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自然宁波盐业史研究
14857600000026

第26章 “文革”时期的宁波盐业(1)

第一节 宁波盐业的基本建设

“****”的发生,干扰和破坏了盐业生产的正常发展,阻滞了盐业基本建设的进度,使得我国盐业发展进程曲折起伏。“****”期间,宁波盐业职工面对这种严重的混乱状态,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坚持围建九塘,对老盐田进行技术改造,努力开展新建和扩建盐场的工作,尽可能恢复和发展盐业生产。

一、海塘水利的兴修

海塘是盐场的生命。宁波盐业海塘在很长时期内,处于质量标准低且经常破损的状况,易遭台风和大潮损毁。新中国成立后,为确保盐民生产、生活的安全,宁波采取民办公助方式围筑海塘,兴修水利,逐步开展盐业的基本建设。

自1966年开始,慈溪县围建九塘,先后有庵东、长河、逍林、浒山四区人民群众参加,采取分公社、分块逐段围筑的方法,围成一块,建滩投产一块。

1966年11月,庵东区集中6个公社的劳动力,在东一公社六大队八塘外,向海筑直塘一条,全长1300米,土方91500立方米,这是围筑九塘的预备工程。处在“****”期间的1966-1969年,围筑海塘工程一度停顿。1970年后,又开始九塘的逐段围建,塘线东起东三乡下闸口,西至西三乡安全闸止,全长27207米,与八塘南北相距800~1000米,围入土地总面积37104亩,包括大型咸水库3座,占地3070亩,总投资250余万元(国家投资198万元,含3个咸水库)。截至1978年最后一段塘线合龙后,九塘始联成一线,先后历经12年。九塘东起东三乡下闸口,西至西三乡安全闸,全长27.207千米,与八塘南北相距800~1000米,围入海涂面积达2474公顷。

其中,盐田面积1299公顷,3座大型咸水库各205公顷。此外,1968年,慈溪县又在其东部龙山码头至澥浦岭之间围筑龙山盐场海塘,1971年建成时塘长达7千米。1973年至1978年间,九塘围建的新涂相继投入生产。

“****”时期,由于浙江全省原盐生产能力仍不能满足全省食用及工农业用盐的需要,省轻工业厅又陆续批准在宁波市北仑区、鄞县、象山县等地重点发展一批新盐田。

鄞县自1966年7月由瞻岐、大嵩、咸祥、球山4个公社36个大队联合围建红卫塘,其北起荒屿山嘴,向西南至大嵩江后,沿江北上,与德胜塘角相接,全长5228米,围地317公顷,1967年底全线建成。截至1969年建有盐田279公顷。自1972年1月始,以鄞县瞻歧公社为主,联合镇海县三山公社互性大队和鄞县大嵩公社岐化、姚家2个大队共13个大队,共同出资围建了联胜塘,其南起鲤鱼山,北与北仑区春晓镇新兴塘、小兴塘相接,全长3447米,1975年建成标准塘,围垦面积223公顷。截至1976年建有盐田192公顷。

象山县自20世纪60年代末开始围塘建盐场,逐步成为宁波的主产盐区。1968年春,金星公社6个大队300余社员围建花岙盐场海塘,1969年12月建成2320米土石混合大坝,内有土地153公顷,1973年建有盐田119公顷。1968年4月,昌国公社12个大队联合围建昌国盐场海塘,1972年4月22日海塘合龙,海塘长3849米,有碶闸4座17孔,围垦面积达533公顷。1976年,建有盐田433公顷。1971年2月12日,新桥公社11个大队联合围建新桥盐场海塘,至1978年10月共围垦土地334公顷。

1971年3月1日,旦门公社17个大队联合围垦旦门海涂,1976年8月建成,海塘北起王家红岩山嘴,南连衫船湾石仙,全线长1214米,有碶闸3座5孔,围入土地179公顷。1971年3月24日,涂茨、大徐、雅林溪、爵溪4个公社54个大队联合围建白岩山盐场海塘,截至1974年元旦,北接白岩山,南连桐柱山,全长2880米海堤全线合龙。

宁海县自1966年10月1日起,伍山公社8个大队2000余民工开始围塘伍山盐场海塘,1967年3月中旬海塘土坝合龙,海塘北起松岙闸,南连园山闸,全长2450米,围垦面积达110公顷。1974年,建有盐田81公顷。与此同时,长亭、龙浦、山头、岳井4个乡34个大队,于1972年底在伍山盐场南建成长街盐场,海塘北起园山闸,向东后折向南,与外前屿、里前屿相接,全长1900米,围垦面积达67公顷。1974年,建有盐田61公顷。伍山盐场海塘、长街盐场海塘和长沥线其他海塘,共同保护农田面积9300多公顷。

二、盐田的技术改造

“****”时期,宁波虽处****之中,生产受到干扰,但广大盐民对老盐田的改造并未停止,仍积极投入改滩建滩工作,在废除、转产一部分盐田的同时,对产盐集中、便于管理的盐区,增加投资,改进设备,恢复和发展盐业生产。

随着宁波海岸线的北移,新涂不断被垦为盐田,老盐田逐渐失去晒盐的基本条件而有利于农耕。如,慈溪县的大片农田即大都由盐田改造而成。1965年12月,慈溪县人委批准西三人民公社的要求,于1966年春将该社一、二、三大队500亩低产盐田改造为棉田。1970年,庵东区革命领导小组根据“四五”规划,在保持原有盐田面积的前提下,将西三陈家路以西,西二、西一、东一和东二靠近七塘部分不宜制盐的老法生产盐田及东三零星废地逐步改农,先后共计10800亩。

慈溪县庵东沿海海水淡,土质属粉砂性,短晴天多,面对过去滩晒的设计上有步数多(一般是15步)、走水薄(一般在3厘米以下)、走水速度快(一天二步)、单元小(每单元63亩左右)的特点,“****”时期,在实践过程中作了一些技术的改进,具体是:(1)扩大滩头水库的容积。1975年,西一公社首先改造滩头水库,将原来每付滩一个水库联成中型水库,以提高储水量。

为此,宁波地区工业局于1976年拨款6.6万元,支持改造滩头水库。(2)薄膜垫底防渗。县盐科所于1974年实验用聚氯乙烯薄膜铺于泥下20厘米深处,防止卤水渗入地下,增加了15%的卤量。(3)增加黄泥板蒸发池。由于走水15步不能达到高浓度卤,通常只能达到13~15度左右,1974年以后,改造盐板基,增加黄泥板蒸发池,延长了走水路线,达到近饱和卤上板。

20世纪70年代初,为克服盐民中忽视蒸发区、大蒸发池的倾向,****庵东区委提出“三板一个样”,要求大蒸发池、小蒸发池、结晶池三种板都达到光滑、平整、坚实、不漏、无杂草的标准。为此,从舟山引入黑色塑料薄膜垫底的工艺,其方法是用热合机将0.28毫米厚的黑色聚氯乙烯薄膜拼成整块,铺于结晶池底。与此同时,1970年5月,宁海盐区也派专人去江苏盐场参观学习,引进塑苫覆盖结晶新工艺,实行新、深、长结晶,并将学来的新技术在红卫盐场试验并推广。截至1971年,红卫盐场使用塑苫结晶池14100平方米,达总结晶面积的22%,获得了较好的技术经济效益。

20世纪60年代后,宁波盐区随着滩晒制盐技术与水平的不断改进和提高,盐场在动力供应、压滩工具、制卤设备和结晶设备上也在不断更新和改进。其中,70年代初期,以引进通用动力机械为主,中期则开始有盐业专用机械进场。

1969年,庵东西一、东一两公社开展了总投资60多万元的电力灌溉基本建设项目建设。1973年,庵东盐区6个公社都架设了10千伏安的高压线路,全长43.67千米,总投资23万元。1973年6月,富春江水电也被引入梅山盐场,1974年,大电网电力已延伸送至整个梅山岛农村及岛内集体盐场,使梅山岛成为浙江省第一个用上水电的海岛。70年代末,宁波盐区已基本采用机械扬水。

在压滩工具上,1970年,慈溪盐机场和梅山盐场都生产出压滩机,用于盐田压滩。自1971年起宁波盐区开始推广压滩机,型号有5马力、12马力两种。在提卤设备上,1971年梅山盐场已拥有风车48台。同年,宁波市梅山盐场首先开始用提卤泵提卤。1973年,开始推广到慈溪、奉化、宁海盐区,后鄞县、象山、镇海盐区也开始应用。到70年代末,宁波盐区的扬水和提卤操作全部实行机械化。在保卤设备上,70年代初,宁波开始建造石板人形卤池,用石板搭成人字形的盖子来替代原来的木架和覆盖物。到70年代末,又出现平顶卤池和地下保卤池,并在结晶区内逐渐替代地面有盖卤池,成为宁波盐区的主要保卤设备。在结晶设备上,宁波盐区经过一系列的探索,70年代缸砖已逐渐替代缸坦。与此同时,慈溪庵东盐区于1971年又开始试用白色塑料薄膜垫底结晶。截至70年代末,薄膜垫底结晶工艺渐趋成熟,薄膜颜色也从原来的白色演变为黑色,并在宁波盐区开始大力推广。

气象、化验为盐业生产的先导。早在1961年10月,浙江全省就已有12个气象站,地点分布在庵东(国家站)、梅山等地。这些气象站主要是观测、记录当地各项气象因子,并结合省、市气象站大范围天气预报分析作出本盐场天气预报。1973年3月,浙江省轻工业局曾组织岱山、玉环外塘、平阳马站盐业气象站及国营梅山、三门、玉环、温岭、乐清盐场气象人员各1人共8人,参加省气象局单站预报训练班学习,提高各站气象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1974年,昌国盐场在象山首建气象站,配气象仪器和专职人员。与此同时,宁波盐区各盐场又加强了盐质检测工作。如,自1965年7月1日起,由于浙江全省原盐收购实行分等计价,按化验数据定等付价,各地盐场及盐业站普遍建立起化验站,以简易分析定等付价。截至70年代,象山新建盐场也先后建立起了简易化验室,化验卤水、盐质,参与质量管理。1974年,慈溪县还成立了县盐业科学研究所。

三、盐场的新建和扩建

“****”时期,宁波盐业进入历史性发展阶段,沿海公社、大队响应“农业学大寨、工业学大庆”的号召,提出向海洋进军,向海要盐,开发新盐区。

是时,依靠集体经济的力量,采取“民办公助”的方式,由省补助一部分建滩费,宁波盐区相继新建、扩建了一批全民和集体盐场。这些新建、扩建的集体盐场可区分为北、中、南三片。

北片为慈溪盐区,分布在杭州湾南岸。1978年九塘全部完工后,围入土地毛面积37104亩,开发新盐场19489亩,兴建水库3070亩。其中,新增盐场从西到东依次为:西三社办盐场、西二西盐场、大云盐场、沧田盐场、西二盐场、西一十二大队盐田、庵东公社盐场、西一咸水库、东海盐场、西二东盐场、东一西盐场、东一咸水库、东一十大队盐田、东一东盐场、东二咸水库、县盐科所盐田、东二盐场、浒山盐场、逍林盐场。1971年,慈溪东部龙山码头以东又建成龙山盐场,有盐田面积288公顷。此外,在杭州湾南岸东段的北仑区,60年代后期建有外峙、养志、华峙、轮江等小盐场,有盐田68公顷。

中片为镇海、鄞县、奉化盐区,分布在象山港北岸及梅山岛。其中,三山盐场一期始建于1967年,至1968年建成2个工区,盐田面积为64公顷;二期自1972年底外塘围建后开始建设,于1975年建成,盐田面积为98公顷。昆亭盐场位于三山盐场东,1972年先建东场,1977年再建西场,至1979年全场建成,共有盐田面积267公顷。梅山盐场和白峰盐场由梅山公社、白峰公社于1970年联合建成,共有盐田面积90公顷。同年,建成队办的盘峙盐场,共有盐田面积2公顷。1973年,梅山公社梅山大队和炮台大队联合建设梅山盐场,建成平滩12副,共有盐田面积43.6公顷。同年,建成队办的灯塔盐场,共有盐田面积19.1公顷。白峰公社于1967年建有轮江盐场和外峙盐场,盐田面积分别为21.6公顷和14.9公顷。同年,在柴桥东山门建有面积10.3公顷的养志盐场。大嵩盐场始建于1967年,由当地4个公社36个大队联办,属队队联办盐场,1969年建成时,全场拥有4个工区、36个盐业队和279公顷盐田。联胜盐场始建于1973年,是一个以瞻岐公社为主的社办集体盐场,1976年建成盐田192公顷。

南片为象山、宁海盐区,分布在大目洋沿岸、三门湾口的花岙岛和岳井洋西岸。象山盐区主要新建有5大骨干盐场。其中,花岙盐场始建于1968年。是年,老盐区金星公社为解决地少人多,谋求劳力出路,征得高塘公社同意在花岙岛建设盐场。花岙盐场修建者是象山县金星公社6个大队的社员,1971年至1972年共建成盐滩15副,1973年利用边角杂地又建成不等小盐滩9副,共有单元滩34副。1971年,首批盐滩产盐484吨,为全县5个集体盐场投产最早的企业。截至1974年,盐产量已达2550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