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引领思想 共话成长:大学生思想引导工作指导手册
14854200000030

第30章 附录四:浙江大学分类引导青年试点工作总结报告(1)

2009年5月,浙江大学被共青团中央确定为全国44家分类引导青年工作试点单位之一。学校党委高度重视,成立了以校党委副书记郑强为组长的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在学校团委设立办公室,负责全校试点活动的具体开展。各院级单位积极配合,统一思想、明确责任,根据学校整体要求细化分解工作任务,多方位、多途径地保障试点工作落到实处。

一 试点工作的基本情况

在试点过程中,浙江大学始终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党的青年工作方针为指导,根据共青团中央对试点工作提出的具体要求,寻找当代大学生思想意识关键点,探索大学生思想引导的创新途径和载体,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引导大学生更好的成长成才,得到了共青团中央、共青团浙江省委等相关领导的高度评价。

2009年6月17日-19日,团中央分类引导青年试点工作指导组在浙江大学指导工作,与2个行政班的近30位学生、3个学生寝室的12位学生、8位学生挂职团干部和2位思想政治“两课”教师进行了广泛深入的座谈,全面了解了浙大大学生的思想意识状况,并对相关工作的开展给予了好评。

2009年6月30日,共青团浙江省委召开了全省共青团、少先队试点工作推进研讨会,动员部署浙江省共青团、少先队基层组织建设和分类引导青年等试点工作。团浙江********周柳军对分类引导青年试点工作的重要性、做好试点工作必须坚持的重要原则和方法等,提出了明确要求。

他要求各领域基层试点单位紧扣试点工作的目标任务,创造性地开展实践探索,带头并带动全省各级团组织深入研究“六个方面的问题”,探索提高“六个方面的能力”。

10个月以来,试点工作从启动部署到调查研究,从创新实践到总结提升,各项工作按部就班、有条不紊地展开,全校33个院系的各级团组织以及近3000名团干部和团员直接参与其中。据不完全统计,试点工作期间,在校级层面上共举行了四次专题工作研讨会,制定了《浙江大学分类引导青年试点工作方案》;有针对性地向全校青年团员发放并回收了1586份调查问卷,确保了调查的真实性和保密性;召开了32次涉及130余人次的座谈会、访谈会和恳谈会,形成了17000余字的《浙江大学大学生思想意识状况调研报告》,出台了《浙江大学大学生思想引导提纲(试行)》;首批在浙江大学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学院、外语学院、计算机学院、药学院、未来企业家俱乐部、“求是潮”网站等六家单位建立了“浙江大学大学生思想引导示范基地”;探索了社会体验、时尚吸引、文化熏陶、新媒体覆盖、社会化技能培养等十余条独具浙大特色的青年思想引导创新路径;还以思想引导创新案例为基础编写出版了《引领思想共话成长——大学生思想引导工作指导手册》。

二 试点工作的主要成效

通过大样本调研和访谈,找到了浙江大学大学生思想意识的关键点。

当前,大学生群体呈现出价值评判双重化和信仰选择多元化的趋势。除此之外,浙江大学的大学生因专业背景、培养模式和发展目标的不同特点,在思想意识关键点方面也体现出了两面性。例如,宏观政治信仰比较坚定,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理解并不深刻,带有实用主义的倾向;比较关心时事、关注现实,但对某些现阶段的固有矛盾缺乏辩证认识,带有表面主义的倾向;有个人需要与社会需求相结合的价值观,但欠缺身体力行的实践精神,带有形式主义的倾向。具体而言,仍有待于加强引导的观念包括:认为坚持爱国主义、坚持社会主义与坚持党的领导之间没有必然联系;认为宗教信仰与政治信仰可以并存;认为人民代表无法真正代表人民;认为西方****制是中国民主的发展方向;认为共产党自身无法解决腐败问题;认为去基层就业只是“镀金”而无法实现个人价值;等等。对大学生思想意识关键点的准确把脉,为思想引导工作奠定了基调、明确了方向。

注重品牌活动建设,进一步梳理了以往开展思想引导工作的有效做法。浙江大学始终把思想育人作为共青团工作的首要任务来抓,尤其是四校合并之后,更是加强品牌意识,以围绕中心、服务青年为立足点,通过多种途径实现思想引导。2008年3月,浙大率先在全国启动“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组建培养学院、完善培养体系,探索了大学生干部培养的新方法。2008年4月,浙大联合浙江省青联,推出“求是强鹰”创业成长计划,引导大学生在培养社会化技能的过程中认识社会、了解国情。

2008年6月,浙大开展了以“青年志愿讲师团”和“守望工程”为重点的“求是青春丝带”系列志愿者活动,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反响。2009年3月,浙大在学生社团中尝试建立“社团活动团支部”,在为志同道合的大学生提供思想交流平台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了学生社团活动中的思想内涵,牢牢把握并引导了校园文化的前进方向。2009年7月,浙大引导近千名大学生回乡参与“大学生村官调研”,累计共走访了全国27个省、市、自治区的460余位大学生村官、780余位村干部和970余位普通村民,亲身感受大学生“村官”对于农村发展和国家建设的积极作用,极大地激发了大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报国之志。

结合时代特征和浙大特色,开展了符合大学生特点的创新实践活动。

一是载体创新,针对新媒体在大学生群体中的影响力,改版门户网站“求是青年”,弱化办公功能而凸显文化传播功能,增强对大学生的吸引力;推出了“团干开讲”Flash系列节目,深入讲解大学生关注的理论问题;以“植入”方式在学生中自拍校园DV等视频,传播共青团工作理念。二是方法创新,充分发挥基层团组织的主动性和创造力,举办了诸如光华法学院“时尚马哲”、药学院“学生形势政策宣讲队”、建工学院“民工志愿学校”、丹青学园“特色团支部评比”等创新活动,极大地增加了大学生的参与度以及对团组织的认同感。三是制度创新,为了适应浙大教育教学体制改革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校团委组建了浙江大学青年工作研究中心,组织基层专职团干部、学生团员、“两课”教师以及相关领域的教授一起开展研究,探索新体制下高校团工作的有效模式。

以思想引导工作为辐射源,有效地加强了浙江大学团组织的体系建设。思想引导工作的稳步推进,有效带动了全校各级团组织的体系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