。1964年,南京玄武湖举办江苏省第一次花卉盆景展览。
(2)停滞阶段(1966-1976)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盆景和其他传统艺术一样,被打成四旧,被诬蔑为封、资、修的黑货,打入冷宫,遭到摧残。人们的文化生活十分贫乏,盆景发展也处于停滞状态。
(3)大发展阶段(1977-1990)
1977年以来,盆景艺术也迎来了自己的春天,发展十分迅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30周年之际,在北京北海公园举办了全国盆景艺术展览,参加展出的有1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54个单位,展出面积6600m2,展出作品1100盆,参观人数10万余人。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摄制了彩色纪录片《盆中画影》。
1981年,在北京成立了中国花卉盆景协会。
1982年,江苏、浙江、安徽、湖北、河南、江西、福建、甘肃、上海等地先后举办了盆景艺术展览。
1983年,中国花卉盆景协会在江苏扬州举办了全国盆景老艺人座谈会,同时附设了盆景艺术研究班。
1985年,在殷子敏、胡运骅的倡议下,中国花卉盆景协会于上海举办“中国盆景艺术评比展览”,许德珩副委员长为展出题字。
1986年,于武汉召开中国盆景学术讨论会,在彭春生的倡议下,得到中国花卉盆景协会和湖北花木盆景协会的全力支持,同时举办了“中国盆景地方风格展览”。
1988年,在胡乐国倡议下,在北京北海公园成立了中国盆景艺术家协会。
1989年,中国花卉盆景协会于武汉组织第二次中国盆景艺术评比展览。截至2001年已办了5届。
中国盆景近年来又先后参加不少国际展览,为祖国赢得了荣誉。1979年第十五界西德园艺展览会,大金牌1枚,小金牌7枚;1982年南斯拉夫,最佳水晶花奖;1986年意大利,金牌4枚,银牌3枚。
关于盆景的论著近年来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盆景的商品化与产业化也得到了快速发展。我国盆景目前正处于一个大发展的阶段。
中国盆景的欣赏与研究也日趋科学化和现代化,乘着网络时代的快车,各种关于盆景的网站:岭南盆景论坛、中华盆景、盆景新天地、盆景艺术在线等,异彩纷呈。在其中,人们在相互分享各自盆景鉴赏与创作经验的同时,盆景文化与科学日新月异,这种将距离拉近的沟通与文化的共享,极大的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生活,增添生活情趣。
四、日本及欧美盆景史略
日本盆景起源于中国,随着日本的“唐风化”和“宋风化”,使中国盆景传向日本。
日本自绳文、弥生的史前原始时代以来,从中国接受了先进的文化并加以发展,在公元4世纪前后建立起大和政权。此后,为了寻求治国之道,常向隋唐(589-907)派出使臣。使团中的正使随员、留学僧、留学生等从中学习并带回去律令、宗教、思想、文物、习俗等,其中就包括学习唐代盆栽。因而在日本历史上开创了飞鸟、白凤文化。向往仰慕唐风和珍重唐人文物的风气开始风行于日本上层社会,之后普及于民间。甚至日本有的家庭中陈列当时礼品文物借以夸耀自己的门第和权势。
日本从平安时代后期至镰仓时代初期(1192-1334)这一阶段(相当南宋时期1127-1279),日本北九州的大宰相与南宋都会临安相近的宁波之间,每年有宋日之间的贸易船数十对互相往来,通过这些船舶海运,为日本的僧侣重源、觉阿、荣西等入宋学习提供了方便。此间南宋文人生活风尚包括“盆玩”、“盆山”、“假山”也同时输入了日本。因此,在南宋也即日本镰仓时代,在日本也称盆景为“盆山”、“盆假山”,同中国当时叫法完全一致。当时,日本社会普遍追随南宋风俗,这是在以往由遣唐使发端已形成的“唐风化”基础上,经由南宋高僧陆续东渡再度激发而形成的“宋风化”。日本镰仓时代有不少画卷保留下来,在这些画卷中已存在着相当多的盆山画面就是物证。经考证这些物证是由南宋高僧引入日本的。
日本的室町时代大致相当于中国的明代,明代是中国盆景的又一个兴盛时期。恰好,此时也是日本的盆玩、盆石流行时期。
日本江户时代中期,上层知识界全盘接受了中国“文房清玩,琴棋书画”的清高的生活方式,以余谢芜村、池大雅等为代表的日本文人,把中国在明末刊行的雅游手册——《考盘余事》和清初的《花镜》以及指导中国画入门的《芥子园画谱》等列为常备必读之书。作为文人“煎茶”席间的点缀品的盆景,日本俗称“文人植木”。在维新后,于东京发展成为一种正式流派,把盆景的赏玩看作是对社会风尚具有教养陶冶作用的潮流。这一风气在盆景爱好者们的影响下,普及了整个日本社会,凡出入高官门第的,都把原来附带培育盆景转而当作一种专业经营,日本盆景事业趋向繁荣。
二次世界大战后,在东京举行奥林匹克运动会以来,西方对日本盆景的兴趣与关注急剧上升,以至造成了一种错觉:西方人认为盆景是日本人传统固有的“适应自然”的艺术观表现。这完全是错觉,完全是由于不了解中国盆景悠久历史和传向日本的经过所造成的。
盆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传向西方,当前欧美各国的盆景也逐渐兴起。在美国一些大学农科中,盆栽艺术常被作为一项正式课程,大学盆景教育已经走在了我们的前面,这是不可忽视的事实。
知识小百科
“修身养性”的良剂
自古以来,人们一致认为,盆景艺术具有修身养性的功效。这是因为盆景艺术可以使人们入静、入定、没有杂念,全身放松。
盆景艺术如同书画艺术、如同练静气功,可以调整心态,减缓压力,排遣胸臆,颐养性情,抒发情怀。盆景制作过程是一个从无到有的创作过程,数年的成型期,让你“慢”下来,如何造型使你“思”起来,制作养护又使你“动”起来,这一动一静一思,恰似气功中的动、静、意,与打太极拳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所以盆景制作是一种心智活动,心、眼、手必须配合,对于训练人的耐心、素养、想象、准确和条理,是不可多得的活动。
盆景艺术还可以训练人们的气质礼仪修养。盆景艺术中蕴藏的韵律美,节奏美,力度美、意境美,都需要人们从音乐、舞蹈、书画、文学中多方面提高艺术修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