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张亚勤:让智慧起舞
1481400000040

第40章 性情人生 (1)

张亚勤常说,人活一辈子要认清两个问题:一、你做的哪几件事你可以大声讲给别人“这件事是我做的”?二、你在你的生活圈子里,有哪些正面的影响?如家庭、朋友、同事、城市、国家等,是因为你而有了变化。

宋朝邵雍诗中有云:“唐虞揖让三杯酒,汤武征诛一局棋。”唐虞揖让,汤武征诛,是改朝换代的大事,但在诗人看来,不过三杯酒、一局棋而已。生活中的棋局、美酒才能显出他们成功前的“胜似闲庭信步”。真正的成功者,在不露声色间成就大业。

做喜欢的事,做简单的人

“做喜欢的事,做简单的人。”这是感性张亚勤的人生哲学。

他风趣地说:“我就是个天生没心眼儿的人。都说心眼儿是从皮肉上熬出来的,我受不了那种苦。”没有心眼儿,所以张亚勤做事总是很少考虑世俗的东西。当年参加高考和后来考硕士研究生,他从没有担心过“考不上会不会成为笑柄”这类问题。

简单直率是“没心眼儿”的张亚勤看待问题的方式。“我现在也是,想事情很简单,直来直去,比如说我跟你讲的话就是我想表达的意思,你对我讲的话,我绝对认为你就是这个意思,我绝对不会想到别人能想到的更深层次里去。”

张亚勤与人合作发表论文,署名时基本上都把别人放在前面。合作的方式很难讲谁贡献得更多,但是张亚勤都愿意做第二作者:“这种事情看来好像吃亏了,其实成绩是分享的,你越分享得到就越多。”一旦研究出了纰漏。作为第二作者的张亚勤却总是主动承担责任,说自己当时想错了。这种心态,看起来近乎痴傻了,但大家渐渐知道了张亚勤的真诚,都愿意与他合作项目,一起探讨问题。“这就是为什么这么多年,我和我所有的上司、同事,包括已经离开的,关系都特别好。其实你宽厚地对别人,别人也会宽厚地对你。”

这一句话道出了张亚勤为人处世的秘诀:“管理其实很简单,你想什么就讲什么,很公正,权术之类的东西越少越好。做人就应该简简单单,人大约2/3的时间在工作,晚上睡个好觉,早上起来,高高兴兴来工作。简单一点,开心一点,和同事客户和谐一点。用心机是不合算的,如果领导者搞人治、喜欢拉帮结派,大家就都跟你学,公司就谈不上管理了。”

张亚勤的“5分钟理论”很经典:“人与人之间是有磁场的。初见一个人,5分钟之内我就会感觉到和对方是相互吸引还是相互排斥。”

11岁的张亚勤看到神童宁铂的故事, 5分钟之内就决定要上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

在老师家遇到汪健,不到5分钟,就确定“就是她了”。虽然追求的过程一波三折,但终成佳偶。

1998年,在美国的研究正如日中天,张亚勤仅和李开复在电话里谈了5分钟,就答应回国。

“我也没问待遇,什么都没问,就决定要回国看看。很多人在换工作的时候会先考虑待遇问题,我向来不注重这些细节,工作以后从没问过待遇。”这一点连李开复也很惊讶,也从另一方面显示了张亚勤的自信,他相信肯定能得到自己应该得到的,事实也是如此。

尽管拥有多项关键性视频技术专利,但张亚勤似乎从来都没有在乎过自己有多少钱。还是在微软研究院的时候,有一次,由于公司财务部门的疏忽,半年都没有给他发工资,张亚勤和妻子汪健居然都不知道。直到报税的时候才发现这个问题,公司财务问张亚勤,他却一头雾水。回家问妻子,汪健也大张嘴巴说:“我也不知道啊!”真是一对甩手掌柜。

张宏江说:“别人出差回来,在回程的航班上就把各种票据都处理完了,下了飞机就没事儿了。亚勤往往是一个月以后突然发现,自己还有一张发票没处理。这是亚勤粗心的一个表现,但也许正是这种对小事的‘粗心’使他具备了快速把握和简化问题的能力。你经常会惊异于他把握事物本质的能力,能够从很短的一次汇报或者很轻松的交流中提炼出要点来,这是他的长处之一。”

简单的张亚勤也有不能包容的几类人,当中有一类就是“老好人”:“一定要做一个有建设性的批判者,不是不批评,我不希望大家觉得什么都好,英文里这叫yesman,我希望大家批评时一定要有很真诚的态度,对公司、对团队就像对待自己的家庭一样,批评的同时又要想到可能的解决办法,即使想得不对,但想的过程本身就表明态度是真诚又有担当的。我在管理团队的时候,很欣赏员工告诉我现在出现了哪些问题,有几种解决方案,他认为哪一种是最可行的,不管是否正确,他有他的逻辑,这就是建设性的批评者。”

张亚勤不喜欢被称做“张总”或者“张主席”,喜欢周围的人叫他亚勤。李世鹏给张亚勤的评价是“没什么架子,即使他做到很高的位置,也不会发号施令,他会用行动来改变你”。 唯一触怒张亚勤的并非员工做错了事,而是员工的工作态度:“如果你本来有能力做好一件事,但却没有尽力,事情没做好,那就是我生气的时候。”

Link

我从来没想过要做第一

虽然官至微软全球资深副总裁,张亚勤从不认为这是他的“成功标志”。在一次电视节目中,来自媒体的嘉宾谈到张亚勤的学长、曾经赫赫有名的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学生宁铂,请他点评宁铂的“籍籍无名”。张亚勤很严肃地矫正了对方的观点,表示宁铂正在研究佛学,假以时日也可能很有造诣。

在张亚勤看来,“成功”与否不在于是否身处聚光灯下,而在于内心的宁静。了解张亚勤的人都知道,他虽然总处于“最好”的位置上,却不是执著于第一的人,反而是“怎么样都挺高兴”。他自己也承认:“做任何事情,不要在乎能不能得第一。要有长远眼光,要有耐心。战略上要有好的心态,可以很潇洒,但是在战术上要非常认真细致,精益求精。我从来没有想过做第一。我觉得尽自己的努力,和最好的人为伍最好,做第二、第三也挺好。人应该在内部找平衡,在你的一生中的大部分时间里,你也许不是第一,是第二、第三,甚至没有名次。但是在一个团队里,你是不可或缺的,这种默默无闻、不计功名的境界,比做到‘第一’还难。”

感恩母亲

2008年12月26日,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播出的大型纪录片《中国故事》讲述了张亚勤的传奇经历。这让很多人第一次全方位地认识了这位颇具传奇色彩的山西人。节目中,张亚勤从小到大,从山西到安徽再到美国,然后辗转回到北京,一幅幅画面,记下了一个中国少年的成长故事,也折射出了中国改革开放的风雨历程。节目播出之后,很多观众被张亚勤的故事所感动,记住了站在张亚勤身后默默支持他的母亲。有网友在张亚勤的博客中留言说:

“张亚勤的妈妈真了不起。”

“在电视中看过,最大的感受,就是张亚勤的妈妈对他的教育!”

“你的母亲的确了不起,我要向她学习,把儿子培养好。”

“看了你的故事,觉得你是年轻人的榜样,我一定会把你的故事讲给孩子们听。最重要的是你有一位伟大的母亲,我学会了要怎样去教育自己的孩子,尤其是要培养他们的独立意识和学习兴趣。”

世上有一种爱,叫做“放飞”。张亚勤是在一个不完整的家庭里长大的,母亲在他的成长过程中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培养他的独立意识,给予他正确指导,让他超越了超常儿童的普遍宿命……正是母亲不同寻常的放飞教育,才使张亚勤一步步走上世界的舞台。

张亚勤在美国的时候,曾经把母亲接到美国,希望母亲能够在美国颐养天年。美国清新的空气、如画的风景固然惬意,但三个月之后母亲就要求回国:“美国倒是风景如画,但是天天都是同一幅画。”张亚勤只好把母亲送回老家。其实,他理解母亲的心情,母亲的根在中国,自己的根也在中国,他何尝不懂母亲的心思呢。

张亚勤说如果没有母亲,就没有自己的今天。他曾经写了一篇饱含深情的文章—《放飞的爱》(见附录一)来表达自己对母亲的感激之情,读来让人动容。

妻子—家里的老板

去张亚勤的办公室,可以看到三幅照片:分别是他和胡锦涛主席的合影、他和比尔·盖茨的合影,以及他和妻子的合影。张亚勤笑着介绍说:“这是我的三个‘老板’—国家的老板、公司的老板和家里的老板。”

张亚勤戏称妻子汪健是家里的老板。事实上也是,他这位在公司里呼风唤雨的一把手,一到家里就马上“沦为奴仆”了,妻子叫做什么就做什么,任劳任怨。

张亚勤不仅要求自己保证每周有四天在家里吃晚饭,还要求自己即使在外吃晚饭,也要尽量在晚八点半之前回家。如果预先知道有些活动一定会进行得比较晚,他就会邀请汪健一起参加。张亚勤开玩笑说:“我结婚特别早,只认识一个女孩子,就恋爱了,还是这个女孩子,成了我太太了。”言语中流露出来的幸福和满足感让人羡慕。

事实上,张亚勤感谢妻子对自己、对家人所作的牺牲。

张亚勤和汪健是1989年4月28日登记结婚的,没有婚纱照,甚至没有举行任何仪式。如今说起这些,张亚勤很内疚地承认对汪健有亏欠:“当时认为结婚只是一种形式,现在想来对汪健还是很不公平的。她总是感到遗憾,所以说婚礼还是应该有的,过后再怎么补都没有用了。”

结婚十周年的时候,两个人在北京补拍了婚纱照,照片上的两个人笑容恬淡。十年婚姻,所有的幸福滋味都在彼此相视的淡淡笑容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