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张亚勤:让智慧起舞
1481400000031

第31章 中国智造,慧及全球 (2)

十年前刚刚回到北京,在当时的微软中国研究院开始创业的时候,张亚勤要求的白板还得一块块现买现装,几位享誉全球的顶尖科学家挤在还未装修好的简陋办公室里,白天面试招聘,晚上开会作研究。那段日子虽苦犹甘。十年斗转星移,当一批批研究员从国内各大高校、从海外奔赴这个被《麻省理工学院技术评论》评价为“全球最火的实验室”时,年轻一代们比起前辈来幸运的是,他们拥有更舒适的办公环境、更宽广的平台,但令开创了这一切的张亚勤们难以忘怀的却是“最早进驻并一直扎根中关村这片创新沃土”的岁月。

在中国科技大学攻读硕士学位的时候,张亚勤曾经在中关村守了两个月,就为了等两个实验中必需、当时只能靠进口的元器件。20年前,还是少年的张亚勤无法设想,自己将有机会用这样一种方式成为中关村地标的一部分。

“经过20年的发展,中关村已经成为北京乃至全国不可取代的IT业中枢。这里拥有深厚的技术氛围、丰富的IT 资源和出色的软件人才。我们的新园区建成后,必将带动与微软研发配套的上下游软件产业的加速发展。微软将与中关村共同成长,与中国科技发展一同迈进。”

同时,张亚勤还着重强调,作为一个负责任的企业公民,微软不断把保护环境、运用信息技术提高能源利用率、利用可再生和零碳能源等措施引入具体的运营实践中。微软研发大楼项目的建设也全面遵循看 “绿色”承诺,与项目设计、建设各方一起,全力打造“绿色园区”—最大化利用自然资源并充分实现与高科技的完美融合,追求建筑、环境、人的和谐共存与发展。微软将在这个美丽的园区里去实现“中国智造,慧及全球”的宏大梦想。

而先于北京中关村微软中国研发集团总部动工的微软上海科技园区则在2010年3月底正式启用了。

孙博凯(Prakash Sundaresan)在印度出生和长大,目前担任微软亚太研发集团服务器与开发工具事业部(STB)总经理。和许多对世界充满好奇的年轻人一样,他在20世纪90年代初前往美国深造,随后进入了信息技术产业。带着一颗智慧的头脑来到中国,在上海开始了自己真正的“亚洲之旅”—因为尽管在印度出生长大,但他此前还从未在亚洲工作过。

服务器与开发工具事业部中国研发团队建立的最初四年,我们首要的目标是吸引中国一流的技术人才,并通过参与微软最重要产品的开发积累软件开发工程的经验。随着中国市场规模的成长和逐步走向成熟,聚焦本地IT生态系统对我们而言也越来越重要。中国正在寻求从制造型、人力密集型经济向高附加值、智力密集型产业为主导的经济转型。在这个转型过程中,微软可以为中国伙伴带来成熟的技术,以及独特的经验和价值。微软中国上海科技园区的落成,也再次证明了我们对中国和亚洲的信心和长久的承诺。

今天,上海的新园区为我们的工程团队提供了一流的工作环境—高端的计算和通讯设施、独立的游戏室和健身房、绿色环保设计和配套设施,并聚集了微软在上海的所有技术团队—这一切都在激发我们最有创造力的工作。我内心深处好像有个时钟在滴答作响,时刻呼唤着我们去实现激动人心的创新梦想。

在张亚勤眼中,上海是一座值得品味的城市。从“东方明珠”到集世界文明之大成的世博会,上海用自己的方式诠释着“与时俱进”的含义。而微软上海科技园区静静矗立在这片活力四射的土地上,“开启着未来梦想的新篇章”。

究其根本,中国上海及华东地区云集了全球有影响力的IT和电子企业,其中有很多是微软公司的战略合作伙伴。而在中国经济面临结构性调整、“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升级的背景下,上海在一些新兴的IT技术领域走在了全国许多省市的前列。对于整个中国的科技进步和产业发展来说,微软与上海乃至华东地区的合作伙伴共同打造的产业生态圈也将贡献出越来越大的推动力。

同时,上海还是微软全球五大技术支持中心之一,微软亚太区全球技术中心已经在上海深耕了十多年,目前已拥有上千位优秀的专业工程师,并为亚太地区、美国和欧洲等国家和地区的客户提供全方位的技术支持服务。上海新园区的建立,无疑将更好地促进微软亚太区全球技术中心为客户提供服务。

张亚勤进一步阐释了上海园区对于微软全球和中国本土客户的意义:“长远来看,IT产业每隔十年左右都会出现一次可能刷新历史、改写客户体验的技术变革。微软高度重视‘云计算’这一技术潮流,并将在这一领域投入巨大的资源。大体上我们的优势在于,在该领域拥有广泛的产品、服务部署和实践,涉及‘云’基础平台、中间件、云操作系统、应用服务及针对不同客户的解决方案;同时,基于‘云+端’的战略构想,我们的服务为客户提供了更便捷、性价比更高的选择,并能持续助力客户从现有IT投入及技术投资中回收新的价值。微软在中国的优势就是,多年在中国的发展使我们形成了集销售、研发与服务于一体的能力,因而也就可以帮助国内客户和合作伙伴更好地了解和应用云计算服务。”

升级微软亚太研发集团

中国和亚太地区一直是微软公司重要的创新基地。基于对亚太地区所蕴含的人才资源和科技创新前景的坚定信心,我们赋予微软亚太研发集团更多的使命和责任。

—微软首席执行官 史蒂夫·鲍尔默

2010年1月25日,微软公司宣布将总部设在北京的微软中国研发集团更名为微软亚太研发集团。微软亚太研发集团由微软亚洲研究院、微软亚洲工程院、微软亚洲搜索技术中心、微软亚洲商务软件事业部、微软亚洲硬件技术中心、微软服务器与开发工具(中国)、战略合作部等机构组成。张亚勤博士出任微软亚太研发集团主席。

这一微软公司在美国总部之外规模最大、功能最完备的研发基地将由超过

3 000名杰出的科学家和工程师组成,分布于北京、上海、深圳、香港、台北、东京、首尔、悉尼和曼谷等城市。涉及项目覆盖了互联网技术、移动通讯与嵌入式系统、服务器与云计算、数字娱乐和新兴市场等5大方向,微软亚太研发集团的创新成果已融入并覆盖微软所有重要的产品,其中包括了Windows、Office、Windows Server系列产品、“必应”搜索引擎、Xbox及PC硬件系列产品、Windows Phone和Windows CE等重头产品。

“微软神仙会”——张亚勤和他的同事们。

2006年,张亚勤回到中国,和他一同亮相的还有被媒体称做“鲍尔默的秘密武器”的“微软中国研发集团”。时至今日,鲍尔默毫不吝啬他对中国研发团队的溢美之词,并且再次抛出了新的“秘密武器”—中国研发集团升级为亚太研发集团。

从十年前张亚勤第一次回国时,他在桑纳福的老板就反复告诫他,“小心被边缘化”。对于当时中国的研发现状,老板的劝诫绝非危言耸听。而后的十年,无论对于研发项目还是研发团队的战略方向,张亚勤从未松懈过一丝一毫:中国团队的追求不能局限于美国总部的支持候补,或者美国产品拿到中国的本地化,“我们要做的是真正可以改变世界的产品。”

如今,中国已经成为微软在海外的第二总部所在地,微软亚太研发集团90%的项目面向全球,研发投入占到微软总体研发投入的10%,从“中国”更名“亚太”水到渠成。应该说,张亚勤的回归不仅没有被边缘化,反倒是逐渐主流化。

张亚勤的老板,微软高级副总裁里克·雷斯特就曾经表示:“微软中国研发集团所取得的成功经验表明,积极广泛地融入当地产业,激发技术人才的智慧与创造力,将为社会经济的繁荣进步提供强劲的动力。微软在亚太地区的各个研发团队在诸多领域的紧密协作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2009年10月23日微软发布Windows 7。对此,张亚勤直言:“与过去的Windows产品相比,Windows 7是有史以来包含最多‘中国DNA’的微软作品。微软中国研发集团Windows国际化团队承担了除英文外全球22种语言、1 300多种软件的兼容性测试及错误调试(Debug)工作,还有其他团队参与了这个操作系统平台核心功能的研发和性能的调优工作,这意味着他们肩负了对美国以外全球市场的巨大责任。”

张亚勤不无自豪地说,年轻的工程师们在Windows 7的开发过程中经受了考验与历练,也收获了经验和惊喜:自Windows Vista发布以来,技术环境和编程模型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使得肩负重任的年轻工程师必须对原有关键代码进行逐行审阅和调优,并且时常要面对“诡异”的、很难重现的bug问题。当然,这支富于激情的团队还是战胜了重重挑战—他们说,要“像追求女孩子”那样追求工作成果的完美,这种锲而不舍、苦中寻趣的精神成为研发过程中很有趣的一笔。

实际上,微软中国研发集团更名为微软亚太研发集团亦与信息技术发展的趋势密不可分。过往十余年,亚洲信息产业发展迅速,网络用户数、宽带普及率都突飞猛进,巨大的市场不仅是产品销售的天堂,更是技术创新的沃土—需知,只有真正应用起来的技术才是好技术。“人类正不断探索未知的世界,软件的边界不断扩展,研发的工作也较以往更具挑战性。在追寻人类深邃智能的旅程中,我们期望能将杰出的人才汇聚在一起,共同开启未来的闸门,为科技的蓬勃发展贡献力量。”

由此可见,中国作为亚洲经济发展的引擎,在这次技术革命带来的东方契机中,必然会向周边更广阔的领域扩散。信息技术已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微软在中国的研发团队在这个变革过程中作出了许多重要贡献 —“公司几乎每条主要产品线的开发都闪烁着中国工程师的智慧。”

亚勤的话:

云计算是被逼出来的,计算量越来越大,数据越来越多,越来越要动态,越来越要实时,越来越需要结构化,光有服务器,光有PC客户端已经不够了,所以一定要走向云计算,所以有了搜索,有了电子商务,有了信息的“云”,云计算是产业催生出来的。

人才磁场

“如果要计算智商密度的话,那希格玛大厦一定是世界上智商密度最高的办公大楼之一。”在微软中国研发集团,这几乎是每个人都听说过的一句话,但这不是一句简单的幽默,这是事实。

现在,在中国进行“智造”的不仅只有中国人,还涌入了越来越多的国际人才。

担任高级人力资源总监的毛丹妮来自南非,在获得来华工作的机会之前,她已经开始学习中文。她在微软总部有着丰富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经验,2006年7月来到中国。因为“在美国,招聘、培训等人力资源管理工作都已经很程序化,中国却有更大空间”。仅2006年一年,毛丹尼就为中国研发集团吸引了60名国际人才,其中有不少是世界级大腕。

罗伯特·帕克,研发Powerpoint的灵魂人物,参加过7个版本的Office软件的研制,目前在微软中国研发集团负责新产品的市场。“深蓝之父”许峰雄是资深软件架构师,曾用计算机打败国际象棋特级大师卡斯帕罗夫,威震世界,在张亚勤的召唤下,加盟研究院。

为什么他们愿意来到中国?对这些已经在自己的研究领域做到顶级的科学家而言,在中国工作的物质条件自然与在美国不可比拟,但中国给他们提供了实现自身价值的平台和改变世界的机会。在中国这个每天都有变化的市场,有可能开发出影响全球的产品,这无疑极具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