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张亚勤:让智慧起舞
1481400000016

第16章 回国创业 (1)

李开复从中国打来的那个越洋电话,带来了他一直在等待的机会。通话时间仅仅5 分钟,张亚勤决定—回国。

张亚勤劝勉年轻人说:“一个人最重要的能力就是判断力。一旦判断错误,一切努力都变得白费。” 真正优秀的人,其出众之处不是有多少个选择,而是面对众多的机会,选出最正确的那一个。

1998年,张亚勤在美国的科学研究成果丰硕,好几家跨国名企的绣球纷纷抛向了他。面对这些很多人梦寐以求的工作机会,张亚勤并没有心动,因为对于他来说,这些工作机会都只是重复。他在等待,等待一个能够实现更大价值的机会。

李开复那个从中国打来的越洋电话,带来了他一直在等待的机会。通话时间仅仅5分钟,张亚勤决定—回国。

盖茨、中国和创业

1998年9月底,普林斯顿的天气开始慢慢转凉。张亚勤在桑纳福多媒体研究院的工作已经驾轻就熟,当时他管理着一个拥有近百名研究精英的团队,业务从研究、产品化、市场甚至延伸到了创业公司上市。张亚勤在中国科技大学的师弟李世鹏也在毕业后被他招至麾下,两人还说起:国庆节将至,远在家乡的同胞们应该都准备过节放假了。

张亚勤清晰地记得那是个凉爽的下午,下班时间已到,同事们陆续离开了研究院,他像往常一样,并不着急回家,开始处理一天的电子邮件。在近百封电子邮件里,有一封很不起眼的邮件引起了他的注意。邮件来自一家猎头公司,刚开始他以为是垃圾邮件,就随手删掉了,但又一想,还是看看究竟是什么内容再说。

这封邮件说微软将在中国建立一个基础研究机构,计划招募几位世界级科学家一起去中国创业。邮件最后说,如果张亚勤有兴趣,研究院的李开复院长想和他谈谈。

张亚勤那时候和李开复并不认识,而且作为猎头公司名单上最抢手的人,他对offer已经不太敏感了。不过,邮件中的“中国”二字,还是照亮了他心中模糊的想法。

于是,他回邮件说愿意和李开复聊聊,并同时在网上搜索“李开复”这个名字。一搜才知道,原来李开复也是一位享誉全球的科学家,尤其在语音识别技术方面卓有成就,早在1988年,李开复还在哥伦比亚大学读书期间,就开发了“奥赛罗”人机对弈系统,击败了人类的黑白棋世界冠军,后来他又开创性地运用统计学原理开发出世界上第一个“不特定语者连续语音识别”系统,引起业界的轰动。

张亚勤产生了一种英雄相惜的感觉。第二天,李开复的电话就打来了。听得出,他也很想跟亚勤聊聊。

张亚勤一直潜心自己的工作,他并不知道就在两个月前,李开复刚刚接受了微软公司“改变世界”的邀请,正式加入微软。此前,李开复是世界著名的SGI公司的副总裁,而在进入SGI之前,他曾经是大名鼎鼎的苹果公司副总裁。

正打算结束SGI生涯的李开复,从好友黄学东那里了解到,比尔·盖茨决定把微软剑桥研究院的模式复制到中国,在中国设立研究机构,延揽当地优秀人才。而当时令盖茨头疼的是,找不到一个合适的负责人。

微软剑桥研究院是比尔·盖茨在基础研究方面的大手笔,6年共计投资8 000万美元。这所研究院集中了欧洲一批最天才的科学家从事多项前瞻性的研究工作。而这一切即将在自己的祖国复制,令李开复热血沸腾。于是,李开复加入微软,领衔筹备中的微软中国研究院。这位“光杆院长”当时面临的第一个挑战就是寻找志同道合的创业伙伴。

李开复当时也不认识张亚勤。当他为研究院列名单时征询身边同是作研究的人,“我现在最应该找谁?”好几个人同时推荐了张亚勤,这已经令他感到惊讶。而当他仔细研究张亚勤的履历时,更是大吃一惊。

12岁进入科大少年班、23岁拿到博士、31岁成为IEEE院士……李开复被“镇住了”,“这个年轻人真的不简单呢,这么厉害的人,我以前居然不认识。”他说。

随即,李开复就向张亚勤发出了诚挚的邀请:“在中国创办研究院是一个挑战,前人从没有做过,你可以创造历史!”李开复强调的“中国+创业”真正打动了张亚勤,电话里只讲了5分钟,张亚勤就允诺:“开复,我愿意回国去看一看。”

向着祖国的方向

接受回国的邀请后,张亚勤在窗前伫立了很久,心情复杂。

回国,到底会不会是一个错误的决定?在一个人安静下来的时候,张亚勤难免会权衡这个选择的对与错。在国外学习、生活十几年的场景从脑海中一一闪过。工作顺风顺水,成绩越来越突出,这样的生活安逸舒适,几乎可以一眼望到几十年后的自己,这令张亚勤不寒而栗。更重要的是,随着事业的成功,自己对中国的牵挂却越来越强烈。在内心深处,他期待着能为自己的国家做些什么。

博士毕业那年,他曾经希望能够学成归国,但没能如愿。留在美国作研究的这十年里,张亚勤一直跟国内相关领域的专家保持着联系。当时国内的资讯比较落后,研究人员甚至还看不到IEEE杂志等国际研究前沿的成果。于是,张亚勤经常给国内的老师朋友发邮件,传递IEEE杂志中的论文。

这中间还有个小插曲。那时候国内收发邮件是按字数来付费,张亚勤并不知道这个情况,他给中国科技大学的老师回邮件时常常把老师发的内容也一起返回,这样老师在收邮件时要多付发件原文的钱,张亚勤知道后很是内疚了一段时间。

1993年,张亚勤代表GTE研究室到拉斯韦加斯参加国际计算机领域的年度盛会COMDEX。当时中国国内计算机科研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COMDEX展会上根本没有设中国的展位。但张亚勤却意外地遇到了来自国内中软公司的几位代表。张亚勤跟他们一见如故,邀请他们到自己住的酒店小叙,畅谈国内外计算机发展的前沿趋势。

让张亚勤兴奋的是,几位代表对他讲的多媒体发展动向十分感兴趣,追问了很多问题,大家讨论得非常热烈。这次偶遇让张亚勤看到了中国对前沿科技的执著追求,他深知,这种追求正预示着国内计算机领域未来的希望。果然,没过几年,中软公司、联想公司等中国企业就开始在这类国际级展会上有了自己的展位,展位上展示的也都是自主品牌的产品。这种变化,让张亚勤隐隐感觉到国内的机会越来越多。

自1990年起,张亚勤就成为国际标准组织ISO(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Standards)中专门负责数字音视频编码的MPEG委员会(全称Moving Picture Experts Group)的核心成员。他回顾说:“那个时候,中国还不是这个标准的成员国,也没有中国的科学家参与这个重要的标准组织。但是,国内的学术同行们也逐渐开始关注国际前沿的学术动态。1996年,中国科学院的高文教授给我写了封信,希望中国能够加入MPEG委员会。这封信中提到他们在国内也做出了一些研究成果,但很难得到国际认可。所以希望能够加入MPEG委员会了解和影响国际标准,增加中国学术界在国际学术科研中的话语权。”

高文教授在信中提到的困境也是当时国内学术界一个尴尬的现实—由于长期的闭塞,中国科学家很难在国际核心期刊发表文章,国内的研究在国际上基本发不出声音,这反过来又阻碍了科学家的研究成果得到国际承认。同是科学家,张亚勤太了解做出了东西却无法传播的苦闷,他开始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

就在1997年,ISO/MPEG委员会召开非常重要的年度会议,张亚勤被推举担任这次会议的轮值主席。于是,就在这次会议上,张亚勤邀请高文教授参加,中国正式加入了ISO/MPEG委员会,从此中国的学者和企业积极活跃在世界视频标准的舞台上。

作为海外华人科学家中的佼佼者,张亚勤在国内的影响也逐渐扩大。后来,国防科工委的汪成伟院士还以清华大学教授的身份,带了一个代表团到张亚勤所在的研究院去作访问。每次有这样的考察团来访,张亚勤总是不遗余力,尽可能多地安排参观、座谈和演示。从国内这些学术同行们的身上,张亚勤也感觉到了国内正在发生着的深刻变化。

1997年,香港回归。对于每个华夏儿女来说,都是件值得庆祝的大事,这也是中国综合实力提升的一个象征。与所有的海外游子一样,张亚勤也为自己的祖国感到骄傲,他终于忍不住要回国看一看。

此时,张亚勤所在的桑纳福公司也接到了来自中国国防科工委的合作邀请,于是,他作为美方代表回国洽谈合作事宜—这是自20世纪80年代出国读书之后,张亚勤第一次回国。

1997年的北京,跟当年张亚勤在中国科技大学读研究生来买实验器材时看到的北京完全是两个世界。当时他跟桑纳福的老板一起住在王府饭店,张亚勤说:“我发现很多中国人也在一掷千金地消费,比如价格动辄成千上万元的洋酒,销量很大,这让我有种说不出的感受,中国真的开始进入商业化社会了。我心里想,这次回来正是时候,谈合作应该没问题。”

然而,在所有合作项目的洽谈中,都存在同一个问题:国内公司对先进技术确实需求很大,可双方在价钱问题上的差异也很大。当时国内公司做一个项目一年能拿出几百万人民币就算是很多了,而这些钱对于国际高科技企业来说,可能是一个项目的零头。最终,张亚勤跟科工委和中国联通等几家公司谈的几个项目都没有成功。

合作没有谈成,张亚勤心里很不是滋味。他本来还希望桑纳福能在国内开分公司,他就可以回国主持分公司,但从这次谈判的结果来看,走这条路回国暂时还是行不通的。这也让张亚勤内心有些沉重:国内与国外的差距,并不是仅凭一己之力可以改变的。要回国,必须尝试其他途径。

仅仅一年之后,李开复的邀请、微软的平台,再次点燃了张亚勤的希望。张亚勤说:“我的内心有一个声音在召唤我回来。尽管国内的条件相对落后,但这也是我回来的价值—用自己的努力为改变局面做些什么。”

“你会被边缘化的。”

当天晚上,细心的妻子汪健看出张亚勤有心事,问他发生了什么事情。张亚勤将回国的计划如实说了。

汪健深知国内科研条件不好,回国能否有好的发展,都是未知。对不确定的前景,汪健有些犹豫,毕竟孩子还小,自己也在美国工作,回国意味着整个家都要连根拔起。为了家庭的安稳,她从内心不希望张亚勤去“折腾”,她用征询的口气说:“等国内研发条件再好些,再考虑这个问题不行吗?”

“我先回去看看。”张亚勤安慰她说。

11月初,张亚勤先到微软公司去了一趟,这是李开复跟微软公司总部协调后安排的一次见面会。张亚勤在微软公司位于雷德蒙的总部拜访了主管微软研发的高级副总裁里克·雷斯特和微软研究院的院长凌大任,对微软公司的研发环境有了直观的感受。此外,李开复还找了几个在总部微软研究院工作的“说客”,包括沈向洋、黄学东、刘自成和洪小文,大家都把微软中国吹得天花乱坠,恨不得让张亚勤马上就答应。

几天之后,在北京香江花园的大堂,张亚勤第一次见到了李开复,这是一个历史性的时刻—微软中国研究院的两个主要奠基人的第一次会面。

两人一见如故,李开复回忆道:“他冲我微笑,满脸诚恳,像老朋友那样跟我打招呼:‘嗨,开复。’”他们聊了各自对科技领域的看法和对中国的看法,发现彼此在很多方面的观点都不谋而合,更重要的是,两个人同属性情中人,内心深处都为要开创一番事业而无比兴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