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两性关系恋爱时不折腾,结婚后不动摇
1475200000029

第29章 一个人自我价值的高低将决定他的幸福指数(3)

其实,这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婚姻需不需要“门当户对”?在过去的封建社会,门当户对的因素被人为的夸大了,一个大户人家娶亲也好,嫁女也罢,首先考虑的就是“门当户对”,这里的“门当户对”更多指的是地位上权势上的旗鼓相当,掺杂着很强的功利色彩,至于男女双方情不情爱不爱似乎都成了扯淡,由此,多少的“盲婚哑嫁”也就酿造出了多少的人间悲剧!所以反对包办婚姻反对门当户对就成了那个年代反封建的主题。然而,当王子和灰姑娘冲破世俗观念的束缚紧紧的拥抱在一起以后,他们会从此幸福的生活在一起吗?所有的小说戏曲童话传说都是到此就划上句号,我们无法获悉他们今后的生活是否会依然甜蜜如昔?就像一对新婚夫妇在众人的祝福声中,相依相偎的步入了洞房,随着洞房那扇门“哐”的一声关上,他们婚姻生活的甜酸苦辣个中缘由也全都被关在了门里,门外的人根本无从知晓。

记得柏杨先生曾打过这样一个譬喻:一个穷小子嫁了一个百万富婆,结婚证书就成了卖身契。最初几个月,他阁下还是丈夫;等不了太久,他就成了从非洲进口的黑奴,那女人用叮当几个铜板,就买了一个便宜货。一个没有社会地位的小子嫁给贵不可言的金枝玉叶,他在家庭中一辈子都抬不起头,他自己不但没有地位,他的爸爸妈妈都得满面羞惭地低着头走后门。

我在想穷小子嫁富婆是如此苦不堪言,那钻石王老五倘若娶了个洗衣女工,又会怎样?那天有位女性心理专家做完节目出来跟我嘀咕:范总太有“奉献精神”了!凭他的条件,放着身边无数的白骨精和狐狸精都不要,却单单挑了一个拖家带口的三十多岁的村姑,感觉就像《红楼梦》中的贾政在王夫人去世之后,不是“老牛吃嫩草”续弦了一个史湘云那样的大户小姐,也没有纳一个袭人似的风情万种??明乖巧的做妾,而是直接把一个林之孝家的这样半老徐娘却未必风韵犹存的老妈子给扶了正。话说的有点难听,但也无疑给这段“门不当户不对”的黄昏恋敲响了警钟!

我记得看过一个调查,说旧社会强调“门当户对”更多是婚姻中强势一方的挑剔和计较,现今社会“门当户对”的界限依然存在,却反倒是弱势一方的担忧和害怕。担忧什么?害怕什么呢?无非是觉得找个有钱人是见了王母娘娘喊姑姑--高攀,是和尚娶媳妇--空想。具体到这个案例中,婚姻的阻力显然更多不是来自老范,而是来自小芳,她的一穷二白,她的文化层次,她的年华已去,都导致了她的极度自卑。尽管老范不计较这些,但她却很在乎。节目录制完两周之后,我收到了她的一条短信:她已经决定跟老范分手了,因为两人的差距太大,她实在配不上他。即便结婚了,也不会幸福,要面临各方面的压力,特别是老范身边总会围绕一些优秀的女人,让她比较之后更加自惭形秽,她不想将来结婚之后彼此不合适再分开,她很脆弱,她承受不了这样的打击,与其那样,长痛不如短痛。

很显然,小芳的过分自卑使得这艘爱情的小船很快就触礁了。在我平时接触的很多情感咨询中,这种“门不当户不对”导致的爱情纠葛和婚姻悲剧更是屡见不鲜。表面上看,似乎是门第观念阻碍我们的幸福,实际上骨子里是弱势一方的自卑心理在作祟。这几年,描写城市出身的“孔雀女”下嫁农村出来的“凤凰男”的电视剧很多,比如《双面胶》、《新结婚时代》、《婆婆来了》等等,这些“城乡结合”的婚姻模式无一不受到彼此之间身份差异、价值差异、生活习惯差异的巨大挑战,其中凤凰男由于出身低下导致的自卑心理是矛盾的核心所在。在这里,自卑好像一堆蛀虫,在逐渐咬噬双方好不容易建造起来的爱情大厦。

【二】人的自卑大多是在跟他人的比较中被放大了

自卑这个词我们经常可以听到,本书前半部也多次提到,那么什么是自卑,自卑有哪些具体表现呢?

通俗的来讲,自卑就是一种不自信。觉得自己某些地方不如人,或者不如意,都会产生自卑。自卑是一种自我否定的心理,是一种自我压抑的行为。身体有残疾,生理有缺陷,出身不好,长相不佳,父母离异或者教养方式过于粗暴,从小学习成绩不好、工作后又屡屡受挫,或者人际关系障碍、社会地位低,文化程度不理想,经济收入不满意都会导致人产生自卑心理。

奥地利著名心理学家、弗洛伊德的弟子阿德勒甚至认为:“自卑是广泛存在的,我们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关于自卑的产生,阿德勒在早期研究中认为这主要与个体身体存在的缺陷有关,如果个体某一器官存在功能不足或缺陷,就会导致其产生自卑感。但是在后续研究中,阿德勒逐步扩充了自卑感概念的范围,认为不仅身体缺陷或生理缺陷可导致个体产生自卑感,其他心理的、社会的障碍同样可以导致自卑感的产生。真实的障碍可以导致自卑感的产生,想象的障碍同样也可导致个体自卑感的产生,甚至可以说,人刚出生时自卑感就已经产生,这是由人类婴幼儿时期的弱小、无力、无能、无知造成的。总之,导致自卑感产生的因素很多,个人生活中所有不完全或不完美的感觉都可以引起自卑感。

在两性关系中,自卑感则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为了追求对方,总是吹嘘自己的家世如何了得,自己在异性面前如何受欢迎

2、为了获取对方的欢心,投入大量的金钱、钻戒甚至房产作为筹码

3、在穿衣打扮上故意标新立异,吸引对方的注意

4、过分敏感多疑,总是担心对方不爱自己

5、患得患失,害怕爱情稍纵即逝

6、担心被人拒绝而首先拒绝对方

7、嫉妒心强,只要看到对方和异性接触就心生不满,甚至无端“吃醋”

8、失恋以后就大喊大叫,寻死觅活,甚至“一哭二叫三上吊”

9、总是追问对方是否“爱自己”,总是无缘无故“生闷气”

10、喜欢攀比,老觉得自己的老婆不漂亮,或者自己的老公没钱没地位

人的自卑或多或少都是在跟他人的比较当中被进一步放大了。有时候我们追求的不是自己快乐,而是比别人快乐。尤其喜欢跟身边的亲戚、朋友、同学、同事进行攀比,真是人比人气死人,越不如人我们就越自卑,越自卑我们就越不快乐。某种程度上,我们的自卑是自己“瞎较劲”的结果。

我就曾经收到过一个结婚才三年就感觉很不幸福的女人的来信,她说她不幸福并非是老公对她不好,而是从小自卑引起的。小时候家里穷,上学时同学们都穿着时髦漂亮的衣裳,她父母没钱给她买,她只好穿得像个“乡下丫头”,搞得她很自卑;大学毕业,班上家里有钱有势的同学都找到理想的工作了,她没关系没背景,只好去招聘会递简历,无数次面试无数次被拒绝,让她饱尝世态炎凉。终于找到一个销售的职位,凭借自身的勤奋和努力,熬到了主管的位置,也找了个收入稳定的工程师嫁了,起先她还算满意,没想到婚后一次大学同学聚会,又让她受刺激了,原先很多学习成绩不如她的男生都开了公司挣了大钱,长得不如她漂亮的女生居然也都嫁了什么大款高官,而她虽说在公司做到了中层,每月也就万把块钱收入,老公跟人家比更是稀松平常,住的房子也不过普遍的两室一厅,车子也就是富康,跟有的同学开的宝马一比简直就像芙蓉姐姐站到了李嘉欣面前,她又陷入了深深地自卑当中了:她觉得自己命太苦,觉得老公没本事,她甚至想到了离婚……

可见,自卑者有一个显而易见的特点,就是喜欢跟人比较,尤其是越熟悉的人、越亲近的人越要来个一较高低。很多人生信条都告诫我们:不要跟别人攀比,但是,这谈何容易。心理学研究证实,人就是要跟别人作比较的动物。比来比去,我们每一个人,不是在这方面,就是在那方面,总有不如人的地方,于是,自卑就不可避免的产生了。包括前面提到的那位小芳,她的自卑很大程度上也是和老范身边其他女人的不断比较中产生的,越比较就越自卑,越自卑就越难受,最后只好选择“弃权”。

【三】“过度补偿”有时候并不能消除内心真正的自卑

说到这里,也许有些读者会感同身受,是啊,我总是自卑,总觉得自惭形秽,没脸见人,我该怎么办?自卑真的会像一头拦路虎一样阻碍我的成功?干扰我的幸福吗?

我不这么认为,我反倒觉得自卑有时候是件好事,它好似清晨的闹钟,把昏睡的我们唤醒。自卑既会使人羞怯退缩,也能使人奋发进取。某种意义上,人的自卑感是走向成功的催化剂。发现它,承认它,并设法弥补它,从而达到人生的目标。如屈原被放逐乃赋《离骚》,司马迁受宫刑乃成《史记》,阿德勒在他的经典著作《自卑与超越》一书中也这样阐释:“当一个人的自卑感越严重,他就越想通过优越感来弥补自己。在人类从事的每一件创作之后,都隐藏着对优越感的追求。”那是因为人在面对自卑这个敌人的时候,总是会不自觉的拿起“补偿”这个武器,来对付它,来击退它,甚至消灭它。

在本书中,我经常提到一个概念,那就是“补偿”,它指的是一个人通过自身的努力和奋斗,通过其他方面来补偿个体生理或心理方面的不足,比如盲人大都听觉灵敏,某些自闭症患者在数学方面有天赋,再比如“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出身贫寒的比出身富贵之家的更有忧患意识,渴求成功的愿望也更强烈。贝多芬从小听觉有缺陷,耳朵全聋后居然还创作出了优美的《第九交响曲》,美国总统林肯从小相貌丑陋,还有口吃,但并不妨碍他孜孜不倦,艰苦奋斗,最终靠着翩翩的风度和出色的口才登顶总统宝座。

在爱情和婚姻当中,这种补偿心理也处处可见:比如个矮的一定要找个高的,胖的喜欢找瘦的,没钱的总向往嫁个有钱的,内向者容易被外向的人吸引,规规矩矩的的淑女总是跟着强悍粗鲁的硬汉跑,江湖女侠看见文弱书生难免芳心暗许。小姑娘总爱大英雄,而大女人却往往被小男人俘获……

不过,话又说回来,凡事都有个度,所谓过犹不及,过分了,就不一定是好事,反倒得不偿失,甚至效果适得其反,这就不是积极的补偿了,这在心理学上称为“过度补偿”。“过度补偿”表面上可以在他人面前获得一种自尊,但并未获得真正的心理满足,内心真正的自卑并未消除,有时候反倒“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比如流行天王迈克尔·杰克逊一生的悲剧就是“过度补偿”的结果。

尽管迈克尔·杰克逊在世界流行乐坛的地位早已如日中天,尽管他的各种财产收入早已富可敌国,可迈克尔并不快乐。每次看到他那张因为整容过度而惨不忍睹的白色面孔,看到他那快要塌下来的鼻子,很多喜欢他的歌迷都会感到诧异,他有什么不满足的?他为什么要这样无休止地折磨自己?他为什么总跟自己的鼻子过不去?

原因很简单,他一直就不快乐,他从童年时代起就没快乐过。他漂白皮肤也好,隆鼻也罢,都是对自己儿时痛苦记忆的一种补偿。

别人的童年都是在父母的疼爱、在天真的玩耍中度过,而迈克尔的童年却为了养家糊口,而被迫牺牲自由,是在父亲的鞭打、惩罚下承受着痛苦的煎熬中度过的。

由于家境贫苦,从5岁开始,迈克尔就在父亲的逼迫下跟4个哥哥组成“五人演唱团”四处巡回演出,据他回忆,没日没夜的训练和演出几乎占据了他所有的童年时光,他不仅没有同年龄段孩子们正常的休息、玩耍,也没有欢乐和笑声,父亲对他极其严厉和凶悍,稍有表现不如意的地方,就会被暴揍一顿,毫不夸张的说,他是在父亲的打骂声中成长起来的。

因此,他成名以后几乎所有的行为都是在补偿他童年时代失去的一切:包括他用巨资打造的豪华庄园,也跟其他富豪的别墅有着天壤之别,他的庄园看上去更像一个儿童乐园:里面有游乐场,有动物园,有许多孩子的笑声,这个拥有全世界亿万歌迷的巨星似乎更愿意沉浸在孩子的世界里,他几十年的风风雨雨是是非非也都跟孩子揪扯在一起,有人说他的童年长达50年,也有人说他就是现实世界里那个永远长不大,也拒绝长大的彼得·潘。小时候,他是一个大人模样的孩子,在舞台上经常做出各种大人模样的动作,长大以后他又变成了一个孩子模样的大人,这个左右世界流行风尚的天王,原来是个没有丝毫安全感的乞儿;这个给全世界带来快乐的人,原来是个最不快乐的人;这个最有童心的大人,原来是个没有童年的人。

迈克尔·杰克逊的过度整容其实也是对他童年创伤的一种过度补偿。据他多次回忆,小时候他的长相,尤其是他长得过大的鼻子一直是他的父亲和几个哥哥经常嘲弄和挖苦的对象,他们甚至给他的鼻子取了个绰号,叫“大蒜鼻”,这让他非常难堪,迈克尔后来形容:“他恨不得去死”,长相和鼻子成了他严重自卑的痛苦根源,以至于他成名后赚到了第一桶金,就去隆鼻。第一次整容完,严厉的父亲并不满意,反倒进一步奚落他“更加难看了”,这又戳到了他的痛处,从此,他在整容道路上越走越远,而这一切都是为了跟童年“那个外形丑陋的小男孩”告别,这种过度整容就是一种过度补偿,反倒让他对自己的长相更加吹毛求疵。其实,他的两次失败婚姻也是如此,因为从未没得到过家庭的温暖,他特别向往婚姻生活,但由于他的内心只是个孩子,按照前面的说法,是个心理未曾充分成长的人,这使得他不懂得如何为人夫,为人父。这就是一代流行天王的人生悲剧,从小的自卑一直如影相随,像恶魔一样追踪着他,而过度补偿也并未拯救他受伤的心灵,反倒在痛苦的泥沼中越陷越深。

迈克尔·杰克逊的不快乐,既有父亲带给他的童年创伤,也有补偿过度的恶果。其实,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经常看到很多补偿过度的现象:

1、过分追求名利,而忽略亲情、友情和爱情

2、只重结果,不重过程,甚至为达目的不择手段

3、对自己,对配偶过分苛求,总是把目标定的太高,让人不堪重负

4、自己实现不了的愿望转嫁给孩子,让下一代成为自己人生的替代品

5、“工作狂”的生活方式

6、过分看重别人的赞美和看法

7、对自己的外表过分在意,酷爱整容

【四】有时候一个人过分炫耀某一点,那正是他最自卑的那一点

按照阿德勒的观点,本来,追求优越,是战胜自卑的关键所在。但要量力而行,适可而止。不可拔苗助长,如果有自卑感的人总是采用一种优越感来自我陶醉,或麻木自己,同时,他的自卑感会越积越多,如果造成自卑感的情境一成不变,问题也依旧存在,他所采取的每一个步骤都会逐渐将他导入自欺当中,而他的各种问题也以日益增大的压力逼迫着他。这些过度补偿,往往是损人不利己,让别人痛苦,也让自己受罪,归根结底,都是严重自卑造成的。